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恶与扬善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肖明  页数:306  字数:260000  

内容概要

  《抑恶与扬善(自由主义宪政的困境与伦理重建)》共五章内容。
  自由主义宪政的核心理念是限制国家权力,以保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因而视国家为“必要的恶”,而把“什么是美好生活”交由公民的个人理性去选择。自由主义宪政将彼此对立的积极目标与消极目标结合在一起,使得宪政只能消极抑恶而非扬善。
  自由主义宪政理论的这一根本立场,使得立宪政治不可避免地陷入多重矛盾之中,并集中表现为权利与权力、自由与道德的双重困境。宪政在两个目标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选择任意一方都可能会弱化另一方,从而背离自由主义宪政的初衷,陷入困境之中。
  “抑恶还是扬善”成了自由主义的“阿基里斯之踵”,而当代社群主义的激烈批判,使自由主义遭遇到最严峻的挑战。自由主义宪政要摆脱这样的困境,必须摒弃功利主义的传统,重建立宪政治的伦理基础,并达成广泛的共识。总之,人类对良好政治制度的追寻和探求是永无止境的,但无论什么样的制度,最终都要落实在对人的关怀之上。
  《抑恶与扬善(自由主义宪政的困境与伦理重建)》由肖明编著。

作者简介

  肖明(1977-
),湖南郴州人。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08年在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现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开设《宪法学》、《行政法学》和《比较宪法与行政法学》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学、财政法学。曾在《法学》、《经济法学家》等杂志(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等省部级课题近10项。

书籍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本书的构思与基本内容
第一章 自由主义理论与宪政国家的演变
第一节 宪政国家产生的观念基础与历史经验
一、自然法传统与自然权利理念是宪政产生的观念基础
二、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是宪政发展的历史条件
三、中世纪英国的政治实践是宪政产生的经验基础
第二节 权利自由主义与最低限度的国家
一、霍布斯:自然状态与“利维坦”
二、洛克:文明社会与“有限政府”
三、孟德斯鸠:宪政体制下的“自由与权力”
四、美国立宪政治的实践
五、小结: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宪政观
第三节 功利自由主义与工具性国家
一、两种“自由”主义
二、两种政治建构理论: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分野
三、两种政治伦理基础:“义务论”与“目的论”的分野
四、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结合
五、小结: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宪政观
第四节 社会自由主义与福利国家
一、有限政府的困境
二、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社会自由主义
三、福利国家的兴起及其宪政危机
四、对福利国家的反思
五、小结:自由主义宪政的逻辑
第二章 权利与权力:个人主义国家观的两难
第一节 限权与扩权:宪政国家的困境
一、自由主义宪政的价值立场
二、宪政设计:抑“恶”而非扬善
三、宪政的困境:以国家之“恶”促个人之“善”
第二节 自由与民主:代议民主制度的困境
一、现代民主制度的思想来源
二、代议制民主的设计理念
三、代议制民主的困境
四、代议制民主的衰落
第三节 分权与集权:积极国家的困境
一、体制变迁:从代议民主走向行政集权
二、困境之一:分权导致宪政僵局
三、困境之二:集权下的宪政独裁
第三章 自由与道德:多元主义价值观的两难
第一节 个人自由与价值多元论
一、宗教宽容与自由观念的起源
二、自由与奴役的困境
三、两种自由观念
四、消极自由的宪政启示
第二节 困境之一:国家中立与个人之善
一、宪政国家须持道德中立立场
二、国家如何实现道德中立
三、国家道德中立面临的宪政困境
第三节 困境之二:价值多元与良好秩序
一、价值多元论与一元论的分歧
二、价值多元与自由主义的两难
三、公民不服从与宪政的秩序危机
第四章 宪政困境与新自由主义的回应
第一节 契约正义理论的回应
一、回归宪政思维:对功利主义的批判
二、重建宪政价值:作为“社会基本结构”之基础的“公平正义”
三、回应宪政困境:自由主义宪政的伦理基础
第二节 自由主义的分歧
一、新保守主义与“最小国家”的宪政构思
二、新自由主义与“普遍的权利理论”
三、何种分歧,因何分歧
第三节 来自社群主义的挑战
一、社群主义对罗尔斯的批评
二、伦理分歧:正义还是德性
三、政治分歧:个人主义还是共同体主义
四、社群主义是一个可替代的方案吗
第五章 走出困境:宪政共识与伦理的重建
第一节 宪政困境与伦理重建
一、伦理重建的方向
二、社会伦理的道德原则
三、社会伦理的内容
四、社会伦理与“美好生活”
第二节 政治正义重塑共识
一、道德建构意义上的“正义”观念
二、功利正义论的危机
三、以政治正义观重建共识
第三节 宪政共识的形成及其启示
一、何谓宪政共识:从英美两国的宪政经验谈起
二、宪政共识从何而来
三、宪政共识何以可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摧毁了教权和封建割据势力后,世俗王权乘机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下的绝对主义国家,这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主权民族国家。之所以说新兴民族国家是西方宪政产生的历史基础,基于以下几点:(1)近代主权国家的形成,结束了中世纪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的政治局面,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历史条件,如统一的国内市场,稳定的政治秩序,统一的税收和法律制度,等等。对此,恩格斯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2)人民主权取代神权,逐渐成了统治权力新的合法性来源。民族国家在形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障碍是政治文化的认同。统治阶级的权力必须赢得全民族的认可,才具有合法性,这为人民主权思想的形成和实践创造了条件。因此当国家主权从君主那里部分或全部地转移到形式上代表全民族而在实质上由民族统治阶级掌管的国民议会手中时,立宪君主制或民主共和制也就成为了民族国家再正常不过的政权组织形式了。  当新兴资产阶级在与王权结盟摧毁封建割据并最终确立世俗王权对国家的统治地位后,再也不能容忍获胜了的王权“以奴役和掠夺报答它的盟友”的时候,他们决意取代王权而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也就是要对专制王权国家进行资本主义改造,建设宪政国家。英国资产阶级的“光荣革命”揭开了这场斗争的第一幕,于是从17世纪中叶开始真正进入了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阶段。如果说英国的“光荣革命”提供了一个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以及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模式,那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则为民族国家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更为激烈、更为彻底的模式。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抑恶与扬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