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

出版时间:2008-0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法]阿尔贝特·施韦泽  页数:356  译者:陈泽环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化哲学》是施韦泽生前发表的最重要的哲学一伦理学著作,包括其关于写作《文化哲学》的宏大计划中的第1卷《文化的衰落租重建》和第2卷《文化和伦理》。本书将有利于改变他所指出的这一“忽视”,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施韦泽的文化和社会批判思想,以及他作为一个“现代最了解西方文化智力发展和道德传统的人”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料。

作者简介

作者:(法)施韦泽 译者:陈泽环

书籍目录

前言: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第一卷 文化的衰落与重建前言1 哲学对文化衰落的责任2 我们经济和精神生活中的文化障碍3 文化的伦理本质4 文化的再生之路5 文化与世界观第二卷 文化和伦理前言1 文化危机及其精神原因2 乐观主义世界观问题3 伦理问题4 宗教与哲学世界观5 希腊-罗马哲学中的伦理和文化6 文艺复兴与后文艺复兴时代的乐观主义世界观与伦理7 17与18世纪的伦理论证8 理性主义时代的文化奠基9 康德的乐观主义-伦理世界观10 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自然哲学与世界观11 费希特的乐观主义-伦理世界观12 席勒•歌德•施莱尔马赫13 黑格尔的超伦理乐观主义世界观14 晚期功利主义,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伦理学15 叔本华和尼采16 西方探寻世界观努力的终结17 新路18 出于生命意志的乐观主义论证19 以伦理学史为基础的伦理问题20 奉献伦理和自我完善的伦理21 敬畏生命的伦理22 敬畏生命伦理的文化动能后记人名和术语表译者后记:文化和世界观

章节摘录

1 哲学对文化衰落的责任我们正处于文化衰落的征兆之中。这状况并不是由战争引起的。相反,战争本身只是文化衰落的一种现象。原先出现于精神领域中的那些状况,现在已经成为事实,而这种事实又在各方面使精神领域的状况更为糟糕。现实和精神之问的这种相互作用是灾难性的。我们的命运之舟已经陷于惊涛骇浪之中。只有尽最大的努力,才有希望使它离开我们任其进入的危险岔道,重瓤回到主航道之中。由于我们不再反崽文化,实际上也就离弃了文化。世纪之交,有许多关丁我们文化的论著问世。虽然这些论著的题目多种多样,但它们似乎都听从某种晴小:不去对我们的精神生活状况作出诊断,而只是对它的历史生成过程感兴趣。在文化的地形图中,这些沧著告知我们已经被观察过和被发现的各条道路。穿过历史大地的山谷,这些道路从文艺复兴时代抵达20世纪。作者们的历史信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把他们的文化理解为几百年来起作用的许多精神和社会力量的有机广物,使受到这些论著影响的许多人感到满意。但足,没有人为我们的精神牛活开出清单,也没有人以高贵的信念和真正进步的动能为基础去检验我们的精神生活。这样,我们就带着对自身顽固的幻觉跨人了20世纪的门槛。当时出版的有关我们文化的论著,都强化,我们对其价值的盲目信仰。如果谁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只会令人感到惊讶。有些人由于担心走上歧途,就在错误的道路上停了来,重新寻找正道。有些人则默默地走着正道。但是,触动那些人的想法,只能使他们陷于孤立。

编辑推荐

《文化哲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包装的很仔细,内容也不错(这书找的我好苦,图书管里都没有),看在书的分上不愿纠缠他粗劣的封面了
  •   这本书是施韦泽的经典!好多地方都断货了。谢谢店家!
  •   包装好,送货速度快,书是送人的,听说很不错
  •     史怀哲去非洲之前,已经准备好放弃三样东西:管风琴艺术(让人想起了费利佩,病中不忘弹吉他);心爱的学术活动;失去物质方面的独立性。但是,他从失去中得到了更多:得到了一种关于精神状态超然的升华,一种在异域接着传播学术活动的可能性。第三卷《敬畏生命的世界观》未能杀青,因此潜意识总觉得在法国史怀哲就如曹雪芹在中国一般光耀,就觉得这样一本著作差不多就是哲人一生的遗著了。当然,对于一位阿尔萨斯医学家而言,这一切又是如此的犀利和果敢。
      
      
      很多层次在理解上都具有细微差异,诚如我们是应该去体验而不是去认识生活的,一如人生大美境界的几个接踵而至的阶段,发生任何关系前所必须的预备。但是,无论如何,敬畏生命都是最重要的。在史怀哲看来,这就是西方文化衰落的原因,这就是这台老旧机器亟待重整的根基。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埃里希-弗鲁姆的话语掷地有声——命运将两位阿尔伯特指向了相同终点的异象维度——爱因斯坦代表了西方文化智力发展,而史怀哲代表了西方道德传统。非德国,在康德黑格尔费希特诸神之后,史怀哲享此赞美,已然流尽一生之血。
      
      
      公共状况的过度组织化——无思想的组织化——人们逐渐放弃了思想的独立性——逐渐丧失了对于真理的信仰——纪律化的思想导致精神贫困——个人原始权利的放弃——革新思想的可能性渐趋衰微——文化问题缺乏表达的复杂的可怕真实渐次蔓延。在非伦理文化方面的一条主线明晰地勾勒出了后现代西方文明中文化和思想的窘境。在史怀哲身上无法让人觉察到和萨特同处一个时代的尴尬,远赴非洲行医远离主流生活,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史怀哲更加贴近大地的哲学怀想,难怪爱因斯坦会将这位精通德法两种语言的伟人视为在20世纪唯一可以和甘地平起平坐的风华人物。
      
      
      出生在德法边境不仅让史怀哲具备纯粹的伦理和真实的世界观。很少有中国人认为孟子在思考文化国家的理想问题上远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伟大,但是有两种观点支持史怀哲作出完全相反的论断:方式最自然,切入点在于伦理活动的伟大世界观。20世纪哲学家层出不穷,唯史怀哲能够在此维度上如是思考,其视野宽广不下孟子。
      
      
      哲学这事儿,是一种具备超越性质和导向性质的纯粹指引。当其与宗教相结合的时候,例如信仰不同者遭受的迫害(1731年和1732年,萨尔茨堡大主教菲尔米安驱逐福音教徒。最后一次严重的教徒迫害即发生在此)。宗教迫害如是,球员迫害如是。落选南非喀麦隆大名单的索门-奇伊恐亦如是。1740年,普鲁士成为第一个废除刑讯的国家——于是,德国人总是很容易跳出一种区域性的桎梏,就像在南非,将翅膀引向更加接近精神的天空。而在法国,不适合的人坐在王位上,改革理念所在,酝酿犹存,却始终难以爆发——类似康德求婚不成反被抢亲,多梅内克时代的悲剧大抵是传承了法兰西民族的落魄一面而非另一面——比如被黑格尔称赞看到了马背上世界精神的那个矮个之王。
      
      
      欧洲总是被摧毁,被自身的非欧洲因素摧毁。非洲也是,南非世界杯也是。史怀哲愿意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而在当时很少有哲人愿意这样去做。地球人都知道费希特在康德和黑格尔的连线是多么重要,鲜有人深悟费希特行动神秘主义的真正要义——这似乎与西方探寻世界观努力的终结以及伦理文化的危机风暴密切相关。新的信念只能产生于一种世界观,两个要求:真实的,富有价值的。很困难,很简单。
      
      
      哲学不似外交辞令,因而费希特容易引起人们的热情——他的意志是用来把世界观告诉认知,绝非是擅用外交辞令的。悲观主义的世界观总是相信各色各样的进步:除了个人和个人的精神进步。是的,教会会屈服,而辉格会教徒不会。小而精致的元素方惹人爱,放之四海皆准,尤其西班牙。
      
      
      如果说18世纪哲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手上有老趼,那么史怀哲阐释性哲学的伟大之处则在于那种承前启后破旧立新的尝试。存在奉献于世界,世界观来自生命观。何谓文化?简言之精辟如斯,“伦理地肯定世界和生命。”
      
      
      理性之所以理性,是因为他并非为理性而理性;纯粹之所以纯粹,是因为他为了纯粹而纯粹。史怀哲,高山仰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