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关系史。第1卷

出版时间:2004-12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春英 编  页数:23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已是海内外中国人以及国际社会的共识。那么,古,从何时开始?它的源头是什么?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两岸人民是如何不断地融合、共同开发台湾的?台湾又经历过怎样的苦难?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又是如何共同抵御外敌、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而斗争的?台湾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中国人民是如何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等等。这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晓的。然而,这些问题可以从最近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张春英主编的《海峡两岸关系史》中寻找到答案。     这部著作在新的世纪到来之后、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出版,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该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学术界对海峡两岸关系的研究,在近十多年来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由多卷本、百万字以上、以“通史”形式出版的力作,这还是第一部。从这个角度说,该书具有创造性。该书作者站在21世纪的高度,从两三万年前的史前时期开始,全景式地、追根溯源地系统研究海峡两岸关系历史的发展演变的进程,探讨了其发展的规律。可以说,这部著作的出版,开拓了海峡两岸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弥补了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从结构、体系来看,该书从史前时期开始,以台湾考古发现的三万年前从大陆跋涉到台湾的“左镇人”为标志,一直写到21世纪到来后两岸关系的新发展。该书根据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特点和规律,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开发——融合时期(史前——明中期);变乱——回归时期(明后期——民国时期);内争——对峙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1978大陆的改革开放前);缓和——统一时期(1979大陆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二十一世纪初的两岸关系)。这一分期,廓清了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概括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主题和发展内容,达到了历史的和逻辑的高度统一,从而构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海峡两岸关系史的框架体系。这一创造性的探索,对于进一步建立海峡两岸关系史的专门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从内容上看,该书史料祥实,内容丰富,观点创新。该书第一卷主要阐述了史前时期到明朝中期的海峡两岸关系,其中大量运用近年来台湾考古新发现,以台湾海峡的地理变迁,从语言、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祥尽地说明了台湾与大陆的密切关系,台湾文化根系大陆;从中国历代王朝对台湾的开发、经营和治理,挖掘新的史料,祥尽地论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第二卷,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后,对台湾同胞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台湾同胞以各种方式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充分体现了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精神;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抗日战争,海峡两岸出现了相互激荡的革命斗争的场景。如第三卷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在海峡两岸对立对峙的局面下,两岸却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形成共同反对台湾分离主义的斗争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的优良传统。在第四卷中,集中概括了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民反“台独”反分裂的三次斗争及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探讨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反“独”促统的新战略。这些观点,均俱创新性。     从研究方法来看,该书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以历史研究方法为主,间以分析、归纳、比较、统计等方法;以系统研究方法为主,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辅以专题性研究;以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过程为经线,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关系为纬线,纵横交错、史论结合,编织一幅全方位展现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画卷。     其次,该书的出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及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神圣的历史使命,也是海内外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真诚愿望。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已将“完成祖国统一”列为进入新世纪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大再次阐述。目前,海峡两岸关系问题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两岸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主题之一。该书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出版,并以其丰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了两岸关系的来龙去脉,以地理、人文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史实来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统一的必要性、紧迫性,探讨了两岸关系相依相存的不可分割性;合则两利,分则两损的利益相关性;融合和统一、交往和交流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流等历史的经验和规律,从而适应了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祖国统一大局。该书不仅可供专家学者研究参考,还可为党的对台政策提供咨询和历史的借鉴,具有很强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另外,由于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致使自1949年起两岸相互隔绝30年之久。两岸人民缺乏交流,特别是在“台独”分裂势力的欺骗、蛊惑下,台湾同胞对大陆的了解还不全面,有的人对“一国两制”还有疑虑。该书详细地阐述了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发展,不同时期对两岸关系所发挥的影响作用,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实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努力,以及以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发展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特别是着重论述了新的世纪之初,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新的发展。这些问题的阐述,对于当今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增强两岸同胞特别是青年一代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感,从而消除隔阂,增进共识,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扩大交往交流,推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该书以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回击了“台独”分裂势力妄图分离台湾、分裂中国,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种种言行,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     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呼声;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的统一;祖国的统一又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海峡两岸统一的趋势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这既是该书得出的又一科学结论,也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实践的写照。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祖国的和平统一一定能早日实现。

书籍目录

第一卷  开发·融合第一章 结论  一、研究海峡两岸关系史的宗旨  二、海峡两岸关系史的主题  三、海峡两岸关系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历史分期及主要线索第二章 祖国的宝岛台湾  一、台湾与祖国大陆三为一体  二、石器时代的台湾与祖国在陆  三、台湾文化根系祖国大陆第三章 中国历代王朝对台湾的开发  一、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对台湾的经营  二、隋朝对台湾的经略  三、唐朝时期祖国大陆汉族人民开始向台湾移民  四、宋朝对台澎的开拓和治理  五、元朝在台湾设立治所第四章 明朝前期海峡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  一、澎湖巡检司的裁撤与重建  二、明朝前期向台澎的移民和开发  三、明朝前期海峡两岸的贸易  四、明朝前期汉族与高山族的友好关系

章节摘录

  根据碳14对八仙洞遗物测定年代,长滨文化距今大约15000年。  长滨文化石器的主要特点是:(1)以石片石器为主,材料采自砾石;(2)主要的器类有边刮器、尖状器、复刃刮削器、单面打制砍砸器;(3)打片方法主要是锐棱砸击法和锤击法;(4)石器中多为偏刃锋。长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这类石器,在大陆也不乏同类产品。贵州兴义县猫猫洞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石器就是以石片石器占多数。长滨文化石器的形制和石器制作的方法,也与北京周口店等大陆同时代遗址所发现的旧石器的形制和制法极为相似。尤其与湖北大冶石龙头和广西百色上宋村两处出土的砾石砍砸器相似。长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穿眼的骨针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存也是如出一辙。  台湾“左镇人”和“长滨文化”时期,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其出土遗物已反映出与大陆的联系。  1969年,宋文薰教授曾预言:长滨与巴拉望(注:指菲律宾巴拉望洞穴内发现的文化遗物)一定是经由华南传进,相信总有一天在华南可发现与长滨更相像的文化来。福建的考古发现,果然证实了这一预言。  1989年,福建漳州文化局文物科曾五岳先生在漳州市北郊调查,采到一批小石块,经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等鉴定为旧石器,此后,有关部门对漳州北郊进行了更大范围的发掘,在莲花池山下层出土旧石器共23件,包括石核、石片、砍斫器和刮削器四种,经鉴定,年代为距今4万~8万年。这一发现,意义十分巨大。长期以来,两岸都有学者认为台湾旧石器文化与祖国大陆关系密切,台湾文化可能由华南传人,在这之前却一直未在离台湾最近的福建发现早于“左镇人”的古老文化,在福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清流人”、“东山人”、“甘棠人”化石,距今约10000年,年代都较晚。莲花池山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海峡两岸远古文化交流的一个空白,也为“左镇人”、“长滨文化”的主人是通过福建迁到台湾提供了佐证。  ……

编辑推荐

  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孙中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峡两岸关系史。第1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遥遥难忘一水之隔,分不开剪不断思念的锁,通过这本书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祖国的宝岛---台湾,是一本好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