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页数:157  字数:85000  译者:杨玉功 译,丁君君 校  
Tag标签:无  

前言

  缘起  《红楼梦》作者在开卷第一回中曾“自云经历一番梦幻之后”,于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成“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千古奇书《石头记》。书中又比出“风月宝鉴”正反皆可照人。按所谓解构主义的观点,书里的故事与书外的故事互为表里,密不可分。  十几年前,笔者似乎可算作“已发菩提心”的文学青年,可命运不是那省油的灯,你“心比天高”,一定让你身陷九地,让你七荤八素一番。于是也颇经历了一番不足与外人道的人生境遇。

内容概要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他作品:《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盖特露德》、《罗斯哈尔德》。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婆罗门之子 沙门 乔答摩 觉醒第二部 伽摩拉 人世间 轮回 在岸边 船夫 悉达多之子 吨 侨文达

章节摘录

  第一部  婆罗门之子  在房舍的阴影中,在阳光照耀下的河岸边,在泊岸的小船旁,在柳树林和无花果树的浓阴里,悉达多,英俊的婆罗门之子,年少的雄鹰,与挚友侨文达一同长大。在河岸边,在神圣的祭祀和沐浴中,阳光晒黑了他浅色的臂膀。芒果林中,在孩童的嬉戏间,在母亲的歌声和神圣的祭祀中,在聆听博学父亲的教诲和智者的谈话时,树影流入了他幽黑的眼眸。悉达多早已加入了智者们的谈话,与侨文达一道修习辩论、静思与禅定的技艺。他已经学会如何默念“喳”——这真言之本;吸气时默默吸入它,呼气时则凝神默默吐出它,此刻,他的前额仿佛放射出纯净思索的心灵之光。他已学会如何在自我存在的深层体认阿特曼——永恒不坏,与宇宙合一。  他的父亲心中充满喜悦,因为他的儿子聪慧好学且渴慕知识;他知道他的儿子将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位祭司、婆罗门中的王子。  他的母亲满怀幸福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注视着他落坐、起立和行走,强壮英俊的悉达多,四肢修长,体态完美地向母亲问安。  每当悉达多走过城里的街巷,年轻的婆罗门女子心中就会泛起阵阵爱的涟漪;他有着高高的前额,王者般的眼神,还有隽削的背影。  他的朋友侨文达,另一位婆罗门之子,对他的敬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人。他爱悉达多的眼光与和蔼的嗓音;他爱他走路的姿态与行动的完美文雅;他爱悉达多的一切所言所行,然而他最爱他的精神、他那高尚而热切的思想、他炽热的意志和崇高的使命。侨文达知道,悉达多绝不会成为一个平庸的婆罗门,一个懒惰的献祭官,一个贪婪的咒语贩子,一个傲慢无知的雄辩家,或仅仅是羊群中愚蠢善良的一员。而他,侨文达,也不想成为任何一类这样的人,不想成为成千上万庸庸碌碌的婆罗门中的一个。他要追随人所爱戴的杰出的悉达多。如果悉达多将会成为一位神,如果他将进入大光明界,那么侨文达将要跟从着他,作为他的朋友、他的伙伴、他的仆人、他的卫士和他的影子。  就这样,所有的人都热爱着悉达多,而他也使所有的人喜悦和快乐。  但是悉达多却无法令自己喜悦快乐,他漫步在无花果园中的玫瑰小径,在林中蓝黝黝的树阴下静思,每日在赎罪池中洗浴自己的肢体,在芒果林的浓阴深处参加祭礼,他举止美雅,为所有的人所爱,使所有的人快乐,而他的心中却没有快乐。梦境和不安宁的思绪从流动的河水,从夜晚闪烁的群星,从太阳的光芒中不断向他袭来。迷惑与灵魂的躁动随着祭祀的烟火升起,在《梨俱吠陀》的诗句中迷漫,在婆罗门长者的教义中骚动。  悉达多已开始在内心感到若有所失。他已开始感到,父亲和母亲的爱,以及朋友侨文达的爱不会永远使他快乐,使他安宁,使他满意而知足,他已经开始怀疑,可敬的父亲以及其他的教师——那些婆罗门的智者已把他们大部分的最优秀的智慧传授给了他,已把他们全部的知识灌入了他等待着的容器;而他的容器没有盛满,他的心灵没有满足,他的灵魂没有安宁,他的心没有平静。虔心沐浴是善,但那只是水而已,不能洗清罪孽,不能疗慰思想之渴,更无法驱散心之恐惧。向诸神的奉献与祈祷固然极美,但那就意味着一切吗?这种奉献是否使人快乐?而诸神又如何呢?真的是生主创造了世界吗?难道不是阿特曼独自创世吗?诸神的形体不是创造得像你我一样吗?不是像你我一样无常而终有一死吗?那么向诸神的献祭是否是真与善的行为呢?是否明智和值得呢?除了惟一的阿特曼,人们还应当向其他的什么人献祭、向谁表示尊崇呢?然而,阿特曼又在何方,那永恒的脉搏到底在何处跳动?难道不是存在于自我中,存在于内心的最深处,存在于每一个活着的人所带有的永恒之中吗?然而这自我,这最深处,这终极永恒又在何处?它不是筋骨,不是肉体,也并非思维或知觉,这就是智者们所教诲的。那么它到底在何处?有没有另外值得追寻的道路通向自我、通向阿特曼?没有人能指明这道路,没有人知道;无论是父亲,或教师们,或智者们,或者那些神圣的诗篇,都不知道。婆罗门与他们的神圣经典懂得一切的一切,他们关注一切——世界的创生,语言的起源,饮食,呼吸,感官的秩序以及诸神的事迹等等。他们的确极为渊博,然而倘若他们不了解那件惟一关键之事,那么是否还值得去了解上述的一切?  神圣经典中的许多美妙诗节,特别是《娑摩吠陀奥义书》中曾论及了这种最深处的终极之物。它写道:“汝之灵魂即宇宙。”其中又说,在幽深的睡眠状态中,人会跨入意识的最深处,住在阿特曼中。这些诗节蕴含着神奇的智慧,所有圣贤的学识都被收拢在这些有魔力的辞句中,如蜜蜂所集的蜂蜜般纯粹。不,这些婆罗门智者们世代相延保存和搜集的大量知识不可以轻易忽略。然而那些不仅能掌握,同时也能体验最渊深学识的婆罗门、祭司或智者又在何处?那些不但在睡眠中证得阿特曼,又能在清醒的意识中、在现实的生命中、在一切言语与行为中实现阿特曼的求道者,他们又在何方?悉达多认识许多值得敬重的婆罗门,尤其是他的父亲,他圣洁,渊博,德高望重。他的父亲令人景仰,举止从容而高贵,生活纯洁,言谈明达,头脑中充满高尚、美好的思想。然而即便如他那样渊博,他是否真的内心宁静极乐?他不也是一位充满渴望的追求者吗?他不也是带着无止境的饥渴不断诉求于神圣的源泉——诸如祭祀、经典与婆罗门的论道吗?为什么毫无过错的他要每天沐浴一新,试图洗清自己的罪孽呢?难道阿特曼不是存在于他的内心,源泉不是在他的心中流淌吗?人必须找到自我之内的源泉,人必须拥有它,其他的一切只是探索——是弯路与错误。  这就是悉达多的思想:这就是他的渴求,他的悲哀。  他常自己默诵《歌者奥义书》中的一节:“确实无疑,梵天之名为真理;而证悟真理者将日日得入天堂之国”。他常常觉得天堂之国就在近旁,但他从未真正到达那里,他也从未能止息那终极的渴望。悉达多熟知许多智者,他们的教义亦为他所喜爱,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进入天堂之国,没有一人能消除那永恒的饥渴。  “侨文达,”悉达多对他的朋友道,“随我到那棵榕树下,我们将修习冥想。”  他们来到榕树之下并打坐,彼此相距二十步左右。悉达多打坐并准备念诵“唵”字,他轻声诵出以下的诗行:  唵为弓,心为箭  箭矢之的在梵天  智者勇猛无懈怠  当惯常修习冥想的时间已过,侨文达站立起身,这时天色已晚,晚间沐浴的时间到了。他叫着悉达多的名字,却没有听到回答。悉达多已陷入深沉的冥想,眼睛凝视着某个遥远的目标,舌尖稍稍露出上下齿问。他似乎已止住呼吸。如此,他打坐已进入甚深禅定之中,专注于“喳”字真言,心之箭直指梵天。  三个沙门行者曾经过悉达多的城邑,他们是流浪的苦修者,瘦弱疲惫,三人正值中年,几乎全身赤裸,肩膀上满是尘灰和血迹,在灼热的阳光下曝晒,孤独,陌异,对尘俗充满敌意——人世中穷困潦倒的贱民。他们的周身回旋着一种宁静的激情,一种不惜一切的奉献,一种残酷的自我弃绝。  夜晚降临,例行静思的时间已过,悉达多对侨文达道:“我的朋友,明天早晨,悉达多将加入沙门的行列,他将成为一名沙门行者。”  侨文达听了顿时脸色苍白。他看到他的朋友脸上坚毅的表情,明白他的决心已如离弦之箭无可更改。这一刻,侨文达意识到“那件事”开始了:悉达多将要走他自己的路;他的命运即将展开。而随着悉达多的命运,他自己的命运亦将展开,所以他脸色苍白得像晒干了的香蕉皮。  “悉达多,”他大声道,“你的父亲会允许吗?”  悉达多看了他一眼,仿若刚刚从梦中醒来,在电光石火的瞬间他读透了侨文达的灵魂、他的焦虑和他的顺从。  “我们不用浪费口舌。侨文达,”他轻声说道,“明日破晓,我将开始沙门的生活,我们不要再讨论了。”  悉达多走进他父亲所在的房间,父亲正坐在树皮编成的地席上,于是他走上前默默站在父亲身后,直到父亲感觉到了他的存在。“是你吗,悉达多?”这位婆罗门问道,“那么说出你的来意吧。”  悉达多道:“父亲,蒙您的允许,我特来告诉您,我希望明天离开您的家庭加入苦修者的行列,我希望成为一名沙门,我深信您是不会反对的。”  这位婆罗门沉默了许久,时光悄然流逝,小窗外的夜空已星移斗转。儿子双臂交叉在胸前,默默地站立,一动也不动;父亲默默地坐在地席上,一动也不动;星辰在夜空中缓缓移行。终于,父亲打破沉默,道:“激烈和恼怒的言辞对于婆罗门来说是不体面的,但是我的心中确有不悦。我不愿听到你再次提出这样的请求。”

媒体关注与评论

  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最美丽的“流浪者之歌”。流浪者的双足宛如鲜花,他的灵魂成长,终得正果,浪迹天涯的疲惫洗去他的罪恶,那么,流浪去吧!  ——《婆罗门书》  因为黑塞我喜爱上一种独白式的文体,像日记,也像书信;像孤独时自己 与自己的对话。黑塞的文学可能影响了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寻自然、流浪、孤独自我的觉醒。  ——蒋勋

编辑推荐

   英文原版《悉达多》请见:Siddhartha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悉达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6条)

 
 

  •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   去年看云门舞集《流浪者之歌》、听林怀民先生讲座,回来四处寻觅这本书,终于在一年后买到了。迫不及待地翻开来读,发现它与我预想的很不一样——我以为这是佛陀得道的故事,却原来黑塞笔下的悉达多只是一位普通的婆罗门之子,但我想这也许比真实的佛陀的故事更有味道,因为他代指一切“觉者”。
    我以为悉达多之路是一路放下;一路苦修、冥想、参透……未曾想书中的大段,在三年苦修之后、在聆听过佛陀教义之后,却是落入尘俗,情爱、物欲、富足且空虚的生活。我把这看做弯路与堕落,可我却在名妓伽摩拉最后的凝视中看到轮回、看到必然,看到无善无恶,只是一条永远前行与自我否定的修行之路。
    悉达多之子的出现,就像通天河遇龟湿经书——西天取经的最后一难,悉达多终于体会到深深的爱,体会到世人如何为爱受苦、为爱盲目,当这最后的创伤,终于开始开花,痛苦消散,他的自我已融入了万物的圆满统一之中。——我用一周读完这本小书,我想,我需要一生去真正读懂它。
  •   悉达多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毅然离家去寻找自我。可是,渐渐的悉达多发现,尽管他能够理解所有的学说,可仍然无法摆脱自我的烦恼。悉达多在苦苦寻觅无果之际,遇到了名妓伽摩拉在其帮助下成了一名富商而享尽世间繁荣。他本以为可以超然的姿态看待一切,却不料越陷越深,最终‘尘俗和怠惰也如此深入了悉达多的灵魂,缓缓充满其中,使他的灵魂变得沉重而倦怠,沉入了昏睡。’幸运的是,他还是及时的清醒了过来,而这次醒悟也让他感到心灰意冷。在他感到以前的悉达多是多么让人鄙夷时,来到了一条河边,遇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船夫,在其教导下,他慢慢领悟到了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最后大彻大悟,追寻到了自我和内心真正的安宁。
    六祖慧能说‘口说般若,心中长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一切真理都只是词语,而不是智慧。而所谓的种种修行方法也只不过是一把把摆渡的筏,要想达到彼岸需靠身体力行。要想得到什么,才能获得生命。放弃了了安逸,才能获得安宁。放下才能拥有。悉达多吞下了生命的苦酒才获得了内心的安宁。
    有着‘东方神秘色彩’和‘德国最后一位浪漫派骑士’之称的黑塞其对禅宗的理解让我这个中国人感到惭愧。
  •   很喜欢这本书,封面也简洁,黑塞老头儿牛,原先看过的荒原狼已经没有太多印象,这本书,却仿佛在印证自己的一些想法,深夜阅读,是一个人自己的时刻
    BUT悉达多居然居然也有错字,我这无可救药的校对癖呀。。。

    抄一段文章,来自傅正明《通向彼岸的摆渡者──黑塞的<悉达多>与东西文化汇流》

    在悉达多身上,可以看到作者黑塞自身的影子。赫塞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传教士,曾在印度传教。黑塞青年时代就富于诗人气质,多次到印度游历,研究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读过老庄著作。二十世纪初叶兴盛的精神分析,是给予黑塞以深刻影响的另一文化现象。精神分析穷究人类行为的根源,刷新了自我的概念,动摇了“理性”的霸权。后加入瑞士籍的黑塞,曾在瑞士与精神病理学家荣格过从甚密,对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archetype ) 说了然于心。一战后的欧洲社会现实,使黑塞深深感到,必须从混乱和堕落中得到拯救的,不是表层的现实,而是深层的灵魂。 荣格曾将文学分为心理型和幻觉型两大类,前者本身就完成了心理分析的任务;后者来自集体无意识中原始经验的心理沉淀。他认为歌德的《浮士德 》兼有两大类的特点,认为 《 悉达多》同样可作如是观。像甘泪卿的爱情悲剧已经做了自我解释一样, 黑塞描绘的悉达多与卡玛拉的爱情悲剧也无需多做解释。作为幻觉型作品,像《浮士德》 一样,《悉达多》的内容超越了作者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经验,它源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是现代西方人心灵中原型的表现,其内容对一战后西方世界偏见和局限,以东方文化做了补偿性的调整。在小说中不少“原始意象”,如恒河一样圣洁的河流,启发“觉悟”的菩提树,在东方文化中象征自由的鸟和束缚它的金丝笼,在基督教文化中象征诱惑和邪恶的毒蛇 ……。 东方文化给西方带来的,主要是佛教心理学、禅定冥想的技巧,深刻的哲学和伦理原则。 在赫塞那里,西方的怀疑论传统和自由的理念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一旦与东方文化碰撞,就结出了丰富的思想成果。 通向彼岸的摆渡者,不但要度己,而且要度人。这就是 《 悉达多 》 所透露的最可宝贵的救赎信息。
  •   黑塞出身于一个高级知识份子家庭。父亲是一位传教士,母亲和外祖父则是著名的印度历史学者。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黑塞对印度的历史和宗教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悉达多的得道之路充满艰辛,黑塞的现实生活也是荆棘丛丛。也许在他的心中,自己就是这个不断潜行的婆罗门之子,终将在一次次的追寻后找到自我灵魂中光明圆满之地。诗歌般优美的文字中散发出淡淡的禅意。绝对值得一读!
  •   德国人的哲学很喜欢追寻自我,要求主体的完善,黑塞这篇小说中把印度佛教作了一番德国式解读,但文化交融的结果是一朵美丽而独特的思想之花,东西方不同的智慧在小说里闪光,给这部哲理小说带来了无穷的思想魅力。黑塞让主人公悉达多在爱的痛苦中体味生命的本质,得出和佛陀的教诲看似大相径庭的人生哲学,但这在作者看来却与佛法异曲同工,悉达多也就是佛陀,因为乔达摩就是悉达多,本身就是一个人,这也许正是作者黑塞的本意。无疑悉达多痛失爱子是小说的高潮,正是在这最后的痛苦与执着中,悉达多从大河的奔流不息中找到的自我的本体,因而获得解脱,这段描写极其精彩,在此不可复述。佛法的教义到底是什么,东西方的智慧是否一以贯之,黑塞的答案也许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那我们的答案呢!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乔达摩.悉达多。这就是这篇不算长的小说给我带来的震撼。它无疑已经是我最喜爱的小说之一了。
  •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是个永恒的命题,或许也是我们活着的意义。睿智如黑塞,也并未给出答案,但我看到了关于人与人差异那么自然地分析。
       拿起这本书,本以为是乔达摩·悉达多的成佛之路。一直觉得,佛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佛的半边,是人,不是神。说的,便是任何人都有证悟的可能。后来出现了那位乔达摩,那位才是所为圆满融合的存在。
       乔达摩与悉达多,或许黑塞故意这样分开的吧。他们合为一体,便是释迦,而单独开来,就如”佛“字拆两半。
       那么,悉达多要到哪里去呢?苦行僧、商人、船夫,他们是悉达多么?都是,又都不是。就如同《西藏生死书》里索甲仁波切那个譬喻:燃了一整夜的蜡烛,上半夜与下半夜的它,是同样的么?说是,它的形状变了,说不是,它不还是原来的那只么?
       悉达多终究是人,未成佛。他不断寻找自己,遇见爱情、金钱、名利,然后他恶心到要吐了,于是离开。殊不知,一个儿子。而且那是个叛逆放肆的孩子。悉达多追求那么久的圆满,证悟,终究逃不过爱,逃不过贪嗔痴。
       然而这样有错么?选择并无好坏对错,只有代价。悉达多,不过是想找到成为自己的路。而我很高兴,他并未逼迫自己成佛,也没有沉沦于欲念。
       让思想像流水一样飘过吧,也许不经意间,你就发现,自己便是自己了。
       喜欢黑塞的《咏书》一篇,他说:”世界上任何书本,都不会给你带来幸福,但书本会悄悄教育你,让你成为你自己。“
       但愿这是阅读的意义。
  •   不是看任何书都可以被称作阅读。《悉达多》总共不超过160页,却是我历时最久读完的一部书。它的语言简洁洗练,要领悟却绝非易事。如果你想找本闲书打发光阴,《悉达多》一定不是好选择。它的深邃需要你潜心领略。就像维酥德瓦对悉达多说的:“河水懂得一切。”世上很多看似清浅简单的东西,都是剥离了繁复的真理,需要你用心灵靠近。
  •   白色封面,非常简洁,手感也很好。
    黑塞的《悉达多》,构思很巧妙,他把释迦牟尼的名字悉达多&#8226;乔达摩一拆为二,一个是悉达多,一个是乔达摩。文中主要讲得就是悉达多的个人修行之路,从而与乔达摩合二为一。
  •   不是佛陀,不是苦行僧,只是一个向往着精神超越和安详的普通人,悉达多在不断地准寻,直至最后的超脱,回到自己灵魂之所。作为一名德国人,黑塞的这本书应是东方人的必读书,他代表着大多数人走向的彼岸的道路。
  •   以为是佛祖的传记,其实是误会。此悉达多并非佛祖乔达摩悉达多。从主人公悉达多自身思想发展来看,作者虽然对印度的哲学很有兴趣,却并非真的信服,反而越到后来越是靠近中国的古代哲学,更接近道家。悉达多经历了沙门,静修,物质之富,欲望之淫,亲情之痛种种之后,最终皈依于自然。
  •   我不是佛教徒,也不遵从任何教义,只是看后觉得悉达多的逻辑是不是和老子、王阳明是一个系统的?重要的是自然法则、人性法则。有的人看透了这一点,即使教义不同,像悉达多和世尊乔达摩,走的方向总是归一的;而没有看到这点,教义虽一样,如乔文达和乔达摩,却是逻辑不在一个系统。总之,这是很好的书,对思想是很严重的冲击,非常值得读!
  •   有很多描写悉达多成佛的过程的书记,黑塞的语言恐怕是最美好的
  •   在读&#34;心经&#34;的时候,对于如何理解&#34;空&#34;、“无”,如何观照自己的内心,以智慧降伏生活中的烦恼与困苦等等,并没有透彻的领会而始终着于文字。对于“金刚经”中如何破我执,世俗幻有而无自性可得的体悟,更是难以在一个高度上理解。“悉达多”从另一个视角解读这一切,清净妙心各各具足,可怜一切众生却被过去、现在、未来三心障蔽本心、迷失自性。那位船夫正是通达智慧之法者,行甚深波若的菩萨,清净本然,无人我、无法我,能于无实无虚中安住,并以方便法门度化悉达多,度化众生。
    此书值得一读再读。
  •   喜欢黑塞的著作,这本《悉达多》尤其好。
  •   黑塞的小说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他是在描述人的灵魂,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荒原狼”也是如此。本文的主人翁一直在寻找心灵的归宿,寻求生命的意义,人活着到底是为啥?这个问题很少有人思考,或者思考了也没有结果。这本书中的故事情节就是一个对人生的意义思考的过程。黑塞的小说不光是文学,我觉得更像是哲学,值得一看。
  •   因为喜欢寂地的书籍,当看到她最喜欢的书籍是悉达多,所以就买了,是佛教故事,很喜欢。
  •   这部小说让我思考自己生活的境况。其实他的其他小说也给了我这样的感触,看了这些书我问自己我应该怎么活着?我在慢慢寻找自己的答案。悉达多在路上,我也在路上
  •   这本书非常好,很能激励我,悉达多的自我探寻过程发人深省。
  •   很好的一本书,讲了悉达多的觉悟的一生。
  •   买了他的好多书,这本悉达多更是备受推崇。
  •   悉达多 挺不错
  •   黑塞的这本实在是不错 和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一起看很有意思
  •   很好的心灵成长书,于是决定多看一些黑塞的书。
  •   喜欢黑塞的书,还有荒原狼。
  •   不厚,其实我还没有看,不过看了《荒原狼》,喜欢黑塞,应该不会失望
  •   黑塞的书一直是最爱
  •   黑塞的作品不会让人失望,德国作家一直很有哲学性
  •   第一次读黑塞的作品,其实,没太读懂。。。随着时间的成长,有一天会真正领悟其中的哲学吧
  •   觉醒与证悟的历程,追寻自我的历程。而这种历程每一个尘世中的人都需要,那不是抛弃红尘,那是让你寻到心灵的真正宁静。
  •   极其高级的智慧,极其真诚的对待了求道之路,这么强烈的自我反思和否定.感到到了与自己生活的一一对照.但最后也没有看到出路,看到最后却很困惑.走到了极其玄奥的地步.我怀疑翻译者没看懂这本书,写的序大有误倒人之嫌.也比较粗俗.
  •   不得不说,真的是黑塞。很感人,很思考,很洗涤。让我们去流浪吧
  •   经典作品,喜欢。最美的“流浪之歌”。
  •   不了解佛教的,也可以进入黑塞的佛学之旅。一贯的清澈和热情,文字优美自不待言。翻译很不错。
  •   黑塞的作品。据说黑塞写作本书的时候,精神曾受到很大影响,并去荣格那就医。黑塞啊,亲,你懂得。
  •   黑塞的书都值得购买,非常精彩,
  •   无法言喻的共鸣,黑塞果然是东西方文明河流间的摆渡人。
    更妙的是,因书得知音。
  •   黑塞的小说一贯贴心,这本翻译的也很好
  •   感觉像是一次心灵净化之旅值得收藏。很喜欢
  •   非赞不可。不过看完挺绝望的,人生究竟该不该有执著的追求?
  •   薄薄的一本,和《白云故道》比较读,不同的角度,对于修行人而言,都是好书。令人心灵纯净。
  •   看世界最美丽时,就是迷恋的开始。
  •   这本书更多读出了人生的味道,生活本就是一场苦难,一场修行,与韩国的一部电影 好像是春夏秋冬又一春 有相同的味道,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   这本书适合对自己的灵魂有追求的人。非常值得经常看看。我隔一段时间看都有新收获
  •   纸质不错,字体大小合适,读起来感觉很舒服。译文舒缓流畅,可慢读细品。文意深奥,不是那种读过之后就可以顺手搁置一边的作品。
  •   释迦摩尼的一生,为了追求内心的彻底平静。对我影响蛮大。
  •   心灵书籍
  •   恋恋不舍的一本书,陶冶情操,洗涤心灵。
  •   净化心灵的故事,每天睡前读几篇。
  •   充满了哲理,一个寻找圆融自然状态的过程。可以好好品味
  •   一本关于修行于证悟的书。文辞雅致,值得一读。
  •   非常好

    佛陀眼中的佛陀

    震撼, 受启发
  •   结果发现是乌龙,人家只不过是和佛陀同名而已。
  •   确实,每个人看这本书,都会看见自我!
  •   他一直都在追寻靠近自我的出口
  •   找寻自我的旅程,值得一看。
  •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摈弃一切目标。
  •   很喜欢的一本书 只不过 后来被我借人了 还没有还我。。。。 只想说非常值得一读
  •   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一种信仰。
  •   华丽风的文字,大师级的作品,绝对没话说!!
    就是内容深了点,我等小辈不足以完全领悟……
  •   刚一买到,同事就拿去翻阅,直到现在还不还我,说内容太好看了,看再决定还不还我。这简直是抢书,不是借书。谁让自己买了本好看的书呢!
  •   接纳 享受 热诚
  •   囊括一生的智慧 不同时期看会有不同的感悟
  •   很不错的,大爱
  •   如果想寻找内心的宁静的话 就读读吧
  •   想买很多本,推荐给好友
  •   除了推荐这本书真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   儿子要求买的。看了后说,真好看。自己也打算抽空看看。
  •   替人买的~~他说不错,值得一看
  •   本书应该成为当前的畅销书,而之所以没有成为畅销书,是因为我们颓靡渺小的气氛还没有彻底改观。
  •   还没开始认真读.是一本要沉下心来读的书
  •   有关于哲学的,觉得挺深奥的,看了好多遍还懵懵懂懂,兴许是我太愚钝了吧。书是正版没错。
  •   很有哲理的一部小书
  •   书很喜欢,快递也很给力。
  •   书的质量都不错,跟书店的一样。。。值得购买
  •   书的装帧素雅,拿在手里感觉很好。
  •   在手头读着,这类的书对人生的指导非常大,推荐给大家.
  •   第一时间阅读《猪和蝴蝶》——迫不及待的心情,书的内容没令我失望
  •   很好的书-值得一看
    速度很快
    正版的
    唯一缺点就是没有发票!
  •   一本需要思考的书。
  •   还没看完,但是一看就是我喜欢的那种风格的书。
  •   书的感觉也很好
  •   很好的书,但是可能是由于本人阅历有限,看到后面有些半懂不懂,先看一遍,放着以后可以再看,真的是很好的书,不同的人生经验会读出不同的感悟
  •   头天下午六点多订的,第二天十点就到了
    至于书要看了才能知道
  •   不错的小书~!
  •   书很美,洁白素雅,纸张印刷都完美,文字优美自律,意味深长。
  •   很好的书。难怪拿诺奖了
  •   很不错的书,适合慢慢读
  •   书到后很快就读完了,因为故事很短,一直没来得及评论,是很不错的书,我们都要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前行。
  •   书很薄,但是读的很慢,如珍珠般的光泽
  •   一个外国人都那么喜欢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啊
  •   读完很震撼,推荐买来读读,会有很大收获的
  •   性价比高,没有刺激味道,正版
  •   好书,看了好2遍*
  •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摈弃一切目标。 推荐购买
  •   各种人生的不同爱情,各种案例,帮助女性住立正确的恋爱观
  •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励志的,能感觉到力量,平和,看到很多未知
  •   包装很精细,快递很给力
  •   略翻了一下,喜欢。
  •   一口气看完,久久不能平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