中医百话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孟庆云  页数:37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共收中医医话一百余则,由中医理论研究专家孟庆云撰写。内容涉及中医理论见解、临证体会、读书心得、医林典故和中医轶事逸闻等,如:阴阳鱼与太极图、中医药店铺的招幌、瘟疫与中华民俗文化、蒋兆和为李时珍画像、陈寅恪与中医学等,反映了中医药的特色、理论与学派的发展、各科辨证论治、名人轶事和中医药发展等。所收医话或写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或写于本世纪初,相当一部分写于近期,邯分医话曾在不同的报刊上发表。每一则医话篇幅不大,重点突出,语言流畅,生动有趣,读之有启发、有借鉴,故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为让更多的读者从中受益,故结集出版。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采用医话题材,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可读性强,这对从事中医研究以及爱好中医的读者来说,对进一步了解中医历史、理解中医诊疗精髓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可供中医工作者参考,也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学习使用。

作者简介

孟庆云,男,1939年生,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后学习中医。曾执教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短期)。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第2版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中国中医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医理论、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著有《中医理论渊薮》、《周易文化与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践》、《中国中医药发展50年》、《中医基础理论》等。

书籍目录

1.上医医国第一人——孙中山的医学生涯2.古代中医药的志徽——阴阳鱼3.天佑苍生创岐黄——中医养生之道4.得医之意,活力非凡——辨证论治套路的运用5.中医药店铺的招幌6.医科进士伍连德7.为报寰中百川水——龙伯坚集解《黄帝内经》8.案头书宜少  心头书要多——谈医生的背功9.《伤寒论》五题10.杏林佳话论医德11.朱进士细论小柴胡12.中国科学界应该关注经络研究13.四诊合参与凭一而断14.锦囊秘本今外传——作德主人的《家学渊源》15.明代正统铜人在圣彼得堡冬宫被认定16.请君细读方后注——兼谈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17.黄泉化作回春雨——鼠疫在中国的流行及预防18.治疗胸痹心痛急症观念思路方法之我见19.稗史风人,医经济世——医文双绝的医家陆士谔20.《研经图》题文颂国医——陆仲安治愈胡适“糖尿病”公案21.古代中医的手术22.治皮肤病六字诀23.陈寅恪与中医学24.凌寒独自开一本草学家尚志钧和他的《本草人生》25.坐堂与打公堂26.珠玉一篇是生涯——中医论文与阅读经典27.中西医学睡眠理论比较28.诗赋文化与中医药学29.随证衡权,循规以范——中医理论中的治则30.蒋兆和为李时珍画像31.陈修园的出版公案32.造化生机颐天年——太极拳与气化33.淮南王·炼丹术·豆腐34.窃得医方济世人——古代行医中的捋叶子与鬼把子35.《易经》对中医学理论的贡献36.尼克松总统访华与美国的“针灸热”37.章太炎:“我是医学第一”——章太炎先生的医学夙缘38.谢利恒与经社八才子39.梁启超枉失“肾命”40.心正药自珍41.穴位的八种性能42.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的中医医案43.食医食药趣谈44.刘一帖诗斥汪精卫45.二月茵陈三月蒿46.华盖难灰志士心——杨麦青教授和他的《伤寒金匮教学文集》47.至道在微,肺官形耳——右肺切除25年后右耳垂萎缩工例分析48.《伤寒论》中的七日自愈49.唐代诗文中的眼外科手术50.“信有旧方奏新功”——“非典”辨证论治及预防的探讨51.儿童骨健康的中医理论与实践52.医林之宏篇  不朽之盛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中国传统医学》卷53.走向混沌顿时混——“文革”时期的中医学术54.古代笔记小说中的医方..55.一部考辨精细的巨著——刘氏父子新校注的《本草纲目》出版56.同是医心皆仁术  各自源流各江山——比较中西医学理论之异同57.牛黄在新生儿及小儿胎毒之应用58.浅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三元构建59.更新观念促进中医急症学发展60.魏晋玄学与中医学61.中医痛证理论发展之历程62.张山雷自作挽联63.推动中医学科和理论发展的学派64.一树独先天下春——读《黄帝内经太素研究》65.记载天花流传的诗联66.百年考古发现与中医学67.辨证论治的产生68.辨证论治的控制艺术69.姓氏尊名探亟斋70.从即毒消灾到种痘免疫——种痘术的发明及传播71.医国匪吾事  活人聊自怡——力轩举避祸医隐庐72.痰病原道说解73.小议分部治湿74.宋代儒医与中医文化建设75.中医药学实验的动物模型方法76.御书诗匾赐太医——康熙的医学实践77.“大说”家恽铁樵78.清代名医金九渊先生与《冰壑老人医案》79.知一堂主道在一——清代名医王清任80.岂知俗语是真言——话说“医者意也”81.唐代已有疝托82.绍兴“三六九”伤科与杜牧《清明诗》83.学卷门目皆信息——话说《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84.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读《中国接骨学》85.名家无处不传神——大鹤山人郑文焯行医卖画86.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论特征87.方药名联谐妙趣88.“因天时而调气血”——中医学对人体时间结构的认识89.中医学中的数学文化90.邃密商量蔚深沉——河间与易水之争使中医学丰采而别致91.调方最近情——中西医学不同的处方理路92.五运六气:中国古代的灾害预测学93.神农尝百草——传说中的实在94.壮怀谁料付青囊——清遗老儒医恽毓鼎95.考索三则:支饮、奔豚、二至丸96.中医药戒毒的理论与实践97.辨证论治的境界98.瘟疫与中华民俗文化99.御医与草泽医100.庸医与江湖医101.轻薄为文哂不休102.谁道容颜无再少——略谈中医驻颜术103.医话诗文(三则)104.俞樾及他对中医学的贡献与困惑105.处方用药在精不在多跋

章节摘录

  2 古代中医药的志徽——阴阳鱼  在古代,东西方的医药界有不同的志徽。中医药用阴阳鱼,欧洲一些国家则是用蟠曲灵蛇的神杖为帜。  阴阳鱼学名太极图,图案是黑白回互、中间以S曲线分割,两侧宛如两条颠倒的小鱼。在中国文化史上,太极图有五层太极图和阴阳鱼太极图两个系列。五层太极图最早见于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阴阳鱼太极图的历史就更为久远。最近在湖北省遂州市擂鼓墩发现了~块刻有太极图样的石器,经鉴定是太极图的原始雏形,是距现在5千多年以前神农时代的遗物,此图现保存在遂州市文物管理处。太极图是古代哲学家、道家、丹家等为解说阴阳理论的模式图。在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一书中,就有《水火医廊图》、《地承天气图》、《月受日光图》、《一升一降图》、《阴阳交映图》等诸图,这些图在流传中不断精炼抽象,最后升华为有高度概括性的阴阳鱼太极图。它是古人概括阴阳易理和认识世界的宇宙模型。太极图最外层圆圈为太极或无极,示意宇宙万物乃由兀气化生并不断运动循环;圆内白鱼在左、头向上为阳,黑鱼在右、头在下为阴,阴阳鱼中又有小圈为鱼眼,展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左升右降;阴阳二鱼又以“S”形曲线为隔,寓示在负阴抱阳中,阴阳的平衡不是一刀切成的两半圆式的对称,也非天平式的平衡,而是变化的、此消彼长的阴阳匀衡。阴阳鱼太极图是阴阳学说理论的平面模式图,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表达。此图在南宋时期即已定型,流传到现在有东西太极图(阴阳鱼左右并峙)与南北太极图(阴阳鱼分居上下)两个模式,以东西太极图为多见。古代道家、丹家、医家乃至儒家都以太极图为志徽,因而镌刻在道观、丹服、经学图书和宋代以后孔庙的殿梁上。1937年,对量子理论的解释早已精细周到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访问中国时,太极图对峙两极的概念使他深感震惊,他认识到他的互补性原理的渊源与中国哲学思想问的平行联系,从此以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当玻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被封为爵士需要设制族徽时,他就选中了中国的太极图来表示对立互补关系,在图形上还亲笔签写了铭文。玻尔认为,在古代东方智慧与现代西方科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共识和应见。太极图又一次受到科学界的注目。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百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孟庆云老师的书内容丰富,浅显易懂,初学者不妨拿来一读。
  •   内容还不错,虽然封面啥的不好看
  •   这是作者用心写就的东西,也是慢工出细活的作品;与坊间一窝风的什么中医文化、中医趣事、中医什么什么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商业化的社会,滋生出大量投机倒把式的快枪手,一经包装,便成书籍,但此书与彼书,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   适合仔细读。全书收集了很多历史故事,引经据典,文字颇为复古,要慢慢读。长了很多知识。
  •   通俗易懂,资料丰富,我喜欢!
  •   朋友介绍买的,已翻阅完一遍,其中大部分是科普性的东西,适合中医初学者或者对中医有兴趣的人士阅读,对于资深医师无太大帮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