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弘一法师学做人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外文  作者:金克水  页数:245  
Tag标签:无  

前言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的一个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外。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在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方面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享誉世界的知名文化人士。李叔同从小就博览群书,涉猎极广。纵观其一生,他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出版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令世人高山仰止。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从此后,他虔心向佛,在研习、传播、弘扬佛学方面是无人能及的。尤其是对律学情有独钟,并且造诣深厚,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主要的佛学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地藏法门》、《晚晴集》等,这些著作都成为后世研习律学之人的必备指南。弘一的一生是从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的一生。出家之前,他过着琴棋书画、风花雪月的生活,尝遍了人世间的种种滋味;遁入空门以后,断绝尘缘,超然物外,长伴青灯古佛,把全部心思都灌注在律宗禅理的钻研与弘扬上,直至离世。出家之前的春风得意、悲欢离合与出家以后的孤独冷清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弘一对于人生,有着比一般人更为深刻透彻的体悟,他也是对于人生最有发言权的人。弘一曾经这样感叹:“人如花,不久时;人如浮萍,无定处;人如烟花,现一时;人总归于一己,踏五大;人至山巅无他路;自古圣贤皆寂寞,悲欣交集谁了然?”正是由于弘一对人生有着太多的体悟与感慨,而他又是一个以有助于世人为宗旨的佛教中人,所以他愿意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在人生中所得的道理告诉世人,以期对大家的人生起到引导的作用。

内容概要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晚号晚晴老人。祖籍浙江,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知名人士。  弘一法师在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书籍目录

应趁着年少多读书/1独处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4人人都有仁爱之心,世界才会和谐/6欲望太多会让人迷失本性/8心中有主见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10内心清静的人不会为外物所动/12勤俭节约的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丢/15浮躁的人难成大器/18懂得谦虚退让的人才可保全自身/20做事情要循序渐进,不可一味图快/22处事接物要有一份淡定从容/24心平气和才能解决问题/27战胜欲望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29强求没有好果子,顺其自然才好/32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即是落伍/35脾气暴躁的人往往一事无成/37关键时刻的忍让会让你受益无穷/40性情暴戾的人很难得到好下场/42待人处事要有一身正气/45善于向别人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48大的灾祸往往源于一时的不能忍/50大气度者与逆境坦然相对/53适时糊涂是智者/55凡事要有度,无度必生害/57经常反省自己,方可避免祸端/60小过失积累多了就变成大祸患了/62一味追求享受就感觉不到幸福了/64只要你有自信,没有人能把你打倒/66居功自傲无异于自毁前程/68事情在最得意时要防止乐极生悲/70做人要有忧患意识/72过于追求完美容易走向极端/74此走不通,不妨回头找找别的路/76面对诱惑不动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78即便遭受挫折打击也要坚定自己的志向/80过于争强好胜会给自己带来伤害/83请管住自己的舌头/85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助于自己进步/87洁身自好方显君子本色/89诚信之人都心不妄念、口不妄言/92乐观的态度是成就美好人生的必要条件/94自己光明磊落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96心思缜密不是事无巨细/98对自己不妨严一些/100对别人宽容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朋友/102正视自身的缺点才能不断得到进步/104居安思危才能长久处于安全的境地/106知道错了就马上改正/108留有余地才能把事情办好/110有不足存在是一件好事/112发现自身的不足要及时弥补/114多疑会妨碍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116懂得急流勇退可以免除祸患/118不要做沽名钓誉之人/120越是处理紧急的事情,情绪越是应该和缓/122做什么事都要有忍耐的毅力/124做事情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126不懂装懂的人是最愚蠢的/128庸人自扰当然会招来烦恼/130事到临头要避免惊慌失措/132认真专注才能把事情做好/134处理事情太急躁容易忙中出错/136行动之前要权衡好利弊/138心中没有偏见,处事才会公平/141宽容是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交流/143说话不谨慎容易招灾惹祸/145做事公正不偏,才是明智之举/147做人要诚实,谎言迟早会被揭穿/149适时的沉默胜过千言万语/151听到别人的诽谤不必急于辩解/153想办法去化解别人的欺侮/155有时敢于吃亏是件好事/157爱占便宜很可能会吃大亏/159暂时的忍让并不会让你失去什么/161学会吃亏有利于成就大事/163事情再难也要尽力去做而不要抱怨/165施恩先多后少容易前功尽弃/167恩惠若随便施予就会失去意义/170给别人面子也就是给你自己面子/173轻信谣言害人害己/175指出别人的过错不必大声训斥/177使用过激的言辞一定要慎重/179忠告也可委婉含蓄,不要把话说绝/181劝告别人要避免激起他的逆反心理/183用对方法,你的忠告才有效/185评论别人要带着几分厚道/187别把权威当做压制下属言论的工具/189劝说别人可以先从赞美他的优点入手/191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不可气急败坏/193不要吝啬你的赞美/195评论别人的过失时,要先看其做事动机/197评价别人要实事求是/199为人处世应该把说话谨慎放在第一位/201放纵自己的欲望是自寻死路/203与褊急之人相处要宽宏大量/205精明过了头必然会招致灾祸/207越是不行的人越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210多看自身的毛病就不会去指责别人了/212要求自己应该像秋风扫落叶般严厉/214不要随便答应别人的要求/216在自己清醒理智的时候再做出决定/218“闲谈莫论人非”,有什么话当面说/220劝导别人不能要求太高/222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妨先放一放/224做事不能都由着自己的性子/226遇到事情要多替别人想想/228在议论别人之前先想想自己做得怎么样/230别让他人的态度左右你的言行/232给予别人恩惠贵在及时/234毋以新怨忘旧恩/236既要“善始”,又要“善终”/238独处的时候要把持住自己的内心/240多一分宽恕,就会多一分快乐/242知足可以常乐,知足可以不受辱/244只要肯努力,祸就可以转化为福/246

章节摘录

按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说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但读书可以教化乡里,比做善事还要更上一等。很显然,古人是极其推崇读书的。而弘一法师一直就是一个喜欢读书学习的人,他把这两句话摘抄下来,目的不仅在于时刻告诫自己要勤奋读书,还在于告诫世人要勤奋读书,尤其是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更要如此。孔子说:“不知道老年已悄悄地来到了。”汉代的蒯通对韩信说:“现在的时光不会再来了。”古代的先贤圣哲都深深感受到了时间流逝的无情,所以他们总是勉励后人应该抓紧时间勤奋苦读,以求日后有所得。五代十国时期的王禹就是一个因为勤奋苦读而最终扬名立万的人。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元年(954年),王禹生于济州巨野一个世代为农的乡村贫民家庭。他家田地不多,仅能糊口,父亲开了一间小磨坊,主要以磨面为业。尽管出身于家境不宽裕的村农之家,用王禹自己的话说“汝家本寒贱,自昔无生计”,但自叹没有文化而又望子成龙的父亲,却节衣缩食供王禹读书。因此,王禹从小便专心致志地就学乡里,受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和写诗作赋的严格训练。王禹天赋聪颖,自幼勤奋好学,读起书来如饥似渴。那时,家贫油贵,读书点不起灯,夏秋之夜他便到田野里抓萤火虫来照明,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学习。他刻苦读书的精神,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和推崇,对此王禹在《谪居感事》诗中说:“收萤秋不倦,刻鹘夜忘疲。流辈多相许,时贤亦见推。”勤奋苦读,造就了这个天才般的少年,他5岁就会作诗,9岁便能为文。小小年纪,王禹的文学才名便在乡里传播开来。人们一提到他的名字,就会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5岁时,地方太守设“文会”酒宴,邀请当地文士欣赏府中的碧池白莲。听说王禹小小年纪就才学不凡,于是就特意派人招来一试。太守指着池中白莲,要王禹以此为题作一首诗。他思索片刻,便脱口吟出一首《咏莲》的五言绝句:昨夜三更后,嫦娥堕玉簪。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此诗一出,太守与在座客人都大为惊奇,连连称赞:“出口不凡,果真奇才!”9岁那年,王禹随父亲去给济州从事毕士安送面粉。路过毕大人的客堂时,听见毕士安正在与客人品诗联对,他不禁停下脚步仔细聆听起来。这时,毕士安出了“鹦鹉能言怎比凤”的上联,要在座的客人对出下联。在座者苦思冥想,没有一人能够对得上来。悄立门外的王禹乐而忘形,高声出对:“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见一个村童打扮的少年竟能应对如流,非常吃惊,忙把他叫进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家里是干什么的、读了什么书等等。王禹从容不迫,一一作答。最后,毕士安说:“子经纶满腹,将且名世。真乃栋梁之材!”从此,毕士安便称王禹为“小友”,并与之结为忘年之交,常常在诗文方面对他进行点拨。难能可贵的是,王禹并没有因为自己已经名声在外就不再学习,反而更加勤奋刻苦了。可以说,王禹在宋代文士之中以才华横溢著称,行高辈尊,颇受后代学人推崇,推究起来,他的才华与他少年时的刻苦求学是分不开的。古代靠勤奋刻苦有所建树的人非常多,司马光也是其中之一。司马光出生时,父亲司马池已有51岁。他兄弟3人,次兄司马望幼小夭亡,长兄司马旦比他大13岁。司马池对这个老来所得的幼子十分疼爱,但却从不溺爱,从小就严格地培养、教育他。司马光6岁那年,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并常常给他讲一些少年有为的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勉励他以此为榜样,刻苦读书。司马光一家住在寿州安丰时,当地有一个姓丁的青年,十分勤奋好学,学问和文章在全县闻名。司马池便以这个青年的事迹教育司马光,并对他说:“他日得如丁君矣!”学有榜样,又得到父亲的指点,司马光果然倍加努力。他读书跟父亲一样,力求理解,不仅仅只是背熟,还要弄懂意思。所以,往往同伴们背会了书去游玩,他却独自放下帷幔,苦苦思考,直到把文意弄懂并把书背得烂熟为止,正因为如此,司马光的学问进步得很快。出身书香门第、官儒世家的司马光,自幼就对历史故事兴趣特别浓厚。7岁那年开始学《左氏春秋》,他就爱不释手。刚刚听完先生的课,他就领悟出了书的大意,回家便讲给家人听。读书使他已达到废寝忘食、“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为了不浪费光阴,抓紧时间读书,司马光自己设计用木头做成了一个圆形枕,取名“警枕”,夜里睡觉便把它枕在头下。木头是圆的,床铺又是硬板,晚上睡觉只要一动弹,“警枕”便会滚落在地,他随即惊醒,披衣起床,挑灯夜读,不至于一觉睡到大天亮了。这样刻苦学习到15岁,司马光就“于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西汉风”了。而且他学的东西很扎实,以致“终身不忘”。无论在何时何地,他都始终保持着这种自幼养成的刻苦学习的习惯。成年后或在马上,或在官轿中,抑或在夜不能寐的时候,他也抓紧点滴时间来读书。聪慧敏悟的司马光,在童蒙时期就勤奋苦读,不仅养成了优秀的品格,更积累了渊博的知识。他曾声称:“家世为儒,臣自龀髫至于弱冠,杜门读书,不交人事。”正是他少年时代的苦读奠定了坚实的经史、文学基础,才使他能编撰不朽的巨著《资治通鉴》;也正因他童年便养成了正直、诚实、质朴、仁厚的品格,所以才能入朝为相,成为北宋一代名臣。“为善最乐,读书便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学习看作一项终身事业,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更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梁实秋、林语堂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太虚人师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赵朴初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张爱玲

编辑推荐

《跟弘一法师学做人》编辑推荐: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解悟人师的做人智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经历颇丰,从一个翩翩公子,到老师,再到道人,最后皈依佛门,可以说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传奇的经历让他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悟与见解,也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其思想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br〉看名人眼中的弘一法师,知其地位与影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跟弘一法师学做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好的一本书籍!  有话是:“想做好事,先做好人。这本书中教予了各类做人处事之道。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年轻时是音乐人,到中年与佛有缘,终修正果成道法号弘一法师。  书中举例明确,读后既懂既明。禅腹语句集中,佛家修炼者的言语教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