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和谐发展之路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美]汤姆·帕尔默,冯兴元,毛寿龙  页数:770  字数:7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  最近30年里,中国的飞速进步与发展不断让我们和众多世人感到吃惊。随着经济增长与开放,中国人的生活蒸蒸日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也节节提高。由于我们常去中国,故得以目睹这一变化。  我们常常会谈起邓小平启动的中国经济规划,也就是“改革开放”。不过将其理解为“中国在20世纪的最后一场革命”更为合适。1992年,邓小平对李岚清说:“必须改革开放。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  从1978年开始,从单位到家庭,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经历了意义深远的变革。现在,中国普通公民面对着一个机遇更多、自由程度也更高的世界。事实上,中国迅猛的发展势头让世界各国羡慕。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农民的人均收入从133元增加到了4140元。同时,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由343元增加到了13785元。  因此,了解中国在这30年中的变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们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学到兴邦富民之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一事非常简单:一个在1978年仍处于封闭状态的计划经济国家,突然间向外部世界敞开了大门,从此磁石般地吸引着外国投资,并且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然而,这种粗略的勾勒略过了中国崛起背后的曲折故事。当仔细观察中国的经济数据后,我们会发现,中国的经济并非呈平稳线性增长,而是进进退退,呈现出一种“蟹行”模式。  这一点很重要。要知道西方知识界一直在讨论所谓的“中国模式”。在如今的大众媒体上,这一术语的运用已经偏离了原初的定义。其内涵可谓莫衷一是,十个人能说出十个意思。然而,宽泛地讲,中国模式可以理解为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挑战。后者也就是指经济学家所经常说的,经济发展需要稳固的财产权、法治、自由市场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最小化。  在中国崛起的30年中,虽然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自决权,但政府的干预也是不遗余力的。即便是现在,政府依旧对经济保持着强有力的控制。法治仍然需要改进,同时财产权也有一些问题。于是乎,虽然中国模式的版本众多,但往往会导出这样的论调:经济的发展并不需要通常意义上的一系列经济制度改革,即便众多经济学家奉此为圭臬。恰恰相反,完全可以依靠政府干预与调控来实现经济增长。  2008年起,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这种论调更是甚嚣尘上。有些人倾力寻找新的措施来管理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体系。许多人则声称西式资本主义已经失败,于是转向东方来寻求解药。  然而,即便中国人特立独行,中国历史扑朔迷离,中国政体令人费解,中国菜独一无二,中国话对于外国人来说很难掌握,中国特色与众不同——总之有关中国的林林总总都复杂而独特,但有一件事就连中国也无法免俗,那就是必须遵循经济规律。事实上,如果仔细观察30年来的经济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发展过程与所有发达国家大同小异,即绩效导向的竞争秩序是兴邦富国的捷径,同时也是必由之路。  中国崛起史的闪光之处在于自1978年起年均9.8%的GDP增长率,这的确令人艳羡。总体而言,这意味着稳定而持续的经济增长。而黄亚生在麻省理工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则显示,与其观察中国GDP的线性增长数据,不如转而考察中国公民对经济增长的个人体验,这样效果更好。正如黄博士所言,我们可以看到,“当中国的政策方针偏向自由时,居民个人收入就会快速增长。当市场改革步子放慢,同时政府奉行管制性更强的政策时,个人收入的增长就会变慢。”  1978年12月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10年中,农民收入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了提高。这并不另人感到惊讶。因为在80年代,中国的私营经济获得了爆炸式的增长。同时,金融领域也经历了一个自由化的过程。90年代,农民收入增长率下降。与此同时,政府开始缩减对经济领域的控制。及至2008年,中国仍有7亿农业人口,因此,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近来的金融危机使我们得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中国模式,那就是政府应该如何来应对漫长的经济低潮。自2008年起,中国施行了一揽子规模宏大的经济刺激政策,许多人认为,这是应对危机的合理方式。当美国还在复苏之路上跌跌撞撞时,中国似乎已经从金融风暴中安然脱身。然而这并非对中国经济现状的唯一评注。如果我们将如此复杂的现象叙述得那么简单,恐怕只会与现实南辕北辙。  2008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其核心内容便是投资4万亿人民币,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四川震后重建以及各种民生项目。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实质上打开了货币供应的龙头,使巨量贷款涌入市场。两年来,为抵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各家银行所发放的贷款总计已逾17万亿元人民币。  由于中国法律不允许银行直接贷款给政府机构,因此许多地方政府创建了特殊的投资媒介来获取银行贷款。有专家估计,这样的机构超过8000个,而现在还不清楚它们可以获取多少贷款。为了支付贷款利息,地方政府就必须出卖土地,这进一步刺激了公认为投机过热的房地产市场。  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常常告诫弟子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凡事必有代价。两年来涌入经济体的巨量新增贷款与货币助长了通货膨胀。不仅使得资产价格上涨,也使日用品价格飙升。食品价格在2010年上涨了7.2%。交通银行最近估算,全年通胀率可能达到4.5%.  我们同许多经济学家一样担心这些政策所可能导致的结果。不过这样的结果可能要数年后才能显现,故而原因也不易察觉。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扩张的货币政策风险巨大。  带着对上述观点的思索,我们荣幸的向您推荐这部文集。其中的每篇文章都大大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本文集内容覆盖了人口流动、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城市化、司法制度改革、公司管理、税收制度、财政改革以及市民社会的发展。  尤为重要的是,本文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公共政策报告,就中国如何保持长期的繁荣与稳定提出了严谨的建议。这些公共政策报告的作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是渊博而杰出的学者。这些报告已顺利递交于2008年11月1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通向和谐发展之路:中国改革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我们衷心希望中国人民能够展望更好的未来生活,一代更比一代健康,一代更比一代安定。通过建立良好的政策与制度框架,中国领导人完全能够尽到职责,使这一愿望成为现实。只要奉行正确的政策,中国就能够率领世界实现共同富裕与全面和平。  (美)裘德布兰切特,汤姆帕尔默

内容概要

汤姆·帕尔默等编著的《通往和谐发展之路——国民利益政策报告》是一本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专著,涵盖的内容有城市化、土地制度、公司治理、财政改革、法制建设、城市环境、医疗改革等方面。作者包括茅于轼、胡景北、盛洪等十多位当代著名学者。在本书中,学者们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翔实的数据和独到的分析,指出我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通往和谐发展之路——国民利益政策报告》高屋建瓴,既有宏大的理论叙事,又有具体而微的问题分析,语言生动而不刻板,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了解当代中国问题的著作。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作者包括茅于轼、胡景北、盛洪等十多位当代著名经济学家。

书籍目录

第一章:中国的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及其问题
胡景北、傅十和、冯革群、郑彩霞
一、导论:中国的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
1?史无前例的劳动力城乡转移与城市化进程
2?研究状况和问题
二、中国城市化问题和政策
1?中国城市化问题简述
2?建国后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3?中国城市化政策的选择及其演变
三、中国乡城人口转移规模
1?城市化比率的提高
2?人口的乡城迁移
3?中国乡城人口转移规模
4?中国劳动力的乡城转移
5?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宏观原因
6?劳动力转移的宏观波动
7?农民转移的制度约束
8?农民转移的人力资本约束
第二章:土地市场制度建设与土地财税改革
刘守英、朱秋霞
一、中国土地市场制度建设三十年
1?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发展
2?农用地转非农用地市场发展
3?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发展
4?深化改革、完善土地市场的主要政策建议
二、中国土地财税制度改革方案选择
1?城市化与中国土地财政制度的发展
2?改革三十年以来土地财税制度演变
3?土地税费制度改革方案选择
4?中国台湾土地税制度的经验和教训
5?中国内地土地财税制度改革基本方案——土地税制度
第三章:中国农用地使用权流转与金融制度
刘宪法、何广文等
一、中国农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演进与实践
1?农用地使用权制度的建立及农用地使用权的初始分配
2?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建立
3?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演进的现况
4?理论讨论与农用地使用权交易制度的可能演进方向
二、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1?导言
2?农地金融:理论与实践
3?农地金融产生的背景
4?中国农地金融现状、问题及其潜在后果
5?构建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的理论原则和模式探讨
第四章:中国公司治理问题与对策报告
郑志刚、范建军、山立威、王鹏
一、导言:公司治理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1?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
2?中国公司治理发展历史的简单描述
3?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
4?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股权结构和机构投资者
1?股权结构
2?控制权市场或接管市场(takeover)
3?机构投资者
三、经理人薪酬设计
1?现有公司治理文献的主要理论结论
2?主要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
3?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已有研究结论的简单综述
4?对中国公司治理实践的评估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四、公司的内部监督机构,董事会和监事会
1?机制
2?关于监事会的研究
3?董事会
4?结论和对我国政策的建议
五、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
1?会计信息披露对公司监督的作用
2?信息披露对投资者的保护作用
3?我国信息披露的状况和在此方面的研究
4?信息披露方面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六、投资者保护研究
1?投资者保护机制
2?投资者保护的研究结论
3?中国市场的投资者保护
4?政策建议
七、法律外制度的公司治理角色
1?有关法律外制度的公司治理角色文献的主要结论
2?主要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3?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已有研究结论的简单综述
4?对中国法律外制度公司治理实践的评估和相关政策建议
八、结论
1?研究结论的总体描述
2?对中国公司治理实践的总体评估
3?中国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4?相关政策建议
第五章:转型时期中国的地方制度和中央地方财政改革
李洪雷、朱彩霞
一、转型时期中国的地方——特点、缺陷与改革
1?中国当代地方制度的特点
2?我国地方制度的缺陷
3?中国地方制度的改革
二、提高地方财政自主权的理论依据与改革设想
1?提高地方财政自主权的理论依据
2?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历史回顾
3?市县地方财政关系
4?乡镇财政关系改革
5?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历史回顾与改革方案
第六章:普通法与中国法制建设
刘海波
一、判例法法制的理论辩护与历史经验
1?实践理性与判例法方法
2?重构判例法规则秩序模式
3?两制并立的政体模式
4?判例法法制发展的历史经验
二、判例法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潜力
1?判例法技术与我国户籍制度困局
2?判例法与我国中央与地方法律冲突调节
三、如何在中国建设判例法法制
1?司法制度的改革
2?学院判例法试验
3?法律推理研究与培训
第七章: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
贾西津、王春光
一、城市化与公民社会
1?城市化与公民社会的历史渊源
2?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凸显的问题
3?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公民社会角色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实践
1?农民的公民权及外来工维权组织的案例
2?城市社区与乡村自治中的公民社会发育
3?公民社会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三、促进新型城市化与公民社会成长的政策建议
1?公民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困境
2?促进新型城市化和公民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用市场制度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
——以森林、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为例
盛洪、茅于轼、赵旭等
引言
一、市场化与外部成本
1?市场化的定义与内容
2?外部成本定义
3?市场化指数
4?第一类外部成本和第二类外部成本
5?市场化与国内生产总值和碳排放强度的关系
6?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时间最优配置问题
二、中国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1?转型期存在第二类外部成本
2?能源领域的市场化尚未完成
3?以政府为主导的水资源管理
4?存在缺陷的林木产权
5?煤炭的第二类外部成本的基本判断
6?与市场制度成熟国家的具体差距
7?国际比较:二氧化碳排放/GDP
三、市场化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影响
1?制度变革效应和制度内效应
2?市场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3?水权制度与水资源交易对水资源问题的影响
4?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产业和环境的影响
四、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市场化方案
1?将煤炭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市场化措施
2?水权及其交易的方案
3?林木产权、市场交易与减税方案
4?完成能源领域的市场化
五、广义的市场化:补救市场失灵
1?效率原则:广义的市场原则
2?水权:人为的产权制度
3?打破和清除垄断企业及相关部门对新能源技术开发和推广的障碍
4?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于能源价格
5?用社会贴现率评价节能减排新技术
六、市场化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估计
1?广义市场化对煤炭供需及外部成本的影响
2?完成能源领域的市场化对减少碳排放的影响
3?林权及其交易带来的影响
4?市场化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的综合判断
第九章: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报告
赵雯
1?导论
2?1949至1979年: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3?1980至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的改革
4?2007年医疗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及前进方向
5?总结分析
6?结论和建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通往和谐发展之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很满意,要仔细研究了,希望能有收获。
  •   这是一本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好书,作者都是来自民间的经济学家,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对问题的分析也比较客观。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文字不够简洁,由将近十个研究报告组成,每篇报告的篇幅过长,读起来较累。二是排版也不是很好,让人感觉有点像“书稿”,不像一本经过精心编辑过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