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赵俪生,高昭一  页数:35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是赵俪生《篱槿堂自叙》、高昭一《回首忆当年》两书的合辑。赵书曾于十多年前时公开出版,好评如潮,可惜内容不全,这次新版,增补了三分之一多的内容,读者可以看到一部完整的《篱槿堂自叙》,高书则属首次公开出版,之前仅以自印本形式流传于少数学人好友之间。  风格上,赵书内敛淡然,高书张扬、喜怒形于色,赵书有时一笔带过,高书则更多细节。  本次出版,李零、秦晖、金雁三位先生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建议,谨此致谢!

作者简介

赵俪生(1917.06.14-2007.11.27),原名甡,字俪生,后以字行,曾用名赵中天。笔名冯夷、鹿其莘。山东省安丘县景芝镇东村人,幼年就读于本村私立育才小学、安丘县立第八模范小学,1928年起就读于青岛胶济铁路中学,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其间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七七事变后,赴山西前线参加抗日游击斗争,曾为夏(县)支队连指导员。1939年秋因病脱离部队,先后在陕西乾州中学、西安高中、蔡家坡扶轮中学、陕西雍兴高级职业学校任外语教师,同时接受中共西安城工部指示,从事秘密情报工作。1947年,应聘为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8年,任华北大学第四部研究员。之后,历任济南市政府秘书,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副处长。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1958年被山东大学追补为右派。备受坎坷。“文革”中,又以“反动学术权威”屡遭斗争批判。1991年离休。高昭一(1914.12.23-2006.09.01),原名肇义,曾用名董弼。河北省正定县人.先后在正定县立模范女子小学、正定县立初级师范、河北省立第八师范读书,并在第八师范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小组长,负责学运工作。1937年,入山西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在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宣传部属下动员宣传团、青年部做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在山西离石与赵俪生结为夫妻。后经延安辗转到晋南夏(县)支队政治部工作,曾任万连芝中队(连)指导员。1939年秋因扶持赵俪生疟疾至西安看病脱离部队,先后在陕西乾州中学、蔡家坡扶轮中学、陕西雍兴高级职业学校任历史教员,同时接受中共西安城工部指示,从事秘密情报工作。1948年8月,进入华北大学工作。1949年,在济南《工人报》资料室工作。1951年,在青岛文德女子中学任教。1952年,调山东大学历史系,协助赵俪生开辟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课题。1957年,调兰州大学历史系。后因受赵俪生政治牵连,长期离职在家,勉力支撑家庭困境危局,为丈夫的学术科研提供后勤保障。1984年离休。

书籍目录

篱槿堂自叙 第一章 乡土和身世 第二章 小学和初中 第三章 高中阶段 第四章 大学附录:赵俪生师友记 一个既过过五关、又走过麦城的人——记我所知道的张申府先生 记被《一二·九运动史要》说作是“右倾投降主义者”的一伙人 从铮园到绿杨邨再回到铮园——记我与徐中舒先生的几次接触 一个绝顶聪明但被扭曲了的人——为童书业逝世20周年而作 由一个人的死引起的政治风波——回忆丁山先生 明史专家王崇武逝世40周年祭 记王瑶与冯契 死三人记 游美日记回首忆当年 序 前言 第一章 懵懂的少年 第二章 走上革命道路 ……

章节摘录

我三四十岁时,也曾一度迷于收购字画。我想:这是不是也受祖父的影响?现在,该来说说我外祖父兄弟二人。哥哥叫郭金篆,字芝农;弟弟叫郭金范。字心亭。二人都是举人,都未再考会试,是诸城城内金家巷子的人。我赵家的曾祖和祖父没有著作,仅以仕宦传世;外祖父兄弟都有著作,所以带有学者的身份。67岁那年,我和我妻在诸城九曲巷(金家巷子故址)伫立一大阵,以表示对外祖家的怀念。在诸城博物馆找到两位外祖替别人著作写的《序》,而且是石印原迹,可以看到在书法上,大外祖写孙过庭,嫡外祖开始写颜体,后来转学何绍基的。这和赵家不同,我祖父和父亲都从欧体写起,参些赵子昂,更接近“馆阁体”的要求。两位外祖父为人写序的书,都是关于文字学和篆刻学的,所以其中一种是由西湖西泠印社印行。这一带是有这种传统,例如文字音韵学家许瀚(印林)和丁以此,就都是他们同时代邻县的日照人。我遇见一位与我同龄的老者赵子封,他是县政协的副主席,他对我说,他孩童时随他祖父去拜望郭大先生,未入门即遥闻丝竹管弦之声,原来大先生酷爱昆曲与京戏,家里经常有梨园中人前来演习,兼作相互间的观摩。传说京剧《击鼓骂曹》的道白和唱词,其初稿是郭大先生撰写的。二先生才华可能没有大先生那么大,他一生仅以教家馆为业,据说他教的学生考中进士的居多,故他的聘金较一般优厚一倍至数倍。晚年,他受聘替族伯赵孝陆(名录绩)做我村馆师,此家有地产30顷(即3000亩)。我父家贫,寄学此家,外祖赏识我父才华,就将其长女许配了,这就是我母亲与父亲相隔百余里能够结婚的机缘。我平生爱写字,也喜欢看京剧与昆曲。有人告诉我,大外祖父身高一米八以上。做东昌府教谕时,他黎明前到资料室一条一条查阅、翻检资料。我心里想:我明显不就是他老人家的再版吗?

媒体关注与评论

解放前,中国高等学府历史课讲得最好的是钱穆;解放后。则首推赵俪生。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王家范

编辑推荐

《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自王国维、梁启超离去后,清华的文科,老辈的只剩下刘文典、陈寅恪等先生,其后如冯友兰、金岳霖,中年的如朱自清、闻一多等。我的老师中,吴宓有些神经质;冯友兰俨然程夫子转世;张申府课上很少讲课,专骂蒋介石;某系系主任全靠念笔记为生;俞平伯个儿很矮,朱自清温文尔雅,人望很高;闻一多的课,大家争着选修……1949年11月,我在北京的东厂胡同二号工作。于此地,我三辞编译局。我先后跟“创造社”的两员主将各碰了一下头,虽然在形体上并未碰得头破血流,但都是以失败告终。我失败了,但精神是愉快的。历史是可以欺骗的吗?什么叫历史科学?就是如实地归纳、总结客观事物的发展,抽绎出原理原则,在历史许可的范围内,贡献个人的才智。舍弃科学规律去逞能,野心勃勃地想改造历史,把人民当愚氓的野心家,没有不被历史所否定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7条)

 
 

  •   赵的经历很丰富,所以书很精彩
    书中谈到陈寅恪为作者赠书事,要作者注意陈寅恪注释中的诗,因为那是陈的心里话,不过说的比较含蓄委婉。
    赵和童丕绳关系好,当时山大历史系有八马同槽的说法
    赵和创造社的成仿吾、郭沫若都不是很和谐。
    赵和山东、山西、甘肃、贵州关系密切
    赵媳妇高昭一先生是河北的
    最后访美日记记杨联陞一段,有人写过辩证文章,说赵的说法很有问题。
    主要还是这本书由李零、秦晖推荐,山西的出版社出版
  •   有关革命前辈的回忆录,现在能写出并出版的,有些内容在若干年以前是会被编辑掉的。
    值得收藏。
  •   学者夫妇的一生,可以了解大时代的人物内心!
  •   精彩极了,好多学界内幕&;hellip;&;hellip;
  •   很不错的书,适合阅读。
  •   有份量
  •   看看赵、高两位先生的回忆,这种凭着自己的观念、愿望评价历史的高论就可以不攻自破了。根本问题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敢正视现实,就把“过去”当作精神的避难所,而回避现实的问题。
  •   奶奶喜欢看,很棒奥
  •   看看能够多了解赵先生的独特风格和人格魅力。
  •   传奇一生的剪影。
  •   这是一个历史学家秉持史家的客观、公正、理性而熔铸出来一本精品,很少能读到这样的作品。此书让我们彻底认识了郭沫若等大家的丑陋面目,痛快也痛苦!
  •   我帮朋友买的,他说书挺不错的
  •   帮同事买的 他超喜欢
  •   赵先生学术功力深厚,个人性格也非常鲜明,读此书,可知一代学人心曲。
  •   一直找《篱槿堂自叙》,却一直苦于买不到,正好看到这本回忆录,没想到《篱槿堂自叙》就在这本回忆录里了。可谓喜出望外。
  •   这本回忆录以前曾出版过,不过名字记不很准。此书记录了很多学者之间的交往故事,虽然某些事实从个人的角度观察未必是事实的全部,但此书总体绝对值得阅读。
  •   不久前刚买的,货是送到了,不过我还没有来得及看
  •   几十年的风雨沧桑,不容易。
  •   对于一个陌生人,想了解一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的借鉴,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愿意去做,也不允许去做。翻开书本,就翻开了传主的一生,这种感觉很好。
  •   以前没有看过类似的书,现在看来,原来除了青春文艺书外,这些也是我们闲暇之时可以涉猎的。
  •   汉唐阳光的人文书系,一直是不错的,都具有比较强的可读性。
  •   先读了一下先生对河大旧事的回忆,没有发现相关线索(先生是47年夏季到的,河大校史有记载),不过对刘茂恩、嵇文甫先生的细节描绘很到位,可见先生文人气质很重。从前言得知,此书并非首次印刷,原以为先生脱离河大会有好的结局,不想却屡遭坎坷(覆巢之下无完卵)……欲说还休呀
  •   其实咱们近现代史真的太没东西了
  •   老知识分子的自传,里面可以看出书生意气,以及书生意气对命运的严重影响。
  •   口述历史,内容基本可信,有一定的可读性。个人史结合大历史,才能了解一个比较丰富立体的历史
  •   赵俪生先生的作品,值得一睹
  •   这回忆录比小学生的强不了多少
  •   这个价位,买这个商品,我觉得不值!
  •   编辑与设计太局促了,让人不舒服,与先生的回忆完全不配,可惜了这些字,还有那些情事。
  •   很佩服赵先生的人格,不过因为时代的限制,很遗憾赵先生的一生在学问上还是被耽误了。书里的文章有些写于80年代,有些写于90年代,肯定有时代的局限,而且因为涉及的人很多还活着,所以很多地方对人对事还是写得很含蓄,但我还是能感受到作者写的很真实。书值得一读,给三星
  •   看了推荐买的,但内容是一个中国老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说实话,不是很感兴趣。
  •   这书是我们老师要求买的,所以我是完成任务啦!!!
  •   上个世纪我负笈西北的时候,“赵先生”——这是系里上下对他的尊称——是当时那里硕果仅存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我们入学之初,系上就请他老先生来为我们讲治学。在旧文科楼三楼昏暗的教室里,满头白发的硕儒,对一群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青年学子娓娓而谈,讲自己在求学的道路上,受到郑振铎、叶圣陶等老一辈学者的指引,从一个清华外语系的学生,在革命的洪流中成长、抉择,最后成为历史学家的过程,如今20多年过去,当年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 在当时,赵先生的地位俨然无比崇高,作为"12.9"运动的亲历者,“蒋南翔、姚依林的好朋友”,每年特定日子,常常会被请出来做报告,讲讲革命传统。他开讲座的时候,前呼后拥不算,甚至要一位副教授、副系主任擦黑板!跟现在的南师比起来,当然不算什么,不过在我们这些少所见多所怪的学生看来还是很不平的事,他的解释是:“其他人擦,该擦的不擦,不该擦的倒擦掉了。”读者可以大致想象得出当时的排场。 但不能不承认著名学者讲课自有其别人不能替代的魅力。赵先生当时快80了,还没有办退休手续,是典型的山东人的大高个,笔直,白发,白皮肤,带黑色的方框眼镜,讲话慢而清楚。赵夫人高先生的回忆录里说,赵俪生是当时(50年代)学界知名的风采人物,到暮年,相信应不减当年。 以上只是浮光掠影的印象,说到对赵先生一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其实是在读了他的《篱槿堂自叙》...之后。他自认一生是革命的同路人,却因一次次经受着革命的洗礼而遍体鳞伤。他解放前夕在河南大学历史系做副教授,开封第一次解放后跟嵇文甫等进步学者跑到解放区投奔华北大学。进北平前,革大开会宣布接收北平各大专院校的政策,成仿吾要求各校教授(大概象傅斯年一样,称之为“伪教授”)到指定地点登记,赵引用列宁尊重巴甫洛夫的例子,希望不要采用这种有辱人格的做法。结果被成副校长分发到山东大学去者。反右后他被发配兰州,又被发放更远的河西走廊劳改,自然灾害年代被折磨几死的时候,因为女儿赵纪去皋兰山采野菜,失足坠亡,他回兰州奔丧才逃过一死。文革,就更不用说了。高先生回忆说,在批斗会上,食堂的厨师“咬牙切齿”地说,你的狗牙你江爹(指校长江隆基)赏了50块,他给我们劳动人民一个蹦子来?! …… 赵先生殁后,有学者把赵先生、王瑶先生等,归入“左翼”知识分子,并充满惋惜地说,较之逃台、“留”美的另一部分,他们取得的学术成就与他们的才情和造诣是不相称的。并且根据发现的材料说,赵先生在被“补划”为极右之前,他在山东大学,也积极地参与了对已经划为右派的人的斗争。 走笔至此,实已无话可说,只觉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记得第一次听赵先生讲课,到最后,他用京剧《打棍出箱》里范仲禹的一句唱词概括自己的一生:“我本是一穷儒哇——” 直到一两年后,我们跟着李源潮老师学京剧,大量抄写唱词的时候才知道,这话还有后半: “我本是一穷儒哇——太烈性!” 这话被我用在卓越亚马逊的签名栏,作为内心深处,只有我才知道的,对这位师尊的纪念。 阅读更多 ›
  •   早前知道赵先生的《篱槿堂自叙》,可惜无缘获睹。只能从一些零散记载和报道中稍微窥得先生为人与学问之点滴,以及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热血和苦难。高先生的回忆录,最初是以自印本的形式小范围流通的,能见到的机会更加稀少。这次山西人民出版社将二老的回忆录合刊,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这本回忆录,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对二老的热血报国之情欣叹不已,意犹未尽,同时感慨惋惜颇多,这么正直善良的两个人,总是在遭受不公正的对待和磨难。尽管历经沧桑,但矢志不渝,真正达到了“历劫终教志不灰”的境界,这才是为人之风骨,史家之品格。
  •   挺好的,可惜还没时间看
  •   鄙校大師回憶錄,強烈推薦
  •   封面设计还可以,问题在工艺不好,用粘贴就不好了。内容很不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