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任仁,于志辉,陈莎,张敦信 编  页数:273  字数:449000  

前言

《化学与环境》(第一版)于2004年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化学与环境》(第二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从2006年秋开始,我们在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环境”课程中全面使用这本教材,效果很好。至今已经印刷5次,印数超过12000册。   《化学与环境》(第三版)列入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重点支持项目。在第三版中,我们在第十五章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的环境保护中增加了“循环经济”和“低碳”两节内容。新增加的内容还有:第三章物质结构中的钻穿效应、键级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应用,第四章有机化学反应和高分子材料中自由基的基本概念、新型高分子材料,第六章有机污染物中斯德哥尔摩公约第四、五次缔约方大会新增的十种POPs,第七章环境中的胶体物质中的PM25,第八章大气污染与防治中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HJ 633—2012)》,第十章土壤污染与防治中我国的重金属污染防治、荒漠化与沙化,第十一章食品污染中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现状、三聚氰胺奶制品污染事件、台湾省的塑化剂事件,第十二章日常生活污染中塑料制品的身份符号,第十三章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的环境保护中的节能减排。限于篇幅,这一版删去了前两版中生命科学基础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两章。   我们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例如,采用最新的化学数据和国家标准;在联系实际的部分,收入最新发生的事件,如“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编入最新的事实和数字。   在六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第二版中有一些错误和应该修改之处,在第三版中进行了全面修订。   参加这一版修订工作的有: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任仁(绪论、第五、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三章)、于志辉(第一、第二、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章、附录)、陈莎(第三、第四、第六章),全书由任仁统一修改定稿。   本书第三版的修订出版得到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重点支持项目资助,也得到北京工业大学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敬请读者指正。 编者 2012年3月  第二版前言   《化学与环境》一书于2002年3月出版,至今已经两次印刷,印数超过了一万册。我们对第一版进行修订。现将第二版与第一版的区别说明如下。   编者调整了章节内容的安排,使其更加合理。将第一版中的第十二章生命与化学改名为生命科学基础,并移至第二版中的第五章。将第一版中的第八章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改名为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并移至第二版中的第六章。这样,第二版中的前六章以化学内容为主。后九章以环境内容为主,脉络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另外,对化学基本原理、电化学、物质结构、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与防治、日常生活污染等章的名称或内容也作了一些调整。   在第二版中,我们对部分内容进行更新,例如,我们采用最新的化学数据和国家标准;在联系实际的部分,收入最新发生的事件,编入最新的事实和数字。在有机污染物这一章,增加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节,在日常生活污染一章,增加了白色污染与废弃电子产品污染一节。   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第一版中有一些错误和应该修改之处,在第二版中,我们进行了全面修订。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任仁(绪论、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五章)、张敦信(第四、第八、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章)、于志辉(第一、第二章、附录)、陈莎(第三、第五、第六章),全书由任仁统一修改定稿。   编者的同事王道教授对本书第一、第二章的内容提出很多修改意见,谨表示感谢。   本书第二版的出版得到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05年面上项目35号)资助。   敬请读者指正。 编者 2005年7月  第一版前言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问题正在日益显著,人们也正在认识周围世界中某些微妙的相互作用,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化学反应。许多大规模的化学污染事件提醒人们:大规模地生产消费品,必须妥善地处置有潜在危险的原料和半成品。本书内容力求体现现代观点,引入化学和环境科学中的一些新概念,介绍一些新发生的事件和与环境有关的热点话题。使读者对化学最基本的内容以及环境科学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有总括的了解,并认识到这两门一级学科之间如何交叉和融合。   全书共分十五章,前三章为化学的基础理论,重点介绍化学平衡原理、电化学和物质结构知识;第四、第八、第十二章介绍几个化学分支学科的知识:有机化学反应与高分子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生命与化学;第五章至第七章以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和背景物质为对象,以元素周期表中的族为线索,介绍环境中的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和胶体物质的基本知识;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章介绍各类与化学有关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污染与防治、水污染与防治、土壤污染与防治、食品污染、日常生活污染、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国的环境保护。   《普通化学》是高等学校对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实施化学教育的基础课程,近年来,各种对《普通化学》课程进行改革的方案蜂起。另外,在高等学校中要求开设《环境保护》课程的呼声渐高,人们深感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之必要。本书把《普通化学》与《环境保护》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注意与现行中学化学内容合理衔接。对于传统普通化学课程中的元素、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部分,本书集中关注环境中的污染物和某些背景物质,但编排线索又以周期表中的族来排列。既不同于传统的普通化学教材,又区别于一般的环境化学教材。在各类污染与防治部分,本书主要选取由化学污染物造成的污染与防治,突出环境科学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在这方面,又有别于一般的环境保护教材。本书注意编入最新的化学概念(超分子化学、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等)和环境科学概念(二英、环境激素、绿色化学等),讨论新近发生的污染事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利时污染鸡事件、斯德哥尔摩公约、毒品等),使本书具有时代的特征,新世纪的特点。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任仁(绪论、第五、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五章)、张敦信(第四、第六、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四章)、于志辉(第一、第二章、附录)、陈莎(第三、第八、第十二章),全书由任仁统一修改定稿。   衷心感谢北京工业大学出版基金对本书的资助。   对于这样一门新的课程,新的教材,难以做到成熟和完善,敬请读者指正。 编者 2001年10月31日

内容概要

  《化学与环境(第三版)》在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在基础理论部分补充了钻穿效应、键级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应用;在应用部分补充了新型高分子材料;在联系实际的部分,收入最新发生的事件,编入最新的事实和最近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使教材的基础理论部分更加完善,趋于经典;联系实际部分与时俱进,常讲常新。
  本书可以作为工科类院校非化学化工专业的普通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关注环境问题的有关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化学的发展
第二节 环境与生态平衡
第三节 化学与环境
习题
第一章 化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二节 化学平衡原理
第三节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四节 配位平衡
第五节 沉淀?溶解平衡
习题
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
第二节 电极电势及其应用
第三节 化 学 电 源
第四节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习题
第三章 物质结构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 分子结构
第三节 固体结构
习题
第四章 有机化学反应与高分子材料
第一节 加成反应
第二节 取代反应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四节 聚合反应与有机高分子材料
习题
第五章 无机污染物
第一节 金属无机污染物
第二节 含碳、硅的无机污染物
第三节 含氮、砷的无机污染物
第四节 含氧、硫、硒的无机污染物
第五节 含氟、溴的无机污染物
习题
第六章 有机污染物
第一节 金属有机污染物
第二节 烃污染物
第三节 含氮、磷的有机污染物
第四节 含氧、硫的有机污染物
第五节 含卤素的有机污染物
第六节 天然产物污染物
第七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习题
第七章 环境中的胶体物质
第一节 大气气溶胶
第二节 水体中的胶体物质
第三节 土 壤 胶 体
习题
第八章 大气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光化学烟雾
第二节 煤烟型污染
第三节 酸雨
第四节 臭氧层耗损
第五节 全球气候变暖
第六节 大气污染防治
习题
第九章 水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体富营养化
第二节 水体需氧物质污染
第三节 水体中有毒元素污染
第四节 水污染防治
习题
第十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土壤污染过程
第二节 重金属污染
第三节 农药的污染
第四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五节 肥料的污染
第六节 荒漠化和沙化
第七节 土壤污染防治
习题
第十一章 食品污染
第一节 食品添加剂污染
第二节 食品霉变污染
第三节 食品加工污染
第四节 环境激素污染
第五节 食品污染的预防
习题
第十二章 日常生活污染
第一节 居室环境污染
第二节 生活用品污染
第三节 白色污染和废旧家用电器污染
第四节 不良生活习惯危害
习题
第十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国的环境保护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节 循环经济
第三节 清洁生产
第四节 低碳
第五节 绿色化学
第六节 中国的环境保护
习题
附录
附录一一些弱酸、弱碱的解离常数
附录二一些配离子的稳定常数(298?15K)
附录三溶度积常数(298?15K)
附录四标准电极电势
附录五常用单位换算和物理常数
附录六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附录七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附录八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绪论 第一节 化学的发展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化学的历史与新世纪的化学 (一)悠久的历史 人类的化学实践,在历史上很早就开始了。从火的利用,到烧制陶器、冶炼金属以及酿酒、造纸、染色等工艺的出现,都是古代实用化学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化学工艺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优美的陶瓷制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在铜、钢铁、银、锡、铅、锌、汞等金属的冶炼史上中国均居于世界的前列。中国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知利用酒曲酿酒。中国古代的本草和炼丹术也是世界闻名。火药则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17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科学家波义耳(Boyle)提出了科学的元素概念,化学走上了科学的道路。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Dalton)提出了原子学说。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Avogadro)又提出了分子的概念,1860年,正式建立了分子学说。1869年,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Mendeleev)提出了元素周期律。19世纪末期,阴极射线、X射线和放射性三大重要科学发现证明原子是可分的并且有复杂的结构。 (二)20世纪的化学 进入20世纪以后,化学学科不仅在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合成和测试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分支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新的化学分支学科。 在结构化学方面,应用量子力学研究分子结构,产生了量子化学,逐步揭示了化学键的本质,化学反应理论也深入到微观境界。应用X射线可以洞察物质的晶体结构,研究物质结构的谱学方法也由光谱扩展到核磁共振谱、光电子能谱等。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不断提高,人们已经可以直接观察分子的结构。 经典的元素学说由于放射性的发现而产生深刻的变革。从同位素的发现到人工核反应和核裂变的实现、中子和正电子及其他基本粒子的发现,使人类的认识深入到亚原子层次;放射化学和核化学等分支学科相继产生;至今元素周期表扩充到116种元素。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学与环境(第3版)》可以作为工科类院校非化学化工专业的普通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关注环境问题的有关人员参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化学与环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很不错的一本书!比较实用!
  •   书是教材,不得不买,但还是挺不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