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出版时间:2008-07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唐码(编著)  页数:312  字数:35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历史是什么?是史前时代人类与野兽、饥饿、寒冷、疾病相伴的朝生暮死?或是封建王朝豪门贵族夜夜笙箫的醉生梦死?是一路坍塌埋葬了所有生灵的黑暗隧道?还是人们一直在努力搭建的通往未来之桥?是百姓世世代代流淌着的鲜血和眼泪?抑或是清晨闪耀在庞大无边的宫殿中的一缕微不足道的光线?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无法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就像英国诗人雪莱说的那样:“历史,是刻在时问记忆石壁上的一首回旋曲。”它以不同的旋律在人群中重复响起,让聪明人从相似之境中看到智慧,让无能者从相似之境中得到安慰。因此,历史学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能——经世致用。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以史为鉴”,英国学者培根夸赞“读史明智”……都是在强调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可以促使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不断反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汲取力量。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其史书系统应该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其历史遗迹几乎是世界上最众多的,其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这个民族历劫不衰的坚实基础。所以对于读者来说。想要了解一下中国的通史非常容易——书籍和资料数不胜数。但问题正来自于“数不胜数”:中国通史的原始资料无法脱离《二十四史》,以中华书局出版过的标点本为例,这本最醒目易读的正史,不过76000余页。如果我们闲来无事,每天坚持看上两页的话,也许这辈子还能读完。但其中相当多的篇幅是天文地理孝子节妇之类,与今人关联不大。大概很少有人想了解“茴”字有几种写法或者清朝人是如何看待当时之印度的吧?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界始终关注于精深的论文专著,教育界拿研究著作去换取名利和职称,资本界把包装一新的学术明星推向镁光灯闪耀的舞台。浅显通俗但又准确生动的人门读物却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类型,但这恰恰才是读者看得最多的书籍。以受众最大限度的需要为标准,编者参考了众多史料,尽量摒弃了那些陈腐过时的无益信息,保留下清晰完整的时空脉络,挑选出曲折丰富的故事素材,极力为您提供一套历史知识的人门大餐。希望读者在看完这套书后,可以抛开历史“应当如是”的演进偏见,而最终寻找到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链接!

书籍目录

史前时期  我们的祖先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人   丁村人   许家窑人   天然火的使用   弓箭的出现  母系氏族公社   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  红山文化  人工取火的发明 父系氏族公社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私有制的萌芽 原始社会的经济  原始农业的出现  最早的农作物  最早的农业工具  最早驯养的家畜 原始社会的手工艺  彩陶艺术  美观实用的骨器  精美的玉雕 原始社会的建筑   穴居与巢居   半地穴式建筑   地面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原始社会的宗教   神秘的图腾崇拜   古老的占卜习俗   最早的女神庙 传说中的英雄时代   盘古开天的传说   燧人氏与有巢氏   炎黄传说  尧舜时代  大禹治水 阶级社会的萌芽  贫富的悬殊  部落联盟的出现  最初的城市夏朝 夏朝的建立和发展   夏启立国   太康失国   少康中兴 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最早的国家机构   奴隶的劳动   青铜器的出现       夏朝文化   二里头文化遗址   夏桀的暴政       鸣条之战商朝 商朝的建立  商族兴起  成汤建商 商朝走向兴盛   盘庚迁殷   武丁中兴 商朝的政治制度   奴隶制度的发展   内服与外服   商王的权力 商朝的社会经济   大规模的农业   渔猎活动   商业交换 商朝的工艺与科技   青铜器的飞跃发展   陶器、骨器和玉器   天象和历法   数学和医学 商朝的军事   常备军的发展    “三军”与战法 古老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来历   价值连城的“龙骨”   甲骨文的成就 商朝的宗教与文化   对上帝的崇拜   周祭制与祖先崇拜  商朝的覆灭   纣王的暴政   牧野之战   殷墟遗址西周 西周的建立   周文王的统治   武王建国 西周政权的巩固   周公东征   成康之治 西周中后期的治乱   国人暴动   宣王中兴 西周的农牧业   农业的大发展   井田制的确立   发达的畜牧业 西周的工商业   青铜器的黄金时代.   纺织业的成熟   原始瓷器的出现   车辆制造业   国家垄断的商业 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的建立   严格的宗法制 西周的军事和刑罚   军事形势的转化   严厉的刑罚  西周的礼法  周公制礼  宗庙祭祀  服饰中的“礼法” 西周的文化科技  金文的完善  文学的新天地   “六艺”教育   《易经》的诞生   壮观的乐舞 西周的衰亡   烽火戏诸侯   西周的灭亡春秋 王权衰落与齐桓公首霸       王权的衰弱  齐桓公首霸  葵丘之会  楚国的强大  晋文公称霸  楚庄王问鼎中原  秦穆公称霸西戎  吴越争霸 春秋的经济与政治   铁器与牛耕的出现  田税的诞生  手工业的空前繁荣  商业的发展  封建依附关系的萌芽  士阶层的活跃  华夏与夷狄的融合 春秋的文化科技  孔子创立儒学  老子与《道德经》   “春秋笔法”  兵家圣典  木工始祖  天文历法 春秋的结束   “三桓”的统治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战国 各国变法图强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孝公求贤  商鞅变法  其他各国的改革 战略七雄  魏霸中原  齐魏交锋  徐州相王  秦齐对峙  合纵与连横  楚国的削弱  乐毅破齐  秦赵长平之战 战国的社会经济  铁器时代  农业技术的提高  伟大的水利工程  手工业的进步  商业的兴盛  铸币的流通  城市的勃兴 战国的军事  武器的革新  骑兵的推广  虎符的使用  修筑长城 战国文学与史学  屈原与楚辞  《春秋左氏传》  《战国策》 百家争鸣  庄子与道家  孟子与儒家  荀子的性恶论  墨子与墨家  惠子与名家  邹衍与阴阳家  孙膑与兵家  纵横家  韩非与法家    兼收并蓄的杂家  战国的艺术  青铜雕刻  最早的帛画  音乐的大发展 战国的科技  指南针的雏形  传统医药的成熟  星经与历法  地理学名著 战国的结束   “远交近攻”  合纵之梦的破灭  秦灭六国秦朝 秦朝的建立与大一统    “皇帝”的称号  三公九卿制  确立郡县制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文字  修建驰道  五次东巡 开疆拓土  南戍五岭  北拒匈奴  开发河套 秦朝的酷政  残酷的剥削  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  残暴的秦二世  赵高专权 秦朝的建筑与周塑  万里长城  阿房宫  秦始皇陵  兵马俑 秦末农民起义  大泽乡起义  项梁、项羽起义  刘邦起义  彭城之约  巨鹿之战  秦朝的灭亡西汉 楚汉争霸  鸿门宴  西楚霸王  暗度陈仓  彭城之战  鸿沟和约  垓下之战 汉朝的建立  刘邦称帝  汉初的经济困境   “与民休息”政策    汉初的兵役制度 汉初的政治斗争  剪除异姓王   白马之盟   吕氏的兴衰 文章之治   贵粟政策   轻徭薄赋  惠商政策   废除肉刑  七五之乱  七国起兵    周亚夫平叛 和亲匈奴与安抚南越   白登之围   汉匈和亲   安抚南越 西汉盛世的到来   “内朝”和“外朝”   颁行推恩令   收归铸币权   盐铁官营 汉匈交兵与融合   汉匈开战   霍去病西征   浑邪王降汉   漠北之役   汉匈民族的融合 盛极而衰  流民起义  巫蛊之祸  轮台悔过 西汉中后期的治乱  昭宣中兴  末世乱政  铁官徒起义 王莽的新政  王莽篡位  王莽改制 西汉的农业与水  代田法与铁农具的推广  治水患修水利 两汉的工商业  冶铁业和铜器业的发展  发达的丝织业  漆器制造  手工艺品  著名的都市 西汉的边疆政策与外交  西域三十六国  张骞通西域  西域都护的设立  西南夷的归附  汉越融合  丝绸之路  海上交通 西汉的思想文化   设立太学  史家绝唱  汉赋的流行  乐府诗的兴起 西汉的艺术  绘画的大发展  古朴的雕刻  丰富多彩的乐舞  壮观的百戏 西汉的科技  第一部算学著作  天文历法  中医的发展  造纸术的发明 农民起义与西汉灭亡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大战  新朝的覆灭东汉 光武帝刘秀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光武中兴 豪强势力的扩张   “度田事件”  “部曲”的出现  世家大族的兴起 “党锢之锅”  外戚干政  宦官弄权  清议与党锢 东汉的社会经济  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  商业的繁荣 东汉的边疆政策与外交  东汉与匈奴的和战  班超经营西域  与日本、朝鲜的关系  开发越南  与中亚、欧洲的交往 东汉的文学和艺术  《古诗十九首》  《孔雀东南飞》  张衡与《二京赋》  壁画的杰作  马踏飞燕铜雕  击鼓说唱俑 东汉的学术思想  谶纬之学  今古文经学  许慎与《说文解字》  佛教传人中国  王充著《论衡》  班固著《汉书》 东汉的科技  浑天仪、地动仪的发明  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两大医圣   “蔡侯纸” 黄巾大起义  桓帝、灵帝的乱政  黄巾大起义 东汉的分裂  董卓之乱  军阀割据的形成三国 三国鼎立的形成  挟天子以令诸侯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曹、刘称帝  彝陵之战  孙权称帝 曹魏的统治  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中原经济的恢复  九品中正制. 蜀汉的统治  汉昭烈帝刘备  诸葛亮治蜀  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扶不起的阿斗 孙吴的统治  孙氏父子  招抚山越  江南大族的兴起.  孙吴的经济  海上交通  孙吴末年的危机 三国文化  不朽的“三曹”  建安七子  玄学的兴起  竹林七贤  大书法家钟繇  西行求法第一僧  三国时代的结束  魏灭蜀  司马氏代魏  西晋灭吴两晋与十六国 西晋的短暂统一   太康之治  八王之乱  李特反晋  永嘉之乱 十六国纷立  刘汉的统治  前、后赵的更迭  前燕的统治  前秦的兴亡  后秦与夏国  北魏的崛起 东晋的兴衰  偏安东南  东晋北伐  淝水之战  江南经济的繁荣  门阀制度的鼎盛 两晋的文化艺术  陈寿与《三国志》  法显取经鸠摩罗什译经  “二王”的书法   田园诗人陶渊明   画圣顾恺之   “道医”葛洪 东晋的灭亡   孙恩、卢循起义   刘裕代晋   北魏统一北方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朝西夏金朝元朝明朝清朝

章节摘录

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最著名的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许家窑人等,他们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他们生活的漫长历史时期,一般称之为原始群时代。这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始于人类社会的产生,终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大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占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当时的生产力极为低下,先民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和渔猎为生。他们还必须结成一定的群体,进行互助和抵御野兽的侵袭。【元谋人】我国是最早出现原始人类的国家之一。1965年5月,考古人员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两颗古人类的牙齿化石,一为左上内侧门齿,一为右上内侧门齿。经研究,这种原始人生存于距今170万年前,较接近于南方古猿,也与后来的北京猿人有不少相似之处。因其发现于元谋县,所以命名为“直立人元谋亚种”,俗称“元谋人”。元谋人具有从南方古猿向直立人过渡的特点,是迄今所知生活在我国境内的最早居民。【蓝田人】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8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其化石于1964年在陕西蓝田县公主岭被发现,为一女性的头盖骨、鼻骨、上颌骨和3颗牙齿。蓝田人使用的石器较粗糙、简单,器型不规整,但石器的使用已有相当程度的分工。由遗址中的炭末可知蓝田人已会用火。同时,考古学家还在遗址中发现了剑齿虎、剑齿象、大角鹿等动物化石。蓝田人生活在亚热带森林和草原交接地带,以采集食物为主,也从事一定的狩猎活动。【北京人】北京人生活于约5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因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而得名。自1927年以来,考古人员在周口店猿人洞多次进行发掘,获得的遗骨分属40多个男女个体。据研究可知,北京人已懂得对不同石料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器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其中小尖状器较精致,是世界上其他同时期遗址中所没有的。遗址中有火烧过的石头、兽骨、朴树籽和木炭,说明北京人已会用火及管理火。北京人居住地点的周围有河流、沼泽、森林、草原和沙漠,食物来源较为丰富。他们几十人住在一起,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北京周口店猿人洞自发掘以来,在10年问先后出土了5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5个头盖骨均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北京人头盖骨的失踪,如同当年出土时一样,再度震惊了整个世界。【丁村人】丁村人生活于约10万至6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因发现于山西襄汾县丁村而得名。1954年发现一个十几岁儿童的3颗牙齿,1976年又发现另一儿童的顶骨。丁村人属于早期智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北京人进步。遗址中发现的两千余件石器,普遍粗大厚重,但石器类型已较为明显,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以大三棱尖状器最具特色。石球可能用作流星索,是狩猎工具,三棱尖状器则可能是掘土工具。丁村人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以猎鹿类动物为主,也采集一些厚壳蚌为食。【许家窑人】许家窑人生活于距今约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因1973年发现于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而得名。遗址中发现原始人的顶骨、枕骨、上下颌骨、牙齿等各种化石,代表十多个不同的个体。许家窑人的体质近似北京人而较进步,应当是北京人的后裔,属“古人”阶段。遗址内发现14000余件石器,以细小石器居多,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和石球等,此外还有骨角器。其中的石球数量很多,可能是在猎获大型野兽时使用的。另外,从遗址中的灰烬、木炭和烧骨来看,可知许家窑人也已经用上了火。【天然火的使用】原始先民们最初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不知道用火,甚至对火充满了畏惧。有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雷火引燃大片森林,动物四散逃命。大火灭后一段时间,幸存下来的先民们失去了重要的食物来源,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在灰烬中寻找可吃的东西。不久,他们惊喜地发现,被火烧过的动物肉味道鲜美,比以往吃的生肉不知要好多少倍。于是,他们开始留意将火种保存起来。后来又经过长期的实践,先民们发现火不但能烧熟食物,还能照明、驱寒,于是就有意识地采集火种,并开始用火将食物烧熟了再吃。【弓箭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前期,考古人员在山西朔县峙峪发现峙峪人遗址,距今约有2.8万年。该遗址共出土石制品1500余件,其中有一件用薄长石片磨制的燧石箭头,这意味着峙峪人已开始使用弓箭。峙峪弓箭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弓箭。弓箭是火器发明前人类的重要武器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又有了新的飞跃。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其特征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辈分根据母系来计算。这时普遍实行族外通婚,就是不许同一氏族内部的男女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才可结为夫妻。后来逐渐发展为对偶婚,即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并不十分严格,因此子女仍是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系氏族公社实行原始共产主义,氏族财产由氏族成员共同拥有。【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生活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8万年,因1933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而得名。出土的化石有头骨3具及下颌骨、脊椎骨、膑骨、肢骨、牙齿等若干,至少代表8个个体。遗址中发现少量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和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还发现有用穿孔的兽牙、石珠、小砾石等做的装饰品。骨器中有一长83毫米的骨针,针眼细小,尖端锐利,针身圆滑,表明山顶洞人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遗址中有灰烬遗迹,也发现有埋葬死者并在死者身旁撒赤铁矿粉末的习俗,说明原始的宗教观念已经形成。山顶洞人过着狩猎、采集和捕鱼的生活,已进入母系氏族公社阶段。【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繁荣期,距今约6800年。因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而得名。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凿、骨耜、骨镞等,陶器则有釜、钵、罐、盆、盘等,均为手制的黑陶。考古发掘时发现有很多稻谷、稻壳、稻茎的遗存,证明河姆渡人已大量种植水稻。当时,人们用动物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凿孔穿绳,绑上木柄,用来翻土耕作;收割则使用石刀,舂米使用木杵。在河姆渡人的生活中,渔猎仍占重要地位,但也已经驯养猪、狗、牛等家畜。此外,在该遗址还发现一种类似今天傣家竹楼的干栏式建筑,证明河姆渡人已掌握了较先进的建筑技术。河姆渡文化的发现首次证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存在辉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人们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遗物中最有特点的器物是彩陶器,故又称作“彩陶文化”。在仰韶文化出土的陶钵口沿上,发现有各种刻画符号,有学者认为是原始文字或与文字有关。常见陶器多为手制,晚期出现个别轮制的,器种有釜、鼎、碗、钵、盆等。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和骨器为主,常见的有铲、斧、刀、锥、纺轮等。装饰品有骨珠、陶环、石环、兽牙、穿孔蚌片等。仰韶人已过着定居生活。居民以农业为主,畜牧、渔猎和采集为辅。主要农作物是粟,家畜主要有猪和狗。考古研究证实,仰韶文化的早、中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半坡遗址】半坡村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是一个保存较完整的原始村落遗址。遗址内的房屋有大有小,并且已形成一定的布局。生产工具包括石器、骨器、陶器等,以石器为主,有石斧、石铲、石刀等,多磨制得比较精细。半坡村遗址已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有粟、稻等,还开始种植白菜、芥菜等。半坡人也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除农业和饲养业外,居民们还从事捕鱼、狩猎、采果子等活动,以补贴生活。在半坡遗址出土的部分彩陶上,刻画着各种符号,可能是中国古文字的萌芽。【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6000年,主要分布于西辽河流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内蒙古平原的过渡地带。因1935年首次在内蒙古赤峰红山发现,故名红山文化。该文化的陶器主要有红陶和夹沙褐陶,其中红陶多彩绘,器型有钵、碗、小口罐等。石器有打制、磨制、琢制和细石器等类,玉器则有璧、环和各种玉饰等,最具特色的是一种卷曲的玉龙。此外,还发现了墙壁彩绘的建筑遗迹以及泥塑人像和动物像。红山文化的原始农业有一定的发展,畜牧和狩猎占重要地位,这从出土的鹿、猪、羊等骨骼化石中可以得以验证。红山文化与中原的仰韶文化关系比较密切。【人工取火的发明】在山顶洞遗址中,人们发现了赤铁矿碎块、灰烬、炭块以及烧黑的兽骨片,证明山顶洞人已经能够人工取火。人工取火,标志着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改变外部世界的强大力量,这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男子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辈分按父系计算。父系氏族公社是随着农牧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此时,男子不再以渔猎为主,而是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妇女在生产上退居次要地位。于是母系氏族制自然瓦解。历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境内,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之一。1959年首先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大汶口,故名。大汶口人有拔去两侧门齿的习俗,已从事农业生产并定居下来。家畜饲养发达,渔猎为副业。大汶口早期属于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出现男女合葬,父系家长制确立,并已出现贫富分化。大汶口人的代表性器物有陶背壶、大镂孔豆等,装饰技法有彩绘、镂孔、刻画等。〔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因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龙山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也很发达。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陶器主要有灰陶和黑陶,以黑陶最具代表性,故龙山文化又常称为“黑陶文化”。由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卜骨推断,当时的原始宗教处于比较繁荣的阶段。学术界认为龙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5000年。因1936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良渚人的制陶技术相当进步,普遍采用轮制,胎薄而匀称,类似蛋壳陶。良渚陶器造型精致,典型器型有断面丁字形足鼎、圈足盘、高颈弧腹罐等,以泥质轮制朱绘黑陶最具特色。良渚玉器种类繁多,工艺高超。此外,竹器、木器、纺织等都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良渚人已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私有制迅速发展,贫富分化加剧,这表明其已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私有制的萌芽〕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们生产的劳动产品,除维持自身生存之外,有了一定的剩余,这成为私有制产生的物质基础。这时,一些氏族首领为占有更多的产品供自己享用,便利用其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在本氏族内部分配产品以及对外交换剩余产品的过程中,将一些共有财产据为已有。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由此出现。原始社会的经济原始社会后期,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由单纯依靠采集、渔猎过渡到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虽极为低下,但为过渡到农业社会积累了宝贵经验,故被称为人类经济史上的第一次重大革命。〔原始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时代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最早阶段。人类以石器为生产工具,进行植物栽培的简单农事活动。后来,人们又在渔猎的过程中发现某些动物便于饲养,于是渐渐发展起原始的饲养业。当时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简陋,主要有石刀、石铲、石锄等,采用的耕作方法也以刀耕火种为主。在劳动中,人们实行简单的集体协作。【最早的农作物】新石器时代的农作物以粟、稻为代表,其分布大体以秦岭、淮河为界。早在七八千年前,粟便是黄河流域黄土地带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墓葬中,都发现有炭化的粟粒或粟壳。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不少稻谷、稻壳、稻秆和稻叶的遗存,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栽培稻。此外,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发现少量菜籽。研究人员在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窖穴中发现了油菜种子,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葫芦籽,在西安半坡遗址则发现了芥菜或白菜一类作物的种子,证明当时已开始栽培蔬菜。【最早的农业工具】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原始农业进入一个新阶段,其突出标志是农业工具的出现。由于当时人们的食物以谷物为主,必然要扩大种植面积,以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然而适宜耕种的沃土是有限的,必须开辟新的耕地。为了使庄稼顺利生长,必须平整土地,而这些作业靠双手是无法完成的,于是各种农业工具应运而生:用来砍伐的石斧、石锛,用来平整土地的耒耜,用来收割的石刀、石镰,用于脱壳的石磨、石棒等。【最早驯养的家畜】中国是最早驯养家畜的国家之一。在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长期狩猎的劳动实践中,为了补充食物,时常将一些活捉的小动物带回家饲养,久而久之,他们发现某些动物比较适合饲养。在著名的河姆渡遗址中,就曾出土大量的家猪化石。而在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又将野鸡驯化为家鸡。原始畜牧业逐渐产生,并成为原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社会的手工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原始先民们在生存之外,开始了对更高层次生活的追求,原始手工艺随之诞生。大量原始社会工艺品的出土,说明当时的人已有了爱美的观念。这种观念,突出体现在陶器、骨器、玉器、铜器等原始器具的制作方面。【彩陶艺术】新石器时代的制陶业是当时手工业的大宗,陶器的种类很多,有灰陶、红陶、彩陶、黑陶白陶、釉陶等。其中最精美的陶器当属彩陶。在原始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的陶器。

编辑推荐

《中国通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通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图文并茂,很适合孩子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