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书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日) 冈仓天心,Okakura Kakuzo  页数:99  译者:尤海燕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天大家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书怎么反而越出越厚?以往老一代学者写的“小而可贵”的书,今天为什么再也见不到了?  这个题目,也可转换成“图书该如何减肥”。现在的图书,越印越漂亮,完全“与国际接轨”了。可每当有国外或港台学者慨叹中国出版业进步神速,书出得比他们的还精美、还好看时,我都心里有点打鼓。  不否认最近十年,中国图书在书籍装帧方面有长足的进步,我担心的是,这种华丽背后,有着对高码洋的刻意追求。各出版社都在努力做大,拼的是码洋而非利润。整个是粗放式经营,跟我们的工业一样,拼原材料,看GDP,这样做隐患无穷。图书品种增加了,总印数却反而减少了。在我看来,若总阅读量不能提高——即全国人民的有效读书时间不变,那么,减少2/3的图书品种,一点都没有问题。当然,这只是比喻,不是鼓励新闻出版署管制书号。因为,那样卡下来的,说不定正是民众最需要的读物。你怎么能保证不是劣币驱逐良币呢?所以,减少出书品种,这话我不能说。  我能说的,是跟这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减肥”。在我看来,图书的过分臃肿,已成为中国出版业一大通病。现在如果评奖,评委一般倾向于“厚重”的——既然你我都没时间细读,那就只能看“分量”了。十万字的,肯定不如百万字的,人家书写那么厚,肯定下了大工夫。以致养成这么一种风气,似乎没有四五十万字,作为学术著作,根本拿不出手。

内容概要

冈仓天心,日本美术评论家,对现代日本艺术有重大影响。其代表作《茶之书》是他在纽约以英文写成的。    茶文化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深层精髓。茶的原理不仅止于一般所言的审美主义,而且与宗教、伦理合而为一。它为我们定义了宇宙的均衡比例,让所有信奉茶道的人们成为懂风情、有品位的精神贵族,体现了东方美学思想的真实内蕴。

作者简介

冈仓天心(1863-1913),日本美术评论家,对现代日本艺术有重大影响。其代表作《茶之书》是他在纽约以英文写成的。

书籍目录

译者序第一章  人性的茶杯第二章  茶的流派第三章  道与禅第四章  茶室第五章  艺术鉴赏第六章  花第七章  茶道大师跋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人性的茶杯  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才成为饮品的。在8世纪的中国,茶作为一种雅趣,跻身于诗歌领域。到了15世纪,日本人把它升华为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宗教——茶道。茶道是以崇拜美为基础的仪式,而这些美往往存在于日常的卑俗现实之中。茶道教我们懂得纯粹与和谐,理解人们之间相互关爱的奥秘,领会社会秩序中的浪漫主义。茶道在本质上是对不完全的崇拜,是一种柔弱的尝试,一种试图在我们已知的、充满着不可能的人生当中完成某种可能的尝试。  茶的哲学,并非仅限于~般意义上所说的唯美主义。因为它结合伦理和宗教,表达了我们关于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全部见解。它是卫生学,因为它强调洁净;它是经济学,因为它是在单纯之中(而非复杂和奢侈当中)给我们以安慰;它是精神几何学,因为它确定了我们和宇宙万物之间的比例感。它把所有茶道的信仰者都变成情趣上的贵族,体现了东方民主主义的精髓。  日本与整个世界的长期脱离,促进了内省精神的成长,这对于茶道的发展极其有益。我们的住房和习惯,服装和饮食,陶瓷器、漆器和绘画,甚至文学——这所有的一切,全都受到了茶道的影响。没有一个研究日本文化的人,可以无视这种影响的存在。它渗入了贵妇人优雅的闺房,也进入了身份低微之人的陋室。我们的农夫学会了插花,我们最粗鄙的工人也知道问候山水。如果有人对他人生中发生的亦庄亦谐的趣事无动于衷,那么我们一般会称他为“毫无茶气(的人)”。相反,我们也把那种无视人间悲剧、沉湎于喧嚷嬉闹而毫不克制的唯美主义者,形容为“茶气过盛”。

编辑推荐

  《茶之书》给我们讲述了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东方传统艺术精神。这本书是一个多世纪以前,日本人冈仓天心(1862—1913)。明治美术运动的指导者、思想家)在任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东洋部长期间(1905—1906)用英语写成的。该书在为冈仓天心赢得世界性声誉的同时,也向西方世界谱写了一曲意味深远的以“茶道”为主题的“高山流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茶之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9条)

 
 

  •   读完此书很久竟然无从下笔写下评论!这和阅读中的感慨万千思绪良多恨不得马上写下了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为虽然丛书名为大师小讲,但是书虽小内容却深得触及灵魂、拷问心灵,让人读完之后感到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格来给作者和作者的这本小书下结论,从茶这一生活中的日常事物入手,竟能深入东西方文化的源流与冲突,乃至生命和人格的完成的大命题。正如台湾作家蔡珠儿所言:“冈仓天心的《茶之书》,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视为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
    当我向朋友推荐此书时,竟然被朋友以中华国粹沦落到靠日本人来阐述光大而感慨万千,是啊,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把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呢?读此书或许能帮你找到答案!
  •   书的内容很好。但是书的质量部怎么好。才一天就散了。
  •   薄薄的、小小的一本书
    内容却很厚实,让我很喜欢
    很多我先前误解的事情,在这本书里都纠正过来
    长知识的好书
  •   这本书几个主要的翻译版本我都买了,各有长处,读起来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但是,当当网上缺货的版本插图和纸张明显好一些。

    说这本书的原著真是不错,境界不低。极力推荐。
  •   太喜欢啦,读了一遍还不过瘾,还想再读一遍,真的是很不错
  •   比较超值~~
  •   他把中国茶和日本茶的来源及日本茶和茶道跟中国的根源说得非常透侧,并且把茶说的非常唯美。
  •   是好书,问题书的质量太差了,脱页严重,大煞偶闲读心情。
  •   了解日本人对茶文化的理解,阅此书足矣
  •   一个老师推荐的,喜欢这种不占地方,不罗嗦的小书。
  •     很精致的一本书,虽然在对茶道本身的介绍并不体系,其严谨性也有待考究,但全文不失为文采隽永,芬芳满溢。看完之后再次感慨中华民族,泱泱大国,该传承的文化没传承,不该传承的却统统下来了。
      
      
      全文摘录笔记:
      
      
      ----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冈仓天心)他追溯茶道演进的三个时期,既表达了对茶道始祖陆羽的尊崇,也感叹了茶之精神在中国的衰老。
      
      冈仓天心却对人们趋之若鹜的欧洲文明持批判态度。在他看来,西洋开化即是利欲的开化,它将有损道德之心、破坏风雅之情,它将使人只成为逐利之器。
      
      茶与茶道反映出一种迥异的文化态度。茶叶虽然原产中国,唐代才传入日本,八百年后,却从饮料脱胎换骨,演化成“和静清寂”的茶道,晋升为一门生命美学,试图在庸碌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淬炼出精纯完美。
      
      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伟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们此生其他的时刻,尽是高雅动人。
      
      人生大戏,苦乐参半,亦庄亦谐
      
      提到茶的哲学……它还代表着东方民主的真谛,因为不论原本贵贱高低,只要你是茶道信徒,就是品味上的贵族。
      
      我想,人人都应该用希望与平静,为自己重新打造一片天空。一件旷世之作,必定有着无法抗拒的力量,吸引你的注意力,直到你感觉自己似乎真的成了作品的一部分。空白的存在,正好让你可以自由介入,并且穷尽自己的美感情思,来将其填满。禅这种从生活中的轻如鸿毛,亦能见重于泰山之处的观念,也可说是整个茶道的中心思想。
      
      如何将情事透露给读者观众知悉?关于这点,无论东方或西方,凡是伟大的艺术家,都深知运用暗示手法所能发挥的功效。凝视着框中的巨作,有如望向一道窗外,脑海中泉涌意向,即成了那端浩瀚无垠的远景,对此谁能无动于衷呢?
      
      有如感同深受一般,能够与其它心灵融合交流的同理心,是欣赏艺术时不可或缺的能力;并且它必须以相互礼让的精神为基础。
      
      创作者对我们的呼唤越是直指人性,我们所做的回应也就越发自内心。
      
      一出戏剧该有的精神:台下的人,必须知道的比台上的人还多。
      
      世人皆以耳评画
      
      在茶道大师的看法中,若想真正欣赏艺术,唯有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有可能。因此,他们试图将自己日常生活的所有面向,精炼成一如在茶室中达到的那般高潮水平:不管在什么情形下,都要维持心海平静无波;一言一语,皆需谨慎注意,不可破坏整体氛围的和谐融洽;服装的剪裁方式与颜色选择、身体的姿势、走路的样子,凡此种种,透露的不是别的,正是你我的个人艺术特质,切不可等闲视之。因为,若不让自己也成为美丽的事物,又怎么有资格去接近、去追求美呢?茶道大师,正是秉持这样的想法,努力在在一点上超越艺术家:让自己成为艺术本身。
      
      这可说是一种追求唯美精神的禅意。只要我们愿意打开心眼,这个世界无处不存在这完美。
      
      有种说法这么认为:人们之所以恐惧死亡,原因在于死亡是一种绝对的未知。我倒认为还需要加上一个前提才完整,那便是对生命本身的眷恋:如果活着不是那么美好,我们何必害怕一旦生命消逝,自己将会失去什么、还能拥有什么……对死亡的未知恐惧让人们需要神话与宗教。诚然,对一个彻头彻尾接受宗教解释的人来说,死亡既非未知,自也无恐惧的必要。这样的境界也许值得羡慕,在其人其心上,似乎却也没什么值得特别钦佩敬仰之处……
      
      故事中的利休,不同之处即在于一方面他并非自愿选择死亡,一方面他对彼世的图像亦未抱持着什么宗教般的确信,于此之下他却仍然微笑以对,翩然行之,我这兀自被生死之大问困扰不已的旁人,怎能不读之心动呢。
      
      这世界,太容易以生命的不美好来向人们诉苦,不可讳言地,人们也常是这是世界之所以不美好的始作俑者……偏偏活着本身,又美好不到哪里去。死活之间变得如此尴尬,现代人纵然多数还是赖活着不放,那整日忧烦躁郁的面目只顶多让人感到怜悯,再也没有令人感动的可能了。
      
      
      
      
      
  •     《茶之书》
      《一碗人情》
      15世纪时,日本则将其晋升为一种唯美的信仰——茶道。盖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对这种美感的信仰,就是茶道茁生的缘由。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长期以来的与世隔绝,让日本孤芳仍需自赏,这自然有助茶道的发展。日本人从居家摆设到生活习惯,衣裳服饰到烹调饮食,还有瓷器、陶器、绘画、甚至最地道的日本文学,无一不受茶道的影响。有心深入日本文化的人,绝对会察觉茶道无所不在。它既居身贵妇深闺的典雅风范,也进出寻常百姓之家。它让庄家田夫通晓花草摆设,也让粗工鄙人领略山水造景。
      当日本沉浸于优雅和平的技艺时,他们一贯视日本为蛮夷之邦;一直到日本在满洲战场杀害了无数生灵,才改口称日本是文明国家。西方世界近来对日本的兴趣,也只是针对“武士道”——这项让日本军士对自我牺牲如痴如狂的“死的艺术”,却很少注意到深深代表“生的艺术”的茶道。如果必须要藉由战争的凶光,才能被视为文明,那我们乐于永远野蛮。如果终有一天,我们的技艺与理念将受到应得的尊敬,我们也乐于继续等待。
      附庸于你们身上的美德太过高尚,无法吸引我们钦羡;而加诸在你们身上的罪孽又归于离谱,无需劳费我们追究。
      阴而未显的美感,非经发觉无法得到;有所保留的表现,却能透漏出一切;茶道,正是这样一种技艺。它是一种高贵的手法,让你能够平静而真诚地幽自己一默,这恰恰是幽默的本质:富含哲思的笑意。
      《茶的饮法沿革》
      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他们慢慢变得像现代人了,也就是说,变得既苍老又实际了。那让诗人和古人永葆青春与活力的童真,再也不是中国人托付心灵之所在,他们兼容并蓄,恭顺接受传统世界观与自然神游共生,却不愿全身投入,去征服或者崇拜自然。简言之,就真无需严肃以对。经常地,他们手上那杯茶,依旧美妙地散发出花一般的香气,然而杯中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礼仪了。
      《道与禅》
      为了要欺瞒众人,令其皆入礼教彀中,教育所培养的,乃是无知的人民,只求他们行止必须得宜,却不令其了解真正的善良为何。人们在意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其程度夸张到反而成为一种邪恶。我们从来不愿原谅他人,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也是有罪的。良心之所以必要,在于没有人敢对他人吐露心中的真话;至于自尊之所以必要,则是由于没有人敢向自己据实以对。一旦世界本身就如此荒谬怪诞,又如何叫人对其严肃看待?到处所见者,说穿了都是交换。荣誉!贞洁!瞧,那志得意满的推销员,正在都售这样的善良和真理。即使是所谓的信仰,甚至也是用钱买的,内容反正不过是些肤浅的道德信条,加上鲜花音乐,做些圣洁妆点。
      《茶室》
      正统茶室的尺寸,是四叠半榻榻米大小,也就是十平方英尺,此规定源自于《维摩经》中的一个段落。在这部引人入胜的经典中,维摩诘就是在这样大小的房间里,迎接文殊菩萨以及佛陀的八万四千名弟子;这个预言的主旨在于,在佛家理论中,对于真正达到大智慧境界的人来说,空间是一种“空”。另一方面,“露地”,也就是自“待台”连止茶室本体的庭院小径,则象征着禅定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进入自明之道。因为它的作用,正是一面将茶室与外在世界区隔开来,一面为人们的感官掖注意中新鲜感,以利于完全赏味茶室本身追求的唯美精神。
      《艺术鉴赏》
      所有的艺术杰作,都是人们以最细致最微妙的心声,所演奏的交响乐章。真正的艺术就是伯牙,你我则是龙门古琴。我们深深潜藏的心弦,因为美丽事物的神奇抚按而终于苏醒,并且不停振动颤抖,以响应其呼唤。既然是心灵的话语,就可以直接向心灵诉说。因此那些未曾说出的,我们也有办法听得见;未曾显现的,我们也有办法看得清。大师们唤起的音符纵然不是我们可知,却让尘封已久的记忆,带着全新的意涵回来到我们眼前。在此般崭新的荣耀中,受到恐惧扼杀的希望,因为害怕而不敢面对的渴望,终于又昂然而立。心灵,其实是面可供上色的帆布,画家笔下的色彩变化,成为我们起伏转换的情绪;明暗光影,乃是我们的快乐悲伤。人们在欣赏玩味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受到它们刻画所左右。
      犹如感同身受一般,能够与其它心灵融合交流的同理心,是欣赏艺术时不可或缺的能力;并且它必须以相互礼让的精神为基础。……一位宋代的评论家,则有段饶富趣味的自白:年少轻狂时,余之赞赏大师,乃其画有我所爱者。待齿岁渐长,功力渐深后,余始能赞赏自己,能爱大师欲让我所爱者。
      在具有同理心的人心理,一件杰作可以幻化出生活生生的真实,让他感到一股通知兄弟般的亲密情谊,而将其紧紧羁绊。艺术大师们,因为其爱憎惊惧的情愫,能不能段活在你我心中而不朽。换言之,真正动人的,是他们的灵魂而非双手,是他们的风采而非技术。创作者对我们的呼唤越是直指人性,我们所做的回应也就越发自内心。
      《花》
      明明得此红颜,为何又如此薄命?纵如飞虫之微不足道,都能咬人一口;最温顺的动物,在其被逼入绝境时,甚至也有能耐放手一搏。
      这类的例子可以让我们真正知晓“花祭”的完整含义;而也许,花儿们自己也都懂。毕竟,它们并不象人类这般懦弱。有些花以壮丽之死为荣——一如那慷慨纵深、纵向风中的日本应;只要曾经在吉野或岚山的花吹雪前伫立,亲身感受如山崩之势颓然而下的漫天香花,必定能体会这个道理。那一瞬间,它们看起来就像是七色彩云,在水晶之河上盘旋飞舞;须臾,当它们任欢腾的流水驮负而去时,远处似乎传来了它们的声音:“春天哪,再会了!我们就要,航向永恒。”
      《茶人风范》
      唯有以美为生的之人,能以美而死。
      
      
      
  •      在中国,古时讲开门七件事里,茶占了最末一位,再结合前六者“柴米油盐酱醋”,都是平平常常、生活的况味。可见当初茶之一物,没有一点登堂入室、超凡入圣的迹象。无怪乎红楼里妙玉称其为一碗解渴的浊物罢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本来的喝茶,就只是单纯的喝茶,并无诸多讲究。在唐朝之前,多数情况下讲喝茶,还是传统的煮菜汤法,就是把新摘的茶叶拿来像煮菜汤一样煮,即所谓“茶汤”的由来了。这种滋味,有勇气的人或可一试。
       现在,茶却不单纯是茶了,它跟很多东西一样,走上了负担起众多精神体味的命运。这种转折,得益于历代茶书的演变。茶书曾经只是一种实用型的工具书罢了,不登大雅之堂。直至到了陆羽那里,《茶经》一书不单单讲怎样喝茶,更通过茶具、茶叶、水质、流程等的制定,发展出一整套的规矩、仪式和精神的体会,将它牢牢的和儒、释、道文化捆绑在了一起,开始探讨喝茶的道理,体会精神与审美的境界,茶道由此始。
       回到本书,日本人喝茶,也是从中国人这里学了去的。也是在发展中,他的茶道、精神追求、内在文化与中国有了区别。其中,一大特点就是追求一种极致。端看书中所写的有关于喝茶一事的细节,无不透露出一种过于刻意和小家子气。仿佛唯有如此喝茶,不偏一分一毫、不缺一步一骤,才是正道,才能得正道(很多时候是死生大事),其余皆落下乘。
       说到底,有些佛法里所称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样的觉悟。
       我却不能欣赏此种必要在仪式中才能得道的理念与做派。如不能将喝茶一事视为稀松平常,非要通过仪式来放大喝茶这件小事,以彰显其高贵典雅,体现生命美学,那其生命中可喜可爱的东西未免太贫乏和欠缺了。
       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生命本就无需刻意为之。大碗喝粗茶,小杯品妙物,各得其所。谁也不比谁高贵,谁也不比谁卑微。
      
       ps:再讲私人一点。每每看到茶叶店装置成风雅之所,更有打扮从头到脚一派“禅味”的小姑娘坐在那里煮茶,就从心中油然而生一字以评价。也不知各位看官是何感想?
  •     《茶之書》岡倉天心
      一本很薄的書,但是力量驚人
      這不是一本詳細講解如何喝茶的工具書
      而是作者對於生命的看法,對於大和之心的解釋,對於東方美學的理解
      
      看了前言才知道這位作者來歷不凡
      是最初的日本美術學院的第一任校長
      當時正值歐風狂掃亞洲的時期
      文學藝術深受西化影響
      他卻主張弘揚傳統,扛起為東方美學正名的大旗
      
      關於茶的內容,他對茶道的解釋可謂深入淺出
      “用來煮茶的茶餅,用來拂擊的茶末,和用來淹泡的茶葉,分別代表了中國的唐代,宋代,以及明代的感情悸動”
      談茶必然談道“禪這種從生活中的輕如鴻毛,亦能見重于泰山之處的觀念,也可以說是整個茶道思想的中心思想。”
      
      書中還涉及花道、器皿和茶室佈置等篇章
      讓我無限感慨這個民族對於美的追求,環顧自己所處的環境
      已經離老祖宗的審美和傳統思想太遠了
      他們為花葬土立碑,他們為茶室嘔心簡化,他們甚至為茶獻身
      茶道已然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
      讀罷此書,感慨我們只會牛飲而已吧
      若要真喝出點茶味,此書是劑良方無疑!!!喜茶的朋友切勿錯過~
  •     P106:无论欢乐或悲伤,花儿始终是人们的朋友。伴我们饮食,助我们歌舞,任我们亲狎亵玩。结婚与命名怎可没有它,哀悼与治丧更是少不了它。百合正可以敬神,莲花最适合冥想,至于要在战场上列队冲锋,则要别上蔷薇与菊花。
      
      
      
       和X聊日本文学家名。江户川乱步迷狂散乱,名字竟可叙事,且叙的是乱走疾行之类的琐事,真奇!在江户之川上踯躅乱走的这一天,究竟发生了怎样的难忘之事,还是仅仅望着川上的流水,冥想逝者如斯的真理,竟以此乱步之情状为儿女命名,奇不奇?小泉八云宁静致远,泉小云多,温婉飘逸,让人想见泉之幽咽有声,云之舒展伸卷。夏目漱石、菊池宽也不错,泉水激石的夏天,菊花环绕池塘的秋天,都让人联想特别节气里的花草土石。就连大江健三郎这样简单的名字,气势也堪称磅礴,正好和小林多喜二是一副对子。很有趣。日本的人名饰以山川花木土石,像花道师傅撷取自然的草叶花瓣,把自然装扮进人生,真是一桩雅事,可恨我知道得晚,没有给儿子取一个这样的好名字。
      
  •     茶,成为一种道,便不仅仅是满足口舌之欲的饮料。书中说,人应该将生活当成艺术来完成,茶道即是一种生活艺术,是一系列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中集合了园林、建筑、绘画、插花、雕塑等有形之美和声音、气味、动作、姿态等无形之美。茶道是一门复杂而古老的行为艺术,亘古以来只为探究人于自然万物中的生命之美。
      书的作者认为日本才真正传承了茶道中的唐宋遗风,并对此不无得意,当然也为茶道在中国本土的衰落而惋惜。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想说点什么却也难以反驳,如果说茶在中国只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变得更加世俗与亲切,那么又如何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爱咖啡、越来越多的starbucks和costa进驻城市街头而辩护?不过我猜想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就算是日本也难逃被西方文化同质的危险吧。作者也是在工业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预见到了这样的危险,才写下此书。
  •     与其说是关于茶的研修,不如说是对于文化与艺术认知的探索
      与其说是学习茶的知识,不如说是寻找让自己静下心来的方法
      
      起源于中华之茶由日本人之心讲述出来,有点特别也有点悲哀
      记得书里是这样说的:
      中国人经过了太多的磨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
      
      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书真是太好
  •     又逢雨季。整个中国都湿漉漉的,从缠绵不去的阴霾回到家中,如果有那么一壶清茶可以拿来小口小口地啜饮驱走潮气,该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其实无论风雪阴雨种种变幻,能够在安静处煮水饮茶,品茗时喑然不语思忖些内心事,或者压根不存旁支念想大脑放空一片空白……我在读《茶之书》的时候,脑海中所萦绕不去的就是诸如此类场景,那些属于东方文人所特有的高贵生活方式。
      
      当时只道是寻常。东方美学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器物美学,因为同时表达了伦理和信仰,以及东方人对人类和自然的整体观念,也可以说是一种宗教。100年前,写出《茶之书》这部作品的是位日本作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本书是用英文写就。冈仓天心(Kakuzo Okakura)原名冈仓觉三,1863年生于日本横滨一个商人之家。7岁起同时接受汉学与英语教育,16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就读,受到其师Fenollosa启发而对保存与发扬日本传统艺术及美学不遗余力。曾任日本美术学校的筹建者、校长,创立日本美术院,去职后游历于印度与中国,最后任职于波士顿美术馆东方美术部门。冈仓天心在20世纪初旅英美期间,意识到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荒谬的想法及误解,其著作《茶之书》、《东洋的理想》与《日本的觉醒》即写于这段时间。而天心本人自幼学习外语,因其典雅动人之英文写作,三种著作皆于美国和英国出版。三部作品中,《茶之书》的影响最大,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多种译本,并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该书在为冈仓天心赢得世界性声誉的同时,也向西方世界谱写了一曲意味深远的以“茶道”为主题的“高山流水”。
      
      茶和咖啡一样,本是提神消闲的饮品。古代中国将饮茶做为“雅趣”而进入诗歌领域吟咏,15世纪的日本更将饮茶尊崇为一种审美宗教。以至于今日,我们谈及品味,谈及贵族精神,论及茶道本质,则会衍生出更多。冈仓天心说,“茶道是对尘世琐事中隐藏之美的崇拜。它教导纯粹和和谐,人际敬爱的奥秘,社会秩序的浪漫精神。”他更进一步解释说,“茶道本质上是对不完美的崇拜,是在人生宿命的诸多不可能中试图完成可能的一种温良的希图。”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虽说茶品也有三六九等的差别。可是茶道的精神则是既能渗透贵族优雅的闺房,也可进入平民粗陋的茅舍。因为古代东方人懂得向山水致敬,饮茶显然是吐纳自然芬芳的沟通方式。比如茶叶本身,讲究时节,讲究的是一道道人工,讲究繁复环节中人感情时间的投入;煮茶时候的水质、火候、器皿、场所,乃至茶客,归根结底在教导人们从单纯质朴中寻求安慰。
      
      真正的东方民主精神,可以说是对万事万物的珍惜。冈仓天心写道,“人类的欢愉之杯如此微小——哀伤的泪水能轻易使之满溢,我们的无穷渴求会轻易使之见底,我们就不会再耻于在茶杯中大加发挥而自责了。”茶的味道里有种微妙的魅力,也是它难以抗拒的原因,甚至被理想化,就是“恬淡”。越好的茶,越是淡雅。一丝不和谐的味道,都会被味蕾察觉出来,品评优劣。在西方人心中,茶不像葡萄酒那么傲慢,也没有咖啡那么自我,更没有可可那么天真,茶端庄,高贵,冷静而彻底。茶道更需个人体悟,寻找隐藏美感。请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午后之光辉耀竹林,泉水在潺潺畅涌,松籁之声在茶釜中冥想。”
      
      时间久了,茶饮多了,你会发现风格是一回事,而个人的体悟则是另一回事。我们读茶经,看资料,晓得某种茶叶珍贵,珍贵意味着稀少,难得,却显然不代表这就是属于你最好的那杯茶。如同欧洲对葡萄美酒的各异品味折射出不同时代与种族的风格,关于茶的不同理想也默默言说东方文化各个时期的独有情调。你可以崇尚古典,也可以享受浪漫,可以热爱自然,只是别向这个急躁世界缴械投降。饮茶如人生,真正至关重要的不是完成,而是趋向完成的过程。这也是我游历欧洲一番,啜饮西方茶之后的感悟。茶,不简单是饮料,它在你的生活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西方人加奶、加糖、加香料,只会使茶从空灵变得粗蠢,微妙的苦涩是涤荡灵魂的善意忠告。茶至美的纯洁开始变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一种诗意的消遣,一种对纯洁和精致的永恒追求,归根结底是高雅东方人个性化的杀时间方法。
      
      茶道大师们秉承这样的理念,只有将艺术融合贯穿于生活,真正的艺术鉴赏才有可能。作为一个茶人,从茶中习得的高度优雅可以来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如在任何场合保持精神上的平静,谈吐呢也平易低调永远不会干扰周围的和谐。按照作者理念,服装的剪裁和颜色、举止和步态都可以表露出艺术的人格。的确,关于茶的“仪式感”很强,可是一个人只有使得自己美,才有资格去接近美。在与美相遇的那一刻,倾心艺术的人超越了自己。人类的精神从物质的羁绊中超脱出来,随着万物而律动。这是私人性的高峰体验,因为言语在此时无法表达人类与艺术共鸣的喜悦。决绝一点来说,只有和美一起生活的人,才会死得美丽。
      
      说起来会有点令人灰心,毕竟当今时代的我们沉湎于技术和技巧,而难能超脱自己。我们如今饮茶讲究“价值”,舌尖寡淡麻木,锱铢必较的是价格,是排场,是虚荣。也许是人们丧失了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东方人因为在科技经济诸如此类的方面落后于西方,变得成熟世故,变得全盘西化。人们强烈追捧的是被大家公认最好的东西,而将个人的感觉弃之不顾。于是有一天,我们中庸,遵循惯例,玩世不恭,不愿去和自然对话。冈仓天心说,“失去了让诗人和古人保持永久青春的梦幻的崇拜。”
      
      我始终羡慕江南文士,他们随意来到龙井山中,找到一间寺院,请一杯茶慢慢啜饮。远处若西子湖畔烟雨蒙蒙,更加诗情画意。我也羡慕那些旅途中随身带着一套茶具,风尘仆仆在陌生城市打尖住下,就忙不迭煮水饮茶的风雅。有一天,你终会发现茶与人是一种伴侣式的关系。来,让我们啜饮一杯茶。
      
      《美术报》20121013
  •     作者冈仓天心,译者谷意,虽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译者的真实姓名,还是笔名,但是单是这两名字,倒是很符合茶之书的名字,有点装,却恰如其处。
      虽然这本书是谈茶,文字却绝不是静若止水,闲淡闲淡那种,倒像以前的大儒士,他是有学识的,但世俗眼光儒士必须谦虚的,尽是收敛,却又忍不住买弄。
      所以虽然这本书还是谈到茶的历史,文化,在日本茶带来的审美。当然,也谈到道。可是忽然会杀出一两个独特的观点,小震撼一下,思量数秒,甚觉有趣。
      后来去书店发觉此书出精装本,薄薄一本小书要买三十多元,简装本才十五元。后来想,看来我还是入道不深,区区十多元对于道数个啥,但我却庆幸我入道不深,不然又怎么去觉入世的玩趣呢,笑。
  •     日本人写的书我一般都读不了,每次都想睡觉,都能让我想到当时读《百年孤独》时候的感觉,那个时候我真的就孤独了。
      这本书不错,讲述了很多关于茶道的一些知识,里面有日本的茶文化,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的严谨的,谦卑的优点。
      
  •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很是日式的语句。与象征“死的艺术”相对,茶道是日本文化中“生的艺术”。
       一方面,他是一种礼仪,虽然早在唐代煮茶就已传入日本,但日本茶道的成形起于宋时茶作为一种礼仪伴随南禅禅学传入的,而后经过本土化独立于佛教信仰而成为一种世俗仪礼。
       另一方面,他更是一种与禅相关的精神层面的行为,这让我联想到了中国早期隋唐的园林,人与物缺一不可,茶道的“虚空”,是为驱除杂质以空来激发人的想象,庄周的“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白居易的有水一池有竹千杆,都是精神性的想象,在这里,心与物的一致在于山水能否被主人感应。唐代尝试加以比拟者,宋人则企图直接实现,宋代理学认为天理无需透过万物反映,而万物本身就有天理在其中,日本的茶道更像后者,不仅是借由特定饮茶形式体现某种理念,更是一种对生命精彩之处的信仰。
  •     茶道的本质是对一种不完全的崇拜,是我们明知道人生的不可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
      
      1.一碗见人情
      融合伦理与宗教的天人观,要求卫生,坚持清洁;在简朴中见自在,无需排场;帮我们感知,界定了万物彼此间的分际,这个意义上它是一套修身养性的方圆规矩。
      
      2.茶的饮法沿革。
      唐(煎茶)->宋(点茶),唐人所尝试加以比拟者,宋人则企图直接实现。
      
      3.道与禅
      到家主张,人生的大戏要演的成功,秘诀在于如何让维持万物之间应有的关系,在一任他人的同时不失自己的立场,需要对于通盘的了解。
      
      禅宗崇仰“相对性”,要想获得极致就必须融汇贯通彼此对立之两极。
      
      4.茶室
      正宗茶室的大小是四叠半榻榻米大小,源于《维摩经》的要求。在从“待合”进入“茶室”的过程中,有一条穿越庭院的小径,象征禅宗的第一个阶段:进入自明之道。
      
      人们唯有克服自己心智上的不完全,才能对真正的美有所认识。生命和艺术的蓬勃生气,源自它们具有成长的可能性。
      
      5.艺术鉴赏
      有如感同身受一般,能够与其他心灵融合交流的同理心,是欣赏艺术时不可获取的能力,且必须以互相礼让为精神基础。
      
      6.花
      插花艺术似乎与茶道同诞生于15世纪,高僧处于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的博爱,手机被风雨摧散落地的残花,置于水瓶之中,形成历史上第一件插花作品。
      
      7.茶人风范
      若想真正欣赏艺术,唯有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有可能。
  •     本书作者不像日本人,倒像是个中国人。这样说有两个意思。
      
      一是说,作者对老庄禅都比较了解,且对宋及以前的中国文化,熟悉且同情。
      
      二是觉得,题目虽然是茶,但说茶的篇幅实际很少,无论是何原因,这个效果也比较中国。
      
      其实中国一旦用作形容词,背後所反映的就是一种既定模式。这样作固然欠缺,但又无法避免,因为中国,作为一种属性,我们尚未廓清。帮我们从某一角度看清自己,这正是本书最大的意义。
      
      比较精彩的段落在于对艺术鉴赏的分析,跟茶的联系,倒是有也可,无也可。
  •     尽管本书对于茶道史也许没有什么意义,或许其很多方面出自于个人的臆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对于所谓“考证不严”的指责,把它们扔到一边去吧。这些都是与茶本身无关的。我们只需要一杯茶,用最平常的心,去欣赏这样的文字就可以了:
      
      (以下是一些摘抄)
      
      中国人喝茶,已失去唐宋时的幽思情怀,变得苍老而实际,成了“现代人”。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茶道代表着东方民主的真谛,因为不论原本贵贱高低,只要你是茶道信徒,就是品味上的贵族。
      
      有一次,绍安正在打扫刷洗庭径,利休大人则在旁边看着。当绍安全部打扫完后,“还不够干净,”利休吩咐他再扫一次,绍安只好继续。又经过一小时的辛勤努力后,绍安对利休说,“父亲大人,已经没有东西好清理了,小径已经刷洗了三次,石灯笼跟树梢上都洒了水,苔藓和地衣看起来都生气勃勃,洋溢生机;哪怕是一根小树枝,或者一片落叶,都不能在地上找到。”利休听了不禁斥责道:“蠢蛋,庭径不是这样扫的。”一边说着,一边步入庭中,抓住一根树干摇将起来,园内顿时撒满红黄落叶,片片皆是秋之锦缎!
      
      茶室以其茅草屋顶,诉说短暂易逝;以其纤细支柱,透露脆弱本性;以竹撑暗示轻微;以平凡的选材,暗示无所滞碍。因为将美感投射于如此单纯简朴的环境上,那妙不可言的灵光始能现身于现实世界之中,而所谓的永恒,唯有在这种精神世界中,才有可能追寻。
      
      有一次,小堀远州的门徒称赞师父,认为老师在对收藏品的取舍中,所展现出的绝妙品味,真可谓“件件叫人无法喜爱,这代表师父您的品味更在利休之上。毕竟,会欣赏利休收藏之物者,一千人中才有一人啊!”,远州听到这话,却悲哀地答道:“这不过证明了我是多么的平庸罢了!伟大的利休,只爱那些符合自己喜爱的品项,我却在不知不觉中迎合多数人的品味。说真的,利休才是那一千人中才有一个的茶人啊!”
      
      在日本,有一块木牌相传出于古代的传说,那有如义经之手,至今还留存于某座寺院之中。故意盎然的它,乃为保护一棵梅树所立,碑文在言及此处花开之美后,所做出的警言,亦给人一种战乱时期才有的残酷意趣:“断此树一枝之人,当断其一指。”
      
      理想的爱花人士,应是亲赴它们原生的栖所,像陶渊明那般,在破竹篱前与野菊悠然坐谈。或是像林和靖在漫游于西湖之滨,梅树丛间,月影昏黄,暗香浮动,终至浑然忘我。传说周茂叔会于小舟中睡去,以期潜入水中莲花之梦。同样基于这样爱护花朵的方式,日本奈良时期最著名的光明皇后如此唱道:“摘汝者我手,受辱者汝身,嗟哉花者,且立丛间,三世诸佛,爱汝之生。”
      
      只要熟知我国茶道与花道的讲究之处,必定会注意到它们对花草,那样有如信仰般的礼敬。大师们绝不会任意摘取,而是按照心中的美术构思,一花一枝,细心挑选。剪下的数量一旦超过任何需要的部分,可是会让他们大为惭愧。顺着类似的思维,他们的花总是连枝带叶,不做任何事后的剪裁。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在呈现植物完整的生命之美。这一点,跟许多其他方面一样,是他们与西方世界的人们的不同之处。后者多半只让人们看到连着孤茎的花朵,就像一根根杂乱地插在花瓶里,没有身体的头。
      
      16世纪时,牵牛花在日本尚属少见,利休却种了一整园,并且照顾得无微不至。此消息传自太阁耳里后,自然勾起其观赏的兴趣,因此利休便邀请太阁,于某日清晨来他府中茶聚。是日,太阁如实赴约,然而当他走过庭院时,却发现铲平的地面上,铺满精美的圆石及沙粒,原本应该满是牵牛花的花圃,竟然根本不存一物。这位权倾天下的大人,勉强按捺满腹的怒气走进茶室,没想到内中等待他的景象,顿时让他脾气全然平息:床之间那儿,在一件出自宋代名匠之手的铜器里,疏懒歪斜,一枝独卧着这座茶室庭院的女王——正是我们的女主角牵牛花。
      
      那慷慨赴身、跃向风中的日本樱——当它们任欢腾的流水驮负而去时,远处似乎传来了它们的声音:“春天哪,再会了!我们就要,航向永恒。”
      
      若不让自己也成为美的事物,又怎么有资格去接近、追求美呢?。。。唯有以美而生的人,能以美而死。
      
      
  •     最近在看日本一些设计大师的著作,
      总觉日本从浮世绘演化到如今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日本设计观,
      其实背后是有一条文化脉络可循的。
      有意思的是,很多日本的书籍都给我一种浮世绘的感觉。
      
      
      这本讲茶道的书大概提供的一个新的思考,
      为什么茶道在日本结合禅宗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
      对亚洲文化的影响也许就从茶香而来。
      
      
  •     茶道花道:净与简:呈现自然整体之美。“和敬寂静”与“”天(主旨)地(从属)人(统合)“,境界与观念的妙然混合,确为一部佳品!茶道,是人心呈现的载体。我们的心本纯洁无暇,只需秉持”和“与”敬“的态度,通过”净“与”简“的修持,便可”呈现自然整体之美“!
  •     浅显易懂的茶之书,简单介绍了一下中国古代饮茶的习俗和三种方式,引到了日本的茶道艺术。
      
      整本书充斥了对于中国道教的崇拜。但是,或许是日本人的天性,或许是其他,对于中国的文化的哲学,总是有歪曲的理解,仅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不可当真。
  •     09年去印尼的时候,带了一些当地的香回来,也说不清是什么味道的,老爹却很喜欢,说闻起来没有机器制香的匠气,每晚等我妈睡了以后,就点一支去去白日的浊气,然后他一个人霸着客厅把报纸举得老远慢吞吞地看。
      
      我爹娘都爱泡泡茶种点花草淘些小玩偶什么的,舅母种的香水百合,被他们插在一个大陶罐里搁在冰箱上,整个房间马上就流动起来。。。人到中年,如果不是日子过得极其安适,很难这么心无旁鹜地享受生活。
      
      身为福建人,爹娘都喝茶,喝了几年喝到嘴刁,最近又返璞归真,拣那些中等宜口的每日里泡了,我瞧着他们纵然通不了仙灵,大概也有几份肌骨尽清的境界吧。可惜我是个嘴笨的,好茶歹茶这些年倒喝了不少,顶多分得出“顺嘴”,或是“怎么这么涩”,其他种种的名堂,春茶还是秋茶,嫩芽还是老叶,作香还是天然,通通一个猪八戒吃人参果——咂摸不出味道,我妈不止一次看到我喝了上千块钱一斤的茶双目依然痴茫,完全反射不出醍醐灌顶一般的灵光。。。为了补笨,我找了不少茶书来看。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薄得很,注释反比正文多,头几章讲中国历史神话传说基本是张冠李戴胡说八道,累得翻译中英日三文比对,又考据又猜测的,颇有些束手束脚的感觉;幸而后几章天心大人开始聊自己的事儿,字里行间才漫出了几分梅影茶香。
      
      话说茶是日本人从中国学的,后来他们揉了各种艺术、流派进去,倒成了一门独具一格的茶道。日本人穷讲究,从茶具、茶室,到室内的装饰,花的摆放,无一不极尽刻意非刻意的能事,而茶叶本身的优劣,却鲜少提及,可能因为这本书是写给欧美人看的,料他们也弄不懂这味觉之间的细微差别;要不就是日本人民喝茶,重的就是一个气氛,你看那雅室清幽,水滴如珠玉般溅落发出清脆的声响,户外秋叶落满了小径,眼前一位佳人素手纤纤笑意盈盈为自己烹茶,如此美人美景,就算喝的是白开水也值回票价了。
      
      茶本是生津止渴的饮料,是劳动人民工作一天坐在小茶馆底下一口灌下去的“王老吉”、“可口可乐”,纵有优劣之分,却没有身份的屏障。只要喝得痛快,喝得舒畅,喝出不受俗世俗礼拘役的爽利,喝出腋下习习生清风的通透,就是成仙成神悟佛悟禅。若要借着这个,借着那个隐喻什么大俗大雅、凡世俗世、生生死死。。。为了避免刻意却通通都成了刻意了,委实不好玩也。
      
      天心大人全书有一句话说得最好,却好像和喝茶不太相干:“当我们说这个时代不存在艺术时,又是谁该负起责任呢?”众生有罪,你我皆同谋,由此及彼,当我们说这个时代不存在道德、不存在正义、不存在良知、不存在廉耻时,又是谁该负起责任呢?
      
      世道太乱,不如看书吃茶去。
      
  •     这书绝不仅仅是茶之书,简直上天入地。一百年前的旁征博引读着真是过瘾,冈仓天心写的爽快利落、译者也相当强悍(翻译这书实在是有难度…OTZ)!这本书要是没有译者各种注解与评论大概会少掉很多乐趣。薄薄一本却值得细读。若是有冈仓天心的英文原文附上,绝对完美。
      《茶颜醉色》跟这本书完全没法比!(虽然一个是茶与文化一个是茶具酒具)
  •      关于茶的宗教和美的哲学
       死活之间变得如此尴尬,现代人纵然多数还是赖活着不放,那整日忧烦躁郁的面目顶多让人感到怜悯,再也没有令人感动的可能了。——谷意
      
       前几日读完了冈仓天心的《茶之书》。起初以为这是一部介绍茶道和饮茶知识的书,读完之后才发现,在这部书中并没有如《茶经》一般具体的介绍茶和茶道,类似于科普说明一类的小册子。相反,冈仓天心这这部书中所阐述的是由茶和茶道所反映出的日本古典宗教和美学。
       不得不说这部书读起来还是有些晦涩的,但是我不得不佩服谷意先生的翻译功底,他不但将英文原版的书翻译的如此典雅优美,风花雪月,并且借此唤醒我们对于茶对于茶道这一圣洁之物的敬意,我想这是一个译者的精神使得我们肃然起敬。
       这部书的版本看起来有些奇怪。冈仓天心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美学家、艺术家,可是这部书确实他在美国期间用英文写成的,如果查阅一下冈仓天心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这的确是一个无奈之举。这也是一个学者一个大师的责任与追求,他希望通过这部书让西方了解东方文化与艺术之美。
       这是一部很小的书,或者说只能算作一个小册子。山东画报出版社32K版的也只有135页,并且字大行希。全书共分为七章,从茶的人情世故、茶的饮法沿革、道与禅、茶室、艺术鉴赏、花、茶人风范七部分来阐述日本茶道的美学意义。作者说“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这是我听过的对与茶道本质精神所作的最为特别的解释。可能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茶道所代表的是一种生活的宁静和谐之美,是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常态化的,因为我们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就有茶这一项。可是在日本,茶道晋升为了一种“唯美的信仰”和“浪漫主义情怀”。这是在我们这个茶道的发源地很难见到或者理解的。在这个边界日益模糊,交流日益频繁,物欲日益横流、经济大步跨越的时代,我们的文化或者我们的精神还能有多少值得坚守或者可以坚守的领域呢?日本茶道的坚守正是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美学发展。查尔斯•兰姆曾写道“就我所知,不欲人知之善,却不经意为人所知,乃是最大的喜悦”,这正是茶道的隐忍与深邃。冈仓天心在书中说“午后的阳光照亮树林,山泉的欢欣跃于水面,沙沙作响的是松树,还是壶中的沸水呢?”。我想即便我们没有将茶上升到一个美学和信仰的高度,能在纷繁错杂之中安然的享受这一份从容,那也是一份美好的追求。
       在书中,冈仓天心将中国茶叶的三种形态及其形成时期和美学相连接,使之呈现出不同时期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心绪。用来煎煮的茶饼,用来搏击的茶末和用来淹泡的茶叶。分别鲜明地代表中国唐代、宋代和明代以后,于是便挂上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的名号。“对茶不同的玩赏方式,标示出具时盛行的精神思想——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呈现与表达”。一味茶不同的冲泡方式、制作形式他所表现的正是一个茶人的内心深处。冈仓天心在写这部书的时候,身边只有一本唐代陆羽的《茶经》,而茶经所诞生的年代正是一个民族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各种文化和意识相互碰撞,儒释道三家也处在发展共生共融的时代。天心评价陆羽说他凭借诗人的眼光在茶事中发现了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和谐与秩序。此时的中国茶道,精巧而随性。到了宋代,茶道可谓是发展到了极致。就其精神而言,不仅是对茶的鉴赏,更是体现了对生命的理解。宋代的理学兴盛,朱熹的“格物致知”、陆九渊的“发明本心”,天理便在万物自身。此时的茶不仅仅是诗情画意的娱乐工具,更是变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方法。深受道家影响的禅宗也建立了一套繁琐的茶会仪式,这也正是日本茶道的直接产生根源。可是随着宋朝的覆灭,元朝的建立,蒙古勇士的铁蹄不仅打破了中原礼法也彻底的破坏,也使得血脉相承的茶道精神出现断层。直至明清,茶已经变成了杯中的淹泡之物,没有了繁琐的礼仪、规制。到了晚晴,茶最终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彻底的世俗化生活化了,喝茶变成了一种品尝,品尝其味道,而失去了与人生理念的关联。冈仓天心这这一章中说“他们慢慢变得像是现代人了,也就是说变得即苍老又实际了。那让诗人与古人永葆青春活力的童真,再也不是中国人托付心灵之所在。他们兼收并蓄,恭顺接受传统世界观与自然神游共生,却不愿全身投入。”
      
      (未完待续)
      
  •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而后从大唐的兴盛而传播到周边各地,包括日本,韩国,越南。而后由于中土政局变更,茶文化足见演变和简化,而曾远传日本的茶道继承了唐朝时候喝茶的方法,并赋予道,佛思想保留至今。但不能说茶文化在中土消失,以致有茶无道。道可以融入不同的事物,生活之中。现代人简化的喝茶方式也能体现另外一种美。道之无常也就体现在这里。
  •   我喜欢喝茶
  •   中国人的茶在道里更多美满人间味,日本茶道则走向了清苦极玄的一端。
  •   @马小鸽 正像海明威所言:这个世界充满恶意,但我仍爱它。(大意如此)所以,我更爱充满人间味的中国茶。
  •   想你了,亲。啥时候见见?
  •   怎么理解茶人风范中的那句?
  •   茶人的生活已经艺术化了,生活即艺术?
  •   能再解释的通俗点吗?
  •   感觉比较难找到合适的词,或者说这些茶人的生活已经精致化,艺术化了?
  •   趙州和尚如果看了此文想必亦是一聲大喝“吃茶去”~
  •   真想喝一回日本茶。。也不知道啥味道。
  •   茶道很講究,茶葉就不清楚了。。。話說還是日本酒有味道啊。。
  •   没喝过,日本酒不是很淡么。。。话说我们这里特产也叫清酒。。。
  •   怎么会淡啊…虽然清但不淡…神马时候带点来尝尝~
  •   只能写着玩玩,出书什么的,就没意思了。
  •   不得不说,日本人总有一种坚持是值得学习,饮茶有茶道,护肤有肌道。。。
  •   我也打算买这本书了!
  •   鱼鱼,最近你好像兴趣很多样啊,又是红酒又是茶的。
  •   世道太乱,不如看书吃茶去。
    喜欢看前面滴家常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