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流音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韦苏文  页数:126  

前言

  在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于不久前结束。这个大会在中国召开,使全世界再一次将对人类遗产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也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有意识地将中国的遗产放在世界的大格局中和人类共同财富的大视野里反观和审视。尊重历史,珍爱先人的创造,透彻地认识和理解古老中华文明里博大精深的人类遗产,保护好、继承好、弘扬好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伟大的文化传统,在今天显得如此的迫切,如此的重要,如此的有意义。  遗产是先人的伟大创造,今人的文化若能传之后世,也是后人的遗产。我们生活在遗产的传承和创造之中,如果我们今生今世的作为、行为和种种人生的努力不加入到人类历史传承的长河之中,我们就可能悲叹:逝者如斯夫!人类发展至今,成为我们栖息的这个星球的主宰,正在于她的文化和创造是代代相传的。假如这个传承链在某个环节中断,假如我们的创造力枯竭或单一,那必定是整个人类大难临头之时。

内容概要

  中国铜鼓是生活在南方的濮人、越人处在原始时期的产物。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分布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流传于壮族、布依族、傣族、佤族、水族等许多南方少数民族中。铜鼓作为许多民族交流的媒介,不仅记载了古代民族的迁徙,同时也反映文明衍进的历史。但随着社会的前进,铜鼓的功能在衰退,为了保护和传承铜鼓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出版了《千年流音:中国铜鼓文化》。

书籍目录

序 恒古灵魂之寻踪第一章 铜鼓概述第一节 铜鼓的分布第二节 铜鼓的地理与人文环境第三节 铜鼓的结构第四节 铜鼓的产生与流传第五节 铜鼓的功能第六节 文化研究及传承第二章 铜鼓文化形式推介的达标程度评估第一节 代表性铜鼓价值评估第二节 生存环境文化史渊源第三节 铜鼓的独特性评估第四节 铜鼓延续的必要性评估第三章 铜鼓濒危报告第一节 濒危的现状与危机第二节 濒危的原因第三节 濒危的结果第四章 铜鼓的保护、利用与发展第一节 铜鼓保护现状第二节 铜鼓抢救、保护规划第三节 铜鼓的保护利用发展目标第四节 抢救、保护、利用、发展之主体及其工作计划第五章 国际国内著名学者对文化形式的专题评价与权威研究文章精选第一节 东南亚古代金属鼓第二节 岭南俚僚创铸铜鼓第三节 铜鼓作者的族属问题第六章 铜鼓传承群体中代表人物对抢救铜鼓的意见第一节 明天铜鼓谁来敲第二节 铜鼓文化怎么发展第三节 采取措施保护铜鼓第四节 出路何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广州记》云:“豪富子女,以金银为大钗,执以叩鼓,叩竟,遗留主人也。”《南海百咏》亦云:南方俚僚“好铸铜鼓,有事击鼓,夷人尽集,女子首饰,尽戴银钗,取钗击鼓”。另外《隋书》、《宋史》、《太平御览》、《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新语》等古籍中皆有类似记载。  用钗击鼓的目的是希冀自己的头发永远乌黑亮丽,永葆青春活力。现代广西壮族、瑶族仍然保留此俗。“西林县的那劳、那兵等地的壮族妇女,在新春佳节之际,人们在击铜鼓以祈年的时候,常拔下发髻上的银簪叩击铜鼓,以为这样,可使自己的头发永不变白,使自己永远年轻漂亮”①。东兰县长江一带未出嫁的壮族姑娘,在春节人们击铜鼓以祈年的时候,则将银簪连同自己的发辫一块打到铜鼓上,然后将银簪惠赠予在场的意中人。他日成婚之后,丈夫即将此银簪插到妻子头上,这样可望获得生活美满,夫妻百年偕老,鬓发无衰: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一带的瑶族和壮族青年男女,在新春击铜鼓祈年时,也常以银簪叩击铜鼓。他们以鼓声传情,以鼓声传意,一俟物色好对象,即将银簪惠赠予在场的意中人,以定鸳鸯之盟。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千年流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