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促进与和谐社会:理论、对策与个案分析

出版时间:2005-11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沈开艳 编  页数:250  

前言

  扩大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扩大就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促进就业的重要性。十六大报告将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列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之一,并要求“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决定》要求“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今后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就业对于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扭转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扩大消费需求和国内需求,提高中国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率和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容概要

  就业对于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扭转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扩大消费需求和国内需求,提高中国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率和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书籍目录

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代序)上篇:宏观经济与就业第一章 信息化战略与就业战略的协调推进第二章 政府为弱势群体创造就业岗位:经验与意义第三章 协调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第四章 政府选择与就业促进第五章 服务业的发展与就业第六章 劳动力转移、城市化和城乡就业第七章 发达国家的贫困研究与促进就业的社会保护政策的改革第八章 就业状况与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问题和对策下篇:上海城市就业第九章 上海人口、就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第十章 上海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分析第十一章 上海郊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特征、问题及对策第十二章 上海市女性工程技术人员就业现状研究第十三章 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就业问题研究第十四章 浦东新区改善创业环境促进社会就业的研究第十五章 浦东新区社区就业和社区就业服务机制研究第十六章 上海青年失业状况调查分析第十七章 2004年上海部分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章节摘录

  第二种流派或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主要将关注的重心置于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社会政策,认为社会服务的发展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进行活动的工具。并认为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痼疾,社会服务是对贫困与利润进行调节的手段。其主要论点是:社会服务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劳动力的再生产以及无法就业的人以最低的成本维持生活等的社会统治的手段。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本身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矛盾。比如它把福利解释成是工人通过阶级斗争而获得的成果。虽然它承认,与工人阶级曾经经历过的生活状态相比,现代福利国家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它依然认为,与现在的生活条件相比,现代的剥削具有“相对性”。因此,若要了解与过去相比现在特定的补贴和待遇的形态是否真正地得到了改善,就必须分析在今日之经济状况下的生活条件与资源相比,工人阶级的补贴与待遇是否进一步恶化,或者是否更加地不平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学派始终在探求解决贫困与不平等的政策。一方面,它认为,现在的税收政策和企业内福利所涉及的再分配效果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这些政策的设计,已经起到了使广泛的、综合的社会政策本身越来越不平等的作用。此外,阶级结构越来越朝着金字塔形的方向发展。但是,它并没有说明,这样一种发展状况将会给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的民众带来怎样一种结果。为此,它也承认,即使在体力劳动者当中,也存在着多样性。同样,它对为数众多的处于失业状态的贫困阶层也未予充分地强调。而另一方面,它又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贫困与低收入问题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相比要轻得多,只是它们非常具有现实性,因而值得引起注意。这也是因为,这些国家处于一种生产手段国有的状况,所以完全有可能存在专制性的国家官僚体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就业促进与和谐社会:理论、对策与个案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