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协商政治发生与演变逻辑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黄福寿  页数:231  字数:21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用“协商政治”的概念来表达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一条独特线索。纵观近百年中国政治发展历史,作为一种政治形态的“协商政治”贯串其中,尽管其演变路径曲曲折折,但始终存在并运行着。本书欲揭示和探讨的正是这种曲折的历史现象背后所隐含的规律性内容,以及这种政治形态运行的基本特征。

书籍目录

序导论 中国协商政治形态缘起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中国协商政治形态缘起上篇  历史实践:近现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基本形态 第一章 谘议局和资政院:皇权危机背景下的政治选择   第一节 谘议局的基本架构和功能   第二节 资政院的制度与功能 第二章 国民参政会:民族危机时期的政治安排   第一节 国民参政会的制度和参政员   第二节 国民参政会的功能和作用 第三章 旧政协:和平民主建国争论声中的政治插曲   第一节 旧政协召开的办法及会员名单   第二节 旧政协决议案及历史作用 第四章 新政协:以建人民民主国家为宗旨的政治设计   第一节 新政协的筹备与制度安排   第二节 新政协的基本职能和作用下篇  个案研究:中国地方协商政治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   中国地方(上海)协商政治历史形态    第一节 政权巩固时期的市协商委员会(1949—195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的市政协(1955—1977)    第三节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市政协(1977—1999) 第六章 地方协商政治组织架构下的各党派与各阶层    第一节 协商政治过程的主导者——中国共产党    第二节 协商政治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民主党派    第三节 协商政治过程的重要角色——其他界别 第七章 地方协商政治形态演变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 协商政治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经济社会基础的变化   第二节 协商政治形态演变的直接动因——应对内外部挑战结语  中国协商政治形态演变的历史逻辑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谘议局和资政院:皇权危机背景下的政治选择  如前所述,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日胜俄败而告终,这对中国人刺激极大,稍识时务者皆以为日本以立宪胜,俄国以专制败,中国欲图存,必须立宪。从而要求立宪之声遍国中,从前奔走改革的人遂改而要求立宪,从此有了立宪派。在一片要求立宪的舆论下,不少官员也起而作立宪的呼吁。西太后是个懂权术但并无多少政治远见的人,鉴于统治危机日益严重,革命排满之烽火时有警闻,为了延续清朝的命运,也是为了维系她的权力,在许多大臣亲贵皆以立宪可使“君权永固”的说辞劝导之下,遂初步定下决心,派遣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1906年7月,两路考政大臣相继回国。他们的最大收获是确信立宪制度优于专制制度,从而坚定了主张立宪的决心。他们在召对时,力陈立宪势在必行的道理,又连上数折,针对西太后的疑虑和守旧大臣泥阻立宪的言论详加解释。其中最关键的是载泽的单衔密奏。载泽奏折中抓住西太后最关切的问题,指出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一日皇位永固。立宪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不负行政责任。行政有失,议会反对或弹劾,皆由政府大臣负责。政府可更迭,大臣可罢辞,于皇上大权丝毫无损。二日外患渐轻。现时迭受外人欺侮,主要因国体专制,外人认为不开化,故歧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协商政治发生与演变逻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