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孟唐琳,窦俊霞 主编  页数:173  

前言

本书是为全国各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学习美学所编写的一本普及性的基础理论教材,是一本立足当代视野、以全新体例编撰的高校美学基础课程教材。考虑到阅读对象的特点,本书在阐明美学的基本原理后,重点放在审美实践的运用上。因此,与学员审美活动关系密切的话题,如怎样欣赏自然美、人体美,怎样营造生活美,怎样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等方面,尽量多讲些,并增添了较多实例和图片,力求将深奥枯燥的理论深入浅出,阐述得具体生动、易于接受。而对于美学界争论不休的理论难点,则采取比较客观的介绍,以供学员独立思考研究。全书观点新颖,论述细致,个案分析具体,表述流畅。书中附有关于重要美学家、美学现象、美学流派或者一些前沿问题的讨论等插文,这是专为学生更加真切地进入审美活动的诗性天地而特别设计的。这些“插文”具有采光的效果,让学员获得一种通透和开阔的视野。为照顾到理工科学员及同等文化学历者自学的方便,本书在理论阐释、行文用语时,力求清晰通畅、通俗易懂。本书由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孟唐琳、窦俊霞主编。本书的绪论和第一章由平顶山学院的马亚敏和赵依晗编写;第二章到第八章由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孟唐琳、李学军、窦俊霞、张健、王云霞、薛大平和开封大学的苗靖老师等参与编写;第九章和第十章由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的王三明编写;全书由孟唐琳和窦俊霞进行统稿,李学军协助统稿工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化学工业出版社和有关院校的领导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谨表示我们的敬意和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和时间限制,书中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内容概要

本书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向大学生介绍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及其成果,主要介绍美学的由来与发展,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美学研究的任务与方法,美的生成机制,审美活动的本质和特征及中西方美学等,内容全面、系统、合理、科学。    本书可以用作高职高专院校文学、哲学、艺术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用作其他专业的通识课程或文化素质课程教材,还可供其他美学与艺术理论爱好者参考。

书籍目录

绪论  美丽的美学  一、美学产生的历史回顾   二、美学的界说   三、美学在当代的历史使命 第一章  永恒之谜的探寻   第一节  西方美学史对美的认识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谈美     二、苏格拉底谈美     三、柏拉图谈美     四、亚里士多德谈美     五、其他美学家说美   第二节  中国古代美学     一、儒家美学思想     二、道家美学     三、禅宗美学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研究     一、美在典型说     二、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说     三、美的主客观统一说 第二章  人的美感   第一节  美感的形成与发展     一、美感的起源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二、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而不断丰富     三、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第二节  美感的心理因素     一、感觉和知觉     二、联想和想象     三、情绪和心境     四、理解第三节  美感的特征     一、直觉性     二、愉悦性     三、超越性   第四节  美感形成的心理过程     一、人的一般心理活动     二、审美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   第五节  美感的心理学理论     一、移情说     二、距离说     三、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第三章  优美和崇高   第一节  优美     一、美学史上对优美的认识     二、优美的美学特征     三、优美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崇高     一、美学史上对崇高的认识     二、崇高的美学特征   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第四章  悲剧性和喜剧性   第一节  悲剧性     一、美学史上的悲剧     二、悲剧的本质     三、悲剧的类型   第二节  喜剧性     一、喜剧的本质     二、喜剧性美感的特征及功用     三、喜剧性美感的类型 第五章  自然美   第一节  自然美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然美的形成     二、自然美的发展   第二节  自然美的类型及其构成     一、风光美的类型     二、风光美的构成   第三节  自然美的鉴赏     一、自然美的特征二、自然美的鉴赏   第四节  自然审美的意义     一、强化人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培养人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陶冶人的高雅情操     四、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第六章  社会美   第一节  社会美的形成、发展及特征     一、社会美的形成与发展     二、社会美的特征   第二节  人的美     一、人的外在美     二、人的内在美   第三节  社会生活美     一、生产劳动美     二、社会变革美     三、日常生活美 第七章  艺术美   第一节  艺术美的性质     一、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美的升华与转型     二、艺术美是心理情感的结晶与迹化     三、艺术美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第二节  艺术美的特征     一、独特性     二、形象性     三、情感性     四、典型性     五、理想性   第三节  艺术美的审美功能     一、娱乐功能     二、认识功能     三、教育作用     四、调节补偿作用   第四节  艺术美的分析     一、美是一种价值     二、美不能以物理手段观测出来     三、美的基础是感知     四、美的愉悦感来自人类的文化意识     五、美的价值具有超越性     六、人类文化对其审美对象具有选择性     七、审美价值涵括三个层面     八、性选择是人体美的起点和终点     九、人体装饰标志着艺术美的起源     十、面相表情可以表现人的性格 第八章  门类艺术美学   第一节  表演艺术的美     一、表演艺术的含义     二、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三、表演艺术的审美功能   第二节  造型艺术的美     一、造型艺术的含义     二、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三、造型艺术的审美功能   第三节  语言艺术的美     一、语言艺术的含义     二、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三、语言艺术的审美功能   第四节  综合艺术的美     一、综合艺术的含义     二、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功能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功能 第九章  美的培育   第一节  美育的由来     一、中国美育思想     二、西方美育思想   第二节  美育的内涵与功能     一、陶冶情性、塑造心灵     二、开启智力     三、培养意志     四、增进健美   第三节  当代社会实施美育的意义     一、美育对重建当代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启迪     二、美育对人格境界的提升     三、美育可以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四节  美育的实施     一、家庭美育    二、学校美育     三、社会美育 第十章  人生的境界   第一节  诗意的人生     一、人生的支点     二、体味生命的意蕴     三、人诗意地栖居   第二节  创造的人生     一、美的创造性表现在对对象世界的精神再造     二、美的创造性表现在对人生的创造     三、美的创造性表现在社会实践和艺术创造活动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9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发展,美学研究出现了新趋势:对美的本质的探求日益让位于美感经验的研究,美学作为美的哲学现在日益让位给审美心理学,美学从重点研究美转为重点研究美感。什么叫做美感或美感经验呢?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美感是特殊的瞬间性人生经历,代表着人生意义的瞬间生成。这看起来有点神秘,但其实在每个人都不陌生。读一首敲击心扉的小诗、看一方生养于斯的水土、见一巧笑倩兮的佳人、听一支美妙悠扬的乐曲,甚至漫步花园时为一阵袭来的芳香所陶醉,所有这些都是美感的真实存在。如同美一样,美感在日常语言和理论语言中有非常复杂的意义,往往是模糊的和歧义的。人们一般将美感分成狭义的美感和广义的美感。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这是审美心理现象中的相关于感觉的个别环节。人们描述这种审美感觉时把它作为感觉的一般特性,同时也指出它作为审美感觉而不同于一般感觉的特性。广义的美感则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因此它可以等同于整个审美心理。但现代审美心理的研究具有十分宽广的领域,除了实验心理学外,如精神分析理论、格式塔学说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于审美心理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认识美感,既要对美感的心理活动探幽烛微,又要把审美意识系统还原到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中,去研究美感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美感,准确把握审美活动的特征。

编辑推荐

《美学基础》: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学基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各方面都不错 质量也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