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的背影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袁宁  页数:281  

内容概要

   《远行的背影》所记述的是一部家庭史。从大槐树下母亲的童年岁月到从五寨石咀头村走出的父亲,从晋南粮棉之乡到寒冷的塞北,从父亲的青春岁月到“文革”中命运多舛,再到父亲复出后灿烂的笑容,从母亲英年早逝到与父亲生离死别,袁宁都用细腻的叙述、朴实的文字,记录了父母一生的主要经历及其心灵的感受。   《远行的背影》一书所记载的家庭琐事里,可以看出作者是独具匠心,通过一件件家事记述父母试图以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充满温暖的慈爱,在支撑起儿女们生命的同时,孜孜以求地为儿女们生命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注入文化和道德及其发展的源泉。

作者简介

   袁宁,1957年出生,供职于山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工会主席。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母亲的童年岁月外祖母蔺英茹身上流淌着蔺相如家族的.血脉,在洪洞一带蔺氏家族算得上名门望族。外祖父董氏家族亦门高院深,“文学士”匾牌散发出书香气息。然而就在母亲两岁,舅舅披着晨曦降生的那一天太阳落山之后,三十一岁的外祖父却撒手人寰,二十四岁的外祖母弱肩纤手拉扯一对儿女,守寡至殁。“文学士”之家远行的父爱小大人环顾左右少一人第二章 从五寨石咀头村走出的父亲祖父祖母在百天里先后去世,十四岁的父亲和九岁的二爹(叔父)双双得了伤寒,冰冷的土炕上兄弟俩命悬一线,一近乎绝境。但冬去春来,兄弟俩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复生。一九三八年一个风清月高的晚上,十五岁的父亲带着为祖父母行孝二百天不理的长长的须发,俨然一个“侠客”,投身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之中。新的生活一九五一石咀头村飘逸的“侠客”十五岁的革命战士生死之交枪林弹雨奈无恙,重走当年抗战路邂逅狼群与狐仙拜月第三章 寒冷的塞北我的家故乡何处?父亲身旁。曲沃县的“小报社”院里诞生了大哥、姐姐和我,也诞生了父亲从政的第一件杰作。浍河水库纪念碑上镌刻着袁吉平。(兴工委主任)的功名。朔县是我的又一故乡,我随父母在朔县生活了近二十年,尽管如刀的寒风把我的手指冻裂出一个个可见骨关节的红口子,但父辈信仰的力量、儿时的梦想就在这呼啸的朔风中。土豆杂粮,父老乡亲,人间冷暖,喜怒哀乐,一天天、一年年,父亲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浍河水库的兴工委主任饼干怨恨和煮鸡蛋皲裂的手指会说话寒冷的塞北我的家倔强的姐姐大哥袁实的才艺青春第四章 命运多舛的“文革”岁月“文革”开始,革命激情高涨,现实却像重锤击首。父亲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我也曾在批斗他的队伍中高喊打倒的口号,把手臂举过头顶;母亲难逃厄运,亦被揪斗,且父母分别被造反派管制;外祖母被挂上“地主婆”的木牌子,遣送回原籍洪洞县后含冤而去。一家人四分五裂,连小妹妹的奶妈为证清白,也怯生生把吃奶的小妹送了回来。噩梦般的岁月里,我长大了,学会了在屈辱中生活,懂得了苦难的意义。“文革”开始,我九岁父亲嘴里的“稻草”母亲的抗争外祖母:泪水洒满回乡路母亲:半夜啼泣声声“三儿”回家了家,四分五裂父亲在牢狱第五章 父亲的遗物父亲的遗物是一沓足有一尺多高的检查材料。“文革”中,他翻来覆去写下百万字的检查,也未洗清冤情。在炼狱般的煎熬中,父亲苦恼、悲愤、绝望,甚至以悬梁绝命来抗争;母亲更是心如死灰,竟然在改造时真的与医院的死尸并排而卧,她向往天堂的寂静,是几只蚂蚁唤醒了无望的灵魂;父亲坐班房、下煤窑劳动改造,母亲由副院长变成了洗衣工;家亦非家、人亦非人的日子一天又一天……混进党内?破落地主?父亲:悬梁却命不该绝一碗汤面母亲:与死尸为伴……第六章 新的生活、新的机遇第七章 父母的最后岁月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文学士”之家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村。山西洪洞县,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海内外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地方。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一日,我的母亲就出生在大槐树下的石止村,这是个被人们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的地方。这首母亲挂在嘴边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辈辈相传,妇孺皆知。这首民谣,在我幼小的心底就扎下了根,这根就是母亲的家。母亲的家在大槐树下,大槐树,承载万千苍生,也承载着母亲的童年岁月。   母亲董剑青的出生地,洪洞县石止村是个有着几千人口的大村子,坐落在汾河岸边,地肥水美,风光宜人。外祖父毕业于山西大学,董家高大的门楼上悬挂着“文学士”匾牌,字迹苍劲雄浑,庭院幽静典雅。董家的家人衣着得体,礼节严格,崇尚文化,属书香门第。据舅舅讲,曾外祖父是清朝末年的解元,在儿时他曾亲眼看见家里保存有“解元”二字的牌匾。董家还经营着土地和生意,生活富足安逸。母亲的童年可以说是丰衣足食,父母宠爱,无忧无虑。   母亲引以自豪的是家族的荣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农村,家中能培养出大学生绝对是凤毛麟角,本身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外祖父有一张镶嵌在相框里的黑白照片,悬挂在我们家醒目的位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张照片在运动的混乱中丢失了,只留得外祖父照片上亲切的目光一直在默默注视着我,陌生而亲切。尽管我没有亲眼目睹外祖父的风采,但永远不能忘却他那留在照片上英俊潇洒的形象。外祖父的肖像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一身中式服装,戴着一副有两个圆镜片的旧式框架眼镜,两道剑眉,目光炯炯,文质彬彬,深沉而儒雅,活像革命先驱李大钊,只是比李大钊更年轻潇洒,准确地讲更像是老式学者。   母亲幸福的童年生活犹如美丽的肥皂泡沫一样在瞬间破灭。外祖父的英年早逝,给这个家庭以致命的打击。二十四岁的外祖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家,在风雨中飘摇;人,在痛苦中重生。花样年华的外祖母,在儿女双全、相夫教子、憧憬未来中一落千丈,在生存的道路上,纤弱之肩担负起家庭重荷。母亲和舅舅就在这样的家境下,依偎在母爱的怀抱里,用稚嫩的双腿迈开了人生的步伐。   听母亲讲,外祖父从山西大学毕业,回到了石止村完成了人生的婚姻大事,娶到了我那在当时有着显赫家族背景的漂亮的外祖母,并很快有了我的母亲。外祖母名叫蔺英茹。蔺家是洪洞一带的名门望族,相传是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的后代。蔺相如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将相和”的主角之一,是历史上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典范。当时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蔺相如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政治家。我从小就被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折服,非常钦佩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可没曾想到这其中一位和我们家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据一些学者对史料的考证,认为蔺相如是山西省古县蔺子坪村人,其后裔为避秦王迫害举族移居洪洞县许村。外祖母就是许村人。   我的外祖母,出身名门,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姣好的面容,白皙的皮肤,因为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显示了一种特别与众不同的雍容华贵之气质。留在我记忆中的外祖母永远都是穿着得体,举止优雅。外祖父能娶到秀外慧中的外祖母,据说是因为外祖母的兄长和外祖父同为山大学子,把妹妹许配给同窗好友不外乎同学情谊还大有爱惜人才和引进人才的意愿吧!学成归来的外祖父既面对娇妻爱女,又面对着家族破败的产业,那时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外祖父已辞世,留给他的是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妹妹,还有为数不多的生意和田产。踌躇满志的外祖父接受了高等教育,受到了当时工业革命的启示,颇有一番理想抱负和宏伟蓝图在心中描绘,一股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气油然而生,并不失时机地去努力实现和追求这个既定的目标。   外祖父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人,逾越不了时代的局限,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山上开了煤矿,改善家居条件圈起了新窑,还要料理生意和农田,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实际上无非“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家生活。母亲多次讲过,那些年外祖父很努力,默默地承受生活带给他的重负,起早摸黑,辛勤劳作,每天天不亮就骑着毛驴上煤窑,很晚很晚才回来。回到家中顾不上休息,坐在那儿一边叮当咣啷地数着银圆一边轻声细语地和外祖母叙述着什么,只几年工夫财富积累便卓有成效,在村里已是小有名气。   外祖父心气儿高,家庭观念强,感情细腻。外祖父如果健在,母亲的童年生活将会幸福无比。我曾幻想,在那昏黄柔和的烛光里,夫妻相敬如宾,家中婴儿啼哭和微笑,多么美好的夫妻恩爱图画!只可惜,这只能是一种假设。   我小时候就听母亲讲过很多相如故里的故事。比如相如回乡祭祖时,由于穿着长袍短褂,走在乡野田间,老被一种长得弯状的葛针钩住,很是讨厌。相如一边走一边不停地拽着袍子,顾了前顾不了后,颇有些狼狈。相如随口一句话,真是太麻烦了,这葛针没有钩钩就好了。而从此呢?相如祖坟里的葛针就成了直的,而在本地别处的葛针仍带钩针。故事无从考证,我却信其有,因为我相信母亲的感觉,很美。   中华民族对文化的崇尚是从土地上生出来的。在母亲的老家,人们崇拜蔺相如几乎到了迷信的程度。孩子们在上学前都要由家长带领前往相如坟里去祭拜祖先,祭拜完之后要采集祖坟里的一种无名小草回去烧成灰面儿冲水喝,说这样可以沾得相如的文气和才气。我母亲也许真是沾了老先生的灵气,书读得非常好,字也写得漂亮,尤其是语言文字能力很强。母亲后来当领导多年,她的许多部下都对我说过,母亲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有着极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言谈举止间充满了职业女性的干练和自信。   ……

编辑推荐

   一桩桩并不远的故事,承载着后辈人对前辈的情感寄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远行的背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