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析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傅强 主编  页数:280  

前言

本书为教育部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规划教材之一。在当前学时越来越有限的教学背景下,依据教育部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理工科制药工程专业规范编写。中药分析是中药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药物信息学的方法和技术,获得中药的组成、结构、真伪、纯度、含量等相关质量信息,对中药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控,从而保障中药质量,使中药满足人们防病、治病的需求,并促进中药现代化。全书分九章,分别为概论、中药分析常用方法、中药的定性鉴别、中药的杂质检查、中药植物药分析、中药矿物药与动物药分析、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测等。在内容上力求遵循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中药质量控制的实际需要,将中药制药质量控制与制药工程专业的特点相结合,突出制药过程质量控制的总体概念。编写中力求既反映中药质量控制的成熟内容,又反映中药分析的发展方向,围绕着质量第一的观念,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分析方法相结合,分别介绍中药的定性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及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本书主要供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使用,同时也可供中药学、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剂、化学等其他相关专业使用,还可作为药品研究开发单位、药品生产企业、医药行业质量检验部门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教育部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得到编委所在学校的支持与协助。本书西安交通大学傅强任主编,中南大学梁逸曾教授审阅了书稿,对内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本书各章编写人员:第一章,西安交通大学傅强;第二章,重庆大学徐溢、刘玮琦;第三章,重庆大学季金苟、徐溢;第四章,西安交通大学郭琦;第五章,成都中医药大学邓放;第六章,中国药科大学狄斌;第七章,广州中医药大学陈丰连;第八章,沈阳药科大学赵怀清;第九章,四川大学梁冰、姚舜、宋航。西安交通大学药学系石娟、胡震、常春老师,博士研究生杜玮、孙四娟,硕士研究生罗凯霞、骆意芬、王小亮、贾建忠和黄萍等同学参与了部分绘图和文字校对工作,在此谨致谢意。

内容概要

本书为教育部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规划教材。全书分9章,分别介绍了中药分析常用方法、中药的定性鉴别、中药的杂质检查、中药植物药分析、中药矿物药与动物药分析、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测。本书既反映中药质量控制的成熟内容,又反映中药分析的发展方向,围绕着质量第一的观念,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分析方法相结合。     本书主要供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使用,同时也可供中药学、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剂、化学等其他相关专业使用,还可作为药品研究开发、药品生产企业、医药行业质量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论  一、中药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二、中药分析的特点   (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思想   (二)分析样品的多样性   (三)化学成分的复杂性   (四)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  三、中药分析的程序   (一)取样   (二)检验   (三)检验记录与报告  四、药品质量标准   (一)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和作用   (二)《中国药典》简介   (三)部分外国药典  五、中药分析的发展展望   (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二)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先进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六、中药分析课程的学习要求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二章 中药分析常用方法  第一节 中药样品的前处理   一、前处理的意义   二、前处理常用方法   (一)样品的粉碎或分散   (二)样品的提取   (三)样品的纯化和富集  第二节 中药化学分析方法   一、容量分析法   (一)生物碱含量的酸碱滴定法   (二)生物碱含量的双相滴定法   (三)非水滴定法   (四)沉淀滴定法   (五)氧化还原滴定法   (六)配位滴定法   二、重量分析法   (一)挥发法   (二)萃取法   (三)沉淀法  第三节 中药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   一、色谱法   (一)色谱法的分类   (二)柱色谱法   (三)纸色谱法   (四)薄层色谱法   (五)气相色谱法   (六)高效液相色谱法   (七)高效毛细管电泳   二、光谱法   (一)分光光度法概述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三)红外分光光度法   (四)荧光分析法   (五)质谱法   (六)核磁共振波谱法   三、电化学分析法   (一)极谱分析法   (二)库仑分析法   (三)溶出伏安法   (四)电位分析法   (五)离子选择性电极   四、X射线衍射法   五、热分析法   (一)热重分析法   (二)差示热分析法   (三)差示扫描量热法  第四节 新技术与新方法简介   一、色谱联用技术   (一)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   (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三)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四)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联用技术   二、近红外光谱技术   三、中药指纹图谱   (一)中药指纹图谱的由来和分类   (二)中药化学指纹图谱的特点   (三)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的基本要求   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一)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三)多聚酶链反应测序技术   (四)随机扩增PCR技术   (五)序列标记技术   (六)生物芯片技术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 中药的定性鉴别第四章 中药的杂质检查第五章 中药植物药分析第六章 中药动物药与矿物药分析第七章 中药制剂分析第八章 中药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第九章 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测附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中药制剂的性状鉴别主要包括制剂的外观及内容物的形态、颜色、气味等。不同剂型的药物性状鉴别的主要特征不同,一般按照药典制剂通则项下对应剂型的要求和药品说明书进行鉴别。药品内在质量发生改变时也会引起其外观性状发生改变。常见剂型性状鉴别的主要内容如下。(1)片剂,片剂外观应一致,完整光洁,硬度适宜,无潮解粘连、松片、裂片现象。色泽应均匀一致。片面应光滑无毛糙起孔现象,无附着粗细结晶、杂质、色斑或发霉。断面各成分颜色应分布均匀,无杂质。嗅味应正常,应有该药特色的味感。包衣的药品其素片多数具有苦味或其他特殊的气味。如牛黄解毒片砸碎后有冰片味。(2)胶囊,剂胶囊剂应整洁,大小形体应一致。囊壳无受潮黏结、变形、渗漏或老化变脆的现象,应无异臭。内容物通常为粉末或颗粒,应符合散剂或颗粒剂的性状要求。(3)散剂,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气味清纯无怪异,有该药固有的气味,无潮解和结块现象。(4)颗粒,剂颗粒剂应干燥,颗粒大小应均匀、色泽应一致,不应有长条状颗粒或色泽不一致现象,细粉比例一般较小。有该药的特殊清香气味。手感应有干燥砂样感,不应有吸潮、结块、潮解的现象,细粉应易滑动、不粘袋。(5)注射剂溶液型注射剂应澄明,色泽均匀,无变色或絮状物沉淀;注射用粉针剂应无结块、粘瓶现象,溶液无异常变化。乳状液型注射剂应稳定,无破乳分层现象,乳滴大小应符合标准;混悬液无结块而不易摇散的现象。(6)丸剂,丸剂外观应圆整均匀、色泽一致。蜜丸应细腻滋润,软硬适中。蜡丸表面应光滑无裂纹,丸内不得有蜡点和颗粒。

编辑推荐

《中药分析》:教育部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推荐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药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帮同学买的,看着还不错
  •   比学校买便宜好多。
  •   应该是正品的 啊
  •   书本送的时间跟预计的时间差不多,质量也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