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龚育之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北京  作者:《走近龚育之》编辑组 编  页数:419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关于著名理论家龚育之同志的纪念文集,收入了于光远等一百人所写九十五篇回忆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充满殷殷的怀念,还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料,带领人们走进这位大家博大深邃的内心世界。  龚育之同志曾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党校副校长等职,参与过党的“十一大”至“十六大”报告以及中央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且在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论和党的历史与理论诸领域多有建树,出版著作三十余部。病逝后,各界追思文章至今时见报端,其为“官”之德、为学之道,似一座丰碑、一面旗帜,永昭后世。  所辑文章尽述亲历亲见。既有校友同窗“百年知己”的沧桑文墨,也有旧雨新知“君子之交”的缅怀篇章;既有各时期、各界同事的真诚追记,也有挚爱亲朋、“龚门弟子”的无尽思念……这些绝大多数从未发表过敝字,提供了大量史实与感人细节,多角度、多侧面地讲述了龚育之独特的人生轨迹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彰显出这位既是党的高级干部,更是学者、思想者、读书人的卓然风范,为世人研究龚育之,乃至研究他所经历的那个特殊年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史料。

书籍目录

代序百年知己少年往事青春无悔忆育之敬悼龚育之学长追求革命,追求科学涉法旁通,文理交融君子风度怀念育之同志获益良多仰慕和追念深切怀念龚育之同志记龚育之学长对我的深切关怀诗以寄思回忆老龚黄青禾老龚往事几则怀念老龚永念老龚挥斥人生逞风流汪裕尧难忘的回忆好人永存我心中的老龚在育之同志培育下成长我所接触到的龚育之同志追记育之同志几件事难忘与龚校长交往的二三事我在龚育之身边工作的日子生命最后的大事记学者之范亲历者、研究者与思索者党史工作者的光辉榜样跟随龚育之写党史中卷记编写党史中卷时的一次讨论值得怀念的那段时光最后的约稿怀念龚育之若干事回忆与龚育之同志五十五年的交往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徐耀宗龚育之与科学学识龚记事七则龚育之留给科学学研究会的遗言回忆动荡年代的龚育之同志龚育之与傅鹰品德高洁贡献卓著永难忘却的怀念悼念和追思龚育之同志学习龚育之同志严谨的治学精神如沐春风,恩泽长在保卫科学精神的旗手——龚育之深情缅怀尊敬的龚育之先生大事小事严谨如仪“龚育之与化学哲学和化学史”座谈会纪要摘录怀念育之遥祭育之同志八十诞辰诚哉斯言!龚育之同志于我交往和印象怀念龚育之老师长存心中的感念在科学与革命中求索我认识的龚育之龚育之关注对胡耀邦的研究和宣传难忘那双智者的眼睛在回忆中感受历史的沉重学术界的一面旗帜我镜头中的龚育之校长王岩忆龚育之先生与麻将文化德业流风垂范后世我们的最年轻的导师深切怀念龚育之老师我永远的恩师陈芳芳饮水思源爱与严认真·宽厚·反思一个高尚的人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龚老师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怀念恩师龚育之先生追忆龚老师的教诲点滴怀念龚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没有离去不尽的思念无穷的动力点滴小事忆恩师泽被后学风范长存在龚老师的指导下成长小姨父永远怀念姨父龚育之缅怀龚育之怀念我们的叔叔追忆我亲爱的小姑父龚育之笑容的力量回忆爸爸的点滴小事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你是我心中的盐龚育之生平简表编后记

章节摘录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很幸运,有一个从1941年起相识,友谊长达六十六年之久,可以敞开心扉、推心置腹的朋友,不是十分难得吗?这个于我可算百年知己、终生为友的人,就是龚育之。  初识  育之和我最初相识在1941年初,那是抗日战争进行了三年半的时候。他母亲已经辞世,父亲为中共做秘密工作,无法总是带着年幼的儿子四处奔波,于是将育之送回故乡湖南,寄养在湘潭姨妈家。那时他刚过十一岁,此前在长春、天津读过几家小学,高小最后一个学期转学到湘潭私立自得小学。自得小学原是湘潭市内学校,抗战时期武汉失守,日军到达湘北,长沙、湘潭等城市处于敌人威胁之下,一些办得较好的学校纷纷迁到农村,自得小学则迁到宁乡一所大屋——石家湾,当时人称“宁乡大屋石家湾,三排九纵一百问”。南方农村居住地点分散,高小都是寄宿的,我们学校的教室和学生宿舍所占房屋,也不过石家湾的一小部分。  育之刚到学校,在同学当中年龄偏小(我就比他年长两岁),且身材瘦小。有一次上纪念周,那是每周一上午的第一节课,全校学生集合,不下雨就排队站在操场,由老师带领背诵《总理遗嘱》(即孙中山先生的遗嘱),然后老师讲话。突然,学生队伍里一人昏倒,原来是育之。那时乡村没有医院,人们也不知昏倒的原因,育之苏醒后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只是从此他给人留下了体弱的印象。  我对他有深刻印象是在一次算术课堂上。小学算术的四则运算题其实很难,同样的题用代数来解会非常简单,而用算术来解,对于小学生就很不容易。那 天上课内容是时钟问题,这类题更难,要求计算“角速度”,而一般学生比较熟悉的是“线速度”。钟上的时针和分针分别以不同的角速度转动,常见的题是在某一给定时间内,问再过多久,分针就能赶上时针,两针重叠。老师解了一道示范题,结果很迷惑人,很像是对的。我碰巧发现了解题的错误,并在课堂上提出,这就引来争辩,遭到几乎全班同学反对。原因很简单,老师——杨伦杞先生,是位优秀教师,威望高,学生们都不认为他会解错题,于是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再争辩下去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我也觉得这么多同学都认为我错,很可能是我错了,正准备放弃,不想“半路杀出程咬金”,龚振沪(育之原名)支持我的意见。应当说,这位老师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学生说他讲解有误,他不以为忤,还和我们一起讨论。绝大多数同学都支持他时,他也没有采用“少玫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对待科学问题,更没有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学生——两个小陔子真狂妄!小小年纪,懂得什么,竟敢说老师错了!而是采用了一种特别能眵直观区分正确和错误的方法:他从隔壁房间——他的卧室兼办公室,拿来一只闹钟,将它转动,结果证明了育之和我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件事给我们两人部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育之在晚年所写《自然辩证法在中国》一书中还提到此事,说老师的做法给了他以民主的启蒙教育。  这次课后我们彼此都有了印象,之后随着频繁的接触和交谈,终于成为好友。我们两个小孩子当时就有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不盲从,能独立思考。  高小最后一个学期过得很快。毕业前全班依依惜别的情绪很浓,因为一来班上同学相处不错,师生关系也很好;二来战争期间,时局动荡,毕业后各自去读初中,将来是否有机会再次相见难以逆料。不少同学准备了留言簿,做得颇为精致,请同学们写上祝愿或希望。可惜我的这个小本子未能保存下来,却找到一张育之的小照片,背面写着:“敉功仁兄,见之如晤。”下面署名:“弟龚振沪送,1941.7.7”。“见之如晤”,也许他想到别后难以再见,看见照片就权当见到人了。  初中一年级时,我们果然不在一个学校。也是有缘,第二年我转学,再次和育之同校同班。旧友重逢,自然格外高兴,那就是湖南宁乡县私立靳江中学。就是在原来一所高小校舍里办起来的,校址离育之住处和我家都不太远。这所中学兴办只有两年,育之所在是二班,我转学插班读二年级,也是二班。学校虽创办不久,水平却不低,主要是教师水平高。如我们的校长周忠著先生,我那个班两年的英文都是周先生教的,能够得到这样优秀教师的教授,应该说我们是幸运的。初中打好基础,一辈子受益。教化学课的是黄民泽先生,他的讲授使我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以至后来读大学选择了化学系。  相聚时间长,了解更多。谈到家庭,于是知道育之是他妈妈的第五个孩子,而且是五个孩子里面唯一存活下来的,家里长辈管他叫“细五”(湖南话,相当普通话的“小五”)。育之寄居在徐姓姨妈家,只有一个表哥叫徐梦庄,比育之年长十余岁。知道他在姨妈家并无年龄相近的玩伴,我提议他到我家度暑假。农村住房比城市宽敞得多,每天上午可以在一间归我们使用的书房读书,下午还可以去水塘游泳。湖南农村水塘很多,天旱时提水灌溉稻田,还兼作鱼塘,池水清澈,适合游泳。育之也同意我的想法,只是他不知我家在什么地方,如何到达呢?  七十年前的乡村,除了两条腿外没有什么代步工具,也没有电话来约定时间。我们两人的家离学校都约为三十里,如果都从自己家走到学校,自然可以见面,然后我再引领他走到我家,可这样一个来回需走六十里。于是我们想出一个办法,核对一番从两家到学校经过的地方,终于找到一个相对最近又是我们都曾走过的地点。我们约定某日某时同时到达那个地方,然后一起到我家。现在说起此事,不禁使我联想到《庄子·盗跖》中“尾生之约”的故事,不同的是尾生的朋友爽约,尾生守信至死,而我们两人都认真践约,一丝不苟地履行了约定。那是在1942年,我十五岁,育之十三岁。不仅自己信守诺言,并且坚信对方也会守信。我以有这样坚守信用的朋友而自豪,当时就觉得,这样的朋友可以视为知己了。  抗日苦难  到了1944年,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已经苦苦支撑了七年。湘北经历过几次会战,还经历了“长沙大火”,全城几成废墟,日本侵略军却还未到达长沙、湘潭、宁乡一带。但就在1944年,战争结束前一年,日军企图打通中国的南北大通道,大举进攻之后,中国军队进行了“湘桂大撤退”,我们老家很快沦人敌手。记得当时学校尚未放暑假,我们毕业班也不举行毕业考试了,匆忙中学校给每人发了一张文凭,各自提前放假回家。

编辑推荐

  《走近龚育之》共收录稿件九十五篇,大体上按龚育之同志读书和工作的先后以及他的朋友、学生、亲属等类别排序。这些文稿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追忆了龚育之同志一生的各个时期,不少感人的情节过去不为人知,或者未闻其详。本书再现了这位理论大家的生平和思想、个性和人格,仿佛他还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离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近龚育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