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梅娟 等编  页数:153  字数:213000  

前言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和草原破坏等土地利用变化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合作步伐也逐渐加快。从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波恩协定》、《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马拉喀什协定》和《德里宣言》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在加强全球共识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生效,是目前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中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国际法律文书。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已经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1992年6月11日,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同时明确规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主要的历史和现实的责任,理应率先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与消除贫困。公约缔约方会议(COP)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高机构,1995年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1)至2004年第十次缔约方会议(COP10)目前一共举行了10届。1997年12月1日至11日,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又称“京都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这次会议制定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中确定了联合履行(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权交易(IET)三种帮助发达国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灵活机制,三种机制的核心在于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的地区取得减排的抵消额,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上述三种机制中与发展中国家直接相关的是清洁发展机制(CDM)。其主要内容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政策要求,又产生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投资,由此获取投资项目所产生的部分和全部减排额度,作为其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清洁发展机制(CDM)在我国开展不久,许多方面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清洁发展机制(CDM)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然而,国内外相关资料比较分散,读者难以深入了解和掌握。温室气体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不长,有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近年来,对CDM、甲烷收集发电、瓦斯收集利用、新能源汽车、温室效应材料替代物等研发越来越多,但对二氧化碳的控制与利用的研发仍然极其有限。本丛书的编者认为,温室效应不仅仅是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的问题,而且还可能是导致湖泊、海洋、河流等的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人类疾病种类增加等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工程来看,近期应加强甲烷、二氧化碳等大宗气体的回收、利用、减量、控制。发电厂、炼钢厂、供暖锅炉、化工厂等排放二氧化碳大户,可考虑就近排入江河湖海(甚至排入下水道),充分利用这些消纳水体对二氧化碳的化学吸收转化容量;小规模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可考虑就地分离回收或回用或排入下水道。甲烷的化学吸收难度稍大,但其生物氧化却远比二氧化碳容易,因此,可考虑甲烷的生物氧化。编者认为,未来若干年,国内外对温室气体的减排与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当然,这些工程应用建议还需要大量研发和工程实践以进一步完善。全书共分为五个系列,全面系统地描述了温室效应控制的有关政策,工业与能源行业、农林业、交通业、环境保护类行业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发展近况以及各行业在温室气体排放、节能减排方面的方针政策、减排技术,同时对清洁发展机制的操作规程、清洁发展机制开发和实施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学以及清洁发展机制在各行业内的应用案例做了详细的介绍。本书篇幅较大,书中所引用的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在参考文献或文中尽可能列出,但由于受参考文献数目的限制,加上作者在撰写时出现的疏忽,某些文献可能被遗漏,请有关原作者谅解。

内容概要

本书是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世界和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概况以及交通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机理、排放量估算方法及减排途径,各国政府及组织对温室气体控制的要求和相关法令,我国交通领域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及排放控制。    本书可供从事交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及相关工作的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世界交通业发展概况  1.2 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1.3 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1.4 世界各国控制交通温室气体排放的举措  1.5 我国交通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第2章 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机理  2.1 交通工具消耗的能源类型  2.2 交通领域温室气体的来源  2.3 内燃机燃料燃烧生成温室气体的机理  2.4 汽车空调制冷剂第3章 全球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和预测  3.1 全球交通量变化  3.2 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耗概况  3.3 交通工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3.4 交通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方法第4章 交通领域温室气体的减排途径  4.1 开发新型能源  4.2 通过技术改进提高燃料利用率  4.3 空调制冷新技术  4.4 尾气控制  4.5 优化交通运输行业第5章 各国政府及组织对温室气体控制的对策  5.1 尾气排放标准  5.2 燃油经济性政策  5.3 影响交通领域的能源和二氧化碳减排战略和政策  5.4 与交通温室气体减排相关的国际合作机制第6章 我国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状况  6.1 我国交通运输部门的发展状况  6.2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3 我国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状况  6.4 影响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因素  6.5 交通运输能源消耗量预测  6.6 交通运输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第7章 我国交通领域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  7.1 交通运输业能源节约的战略和政策措施  7.2 建立现代运输管理体制  7.3 建立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标准与法规  7.4 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重点问题  7.5 中国大城市的交通建设发展实例——上海市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交通运输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可供从事交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及相关工作的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交通运输领域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一般,书的质量不是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