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后冷战时代的帷幕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倪乐雄  页数:367  
Tag标签:无  

前言

一、核武器-我们这个时代和平的重要基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签订,西线联军总司令、法国的福熙元帅预言,这不是和平,而是为期20年的休战。果然一言成谶,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二战结束后,根据这个经验,有人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将在1964年左右爆发。根据历史的经验,大规模的地区性战争和世界大战之前一般先出现两大敌对的政治军事同盟集团,如果两大集团不仅在经济利益上矛盾尖锐,而且在意识形态上也处于尖锐的矛盾,则战争难以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的北大西洋政治军事集团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华沙条约政治军事集团迅速形成。根据历史经验和当时现实情形,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曾经是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共识,但时至今日,世界大战并没出现。原因何在?首先是能够毁灭人类自身的核武器的出现。康德认为:“只会造成双方以及一切权利随之同时一起毁灭的一场绝灭性的战争,就只是在整个人类物种的巨大的坟场上才能发现永久和平。因此,这样的一场战争以及使用导致这种战争的手段,就必须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康德这一谶语式的论断被核技术时代所证实,正是核武器把人类带进这种境地。虽然康德扮演了上帝代言人的口吻命令道:这种战争“就必须是绝对不容许的”,但“绝对不容许”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在世界范围实现呢?

内容概要

本书属于军事外交类图书,是以军事问题研究为主的文集。大部分篇幅为近几年作者在国内重要媒体上发表的文章,所涉及的话题都是引起国内媒体读者、军事爱好者和关心国际关系的读者以及专业人士强烈关注的焦点问题。书中大致分为国际军事外交评论、战略与文化、战略与文化这三个主题。     当苏联、东欧国家集团解体后,关于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的趋势、特征,人们尚未识其庐山增面目,对于接下来的国际社会主要冲突,人们也议论纷纷,到底今后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格局呢?世界总会在历史惯性和永久和平之间徘徊,是和平,抑或战争?《撩开后冷战时代的帷幕》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军事问题,中国军事现代化及海权问题等等,相信大家能从中得到一些精彩的观点!

作者简介

倪乐雄,中国著名军事学者、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东西方战争文化比较、战争史、国际军事与外交。曾对海湾战争、台海危机、美国国家导弹防御、印巴冲突、第二次美伊战争、国际恐怖注意等做过准确预测。已出版著作三部,发表文章200余篇。     
近年来,其部分海权战略的研究成果被美国国会译成英文,引起美国、日本军事外交界高度重视。曾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美国之音、《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采访,有关内容被译成英、法、德、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阿拉伯、朝鲜、日本、越南十一国文字。

书籍目录

从必然的战争到可能的战争(序)——20世纪到21世纪的国际社会质变一、国际军事外交评论  “第三罗马帝国”的归宿  兼谈美国的使命意识  撩开后冷战时代的帷幕——评布什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美国能应付几场战争?  伊拉克危机结束后的世界  普林斯顿大学里的“老鹰”和“小鹰”——同弗里德伯格和他的弟子会谈印象记  胜利者的极限  中美关系存在结构性冲突?  亚洲的浑水里能摸到几条鱼?——评小布什的印巴之行  也谈俄罗斯的“先发制人”  扎卡维与“马蜂效应”  别斯兰的警钟  伊玛目阿里清真寺的围困  布什主义与恐怖主义  从恐怖主义到民族主义  用“核大棒”换取“胡萝卜”?——谈谈朝鲜半岛危机  美印联盟:南辕北辙乎?  朝鲜导弹试射:投石问路的外交砝码  导弹射了又怎样?赤脚不怕穿鞋的  日本的外交战略及其局限  东北亚前景的不确定与中俄联合军演  摆脱“大小三角”的印度外交  武器与外交  2006年的国际冲突分析  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与遏制“台独”  核武器与21世纪  萨达姆的娱乐功能  萨达姆:一个与时代发生错位的枭雄  萨达姆的悲剧  布莱尔的羊毛衫与英国海权  风乍起,搅乱中东一池水  “虐俘”事件与战争的合法性  “先发制人”战略范围有限  安全困境下的雕虫小技——评美国导弹打卫星  美伊战争的逻辑框架  精确制导与传统巷战的抗衡——未来美伊之战研判  美伊序战及前景眺望  最近战场形势分析  一路撒豆,不能成兵  美军两难:围困?强攻?  析“看不懂的巴格达之战”  美伊战争的几点启示二、战争史  “战争为万物之父”——赫拉克利特如是说  马拉松之战——欧洲诞生的第一声啼哭  阿贝拉会战——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和理想  千年经典——坎尼会战  普拉琴高地的太阳——伟大的奥斯特利茨会战  再现坎尼——伟大的坦能堡会战  维斯瓦河上的决战——决定欧洲命运的华沙会战  历史上的几次重要的攻城战  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  谁托起了诺曼底的太阳?  诺曼底登陆的多元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学术背景  再论中国远征军成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的影响——兼从制空权的角度分析缅甸战局三、战略与文明  《汉武大帝》与华夏尚武精神  在郑成功水师的背后  走出扭曲的研究心态——相兰欣教授的《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读后有感  农耕社会军事思维的超越——儒家战争观与现代军事技术的艰难对话  和平崛起与国际文化环境的思考  转型时期的国防思考  恐怖主义时代的战争  中日交往的历史经验及对当代的启示  历史“长时段”与台海局势  台海格局的主要变量——国防军事现代化  命运多舛的中国军事现代化  航母与中国的海权战略  海权与中国的发展  海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读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21世纪对海权的沉思  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兼与叶自成教授的商榷

章节摘录

中美关系存在结构性冲突?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在国际社会中,“战争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体系的结构,而最关键的是大国数目及各方控制有多少权力”,此外,米尔斯海默经过论证后得出结论:在四种国际结构中,不平衡的多级是最危险的权力分配,因而是一种最容易引发战争的结构。现在的国际结构恰如米尔斯海默所描绘的那样,是一个存在着潜在霸主的不平衡的多级结构,基于这种观念,米尔斯海默的理论模式中的中美关系的前景非常黯淡,尽管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不以为然。不过中美关系前景确实是个谜,不能妄加定论,而米氏注重国际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同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在方法论方面有值得玩味的地方。中美关系的确存在着结构性冲突,首先是意识形态的对立,对自由、人权、平等、公平等一系列文化价值观有着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这些价值观支配下的国家行为方式亦有着很大的差异。意识形态差异、对立究竟能导致多大程度上的敌意?古语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心异”的根源是文化意识形态,这句古语积淀着深厚的历史经验,说明意识形态的差异必然产生戒惧之心,产生不安全感,进而在其他条件刺激下,随时会发展成敌意而导致冲突。从历史过程来看,中美之间又构成潜在强国与现存强国的关系,历史的逻辑是,潜在强国迟早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挑战现存强国;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两个国家一旦构成这样一种水火不相容的关系,战争将不可避免,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近现代欧洲的历史反复证明了这点。所以,美国有弗里德伯格、米尔斯海默等保守主义者坚持认为:中美冲突不可避免。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同国家生存利益一致时,与对手的冲突将会加倍地不可调和。俄国历史学者叶·维·塔尔列写道:“马拉用来包缠自己头部的红头巾对于欧洲统治者说来,比拿破仑的金色王冠还要可怕。1815年他们认为拿破仑正是要使‘马拉复活’来进行总的斗争。拿破仑不但不打算这样做,而且最怕这样做,但是,维也纳、伦敦、柏林和彼得堡都觉得他会这样做。而这更增加了他们对这位征服者的不可调和的敌意。”16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与威尼斯除了东地中海的商业利益冲突外,还包括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意识形态的冲突,并终于在1517年引发了的勒颁多海战,奥斯曼土耳其霸权由此而衰退。1588年的阿马达海战爆发前,西班牙和英国除了在海上贸易发生利益冲突外,还存在不可调和的意识形态冲突:西班牙代表罗马的旧教,英国则代表新教;战争的结局是西班牙无敌舰队战败,英国从此逐渐成为海洋强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同法国因领土争端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成为世仇,经历了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突。欧盟国家也有核武器,综合国力强大,但因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价值观念相同便产生了心理上的认同与亲和。美国虽然同欧盟有矛盾,但没有产生敌意,可见意识形态对敌意产生加剧的重要作用。拿破仑战争之所以空前激烈,就在于交战双方的国家生存利益同意识形态空前一致(英国是个特例,它在外交上所持的价值观是国家利益大于意识形态)。美国文明源自欧洲,似乎继承了欧洲强调意识形态的传统,并且借助综合实力的强大,意识形态扩张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特征。英国著名左翼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欧洲在自己的民主制中不坚持一致性,而美国人却梦想一致性。这里存在一个危险,特别是对于世界帝国来说更是这样。”美国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民主政治制度较许多国家更为先进,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它希望整个世界都进人民主政治状态,这些固然无可非议,但美国生硬地一概以民主政治作为友好与敌视界限,这就给非民主政体和尚未进入民主政体的国家带来不安全感,甚至引起恐惧,朝鲜以发展核武器为要挟,要求与美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是明证。美国的意识形态立场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不仅在世界上使自己树敌过多,而且在客观上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动荡不安,同样也给中美关系蒙上阴影。如果两个经历丰富的国家一旦产生敌意,继而转人相互恐惧的状态,那么在潜意识里往往会以过去自己的痛苦经历来填补未来的恐惧内容,也就是把不确定的未来恐惧想象成曾经遭受过的苦难,由此便导致双方的严重误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误解导致的冲突结果反过来证明先前的恐惧和误解是完全正确的。从这个意义上将,历史上有些战争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中国以历史上外族入侵、近现代日本入侵中国、近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条约来想象美国的威胁,美国则以近现代因德国、日本的崛起而两次被动地卷人世界大战来想象中国的威胁。这是对立状态下极易导致冲突的思维定式,所谓“先发制人”、“预防性战争”,便是这种思维的直接产物。除了酝酿冲突的这些因素外,化解中美未来冲突的因素同样存在着,从民族性格来看,中国处于弱势地位的时候一般不愿同强大对手发生冲突,总以忍让、妥协为上,除非事情突破容忍的最后底线,如西汉初年对待匈奴。中国处于强势地位时一般也不愿同强大对手争夺地区霸权,总是追求相安无事,如康熙对彼得大帝时代的俄罗斯。中国强大时一般也不会去欺凌小国,如明代帝王给后世有十几个不征之国的遗嘱。

编辑推荐

《撩开后冷战时代的帷幕》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撩开后冷战时代的帷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商品质量很好,内容丰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