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方记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斯雄  页数:249  

前言

有故乡的人,一定不会是老在一个地方待着的。“天津是我的第四故乡。”2009年4月,我出差天津,与当地人套瓷说——假使在一个地方连续待半年以上,便可称作故乡的话——第一故乡当然是家乡;18岁后,来北京上学、工作至今,时间已经超过在家乡的时间,算是第二故乡;期间去香港生活三年半,算是第三故乡;大学期间,在天津实习半年,应该算是第四故乡了。此外,这些年得工作之便,从大的行政区划上来看,走遍了除台湾之外的中国省份,偶尔也去国外走走。时间长短不一,长则以年月计,短的只有三两日。这些生活、工作的经历,或公或私,个别可能还会在个人简历中增加几行。长远来看,有如人生中的一次次迁徙或旅行。享受旅行的快乐,已然成了我的一种追求和乐趣。乐趣从何而来?寄情于山水,是简便易行的了。在山水之间取己所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得其乐,也乐在其中。旅行中,我更偏爱的是瞻顾历史遗迹。这其中,或知名或不知名,既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实物,背后还有值得玩味的故事。能够留存下来的历史遗迹,本身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有些直观外在,有看得见的风景,其背后的人与事,虽无形,却又组成另一道看不见的风景,可能更生动和惊心动魄,意味无穷。由物而人、而事,引出一段历史,牵出几段逸事,遗迹便活了起来,不再仅仅是静态的实物。

内容概要

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旅行中,或观察,或思考,或欣赏陶醉,或品评感叹,于是有了《芷江旧攀》、《凝固在阎府的历史》,《走在阿炳故里》、《故乡的“笑问”》……还有《俄罗斯的面纱》、《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走马观花巴阿秘》……既有旅行现场的记游,也有往日游历的追忆,既有看得见的山物风貌,更有背后看不见的人文风景……我想展现的就是这样一幅立体而有最深的风景。自己欣赏的同时,以图文的形式把它们呈现出来,与人共赏,与人同乐,不亦乐乎?

作者简介

斯雄,本名朱思雄,湖北洪湖人,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以编报纸、办杂志为主业。新闻之外,写点散文随笔,兼及时评。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网友关注的十大网评人”。著有《香港回归十年志(200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11月)、《平等的目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11月)。2007年6月,央视《亲历·见证》栏目为其拍有纪录片《双城故事:爱在他乡》。

书籍目录

自序:旅行,遍览世间风景(一)  芷江旧事  徽商:“作退一步想”  凝固在阎府的历史  日昇昌随记  走在阿炳故里  孟良崮的硝烟  “文革”有个博物馆  铁西区的记忆  威海:“第二香港”?  边城故事  长城的另一面  周庄减商味  名胜古迹的忧虑  俄罗斯的面纱(二)  京城感怀    之一  北望沙尘暴    之二  旧城古树  百年遗情    之三  谁在保护北京古都风貌?    附:北京古都风貌不再?(许扬)    之四  逛旧书市  故乡忆旧    之一  追寻东岸庙菩萨    之二  自留地记    之三  故乡的“笑问”  八闽琐记    之一  施琅:英雄不问出处?    附1:驳斥斯雄的《施琅:英雄不问出处?》(红如)    附2: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以谁命名(余平)    之二  只喝“金门高粱酒”    之三  妈祖的力量  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    之一  飞上高原,走近拉萨    之二  媲美九寨沟的西藏“江南”——林芝    之三  探访阿沛民俗文化村    之四  藏族发祥地与“西藏第一”    之五  抗英遗迹与昔日衙门——宗山城堡    之六  贵族生活的活标本——帕拉庄园    之七  西藏最南端——亚东    之八  援藏的县委书记    之九  班禅驻锡地扎寺展佛    之十  神湖纳木措    之十一  拉萨中心的中心:八廓街与大昭寺    之十二  藏区“普陀山”——布达拉宫  走马观花巴阿秘    之一  巴西的“上海”    之二  贝洛购物记    之三  黑金城白金城    之四  里约耶稣山    之五  H·STERN宝石店“扫货”    之六  伊瓜苏看桑巴舞    之七  伊瓜苏瀑布世界第三    之八  仅次于三峡的伊泰普水电站    之九  南美蔬菜的特殊味道    之十  玫瑰宫:像中国镇政府的总统府    之十一  莫雷诺活冰川每天移动厘米    之十二  火地岛:世界最南端的城市    之十三  探访阿根廷探戈发源地    之十四  坐阿根廷航空公司航班的遭遇    之十五  秘鲁世界之谜:纳斯卡大地画    之十六  秘鲁鸟岛让谁“中彩”    之十七  国际旅行最好找当地老外做导游    之十八  在南美打拼的华侨华人(三)  回归后的“东方明珠”别样斑斓绚丽(人民网文化频道)  香港:自由的天空(人民网强国论坛)  央视《双城故事》第三集:爱在他乡(央视《亲历·见证》栏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没想到的是,60多年过去了,与战役有关细节的争议,居然一直没有间断过,颇耐人寻味。首先是战役双方伤亡的人数,就有多个版本。关于国民党军的伤亡总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的解说词为:“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共三万二千人全部被歼,无一漏网。”目前比较公认的则是3.2万人,其中整七十四师伤亡2.2万人。譬如,《孟良崮战役》一书的介绍就是:“歼敌番号:七十四师师部、第五十一、第五十七、第五十八旅全部(这三个旅是整编七十四师编制),整编八十三师十九旅五十七团。歼敌兵力:毙伤一万三千人,俘虏一万九千六百七十六人,合计三万二千六百七十六人。”无论七十四师是否全部被歼,但成建制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基本被消耗掉,应该是既成事实。国共双方大体没什么疑义。至于解放军的伤亡人数,说法比较多。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的解说词只说:“在与敌人的血战中,我华野部队共有2800人壮烈牺牲。”《孟良崮战役》一书的介绍则是:“我军:阵亡二千零四十三人,负伤九千三百人,其他减员八百四十六人,合计一万二千一百八十九人。”此外,还存在其他很多说法,譬如有说国共双方对比是一比三,也有说三比一,还有更高比例的。高报对方、低报己方的伤亡人数,这在战争中是常见的,特别是在战争进行之中以及刚刚结束阶段,有时候还是一种战术上的需要。要弄得大体准确,特别是在战争结束的初始阶段,应该不难。60年过去了,还不能作一权威的结论,可能就不单纯是军事上的问题了。有关孟良崮战役,还有一个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的细节:张灵甫到底是被击毙还是自杀?在靠近山顶的一处石壁上,赫然刻有一行大字“击毙张灵甫之地”,下面一行小字为“张灵甫系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中将师长,于一九四七年五月十六日在孟良崮战役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毙”。所谓“击毙”,当然就排除了自杀的可能。我问当地宣传部的人,这处刻字是何时所为,答“上世纪80年代”。这大约代表当时的看法。

后记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是鲁迅的名言。到了互联网上,这话被篡改为“其实地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路了”。两种说法,讲的都是真理。不过,对于旅行的人来说,有路无路,人多人少,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能在旅行中,见人之所未见,悟人之所未悟。能有这样的体验,并成为一种乐趣,一直坚持下来,也能成为一条路——这些年,我差不多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一路晃晃悠悠地走来。2000年4月,我随中组部、中宣部组织的重大典型采访团赴湖南芷江采访。忙里偷闲,当地的人安排我们去参观当地的名胜:芷江受降城、风雨桥、天后宫……当时颇有感觉。回到北京后,典型报道的文字写了近两万,时间花了很多,但现在差不多都忘了。当时有一种冲动,想写点工作之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议,并特意找县委宣传部要了一本《芷江县志》作参考,于是有了《芷江旧事》,刊登在《人民日报》副刊,不过作了很多删节,主要是芷江受降时涉及当时国民政府的一些敏感人物,不便提及。一个月后我到香港工作,顺手把原稿交给《大公报》,不久全文在((大公园))副刊发表。正是在这一次,我忽然意识到,此前我走过那么多的地方:武当山、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沟、韶山、张家界、泰山乃至西沙群岛,还有山西乔家大院、平遥等等,特别是有一年去新疆,一次就待了一个半月,几乎跑遍南疆北疆,等等,当时还真是挺有感觉挺享受的。所叹去完就完了,除了一大堆人与人、人与风景的合影,居然什么东西都没留下。回想起来,懊恼不已。

编辑推荐

《游方记》编辑推荐:旅行就是看风景,但风景并不都在风景名胜处。静下心来,懂得了欣赏,则留心处处皆风景——人生,也不过是次旅行,真有了这样的心态和心境,便时时刻刻,随时随地。仿佛都在旅行,遍览世间风景。同去?同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游方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