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道

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倪德卫  页数:374  译者:周炽成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内容概要

  本书收集了美国汉学大家倪德卫数十年的代表之作,集中体现了其研究中国哲学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最值得中国读者注意的是三方面:道德哲学研究成果、孟学研究成果、明清哲学研究成果。倪氏通过研究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甲骨文)来探讨“德”的原始含义,并以点带面地对中西道德哲学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作为西方出色的孟学研究专家,倪氏对孟子的唯意志论倾向的分析、对孟子之墨家思想来源的考辩、对孟荀关系的探讨等都显示出了过硬的功夫。另外,他对王阳明、戴震、章学诚等明清哲人的研究,也别具一格,尤其是在追溯戴、章之荀学渊源上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倪德卫 译者:周炽成 编者:(美国)万白安 丛书主编:刘东倪德卫(David S.Nivison)生于1923年,先后获哈佛大学学士(1946年)、博士(1953年)。 从1948—1988年,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哲学和古汉语。退休前,任Walter Y.Evans-Wentz东方哲学、宗教与伦理学讲座教授,并同时任哲学系、宗教系、亚洲语文系三系教授。曾担任美国东方学学会西部分会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太平洋分会主席。利用甲骨文、金文、古代天文学以及《今本竹书纪年》等材料,多年探研夏商周三代的纪年问题,取得国际瞩目的成果。代表作除本书外,还有《章学诚的生平与时代》等。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1致谢/1第一章 导言/1第一节 倪德卫著作的特色/2第二节 论文提要/6一、中国哲学探索/6二、古代哲学/8三、最近的几个世纪/12第三节 编辑方面的问题/15注释/15第一部分 中国哲学探索第二章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德”/21注释/35第三章 ‘德’的悖论/37注释/51第四章 德可以自学吗?/54第一节 对孟子的回顾/55第二节 苟子/56注释/260第三节 新儒家/59第四节 清代/62第五节 总结/66注释/68第五章 中国道德哲学中的金律之辩/71第一节 例子和差异/71第二节 《论语》中的恕/74第三节 冯友兰论忠恕/76第四节 一种替代的解释/78第五节 中国后来的解释/81第六节 总结性的想法/87注释/92第二部分古代哲学第六章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志无力/97第一节 孔子/99第二节 墨子和孟子/10l第三节 荀子/105第四节 心与欲的模式/107注释/111第七章 孟子的动机和道德行动/113第一节 “自弃”作为一种“不为”的方式/114第二节 道德行为如何可能?“推”的概念/119第三节 “一本”和“二本”的道德/125第四节 “推”如何可能?/129第五节 对孟子的有限辩护/130一、道义论,还是结果论?/131二、立刻行动的问题/134三、我对我的感情负责吗?/136四、后退问题/140第六节 比较/142一、庄子和荀子中的问题/142二、西方观点的样本/143注释/147第八章 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哲学唯意志论/152第一节 “不得于言……”/152第二节 历史的假设/155第三节 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156第四节 与庄子的比较/160第五节 墨家的唯意志论与告子/162注释/166第九章 “二本”。还是“一本”?/168注释/186第十章 《孟子·告子上》第三至五章中的问题/188注释/206第十一章 《孟子·尽心上》第十七章 中的问题/209注释/215第十二章 论《孟子》的翻译/217第一节 译者/217第二节 译文/220第三节 准确性/225第四节 评价/244注释/247第十三章 荀子论人性/249第一节 引言/249第二节 问题/252第三节 第一个假设/253第四节 解决方法/258第三部分 最近的几个世纪第十四章 王阳明的哲学/265第一节 引言/265第二节 心学/266第三节 目标/268第四节 王阳明的世界观/269第五节 王阳明的哲学心理学/272第六节 作为一种“道”的王阳明思想/274一、自我修养/274二、知/276三、工夫/278第七节 结论/282注释/283第十五章 王阳明的道德决定:中国的“存在主义”问题/284第一节 中国的“存在主义”/284第二节 一些可见的不同点/287第三节 存在的苦恼/291第四节 王阳明道德决定的性质/294注释/300第十六章 章学诚的哲学/304第一节 新儒家的背景/307第二节 作为新儒家的章学诚/309第三节 章学诚的历史理论/311注释/315第十七章 两类“自然主义”:戴震与章学诚/317第一节 引言/317一、戴震与章学诚/317二、问题/318第二节 历史的问题/320一、纪事年表/321二、对纪事年表的评论/322第三节 评论性的问题/328一、六种理论/328二、荀子/330三、孟子/331四、戴震论孟荀/332五、章学诚论孟荀/335注释/339参考文献/341译后记/370

章节摘录

《(孟子·尽心上)第十七章的问题》讨论了在文本中的十七个字。这是倪德卫方法论的一个好的例子,这种方法论意味着,他认真地研究了前人的翻译和注,然后提出解释的假设。但是,他也指出,我们不必做前人学术成果的奴隶,因为,倪德卫个人的看法是:所有前人的解释都没有觉察到该段的意义。《论(孟子)的翻译》对目前的《孟子》英译进行了批评性的论说(倪德卫也讨论了古典的中文注释和翻译为其他语言的译文)。《孟子》包含了相对易懂的古汉语,也包含了很多“有疑问”的部分。倪德卫审视了译者和注者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实例。倪德卫的讨论反映了在数十年的教学和研究中对《孟子》文本的尽情的投入,并且也是对出自倪著前面的文章的多种见解的整合。通过认真阅读本章,读者能够学到大量关于古汉语的知识,对于任何翻译《孟子》的人或者追求理解倪德卫谈到的大量段落的任何一段的人来说,这种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在《荀子论人性》中,倪德卫说到了在孟子之后的另一个主要的儒家哲学家的一种明显的紧张。荀子也许以主张人性恶而最为有名。这显然是对以人性为善的孟子的猛击。但是,荀子也说,使人和“鸟兽”区别开来的是:人有义[通常翻译为“正义之心”(senseofright—eousness)]。但是,如果人(作为人的资格)有正义之心,那么,难道苟子不是说人性毕竟是善的吗?

后记

本书作者倪德卫(DavidShepherdNivison)生于1923年,先后获哈佛大学学士(1946年)、博士(195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华盛顿担任日文翻译。在哈佛大学期间,他受业于杨联陛与洪业先生,跟从他们学习中国史学和中国哲学史。自1948—1988年,倪德卫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哲学和古汉语。退休前,他任沃尔特·伊凡斯一温兹(Wal‘terY.Evans—wentz)东方哲学、宗教与伦理学讲座教授,并同时任哲学系、宗教系、亚洲语文系三系教授。倪德卫的早期论文着重研究中国哲学中的知行观(后来方克立对此问题又有专门研究)。他的代表作《章学诚的生平与时代》出版于1966年,并在次年获巴黎高等学院所授予的PrixStanislas—Julien大奖(此奖首次颁发于1875年,授予理雅各的五卷译本《中国经书》;嗣后,洪业、AuthurWaley、EdwinO.Reischa’uer、饶宗颐先后获得过此奖)。倪德卫曾担任美国东方学学会西部分会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太平洋分会主席。他的著作包括论文集《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1996年)和同年出版的其祝寿文集《中国语言、思想和文化:倪德卫与他的评论者》。自1971年起,倪德卫开始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和写作,利用这些资料以及所谓伪书今本《竹书纪年》,探研夏商周三代的纪年问题,并在美国和中国大陆出版了有关这一问题的中英文论文。他对三代纪年进行了全部重建,其年代与中国政府资助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发表的年表完全不同。

编辑推荐

《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家之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海外中国丛书中的汉学著作看了不少,就这本的翻译最差了。应该说,该丛书的翻译在国内居于前列。我一直都比较信任该丛书的翻译,因此没仔细翻看该书的内容就买了。但不知怎的,这本书的翻译,不论是对原作者思想的把握还是语言表达,都让人不知所云。说不忍卒读,殆不为过。本人曾读过倪德卫的《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由这本书看,原作者的水平虽然不能说顶尖,但其详实的文献资料、细致的分析,仍大有其可观之处。本来我对《儒家之道》抱有较高的期待,没想到被翻译糟蹋成这样!建议将该书重译。
  •     米兰昆德拉曾批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认为其忽略了肉体的真实感,在他看来,牙疼比我思更真实,他的命题应该是“我欲故我在”吧。
      儒家哲学,也有类似于“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更准确点,应该是“我德故我在。”如孟子认为不忠不孝的人就是禽兽,这个命题就是“我德故我在”。
      但儒家的生活经验很丰富,他们发现生活中,很多人都比较讨厌道德,而更喜欢女人的乳房。道德经常被人冷落,而乳房的真实感却至死难忘。连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也频频发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样,儒家就陷入了非常矛盾的处境中,一方面他宣扬道德是美丽的东西,而另一方面,人们却总对道德不太感冒。
      倪德卫觉察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他把它称之为“意志无力。这里人的理性与欲望之间出现了裂缝,理性喜欢道德,而肉体讨厌它。
      道德总是对欲望进行着安排,试想哪个有尊严的东西想被其它的东西安排呢,所以肉体的革命与反抗是自然的。
      除了“意志无力”的考察,倪德卫认为儒家道德哲学还有一个致命的悖论。在千变万化的道德理解中,服务与牺牲是道德的本色内涵。如孔子的“居之无倦”,孟子的“推恩”,今天的“为人民服务”都强调道德的无私性,奉献性。
      但是儒家的道德论证并非如此的纯粹与单纯,而是往往带有政治利益的色彩的。如“仁者无敌”,“德不孤,必有邻”,“得民心者得天下”等,都是讲道德能带来政治上的好处。这样,儒家修养道德的动机就变得不纯洁了,到底是为了奉献社会呢?还是想从中获得好处呢?这就是倪德卫所注意到的儒家的“道德悖论”。
      如果政治人物认识到道德的修养是有利于自身统治的,那么在潜意识中,他的修德的行为就不可能是奉献了,而是一种想要获得好处的自私,而毫无高尚性可言。
      倪德卫对于儒家的论述主要从这两个问题入手,行文的主题很明显,思路清晰,点到了儒家道德哲学缺陷的关键,值得一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