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起点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程伟礼 主编  
Tag标签:无  

前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半个世纪以来,全院科研人员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为使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驭得了丰硕的成果,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审时度势,明确定位,提出把上海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的目标,以此为导向,切实推进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使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水平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社科院50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研究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伊始就以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为各项工作的重心。我院的科研人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积极投入对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1959年4月,经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倡议,在上海召开了以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作用为主题的全国第一次经济理论讨论会。为此,经济所成立了三个调查组,兵分三路同时开展社会调查,写出了11万字的6个阔查报告。这些研究成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记载了有关价值规律作用的许多生动资料,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61年,姚耐、雍文远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社会主义部分)》出版,它是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前公开出版的第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发行量达20多万册。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我院的科研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9月,由经济研究所科研人员编撰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恒丰纱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10月,《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光明日报》、《学术月刊》、《新闻日报》及国外学术刊物对此作出了积极的评价。1958年以后,历史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行为罪行》、《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戊戌变法史论》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关键”的思想基础。随着国内的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随着国际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十分必要。 为了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好地通过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战斗力,本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核”部分和“外围”部分作一个区分,一方面强调对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的信念不可动摇,另一方面强调对理论的外围要做放宽理解、适当调整,强调这两方面要同时兼顾,缺一不可。

书籍目录

代序:当代马克思主义:坚守“内核”,放宽“外围”导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结构上·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诠释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 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资本文明极限 经济伦理学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利用资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光辉的哲学遗产——试论毛泽东的“结合”思想 邓小平对世纪难题的破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观上的传承 与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灵魂和历史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和实践方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与构建范式——从毛泽东“命题”、后续 阐述到当代化“链接” 论科学发展观的学理内涵与人文意蕴方松华 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 和谐文化: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 路径依赖与中国价值论研究 坚持科学历史观——兼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经济改革、诚信友爱与和谐社会道德建设 文化间性问题论要下·国外思想的批判与借鉴 正义基础上的团结、妥协和宽容——哈贝马斯视野中的“和而不同” “后世俗”社会的批判理论——哈贝马斯与宗教 世界文明中和谐精神的借鉴与吸纳 近年来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的基本走向 世纪末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章节摘录

上·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诠释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写道:“在资本的简单概念中必然自在地包含着资本的文明化趋势等等,这种趋势并非像迄今为止的经济学著作中所说的那样,只表现为外部的结果。同样必须指出,在资本的简单概念中已经潜在地佃含着以后才暴露出来的那些矛盾。”在当代语境中理解和阐发马克思有关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的深刻分析,是资本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之所以说在资本的简单概念中已经必然自在地包含着资本的文明化趋势,是因为资本作为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内在地要求把自然(nature)变成文化(culture)的一部分。这里的“自然”既包括外部自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界”,也包括人的自然(human nature),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性”。资本的文叫化趋势是指在资本的驱动下,人化的自然越来越代替纯粹的自然,而人的“历史地形成的需要”越来越代替“自然的需要”。资本创造剩余价值有两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剥削更多的劳动来产生,这意味着一方面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在此同时不断扩大流通范围,不管是直接在资本主义国内扩大这个范围,还是在海外把更多的地点创造为生产地点。也就是说,仅仅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角度来说,资本就内在地包含着在不断扩大的范围内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来代替前资本义的生产方式的要求。

编辑推荐

《寻求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起点》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寻求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起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