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画记

出版时间:201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蒋彝  页数:274  译者:阮叔梅  
Tag标签:无  

前言

1938年11月,《周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于伦敦的伯爵广场举办全国书展,吸引了数千人前往参观,其中还包括玛丽王后和肯特公爵等知名人士。书展大受欢迎,主要有一个原因,包括成名作家、新作家在内,总共几十位作家在那儿举办演讲;其中也有新书《伦敦画记》的作者蒋彝。蒋彝在挤得满满的演讲厅内,向超过七百名听众就“一个中国人眼中的英国”发表演讲。面对听得入神的听众,蒋彝表示:“这个国家的人相信,中国人做事的方法完全不对。可有没有人想过,中国人对这国家的人也有同样想法?你们把名字摆在姓前面,我把我的姓'蒋'摆在名字'彝'前面。在中国,结婚之后开始谈恋爱。在英国,结婚之后,恋爱似乎自然而然就终结了。”演讲后,蒋彝以毛笔为听众在新书上签下他的中文名字,逗得大家非常开心。《周日泰晤士报》报道:“他的签名大受欢迎。”20世纪起始,东方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艺展、书本、文章、戏剧演出、学院的亚洲文化课程,在在扩大并刺激了英美人士的视野。多位汉学家也贡献良多,前外交官剑桥的翟理斯(H. A. Giles),编了著名的《华英字典》,还针对中国历史、文学、宗教写了许多学术论著。庄士敦(Reginald Johnston)爵士不仅是中国末代皇帝的老师,也是中国佛学、文学、儒家思想方面的学者。阿瑟·韦利(Arthur Waley)译介了大量中国古典巨著,非凡成就极受文学界重视。另外还有一些相关文化事件:1935年11月皇家学院史无前例的“国际中国艺展”,给英国观众提供了一次难能可贵的美学飨宴;1930年代中期熊式一成功翻译中国剧作《王宝钏》并搬上舞台,使观众充分领略到中国古典戏剧独特之美;林语堂的《吾国吾民》(1935)、赛珍珠的《大地》(1931)、英尼斯·杰克逊(Innes Jackson)的《昨日中国》(China Only Yesterday,1938)、彼得·弗莱明(Peter Fleming)的《独行中国》(One's Company: A Journey to China,1934)以及其他书,都让西方了解到现代中国的社会及文化。这所有的事件和出版物加在一起,难以数计的刻板印象和误会(认为中国神秘又野蛮)多少去除了一些,也帮助西方人对这有着杰出文明与文化的国家,多了些了解。这种氛围自然有利于蒋彝成为成功而受欢迎的作家。在写出《伦敦画记》之前,蒋彝已因前面几本力作而享有文名:介绍中国艺术的《中国之眼》(1935)、记述他至英格兰西北部湖区旅游经历的《湖区画记》(1937),以及《中国书法》(1938)。这些书全以英文写成,并广受欢迎。例如,他有关湖区的那本书,初版之后,立刻在短期内印了好几次。《中国之眼》和《中国书法》也再版了好几次,至今,许多国家仍视后者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内容概要

  伦敦雾伦敦雾,几人参透雾中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伦敦画记》风靡西方。西方读者发现了一个全新而陌生的声音在谈论他们的文化──他们那经常自视为较优越较进步的文化。传统上身为观察者的西方人,成为了被观察的对象。蒋彝从未隐瞒他的族裔身份,反而将英伦风物与中国文化参照对看。无处不在的幽默、智慧与简洁,中式书画中洋溢的闲情逸趣,引领读者重新审视伦敦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细致而精到地勾勒出大英帝国心脏的生活画面与众生样貌。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蒋彝 译者:阮叔梅蒋彝,字仲雅,又字重哑。生于江西九江书香门第。青年时,投笔从戎赴北伐,仕官三县求变革,后痛心政治腐败,辞官乘桴赴英伦。作为饮誉国际的散文家、画家、诗人和书法家,蒋彝旅居英美凡四十余载。这位翩翩独行的中国君子,以笔名“哑行者”出版了隽永的系列画记,畅销西方数十年。蒋彝先后任教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堪称“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阮叔梅,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现为北美《世界日报》特约撰稿人。

书籍目录

前言 郑达导言第一部分 伦敦景色伦敦的春天伦敦的夏天伦敦的秋天伦敦的冬天伦敦的雾月下伦敦雪中伦敦风雨中的伦敦泰晤斯河第二部分 伦敦生活关于儿童谈书籍关于雕塑名字研究在美术馆谈戏剧与电影关于下午茶谈食物谈饮酒谈男人谈女人谈老人几位人物结语

章节摘录

插图:伦敦的春天至今我只经历了35个春天。头十个,不知不觉过去了;接下来十个,我还不懂得享受,也过去了;再来的十个,只带给我无尽感伤,因为我给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根本没时间好好品味;最后的五个,我来到这世界一个不同的角落,怀抱着完全不同的心情,开始体验春天。到处都有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截然全新的感受。说来有趣,春天一到,世界就变了。不只事物的形貌颜色,连感觉和想法也会变。襁褓中的婴儿,只能坐存推车里,张眼望着四周黄黄、绿绿、红红的颜色,朝着小花圃里的小乌、猫咪微微发笑。少年时,我们喜欢在原野上狂奔,放足千里,或摘下开满小花的枝子,或抓小鸟、放风筝、划船,或在草地上打滚嬉戏。成年后,我们希望春天里有个爱人,一起散步,轻声赞赏小小的番红花或樱草花,凝视对方,并在青草地卜不期然地四目相交。随着年龄增长,心境放宽,我们或而带微笑,或轻卢浅笑,在阳光里踱步,回想过去吲样季节里做过的事情。也许想到,春光有限,于是,更加珍惜起了眼前的时光。我真的说不出来,伦敦的春天哪一天开始,哪一天结束。伦敦一向带点阴郁,带点寒气,可每回只要春天一来,虽然依旧寒冷,树木总会任几天之内进成一片青绿。我必须警告从没到过伦敦的外国人,千万别看到绿草地就以为春天来了。但说来也怪,伦敦的草地却终年常青,为此,英国人一向引以为荣。反观中国,春天没到,草地决不可能转绿。大约3月初,春天就会向伦敦报到。在它莅临的前夕,人们会感受到一丝丝暖意。即使不带任何迹象,我也感觉得到春天来了。我没有任何超自然的感应力,只是常常让卧室窗前栗子树上清晰柔美的鸟鸣声给吵醒。当然,小鸟是最先知道春天已至的。我们多少都听过鸟鸣,欣赏鸟鸣的最佳时机,是一大清早躺在床上的时候。那时节,万籁俱寂,刚刚酣睡了一觉的我们还心满意足,迷迷糊糊。一醒来就起床,是件不舒服的事。最好先花点时间,听听悦耳的鸟鸣。清晨时分,人们开始活动前,它们放声优美地唱着。过了早上7点,相悖于某个杰出剧作家所说的,它们其实就不情愿再继续唱下去了。白天时,除非在森林里,否则还真不容易听到它们尽情欢唱。乌鸣让我陶醉,我也养戍习惯,一早醒来就倾听它们的叫声。我常常想,我要是个音乐家就好了。那时,我必将那些美妙音符组成一篇美丽乐章。我曾有过一次有趣经历,在观赏奥林匹亚的伯特伦·米尔(Bertram Mill)马戏团时,聆听夜莺先生、夫人之间的对话。其实,夜莺先生和夫人是两位尝试以鸟语说话的年轻俊秀绅士。观众全部听得兴味盎然,没人提出异议,毕竟,当时没有伎莺在场担任评判。躺在床上聆听鸟鸣之后,有时我会一跃而起,赶到距离住处不远的汉普斯特德林区(Hampstead Heath)。在那儿,鸟鸣更热烈了。中同人称此为“访春”,我们往往在树木冒出嫩芽前出门寻访。虽然前后只尝试了几次,但我非常乐在其中。四时嬗递时,我可以在汉普斯特德林区找到各种迹象,只要继续待在这儿,我就不会离开这一带。林区里,北风也许仍寒凉彻骨,树木也恍若冬至般黑压压地立在那儿,但在我信步游荡、聆听鸟鸣时,却会不期然忽然在草地上,见到一两个非常小、黄颜色的番红花苞或水仙花苞。这时我会跳起来,对着自己说,“我找到春天了!”我与过一首短诗,名为“汉普斯特德林区的清晨”:晨起闻乌喧,啾啾鸣得意。远树渐生烟,漾漾绿无地。

媒体关注与评论

《伦敦画记》首版于1938年,契台时代,深刻地洞悉中国和英国的生活方式,具有优准绵长的魅力。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蒋彝的身影独特清晰……优雅、谦逊、富有教养而敏锐,他能非凡地享受生命。    ——《旁观者报》(The Spectator)

编辑推荐

《伦敦画记》:享誉西方的哑行者以诗文书画封蜡英伦气味访山水风物看破异中之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伦敦画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游记,配上插画很喜欢,淡淡的语言,舒服。
  •   民国风,但是插图比较少,是黑白的,但文章么的说~
  •   不错不错,质量不错的书
  •   很喜欢三联的蒋彝系列,基本全收,还找到了《中国书法》与《重访中国》,都很不错。本书是30年代在英国畅销的再版,文章内容涉及伦敦生活的方方面面,景色,人物等。因为是英文写就,所以现在看到是台湾学者的翻译版,不知怎么总有读外文书的感觉。所以当年在英国甚至欧洲畅销,是为世界了解那时中国打开了一扇窗,也展示了中国人的风采,读者主要是外国人,读的时候其实角度是很有趣的,就看你怎么读。蒋先生少小离家,一生漂泊,有家难回,最终叶落归根。一生都在致力传播中国文化,让人钦佩。
  •   这本书刚看到的时候纯属因为封面,然后看到里面的版式,觉得也很符合胃口,接着再看文字,大赞!这才叫做游记啊!!最近那么多游记图书,内容我基本上都看不下去,还要动不动提一个意义。中国人干什么都目的性这么强,让人反感。一激动,把蒋彝的书都收了,哈哈~~
  •   是朋友特意推荐给我看的,不错
  •   还没看。拿到手里感觉不错。
  •   封面和内容都不错~还算值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