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病中医外治法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姜兆俊 编  页数:527  

前言

  中医外治方药是中医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将药物施用于皮肤、腧穴、孔窍等部位,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使失去平衡的阴阳气血得以重新调整或改善。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病目的。外治法具有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副作用少、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取材容易、能够直接观察、随时掌握等多种优点,历来受到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传统中医外治法可分为广义外治法和狭义外治法。广义外治法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按摩、中药灌肠、气功、音乐疗法、体育疗法等均属于广义外治法。狭义外治法是指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自针灸形成专科以后,狭义外治法的概念一般不包括针灸。  现代中医外治法是指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原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及现代医学方法,以多种形式与中草药结合,共同作用于人体而取得治病效果的一类外治法。如直流电中药离子透入法、超声药物透人法、中药电熨法、中药注射法和肛肠灌滴法等,由于借助声、光、电、磁、热的能量,可促进药物由外而内的渗透吸收,从而在临床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近20年来发展较为迅速。而在未来几年,以透皮控释系统(TTS)、纳米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也将对中医外治法的给药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并推动中医外治法的发展。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内容非常丰富,据有关文献记载外治法多达四百余种,概括起来可分两大类:即药物外治法和非药物外治法,在临床中往往相互配合,综合运用。从治疗方式来讲一般分内病外治、外病外治两大类。从临床科室来讲外治法又分为内科外治法、外科外治法、妇科外治法、儿科外治法等。

内容概要

本书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姜兆俊主编。内容包括基础篇和制剂篇两部分:基础篇介绍中医外科外治法理论基础、常用外用中药、中药外用制剂炮制工艺、中药外用制剂常用剂型、中药外用制剂使用方法和中药外用制剂应用原则等内容;制剂篇以中医外科学二级学科所包含的疾病为纲,按疮疡、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泌尿生殖疾病、急腹症、癌症、肛门直肠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小腿溃疡、褥疮、烧伤和腱鞘囊肿的顺序介绍各专科各种中药外用制剂,共选方l095首。所选方既有中医外科数千年来行之有效的传统制剂,又有近几十年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及现代医学方法研制出的新制剂和新方法,力求能够反映中医外科学在外治法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取得的最新成果,其中部分方剂还是主编几十年在临床上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每一个药方按剂型、配方、功效、主治、禁忌证、制法、用法、出处等8个栏目介绍,力求全面而详细,以正确地指导临床应用和探本求源。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各科医生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 第一章 中医外科外治法理论基础   第一节 外治法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外治法的作用机制     一、给药途径与吸收机制     二、药物作用机制 第二章 常用外用中药   第一节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雄黄硫黄水银轻粉皂矾  白矾(明矾、枯矾)蜂房狼毒     大风子蛇床子土荆皮(土槿皮)木槿皮木鳖子   第二节 拔毒化腐生肌敛疮药     升药(升丹、小升丹、三仙丹)砒石硇砂铅丹(樟丹、黄丹)     铅粉(宫粉、官粉)  密陀僧松香炉甘石硼砂   第三节 清热药     石膏  白芷  天花粉黄连  黄柏  苦参生地赤芍  紫草     紫花地丁蒲公英菊花野菊花马齿苋蚤休(重楼)  山慈菇     白蔹生甘草熊胆青黛木芙蓉叶紫荆皮   第四节 止血药     地榆槐花白及五倍子儿茶血竭   第五节 开窍药     麝香冰片樟脑蟾酥   第六节 安神药 …… 第三章 中药外用制剂炮制工艺 第四章 中药外用制剂常用剂型 第五章 中药外用制剂使用方法 第六章 中药外用制剂应用原则第二篇 制剂篇 第一章 疮疡外用方 第二章 甲状腺疾病外用方 第三章 郛腺疾病外用方 第四章 泌尿生殖疾病外用方 第五章 急腹症外用方 第六章 癌症外用方 第七章 肛门直肠疾病外用方 第八章 周围血管疾病外用方 第九章 小腿溃疡外用方 第十章 褥疮外用方 第十一章 烧伤外用方 第十二章 腱鞘囊肿外用方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1.盐炙法的主要目的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一般补肾药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药,盐炙后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车前子等药,盐炙后可增强泄热利尿的作用。益智仁等药,盐炙后则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等药,用盐炙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  (3)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辛燥之性,并能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  2.盐炙的操作方法  (1)先拌盐水后炒:将食盐加适量清水溶化,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  (2)先炒药后加盐水:先将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晾凉。含黏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均用此法。  3.盐的用量一般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  (四)姜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姜汁拌炒的方法,称为姜炙法。生姜辛温,能温中止呕,化痰止咳。故姜炙法多用于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的药物。  1.姜炙的主要目的  (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姜炙竹茹则可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  (2)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如厚朴对咽喉有一定的刺激性,姜炙可缓和其刺激性,并增强温中化湿除胀的功效。  2.姜炙的操作方法将药物与一定量的姜汁拌匀,放置闷润,使姜汁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放凉。或者将药物与姜汁拌匀,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  3.姜汁的制备方法  (1)捣汁:将生姜洗净切碎,置适宜容器内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残渣再加水共捣,再压榨取汁,如此反复2~3次,合并姜汁,备用。  (2)煮汁:取净干姜片,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过滤,残渣再加水煮,又过滤,合并两次滤液,适当浓缩,取出备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外科病中医外治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没见过有这么多的外用方剂
  •   是医生的好书
  •   全书都是一些杂志上和一些著作上摘抄的药方综合在一起的。只有少量作者的药方。可读性很小,只能当工具书看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