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专题研究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郑洪新 主编  页数:465  

内容概要

本书以中医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为主线,力求能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继承和发展的学术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吸取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充分反映中医思维方法,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具有继承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为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做出最大的努力和贡献。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12章,分为5大部分:一是中医学关于脏腑功能、生命物质、经络理论、体质学说的理论研究;二是中医学对病因、发病、证候病机学说的基本认识;三是中医学关于养生、预防、治病的原则方法;四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对中医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指导作用;五是五运六气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本书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与中医药学相关的研究者、研究生、中医药从业人员,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郑洪新,195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辽宁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科技处处长。  郑洪新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担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多层次的授课任务,每年都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4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委、省教委科研项目等10项,其中,“肝郁脾虚证慢性胃病病理机制研究”获1998年度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度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老年人肝气虚血瘀证免疫病理改变的研究”获1996年度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编著《黄帝内经要览》(日文版)一书获1997年度辽宁省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专著、教材、教学参考书14部,发表在国内外刊物、学术会议的论文40余篇。  曾获得1995年“全国优秀教师”、“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996年辽宁中医学院优秀教师标兵;1999年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沈阳市科教系统“突出贡献女知识分子”、沈阳市“优秀专家”;2002年沈阳市“劳动模范”;2004年辽宁省“五一奖章”;2006年辽宁省“教学名师”;2008年第八届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书籍目录

引言 一、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三)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思考 二、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研究的发展  (一)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发展的需求分析  (二)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研究发展现状  (三)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研究发展思路第一章 中医学的人体生命观 第一节 人类生命活动  一、气为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  二、水为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三、土为万物化生的根本 第二节 人体生命特征及其规律  一、人体生命特征   (一)形体一精神统一特征   (二)生长一生殖一衰老特征   (三)气机一气化特征   (四)调节整合特征  二、人体生命活动规律   (一)生命过程的一般规律   (二)生命活动中的周期律  三、人体生命活动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观的研究  一、生命健康观念   (一)健康概念及其内涵   (二)生命健康质量评价  二、生命复杂系统  三、生命全息论假说   (一)中医学“生命全息论”理论及其应用   (二)中药学“生物全息论”理论及其应用第二章 藏象功能系统 第一节 五脏气血阴阳功能系统  一、心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   (一)心气血阴阳的概念   (二)心气血阴阳的综合功能表现  二、肺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   (一)肺气血阴阳的概念   (二)肺气血阴阳的综合功能表现  三、脾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   (一)脾气血阴阳的概念   (二)脾气血阴阳的综合功能表现  四、肝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   (一)肝气血阴阳的概念   (二)肝气血阴阳的综合功能表现  五、肾精气阴阳的生理功能   (一)肾精气阴阳的概念   (二)肾精气阴阳的综合功能表现 第二节 六腑、奇恒之腑气血阴阳功能系统  一、六腑气血阴阳   (一)六腑气血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二)六腑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二、奇恒之腑气血阴阳   (一)奇恒之腑与气血的关系   (二)奇恒之腑与阴阳的关系 第三节 五脏整体联系与生命活动调节  一、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  二、呼吸功能的调节  三、消化吸收排泄功能的调节  四、血液生成循行的调节  五、津液代谢的调节  六、感觉及运动的调节  七、生长发育生殖的调节第三章 精气神学说第四章 经络通路系统第五章 中医体质学说第六章 中医病因学说第七章 发病与症候病机第八章 疾病防治原理第九章 养生原则与方法第十章 河洛易学理论与中医学第十一章 中医学的研究方法第十二章 五运六气学说研究

章节摘录

  足厥阴经别:从足厥阴经脉的足背上分出,上行至毛际,与足少阳的经别会合并行。  3.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三合)足阳明经别:从足阳明经脉的大腿前外侧分出,进入腹腔,归属于胃,散布到脾脏,向上通过心脏,沿食管浅出口腔,上达鼻根及目眶下,返还联系目系,脉气仍注入足阳明本经。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的股内侧分出后到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贯通舌中。  4.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四合)手太阳经别:从手太阳经脉的肩关节部分出,向下人于腋窝,行向心脏,联系小肠。  手少阴经别:从手少阴经脉的腋窝两筋之间分出后,进人胸腔,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部,在目内眦与手太阳经相合。  5.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五合)手少阳经别:从手少阳经脉的头顶部分出,向下进入锁骨上窝,经过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中。  手厥阴经别:从手厥阴经脉的腋下三寸处分出,进入胸腔,分别归属于上、中、下三焦,向上沿着喉咙,浅出于耳后,于乳突下同手少阳经会合。  6.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六合)手阳明经别:从手阳明经脉的肩髑穴处分出,进入项后柱骨,向下者走向大肠,归属于肺;向上者,沿喉咙,浅出于锁骨上窝,脉气仍归属于手阳明本经。  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脉的渊腋处分出,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胸腔,走向肺脏,散布于大肠,向上浅出锁骨上窝,沿喉咙,合于手阳明的经别。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专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不怎么样,没什么新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