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伟兵  页数:358  字数:37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就,举世瞩目,在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效果。毋庸讳言,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耕地的缩减,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湖泊的淤浅,干旱区荒漠化、沙化的加速,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严重等等环境恶化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时难以避免的现象;有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无知,采取唐突的措施所造成的后果;有的则是当政者为单纯追求政绩,不计后果,盲目开发引起的环境恶化。以上种种,都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过度索取或无序干预后所引起,其实质是人地关系的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又往往并非一代人所造成的,而是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我们谈到人地关系时,所谓的人,并非自然人,而是社会人。不同时期的社会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不一样,对生产技术的掌握不一样,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一样;而我们所谓的自然环境,在历史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同一地区的自然环境,经过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再进而言之,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而这种差异的形成,又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我们如果研究当今环境问题,或想在制定保护措施和政策上,有科学的根据,就有必要对我国环境变迁的历史背景作比较深入的了解,对我国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有较深刻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又必须从区域研究人手。

内容概要

全书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的驱动因素的研究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研究。作者在中篇中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中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作了较系统的讨论,这种讨论对于我们分析这样一个自然和人文都十分复杂的云贵高原地区是十分有益的。作者在下篇中对土地利用而来的环境变化生态响应的研究十分有意义。一方面像云贵高原这样的地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自然和人文背景的内外差异,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其他区域并不完全一样,显然不是一个简单地土地利用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能够说清的;另一方面探索这样的变化而来的传统社会应对及其机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在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本身,可能会使我们对传统社会的经济管理和文化传统关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综观全书,纲目设计循序渐进,逐渐分理,读之可使人一气呵成。      特别要指出的是书中时时闪烁着理性分析的火花。比如中篇在讨论云贵地区册载耕地时认为:“整个清代云贵地区册载耕地亩数大都反映赋税取向,或者说是赋税及其征收制度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尚难成为单位面积的直接数据一一不过册载耕地数字的分布上变化,对于考察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仍是重要的参数之一。”这种客观理性的认识对于中国古代册载耕地数意义和正确利用来进行区域历史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又比如中篇在分析农业经济及其用地结构时分析了黔东南地区林粮问作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了一个传统社会中区域地缘、地形地貌、文化传统对于传统“主谷制”背景下的区域开发的修正的个案,对于我们今天深刻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又如,中篇中分析“矿业及旱作经济区”时不是简单沿用其他地区高产旱地农作物垦殖破坏生态环境的角度,而是充分考虑了云贵地区开发与其他地区的时间差问题,正确分析了清代云贵地区农业开发过程中玉米、马铃薯对农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过程,而且考虑到清代云贵地区矿业开发地区劳动力分散对农业开发的影响。再如,书中在讨论影响土地利用的驱动因素时有许多有益的探索。这在讨论技术影响方面特别明显,讨论到清代高产旱作农作物时认为,在清代并没有在云贵高原地区马上产生“革命性”的结构影响方面,指出了云贵地区的开发由于自然环境和开发过程上的特殊性。

作者简介

杨伟兵,男,白族,复旦大学副教授。1974年11月生于云南云龙,1996、1999年在西南师范大学分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在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日本学习院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历

书籍目录

总序序绪论 生态系统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上篇 清代云贵高原的经济与社会 第一章 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开发基础   一 自然地理环境     1.地文系统     2.土壤及物质资源     3.自然灾害  二 经济社会及其发展     1.元代以前的经济与社会     2.元明时期的地区开发     3.人口增长下的土地利用 第二章 清代云贵高原经济开发与社会变迁   一 政治和社会形势     1.地方行政与疆域调整     2.经济恢复与地方社会    二 改土归流     1.问题的由来   2.改土归流活动   3.地域生态变迁  三 移民开发   1.农业垦殖   2.矿业开发   3.商品经济:林木和鸦片中篇 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景况 第三章 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主要分布    一 耕地     1.构成与类别       2.数值与分布    二 矿业     1.规模与分布     2.土地利用变化   三 其他用地   四 小结第四章 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局地事例    一 基本经济区:滇中盆坝及其周边的水利与环境     1.水利与农业环境     2.人口损耗与耕地变化   二 山林经济区:清水江流域的生产与土地结构     1.移民垦殖与耕地变化     2.农林经济及其用地结构     3.土地生态一生产结构的局限   三 矿业及旱作经济区:滇川黔边区的开发与生态     1.农业垦殖与耕地变化     2.矿业与山地生态  ……   第五章 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下篇  清代云贵高原环境变化生态响应 第六章 清代云贵高原生态变迁的区域响应图表目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3.地域生态变迁在清政府于云贵民族地区设流以后,作为改土归流重要的组成部分,恢复生产,增加税赋,是巩固和发展地方制度变革的重要保证。清政府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生产的措施,主要以开展屯垦来保证政府赋税收人和巩固改流成果,但它所导致的民族地区的反应却很突出,体现了地域生态形成和变化的历史过程。必须看到的是,由于改流军事活动频繁,战争破坏和清朝统治者残酷的武力征讨手段,使原土司地区一度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就滇东北地区来讲,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是杀一儆百,尽法惩治的手段,反抗的“夷众”被杀有万余人,幸者也多被剁手砍脚,人口损失惨烈①。黔东南“剿苗寨八百有余,凡经附逆之寨,逐为稽核,有十去其二、三者,有十去其五六或八九者。统计现在户口较之从前,未及其半”,苗疆人口锐减,土地大片荒芜②。而地方官吏借中央减免云贵钱粮之机,隐匿田土,谋取私利,影响到政府赋税收入之增长,雍正三年(1725年)时贵州起科仅贵阳一府、南笼一厅和开州等十县,共67163亩田③。因此,改流后尽快在新辟地区开展垦殖,恢复生产成了当务之急。清政府在改流地区实行的垦荒活动,主要由驻军、招徕至的外地农民、土著居民构成,此外还有部分流民也有加入。雍正六年(1728年)清军进驻东川,“岁收二万余石,课矿岁万金,资兵饷”④。八年(1730年),又“乌蒙地广田多,应将无业田地,每兵赏给三十亩,或有余丁,准其倍给。并量与牛种银两,劝令开垦”,开始在滇东北地区实行军屯⑤。

后记

本书是笔者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的改订和深入。1999年在导师邹逸麟先生指导下,笔者开始接触全球变化中的土地利用研究概念,很快就被这一反映人文、自然活动交叉作用最为直接的界面所吸引,并通过不同渠道阅读了一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资料,准备以土地利用为专题来撰写学位论文。但是,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对传统时代以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指标化分析中,受文献资料遗留和统计单位、界限、性质等影响,难以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研究模式,更谈不上精确化。为此,我曾一度陷于苦恼。熟悉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学者对这里面的问题并不陌生,在序章中本人也有较多的阐述或交代。然而,作为研究全球变化地理科学视野中的土地利用,却能给予我们较多的启示,比如它强调了土地利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研究意义,在中小尺度时空范围内重视对人文因素作用的考察。这些启示恰恰是历史地理研究能够积极参与的讨论范畴。自2000年始以后的数年里,通过实地考察,笔者对黔东南、黔西北及滇东北等地的作物种植、民族流布和生态变化等发生了浓厚兴趣,由于一开始就比较注意运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这一界面来看待这些变化现象,故有不少以往未被重视或发现过的事况为己所得,相继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因此我坚定了自己的研究,即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这一界面来观察区域环境与社会变化,探讨人文和自然活动交叉作用及关系问题。选择云贵高原作为研究区域,不仅是因为那是本人的故乡,相对较为熟悉,更重要的是这个区域环境与社会的多样性始终有探讨不尽的话题,在尚有许多基础性实证工作需要深入开展之前,人们早已认识到该地区在环境、社会、文化、历史等学术研究上于我们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对内陆边疆、民族地区的历史研究,往往受到视角、资料、手段局限,其多样的环境与社会反而因其复杂性难以得到更多精彩呈现。

编辑推荐

《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书很不错,看了一下挺好的,赞一个
  •   书本从历史地理角度撰写了明清时期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阐述了驱动因素,较为系统,但图片显得较少,很难分析空间位置上的变化。
  •   严谨认真之作。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