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一本通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韵鹦 编  页数:41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春秋》《尚书》《周易》《金刚经》《六祖坛经》《开元占经》《黄帝内经》《四部医典》《史记》《乐府杂录》《永乐大典》等中国古代各个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是我们每个想要了解古代文化的人必须要知晓的。但是他们多深奥无边、又晦涩难懂,许多经典的古籍,对现代人来说,甚至只知其名,而不知其真正为何物。    本书为读者介绍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百余部经典著作,以全新的200余个图解说明,100余幅经典插图,力求把古籍化繁复为简约,化晦涩为明了,化深奥为通俗,让你十分钟读透一部经典,全面掌握儒学、佛学、术数、医学、艺术、兵法……    本书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既可以作为一本古代常识的速查手册,也可以作为一本谈古论今的休闲读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儒稚之术——儒学 第一节 童子之学——蒙学   蒙学之首——《三字经》   姓氏大全——《百家姓》 第二节 中国圣经——经典教材  四书   入德之门——《大学》   孔门心法——《中庸》   孔门言多千录——《论语》   理想主义的完善——《孟子》  五经   最美的语言——《诗经》   最早的史书——《尚书》   典章制度之首——《礼记》   大道之源——《周易》   编年史始祖——《春秋》 第三节 会面新貌——后世经典   性恶之书——《荀子》   儒道合一——《抱朴子·外篇》   人性之作——《传习录》第二章 哲人之思——哲学 第一节 百家争鸣——诸子之言   遵天循道——《老子》   逍遥之游——《庄子》   贫民圣学——《墨子》   法家的智慧——《韩非子》   权谋辩论之书——《鬼谷子》   杂家巨著——《管子》 第二节 脱离苦海——佛学  小乘佛教   首部翻译佛经——《四十二章 经》  大乘佛教   空的智慧——《金刚经》   明心咒语——《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经中之王——《妙法莲华经》   佛教的世界观——《华严经》   禅宗宗经——《六祖坛经》   禅门公案——《碧岩录》   唯识宗经——《唯识三十论》 第三节 探索未来——术数   八字命理——《三命通会》   相书大成——《麻衣神相》   阴阳风水——《葬经》   占星大全——《开元占经》 第四节 樊篱之外——新论   针砭时弊——《论衡》   反儒檄文——《焚书》   民主启蒙——《明夷待访录》第三章 文渊游龙——文学 第一节 曼妙辞章 ——诗词文章    浪漫楚歌——《楚辞》   盛唐诗韵——《全唐诗》   宋词精选——《宋词三百首》   古文精选——《古文观止》 第二节 曲中戏韵——元曲   悲剧之最——《窦娥冤》   古典浪漫之最——《西厢记》   情义大戏——《桃花扇》 第三节 今古传奇——小说  四大名著   最好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替天行道——《水浒传》   神魔小说——《西游记》   小说经典——《红楼梦》  传奇小说   “志人”典范——《世说新语》   春秋历史演义——《东周列国志》   “鬼话”连篇——《聊斋志异》   讽刺杰作——《儒林夕卜史》 第四节 集字为典——辞典   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   中古音系——《广韵》   最全的字典——《康熙字典》 第五节 文学理论——评论   文学评论权威——《文心雕龙》   批评史里程碑——《人间词话》第四章 以史考鉴——史书 第一节 中国正史——十二四史   史家之绝唱——《史记》   首部纪传断代史——《汉书》 第二节 国家之基——政经史   编年通史——《资治通鉴》 第三节 疆域历史——地理史   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   看世界第一书——《海国图志》第五章 善假于物——科技 第一节 巧工记录——百工考   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第二节 中国医学——医药   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药物百科全书——《本草纲目》   中药启蒙书——《药性赋》   临床医学之祖——《伤寒杂病论》   针灸之祖——《针灸甲乙经》   最早的临床百科——《千金要方》   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   藏医秘笈——《四部医典》 第三节 数字运用——数学   最早的数学书——《九章 算术》 第四节 华于高楼——建筑   建筑宝典——《营造法式》 第五节 古代生态——动植物   鸟类著作——《禽经》   花王宝典——《洛阳牡丹记》   柑橘专著——《橘录》 第六节 大地纹理——地理   地理百科奇书——《山海经》   综合性古代地理——《水经注》   西域地理——《大唐西域记》   地理日记——《徐霞客游记》第六章 诡道之术——兵法   第一兵书——《孙子兵法》   先秦兵学——《六韬》   刀剑史作——《古今刀剑录》第七章 艺苑拾珠——艺术/   画论名著——《古画品录》   唐代乐音——《乐府杂录》   书法大成——《书苑菁华》   声韵启蒙——《笠翁对韵》第八章 闲品人生——生活   茶道鼻祖——《茶经》   茶汤专著——《十六汤品》   紫砂宝典——《阳羡茗壶系》   烹饪佳作——《随园食单》   围棋经典——《棋经》   象棋范本——《桔中秘》   插花专著——《瓶史》第九章 海纳百川——百科   百科全书之最——一《永乐大典》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儒雅之术——儒学“儒”,在最早的时候,是对那些主持成人、婚丧及祭祀等仪式的司仪的称呼。孔子崇尚周朝的礼仪制度,并由此发展出自己的政治思想,孔子也就有了“儒”的称谓。在他传播自己政治思想的同时,便形成了儒家。在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都通过“师”和“儒”接受教育,教育内容是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虽然当时还没有进行这么高度的归纳,但一个统一民族所具备的大国风范已经开始显现。然而春秋时期的诸侯割据,各自称雄,让周王室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社会中处处充满着挑战传统文化权威性的危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孔子当时很痛苦,他认为失去仪礼是国家混乱的原因。他想提醒当时的君王们,但在那个群雄并争,弱肉强食的年代,讲究“仁爱”、大一统、君臣父子、华夷之辨等的思想,注定没有市场。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应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他开始整理古代文化,编写出一系列优秀的课本,还概括出了一系列社会仪礼理论。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地向全社会推广自己的思想理论,打破了这些思想从来只能由官家或贵族获得的传统。儒学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经过两次重大的改造,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朱熹是两次儒学改造的关键人物。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董仲舒是儒学大师,朱熹是理学大师,这三大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虽然后世儒学成为了统治者的工具,但其中那些不可磨灭的优秀思想,却教育和培养了一批批致力于树立完整人格的独特的中国文人。第一节 童子之学——蒙学由于孔子自身就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门派自然拥有良好的教育意识。中国的不少大儒就有为孩童作蒙学教材的好传统:李斯的《仓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杨雄、班固的《训纂篇》及其续篇,蔡邕的《劝学》,周兴嗣的《千字文》,朱熹的《小学》,王应麟的《三字经》,都是这些大儒们为孩童们量身打造的。儒家的启蒙教育不是识字、写字那么简单,那些蒙学之书注重的是在让孩子学会识字写字的同时,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观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现在依然为国学者津津乐道的启蒙书,在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儒家的哲学思想。蒙学之首——《三字经》《三字经》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而且句句押韵,琅琅上口。作为在元、明、清时期流传最广的蒙学识字课本,《三字经》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更因它的思想性拥有了蒙学之首的美名。现代启蒙教育VS古代启蒙教育现代启蒙教育最为注重的就是“自我的认知”,也就是教给孩子知道我是谁,我的周围有些什么,我与我的周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种取自西方的非常注重知识和应用的一种教育方法。但源自儒家的中国古代启蒙教育,却认为在普通的知识和应用的基础之上,更应注重孩童未来人格和世界观的树立。很多经过古代启蒙教育的现代学者,在回忆他们的一生时,都对儿时的启蒙教育印象颇深。由于古代启蒙教育更多的是背诵和练习,所以这些学者在那个懵懂时期,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到蒙学书中的诸多道理,但到他们成年之后,那些含义深刻的话语早以深深地印在他们脑海中,并一次次浮现出来,验证现实,提醒他们为人的方法,这些蒙学的语句其实已经成为了他们一生为人做事的准则指引。这些准则和指引并非用深奥的语句写成。《三字经》三字一句,两句押韵,内容非常浅显,孩童读和背诵都相当容易。《三字经》的内容虽然庞杂,但却进行了很好的分类,以至于旧时评论《三字经》,都说它有拓展见闻的作用,“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还被誉为是“袖里《通鉴纲目》”。而《三字经》所具有的思想教育性,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正是《三字经》所拥有的独特魅力,使它渐渐走进了今天的课堂,并准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姓氏大全——《百家姓》人类对于自己的根源问题题从来都充满了兴趣,对自己家族繁衍的历史也希望能清晰明了。在中国,“根”的意识尤为强烈,《百家姓》不仅是民间脍灸人口的启蒙读物,而且是我国姓氏寻根探究的雏形,是研究中国社会生活,历史传统的文献之一。(1)赵、钱、孙、李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赵钱孙李”代表着中国姓氏,但为什么这四个姓会排在《百家姓》之首?根据南宋学者王明清的考证,这几个姓氏的排列非常讲究。赵,是指赵宋,即是当时国君的姓,国姓理应列在首位。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当时他们的后裔就住在浙江,所以排位第二。孙,为当时钱姓王钱俶的正妃之姓,借“钱”的威名得以爬升。李,为南唐国王的姓氏。(2)“姓”与“氏”从世界范围来看,姓氏都是血脉关系的外在烙印。在中国,“姓氏”并非只是一个词,它其实包含的是两种血脉传承的关系。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的概念,并不断扩大发展,得以延续。但最早的时期却是只有“姓”,没有“氏”。“姓”从字源上来说,就是“女生”,女人生下的意思,它的血缘关系很明显是母系的。所以中国最早的姓,大都有个“女”字旁:姜、姚、姒、妫、赢等。“氏”则是在父系血统逐渐被认同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当我们在古书中读到“炎帝列山氏,姜姓”及“黄帝轩辕氏,姬姓”时,我们便可以明白这两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原本属于两个不同母系血缘关系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个部落姓姜,一个部落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而文字中如此严格的区分姓氏,已是将母权交与了父权。这种区分直到春秋战国后才开始消亡,姓氏开始以一个统一的代表父系血统的符号传承了。第二节 中国圣经——经典教材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就要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它们均为儒家经典书籍、教育子弟的标准课本。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记载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经典的孔孟思想,历代科举选仕的试题必定出自其中。这也就使四书五经拥有了在中国最广泛的传播性,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必读的、圣经般的书籍。四书四书的组合方式比较特别,它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和《中庸》则源自于《礼记》。首次将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时著名的大儒朱熹。其实在朱熹之前,程颢、程颐兄弟已在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传给孟子的书。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形成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这四本书正好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又被称为“四子书”,简称为“四书”。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成为标准课本。元代恢复科举考试后,朝廷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熹注释的《四书》之内,直至清朝未期。“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古代中国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入德之门——《大学》这里的大学,并非指学校,它是儒家学子在经过了蒙学的启蒙教育之后,正式进入儒学教育的第一本正规课本。虽然只有两千多字,《大学》却给学生定了一个学习的规矩——学习的目的和步骤,因为它的重要性,朱熹将它放在了四书之首。(1)大人之学大学与小学大学和小学,不是近代才出现的名词,在古代,大学和小学分别代表不同的学问,而现代,大学、小学则是指学习的阶段。儒学中的小学是指研究文字的学问。比如训诂,就是研究文字来源的学问;句读(d6u),是研究如何读文字断句的学问。这样的学问是用来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并传播文化的,是初学者必学的课程。大学则是指可以治国安邦的学问。治国安邦才是孔子创立儒学的目的,是大人才能学习的学问。虽然大学有大人之学的解释,但是并不是说小学就只是孩童学习的内容。小学中的训诂是门很高深的学问,中国的文字是怎么来的,古时候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发展到现在的写法和含义的。当专心于这些学问的学者们,把古人的话弄明白了,我们才知道古人究竟说了什么,那些优秀的文化才能更为完整地保留下来,而前人治国安邦的学问才能被我们真正的融汇贯通。《大学》版本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因为《大学》所拥有的精深思想,让它脱颖而出。后代的学者逐渐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开始把它单独进行讲解和学习。在继承前人的思想下,朱熹重新编排和整理了《大学》,还将它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他认为“经”是由曾子记录的孔子的语录,而“传”是由曾子的学生记录的曾子解释“经”的话。朱熹的重新编排和整理,导致了一个新版本的诞生。由于后世科举对朱熹编撰版本的推崇,令朱熹版《大学》广泛地传播,书商们也乐于偷懒,经常把《礼记》中的《大学》删去。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看到原版《大学》,看到的几乎都是朱熹版了。(2)大学之道无论是《礼记》版还是朱熹版的《大学》,它们的开头都是相同的,而开头的这段文字,就是《大学》的纲,也是儒学的纲要。儒者的终极理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大学》的第一句话,它讲的正是儒家学者的终极理想。儒家认为成人学习的根本有三点:首先是要“明明德”,就是要把原本人自身所具备的善良通明的品德展现出来。虽然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品德,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将它们展现出来。因为后天的遭遇和教育,有的人不由得隐藏自身,以换取某种安全。但这样的做法,就是人为地为自己戴上了假面具,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这样,人与人就会缺乏起码的信任,令社会不安定。这正是儒家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儒家首先要倡导彰显自身的纯良光明的德行,以纯良整个社会。其次是要“亲民”,就是要身躬力行地与周遭人相亲近,知其所难,助其所危。这是一个很广义的说法,后面我们可以知道每个儒家学者都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真实机会,但不等于没做官的人就不需要与民相亲。所以所谓亲民,大的是指要亲近治下的民众,小的则是指要关心周遭的每个人,无论为官还是为民,都要有为民着想、关心社会的心,这样才可以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最后是要“止于至善”,就是将事物做到尽善尽美而不动摇。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要知道,将事物做到尽善尽美是非常不容易的,“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可以说是对“止于至善”最好的解释。儒家心目中有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单纯善良,不欺互助,和谐无间。而要实现这样的大同,无疑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统称为《大学》的三纲目,是儒家教育希望每个儒者应该具备的人生终极目的。所以《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为实现大同而进行的基础人格教育。接近大学之道的方法《大学》开篇就是大道理,不容易被理解,但儒家的理论化学习却有它实际的意义。儒家有句话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就是说不仅要知道一个事物是怎样的,还要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色是从靛蓝这种草中提取出来的,但颜色却比靛蓝深。这是因为靛蓝作为一种植物,它的青色只是用来作为光合作用的工具而已,而青作为一种颜料,它必须去掉靛蓝中不能表现青色的部分,从而变得更为纯粹。根据这样的理论,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得到一些相关的经验:经过定向提炼的物体一定在某方面比原事物更好,专注于某一领域比广泛的了解更容易出成就等。比如现在的中成药,就着重研究如何从传统的草药中提取能治病的有效因子,中药也就向着既安全又有效的方向发展。致力于这个领域的专家们,经过多年的努力也终于使世界开始逐步认可中国医学。这就是理论的运用,即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让学习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不过,这首先需要一个人能够对事物的原理进行归纳,这就是刚才说的“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得出了理论的知识之后,这个人还要将它们推导联想或运用到平常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将从一个事物中学会的经验,应用到别的事物中。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不死读书。为了让这些理论更好地被理解,并运用,曾子在其后专门对它们进行了解释:“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当人知道了要达到的目标之后,才能意志坚定,有了坚定的意志,才可以做到镇定不急躁,这样才可以随遇而安,得到思虑的空间,从而能在周详的考虑中有所受益。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先后规律可言的,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接近“大学”的根本了。曾子用心良苦地告诉世人,不要被“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些听起来大而空的理论给吓怕了,它们不过就是一盏灯,一盏在黑夜里指路的明灯,你看到了它,便有了目标,就会有了坚持走下去的意志而不会急躁,无论道路中有怎样的艰难险阻,你都能随遇而安,并在重重困难中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获得经验,一步步地向目标靠近,只要这盏明灯在,达到目标只是时间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教育喜欢教人养成定目标写计划的习惯,虽然很多人不喜欢,但它却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胜法门。很多公司都会要求每个员工、团队甚至企业自身具备各种目标和计划,长期计划套中期计划,中期计划套短期计划,年计划套月计划,月计划套周计划,周计划套日计划……虽然这件事看起来很繁琐,但如果真的把每个计划都落实了,就不怕办不好事。但这绝对不是现代人才有的先进的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懂得这个道理了,他还把一个儒者应该有的目标和计划写进了《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曾子说,古代那些想要在全天下人面前展现自己的光明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就要先修养自己的品性;要修养品性,就得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要端正心思,就得意念真诚;要意念真诚,需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就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就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就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就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家管理好后就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就能天下太平。无论是国家的君王还是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要做好事情,就是不可能的!曾子在这里提出的是八步走计划,即通往那个终极目的需要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么八个阶段,这就是后世学者归纳的“八条目”。如果我们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看做是长期目标的话,那么这八个阶段就分别是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儒家学者严格地以此要求自己,寻求进步。其实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属于自我修养,是从知识、道德等方面对自己的磨炼。所以后世儒家学者都有一个明确的观念,就是即使自己再弱小,也要做到起码的修身、齐家,如果自己比较强大,则要向治国、平天下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成为儒家学者的口头禅,成为儒家学者的人生理想。孔门心法——《中庸》《大学》让儒家学者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不断进阶修炼,但这第一步的修身,究竟是要修成什么样,却讲得不是很明确。而《中庸》正是讲解儒家学者必需的心理修养和行为准则的,它的推广,最终形成了中国入儒雅含蓄的性格特征!(1)心法要旨虽然曾子在《大学》中告诉了门徒,儒家修炼所必经的八个阶段,但却没有透露在这修炼过程中应该抱有什么样的心态。子思不仅是曾子的徒弟,更是儒家开门祖师孔子的孙子,所以自然得到了儒家真传。他在看到《大学》缺陷的同时,自然著书弥补,这就是《中庸》,实为讲述儒门心法。所以儒家八派,数这一派最正宗。(2)不偏不倚连孔子自己都清楚,中庸这个孔门的最高心法只有真正的大智者才能明白,可这样的智者并不多。颜渊原本算一个,但死得太早。所以连孔子也怀疑这套心法,是否有被广泛弘扬、实行的那一天了。然而孔子没有想到,他所倡导的中庸之道,还真成了后世绝大多数文人为人处事的重要守则。可惜的是,有些将中庸之道挂在嘴上的儒者,不过是只学了点皮毛。中庸=折衷主义?究竟什么是“中庸”?宋朝的程颐有一个说法:不偏为中,不移为庸!中,就是不偏颇;庸,就是不动摇。我们在面对人与事物的时候,应该不偏颇于某一方,注意广泛地听取意见,如此才能选择到最客观的答案,同时对这种处事态度不动摇。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不偏不倚。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纠纷,我们会发现,通常被侵害的一方会极力夸大自己受到的损害,而侵害的一方则会极力撇清自己的责任。虽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性相近,习相远。在面对利益的时候,人往往坚决捍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理论。究竟如何去发现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夸大,孔门秘诀当然就是用“中庸之道”。也就是用至诚的心,去实事求是,行而不倦地调查,注意不偏颇于某一方,广泛询问,仔细地辨别,自然能去除那些夸大的方面,找到真实的事实。这就是中庸之道的一个应用方法。经过这样的实践,有的聪明人发现:用“中庸之道”处理事物,怎么几乎都取的是中间值。聪明人自有处理事物的一套办法——懂得简化,于是他们总结:中庸,就是事物两个极端的中间值!中,这个字也不用解释得那么复杂,就是中间的意思嘛!这就是聪明人犯的毛病,孔子早摇过头了:聪明人做事,就是容易过头,这就是过犹不及啊!虽然中间值很多时候都是相对正确的答案,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中庸之道,被聪明人理解成折衷主义了!所以一说到那些古代文人,人们普遍的感觉就是古板。他们不喜欢喜怒形于色,因为喜怒是情感的两端,折衷主义自然是不喜也不悲;他们喜欢在出现矛盾的时候,当和事佬,因为有矛盾就有两端,他们自然要站中间。不主张、不反对、没情感,这群没有思想的木偶,不过是一群只摸到孔门心法皮毛的“聪明人”。可他们偏偏还道貌岸然地维护起所谓的道统,让儒家正式成为皇权唯唯诺诺的拥护者,彻底失去了原有的睿智与锋芒。还好,始终有一些能真正学到最高心法的高人,他们在扬儒家之名的同时,将真正的心法传承了下来,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最真实的儒家原貌,才知道儒家思想至今依然拥有的实用价值!老外也“中庸”中庸之美不是儒家独有的,古希腊人也喜欢中庸,不过他们的中庸跟儒家的中庸不同,他们喜欢的可是绝对的“中”。古希腊哲学中的中庸叫“中道”,毕达歌拉斯学派认为:现存事物是双方之间的“恰如其分的均衡”,这个其实跟中庸中的天性是很合拍的。根据这个理论,柏拉图还把这种均衡概念移植到了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则把中道和节制相联系,还制定了系统的理论。他认为万物都有中道,比如“10”这个数,“5”居其中;人一旦欲望过度就是荒淫,没什么欲望就是禁欲,节制才是适度。中道就是美德的特征和道德的标准,美德是一种适中、以居间者为目的的追求。亚里土多德还把这种中道原则运用到政治上,他认为由中等阶级治理的国家是最有希望、治理得最好的。因为他发现拥有适度财产的人,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则,最不会逃避工作,也不会拥有过分的野心,是国家最安稳的公民阶级。由他们组成的城邦,可以结构得最好,组织得最好。

编辑推荐

购买《中国经典一本通》3大理由理由1:十分钟读透一部经典。超过200个图解说明,100余幅经典插图,每本经典图书皆附图解说明,简明易懂,古代典籍轻松阅读。理由2:国学常识一本即通。从儒学到哲学、文学、科技、兵法、艺术、生活、百科,涵盖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百余部经典著作,你想知道的都在里面。理由3:包罗万象。从佛学经典到相书大成,从史中国人应该知道的100部百家经典十分钟读透一部儒学、佛学、术数、医学经典 超过200个图解说明,100余幅经典插图,国学常识一本即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经典一本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4条)

 
 

  •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概览了中国古代佛家.儒学,道家等历史上有影响的大部分经典著作!不管是唯心主义的还是机械的唯物主义的,这些经典著作被编者融会提炼在一起,给我们这些喜爱读书,热爱看书,而有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查找搜寻这些历史经典著作的人一个惊喜!我们应当感谢本书的编者,是你们牺牲了自己的宝贵时间来为我们这些热爱文学的同仁朋友们节省了时间!虽然本书的内容经过了提炼,我们不能知道它的全貌?!但去伪存真,摈弃糙粕取其精华,可以让我们更容易了解古人!了解他们的思想!希望热爱古典文学的朋友,而又时间不充裕的朋友,可以购买此书
  •   浏览目录,发现熟读、通读各约占1/10,浏览过的或是选择某些章节细读过的又各占1/10,其他的知道书名、断章取义地了解一些片段。可是,所有的曾经,仅仅是几十年读书时光中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并不曾连缀成一条珠链,所以,只可称之为知识的片段,上升不到中华文化传承的理解上来。每一部典籍的诞生,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解其承上之上、启下之下,对于更加深刻理解个中滋味、思想内涵;把握思维脉络、文化演变,都有着催化剂、络合剂的作用!快速、通俗、精辟、准确地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应该从璀璨的典籍开始,这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一条坦途与捷径。《中国经典一本通》,就像城市交通里的“绿波带”,尽管是浮光掠影,但依旧无限风光入眼来。想细细品味吗?驻足每一个节点---卧虎藏龙,慢慢品!
  •   中国经典一本通
  •   这本书买的很值!!!!!我用了三天的时间看到了三分之二,一半以前部分很认真的看了,很佩服此书作者,能用几页甚至一页数语,竟把一本经典的精髓道出不得不让我感到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之深感叹不已!!!!!
  •   比较了解佛学,通过里面对佛学的注解,,,觉得作者写很到位...推及,其他也不错.....值得购买!尤其适合半桶水,读过后感觉自己飘飘然了,哈.另外看完很感慨,古人真了不起
  •   此书可以使人很简单的了解中国古代的各个文化活学术派别,适合每一个人。
  •   很经典的一本传统文化入门读本。值得推荐给孩子。
  •   短时间充电,系统学习经典。
  •   可用爱不释手来形容了。不错的,经典。
  •   这本书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对那种想多方面了解中国的人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的,面比较广,只是各个方面都不是很全,要想细致的了解各个部分就需要靠其他的书籍去补充了,不过做为一个珍藏和普及的书籍倒是很不错的选择!
  •   真是中国文化的大观园
  •   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   适合对国学有兴趣和些许基础的人,能通过它对国学有个整体的认识
  •   孩子们应该看的书
  •   不错,值得一看,适合每个人。
  •   很喜欢对儒、道、佛各类书的介绍,编者很用心!外行可以观其大略。
  •   值得阅读的好书,强烈推荐
  •   书不错··
  •   看过很多书,这个概括饿挺好的,建议买
  •   很好的书,我太喜欢了.它名副其实.
  •   内容好,质量不错,送货快
  •   内容很多、比较详细,差不多概括所有类型的古今书籍,非常喜欢。
  •   提綱挈領,省卻不少時間,卻大有裨益!很好!
  •   是在图书馆看过才买的.很不错.
  •   这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图解说明和插图,书的质量很好,把一些很复杂的古文经典说得很简单明了,但是太简单的说明可能也失去了原有的意味。可以当作青少年普及本来读~~~
  •   中国传统文化真的是博大精神。我看过许多中国古代的书籍,包括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兵法的等等,但总觉得读不完,总是感到缺少些,这本书很好的将中国文化穿成线,结成网,连成面,让你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另外这本书可以当成一本字典使用。可能你会觉得不深入,没有原著表现力强,这是当然的,但你可以能过这本书先对其有所了解,然后再深读原著。这本书还可以作为入门读物,使那些没有时间、没有读古文能力、没有太多钱可以买浩如烟海原著的人一睹老祖宗的风采啊!总之这是本很好的书,图淡雅,逻辑清晰,流程简捷,一目了然。
  •   涉及内容很广泛,但比较浅,可以作为总目录看。本身所包含的东西却不太多,大多只是简单的介绍性东西,呵呵,还是比较适合给不了解古代常识的人看。纸质很不错,整体的风格也比较简洁。
  •   作为了解中国经典的一个入门,很不错
  •   在短时间内 多范围的了解了 中国的经典!
  •   很厚一本,写得很详细,每个都有框图,清晰明了
    只有一小部分是彩页,有点小失望
  •   浅显易懂 值得购买
  •   这商品不错,看了一遍还想看第二遍。
  •   很短时间内把所有的古书都了解了下
  •   刚收到书大概翻看了一下,感觉不错,浓缩的精华。只是前面50页被水浸过,因该是配送的问题,心情不是很好。
  •   一本涉及很多层面的书,值得珍藏。
  •   给朋友买的,貌似很喜欢
  •   作为普及类书籍还是很不错的
  •   印刷,纸张,装订都好.
  •   内容面覆盖很广文科生比较有用
  •   一本适合小孩子的书,作为孩子对中国经典文学的启蒙之用,另外如果你想大概有个了解最为饭桌上的谈资可以购买
  •   中国经典通通归入书中,但对其各各写的太泛泛,只是总结性重点,并无实质性内容。
  •   适合想对国学等大致了解一个概况的人来读,因为实在对每本典籍介绍得太简要了,当然,这么多典籍,也没有办法一下子都详细介绍。虽然不能细读,但大致看看还可以,对那些典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还不错。
  •   这本书概括的到还全面,但缺少细节,太空泛,较适合小学生阅读,了解中国的文化典籍,对成人来说有点粗浅。
  •   这本书有点简略,但包括的很全,对基本啥都不知道的人很实用
  •   通俗吧,不太了解的东西可以借其了解一下
  •   一般,简单介绍
  •   还不错。就是略显简单了一些。
  •   不好看,太笼统
  •   和想象有一定的距离
  •   还是看原著好,作者个人观点太多。
  •   没有一本书可以把中国的经典一下子包含,这本书也一样,就是当成普及读物也太简单了。不值!!
  •   感觉一般,有点想提纲性质的读书笔记。
  •   书到我这的时候是湿的,彩色的书全阴了。很恶心。因为送书的时候没有联系我,是同事收的没有拆开包装看。等我拿到书已经3天后了。打电话投诉要求退书,并要求来之前给我打手机。但送货员来两次都没提前打电话,我都不在。怀疑送货员是否真的了解我要求来之前打电话。很不满意!
  •   没有塑封 似看过的
  •   算是对中国的经典浏览了一遍,但是内容枯燥而且不全面。
  •   大部分没有彩图的,而是黑白图,不过价钱可以
  •   挺不错的,全面大概对中国古代经典古籍的贯通了解。但书的封面与卓越网上传的不同,开始还以为错了呢,但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而且里面印刷的彩色套印也不是全彩,大部分页码只是黑白的,要是全彩的就更好了。
  •   邮寄速度很快,书的质量很好,很喜欢这本书,内容十分全面,框架脉络清晰。但封皮写的十分钟读透,貌似不是很合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说到十分钟读透,确不合适。不过书的内容还是很不错的,可以认真学习。
  •   不错!不错!开始对国学经典有了兴趣.
  •   从中了解国学,对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很有用处
  •   书面挺精致,印刷质量不错,版面设计蛮新颖。。刚发现有一部分页面配有颜色(棕黄色),一部分却没有,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节省成本。内容上粗略地看了一下,有些介绍的过于简略,如《三字经》、《百家姓》都只有1页篇幅,严格说只有一面文字篇幅。。毕竟要用400页介绍100部经典确实难以详述。总的来说还是很满意的。
  •   有些篇次感觉内容少了点,另外文字风格不是很统一,有点地方带有调侃的叙述方式,似乎同整个问题不太匹配。尽管如此,瑕不掩瑜,总体来说,作为资料收藏还是不错的,可以快速地了解个大概。
  •   这本书我在新华书店看过,真的挺不错。关于人文科学经典典籍,涉及面比较广,阐述比较详细,而且配有插图,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我国许多经典古籍知识,非常值得一看。
  •   介绍得不错,版面设计也很清晰,很像上学时学历史总结的笔记。希望类似的书多一些,可以是个很好的读书指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