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白雪秋,黄俊立,聂志红,赵子平 著  页数:214  

前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大战略,它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重大的理论创新。深刻分析和全面把握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基本内涵、内在联系和重大意义,对于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展开和深化,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这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是第一次。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又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具体的安排。

内容概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不仅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内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丛书”包括《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党的建设与和谐社会》五种,分别由五位在中央机关工作的同志执笔。《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为丛书之一,论述了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一、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意义第二节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一、贫穷不能导致社会和谐二、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离不开经济发展三、经济发展是和谐社会可持续的重要基础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第二章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中共几代领导集体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二、城乡发展失衡: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三、城乡一体化发展: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的时机与条件一、工业化中期: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二、统筹城乡发展:初见成效且后势强劲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一、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二、在统筹的基础上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值得借鉴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第三章 协调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和谐第一节 协调区域发展: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区域发展失衡引发社会不和谐二、协调区域发展的有利时机第二节 协调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一、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的战略布局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和新挑战第三节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大机制二、协调区域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四章 公平分配:人与人的和谐第一节 公平分配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一、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二、公平分配的科学内涵三、我国当前在分配领域中的不公平问题第二节 影响公平分配的主要因素一、公平分配的实现机制二、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公平分配的因素第三节 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人际和谐一、促进公平的经济增长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四、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第五章 绿色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矛盾与协调一、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识二、经济发展与自然的矛盾三、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协调第二节 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结构耦合二、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与调控三、生态经济系统平衡的实现模式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制度设计一、外部性内部化二、环境产权制度安排三、环境标准化管理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第一节 市场化改革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是和谐的统一体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也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第二节 正确认识市场化改革中所产生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一、利益形成机制的转换与社会不和谐问题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社会中的不和谐问题三、社会不和谐问题只有在深化改革中才能得以解决第三节 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一、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二、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四、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五、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六、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是由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人民生活中业已引起广泛关注的紧迫问题。包括就业问题,失地问题,失业、下岗和社会保障问题,“看病贵、看病难”和“上学贵、上学难”问题,等等。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具备一定或较好的条件,关键是要给予更大的重视和关注,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这些问题。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带基本性,并将在较长时期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矛盾。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等等。这些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全面解决,但也要千方百计加以缓解。因此,如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所指出的,我们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解决上述矛盾的方式很多,最近几年党和政府也确实为上述矛盾的解决采取了不少切实措施,例如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的职能和工作方式、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来缓解居民的住房难问题、减免学生学杂费、禁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等。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党和政府的威信在不断地提高。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有这些措施的运用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比如经济发展落后了,政府就很难拿钱出来建设廉租房,学校减免学生学杂费的措施也难以行得通。因此,经济发展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关键。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发展问题也是非常重视的,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要求政府和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表明了这一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