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三十年

出版时间:2008-10-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马立诚  页数:341  
Tag标签:无  

前言

  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10年。我想,有点生活经验的人略一回首,都会产生沧海桑田的感叹。10年前,我和凌志军撰写了《交锋》,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回忆起当年3月在王府井南口低矮的风入松书店签名售书的情景,宛如目前。10年过去,又换了人间,王府井的面貌也完全改观了。  我从1978年进入新闻界担任记者和评论员,这一经历正好和改革开放的过程相重合。在这30年里,我和很多人一样,和改革坐在一条船上,驶入了这一进程的波峰浪谷。期待、欣喜、挫折、彷徨、激动、冷静……真是五味杂陈,一言难尽。在路标转折途中,有些不经意的遭际,当时看来并不起眼,但事后回顾,竟成了历史的关键点,很多经历也化为历史的刻痕。我的心里,时常鼓荡着这样的念头:不把这些亲身经历的历史脚步描画出来,就愧对了历史。于是,就有了读者面前的这本书。这本书在《交锋》10年之后出版,又有了许多新史料。比如,时至今日,有人竟要求为“四人帮”平反。他们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这本书就有了详细的披露和分析。  这30年,气象万千,头绪万千。在浩如烟海的现象面前,怎样让读者一册在手,全貌在胸?我在书中以四次大争论作为框架,梳理了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和读者共同探讨日常生活背后的真相和规律。30年的过来人大都有这样的体验:改革开放正是一次又一次突破了陈旧思维及习惯势力的阻碍,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果。我认为,从大的方面来说,如果把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综合起来看,可以说是经历了四次大的争论,实现了四次大突破。  第一次大争论是1978年前后,争论的中心问题是,要“两个凡是”还是要改革开放?第二次大争论是1992年前后,中心问题是,要计划经济还是要市场经济?第三次大争论是1997年前后,中心问题是,私营经济是活水还是祸水?第四次大争论是从2004年开始至2007年,中心问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是搞错了?本书中,每一次大争论的标题下面,都有两块内容,先把争论的来龙去脉作了详尽介绍,然后描述与争论相关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两块内容互相补充,也许能使读者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丰厚的认知。  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以“改革开放在四次大争论中前进”为题,赴各地演讲,获得听众普遍认同。在演讲中,我向听众介绍了这四次大争论的两个特点:一是早先的争论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后来利益博弈日益凸现,导致思想纷争和利益诉求纠结在一起,情况越来越复杂。二是过去往往一锤定音,今天可以说是多种声音的表达和平衡。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中国改革的研究。2008年初,我出版了《历史的拐点》(浙江人民出版社)。这本书描述了中国历史上十几次重大改革的曲折经过,实质上是一本中国改革史。我是想以此书给今天的改革提供一个借鉴。通过研究,我发现,改革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起着很大作用,比如清代的洋务运动。而一次又一次农民起义,却未必能促使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力浪潮般地涌现,比如朱元璋起义。就此来看,中国历史上多次改革失败是极大悲剧,也是中国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重要原因。  所幸的是,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至今方兴未艾,并且已经取得辉煌的成果。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改革开放推进到底。  2008年9月

内容概要

改革开放30年来,险峰凸起,激流回旋,发生了多少次起伏跌宕的交锋?每次交锋背后,又有多少观念的碰撞和利益的博弈?    马立诚身处30年交锋前沿,亲身见证、参与了众多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亲身经历的现场感、扣人心弦的情节、高屋建瓴的视野,使本书产生了巨大的阅读期待。    本书直面30年来社会多方面的风风雨雨。它有如一幅行云流水的长卷,生动地描画出改革开放的进程。惊心动魄,振聋发聩,令人抚案叹息,掩卷深思。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交锋三十年

作者简介

马立诚,曾任中国青年报社评论部副主任、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编辑、凤凰卫视评论员。
  长期以来,从事中国改革研究,撰写多种评论及文化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8年,与凌志军合作撰写的《交锋》《呼喊》,出版后连续两年成为当年中国最畅销书。《交锋》发行200万册,在全球产生巨大影响。
  1999年,被美国《亚洲周刊》杂志评选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50人之一。
  1986年至今,出版著作15本。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次大争论:“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 邓小平:中国上空的不死鸟 明星胡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锋干将 孙长江在1978 十字路口的抉择:改变国运的两次会议 刘心武和卢新华:伤痕文学出鞘 吴明瑜:我为邓小平起草科学大会讲话 小岗村红手印:谁向外讲谁不是人 1978: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历险记 《乡恋》:一首歌曲引发的争论狂潮 “初级阶段”——谁想出来的 星星美展:划过夜空的绚丽 朦胧诗爆炸:后果很严重 四月影展:墙里墙外的突破 回城流意外催生了个体私营经济 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道闪电 潘晓仰天长问:为什么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深圳:杀出一条血路 杜润生和五个1号文件 我与袁庚有神交 等待已久的突破:商品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央全会决定 中宣部长朱厚泽首倡宽容 十三大:党政分开,说时容易做时难 蛇口风波:“陈腐说教与现代意识的激烈交锋”第二次大争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姓社姓资人心惶惶 苏东剧变:焦虑的邓小平 横空出世皇甫平 为什么总有人怀念计划经济 个体私营经济败走麦城 江泽民下令删改党报社论 一篇挑战邓小平的奇文 南方谈话:邓小平的天鹅之舞 批“左”:田纪云豁出来了 十四大:尘埃落定,市场经济全面启航 下海,下海 1993关键词:软着陆 “50条”:新一轮改革启动 陈光怎么变成“陈卖光”第三次大争论:私营经济是祸水还是活水 四份万言书:矛头直指私营经济 厉有为蒙难记:所有制改革的插曲 “五二九”讲话:阻碍思想解放的阴霾一扫而空 十五大:回答万言书的挑战 光彩事业为什么赢得江泽民、胡锦涛的支持 私营企业家能入党口吗 十六大关键词:保护私有财产 中国特色的“红帽子” 步云直选:第一个吃螃蟹的张锦明 轰动世界的《交锋》官司 从黑发人谈成白发人:加入WTO的较量 吕日周绝地一搏:得了民心,失了…… 原罪激辩:要不要给富豪大起底 798:北京的文化欲望第四次大争论:中国改革搞错了吗 郎咸平旋风:明星学者掀起质疑改革的巨浪 刘国光旋风:经济学家内部分化,姓社姓资风波再起 巩献田旋风:《物权法》一波三折,终成正果 张勤德旋风:“左”的棒子队出手 “左”的人物为何质疑“36条” 黑砖窑事件的离奇解读 有人要为“四人帮”平反 寡头化VS民粹化:改革共识破裂了吗 十七大: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此中有真义 温家宝:多难兴邦.中华不死 对日新思维震动亚洲 厦门PX:电子民主很好很强大 体制内的声音:民主是个好东西 《人民日报》回答《炎黄春秋》 昆明掀起了仇和热 汪洋:解放思想又扬帆

章节摘录

  第一次大争论:“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  邓小平:中国上空的不死鸟  1976年底,粉碎“四人帮”之后两个多月,北京还是大字报的天下。  我骑车经过天安门广场,看到东观礼台的前墙上新贴出一条粗黑体字的大幅标语:“强烈要求恢复邓小平三副一正职务!”  粉红色大字报纸上,沿着粗黑的大字边缘,淌下来一缕缕墨汁。这个印象至今还很清晰。  标语上的“三副一正”,是指邓小平在“文革”中复出时,曾经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四个职务。  1976年3月底4月初,天安门广场爆发了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民众运动。我当时也不顾禁令,经常来到天安门广场,融入到悲痛和愤怒的海洋之中。4月5日,运动被镇压,388人被捕。7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中共中央发布的决议,我在朋友家里和朋友一起收听了这个广播,播音员用“文革”中特有的那种响亮刺耳的高音阶声音说:“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事件和邓小平最近的表现,认为邓小平问题的性质已经变为对抗性的矛盾。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提议,政治局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我和朋友们仿佛当头挨了一棍,久久地,谁也没有说话。  随即,报刊上给邓小平扣上了“天安门事件总后台”的帽子,称邓小平是“邓纳吉”。紧接着,北京和各地奉命表态游行,拥护中共中央决议。各种媒介铺天盖地声讨和批判邓小平。  一直等到毛泽东去世不久的10月6日,“四人帮”被逮捕。全社会的积怨一下子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天安门事件和邓小平的命运立即成为各界关注焦点。这幅标语,就表达了当时全国的民心。  可是,没过几天,民众就吃了一记闷拳。  “文革”中,有一个尽人皆知的最高宣传权威,这就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联合社论。两报一刊社论平素不见踪影,但一到运动的关键时刻,就出台面世。社论所传达的内容,无疑是中央最新工作方针。  1977年2月初,主持中央工作的汪东兴把一篇社论交给中央宣传口负责人耿飚,要求以两报一刊社论名义发表,强调不准动一个字。当时参加中央宣传口领导工作的解放军报社社长华楠回忆说:“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来了个这么个东西?”在议论这篇文章的时候,耿飚说,如果按照这篇文章的要求办事,粉碎“四人帮”等于白搞了,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但是,意见归意见,还要服从上级。2月7日,经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审阅同意,两报一刊发表了这篇社论,题目是《学好文件抓住纲》。当天《人民日报》以通栏大字标题加框发表了这篇社论,社论用的字体也比一般社论的字体要大,以示突出。北京其他报纸和全国各地报纸同一天以同样规格转载这篇社论,一望而知来头很大。  社论向全国发出这样的号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凡是”。华楠说,华国锋要对这篇文章负总责,但实际上汪东兴是“两个凡是”的直接策划者和制造者。  “两个凡是”的直接目的,显然是阻挠邓小平出来,不许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两个凡是”更广泛的含义,则是继续神化和崇拜毛泽东,坚持“文化大革命”那一套理论方针,不许有半点质疑。这一手在当时还有些威力。毛泽东刚去世,个人崇拜还有很大市场。  为了强化“两个凡是”,1977年初,华国锋下令加强公安工作。他在一份文件上批示说:“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攻击诬蔑中央领导同志的大标语、大字报。现在社会上还流传着不少政治谣言,政治上十分反动,恶毒攻击一些已经去世的和现在的中央领导同志,妄图蛊惑人心,煽动群众,挑拨离间,分裂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在批示中,华国锋要求对“谣言的制造者”进行逮捕和镇压。这里的重点,是采用专政手段压制批评毛泽东的意见。  但“两个凡是”一出台,就受到各种抵制。1977年3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会议之前,叶剑英对华国锋的讲话稿提出两条意见:“一是天安门事件是冤案,要平反;二是对邓小平同志的评价,应该把提法换一下,为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会议中,陈云说:“我认为绝大多数同志到天安门去是为了悼念周总理,邓小平与天安门事件无关。中央有些同志提出让邓小平重新参加中央领导工作,是完全正确的、完全必要的,我完全拥护。”  王震说:“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这是毛主席讲的,周总理传达的。他是同‘四人帮’作斗争的先锋。‘四人帮’千方百计卑鄙地陷害他。天安门事件是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在元老的压力下,华国锋略有让步,但他还坚持“两个凡是”的底线。他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毛主席决定的,是必要的。1973年,邓小平同志重新出来工作是有成绩的,也犯有错误,解决邓小平同志的问题要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4月4日,邓小平在没有恢复职务的隋况下,给中央写信,质疑“两个凡是”。信中说:“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什么是“准确的、完整的?”邓小平后来作了这样的解释:“毛泽东同志在这一个时间,这一个条件,对某一个问题所讲的话是正确的,在另外一个时间,另外一个条件,对同样的问题讲的话也是正确的;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条件对同样的问题讲的话,有时分寸不同,着重点不同,甚至一些提法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在十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华国锋感到挡不住邓小平的复出了。他派人找邓小平谈话,要求邓小平出来之前写个东西,写明“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  邓小平拒绝了这个要求。他说:“我出不出来没有关系,但天安门事件是革命行动。”

编辑推荐

  30年岁月噫呈嘻弹指一挥间大部分时段却都是海水碰火焰。1998《交锋》爆炸;1999《呼喊》风靡;2008《历史的拐点》长叹。  万事开头难。  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主流翻转过来,把改革开放推上主导地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第一次大争论从思想观念展开,波及面之广,超过后来的历次争论。  第二次大争论的核心问题,是维护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的“天鹅之舞”。南方谈话开启的时代,比80年代的改革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因为它以市场经济体制再造了中国。  从1995年春到1997年春先后问世四份万言书,向人们发出警告:私营经济正在造成严重危害。  究竟应该怎样评价私营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这就是第三次争论的主要内容。  历史的进步绝非纯而又纯,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是触目惊心。  怎么办?是继续推进改革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走回头路,倒退到普遍贫穷的时代“取消”这些问题?  中国的改革错了吗?  第四次大争论就此展开……  本书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比如五个1号文件出台的来龙去脉,比如江泽民为何下令删改《人民日报》社论,比如私营企业家能否入党的激烈争论,比如谁是四份万言书的幕后推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交锋三十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1条)

 
 

  •   马立诚的《交锋三十年》也是前几月看到的佳作。当然,《交锋三十年》绝非一般的学术专著。他曾任中国青年报社评论部副主任、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编辑、凤凰卫视评论员,长期从事中国政治与社会改革研究——最重要的是他身处30年交锋前沿,亲身见证、参与了众多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是改革的重要亲历者(因此,本书副标题为“——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本书披露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具有对理解改革发展的进程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不论马立诚文中表述的观点是否准确,这些观点是依据事实基础而作出的理性思考,具有不应被轻视的参考价值。即使存在不足,至少也不至于像愤青们所指责的为“汉奸”。实际上,对愤青们来说,遇到实际的社会问题,他们需要的是强硬的态度和挑衅的姿态,就是高喊几句激进口号,就算是重视和关注,至于研究和分析,甚至于仔细了解事实本身——对不起,这并不重要。所谓“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说白点,这些愤青就像迷恋偶像剧的女生,和迷恋低俗毛片的男生,他们需要满足的不是事实,不是历史,不是分析和逻辑,而是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当马立诚的务实态度和他们的心理预期不合时,马立诚就成了“汉奸”。
  •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阅读了马立诚和凌志军先生的书《交锋》、《呼喊》、《变化》、《大突破》和近年的《历史的拐点》、《交锋三十年》,历时十三年。对于三十年“改革开放大业”的认知的确经历了一个“爆炸、风靡、长叹”的过程。坎坷大半辈子的老人,读书愿望是从瞒和骗的阴霾中走出来,晚年活的明白点:“众里寻他千百度,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到今日掩卷深思,已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准确点儿,“春闺”当为“空巢”。
  •   马立诚的《交锋三十年》是听一个学历史的朋友介绍的,说很好,值得一读。于是就在当当网上购了一本。书中用历史白描的手法,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争论分为四个时期,问题提的中肯而准确。每一个阶段都推出了历史大事记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展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思想路程,这是这本书的收藏价值所在。
  •   马立诚在前几年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新思维”曾被拍砖无数,但现在看来,的确是理性冷静之论。此书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改革派与文革的遗老遗少们的数度交锋。文笔流畅,列举了许多内幕,读之令人惊心动魄——原来改革那么艰难!
  •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起死回生。
    然而,在中国的土地上前行,那是需要大智慧,大勇气的。
    左右交锋三十年,迈过四道坎。见证了坎坎坷坷,风风雨雨的三十年。值得一读。
  •   太过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就是思想激烈交锋的三十年。每一次前进,都是观念前进一步。看看本书吧,让我们再一次回眸,想想我们是怎样的沧海变桑田,往事不堪回道,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反思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   一个人的一生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具有一定的视野和格局。交锋三十年为你呈现的是国家决策的过程,企业的经营决策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你购买了本书,一定要细细研读,你会发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任何决策都脱离不开对环境和自身情况的认识,任何情况下都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任何情况下的决策都是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领导的艺术就在于看清方向,引发争论,积极、有力地影响和说服争议,有效解决问题。
  •   我们为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击掌叫好,也为看到马立诚先生奉献的《交锋三十年》而感到欣慰。一段历史过去了,有人记录它,有人开创它,都是为了指向更美好的未来。
  •   三十年,四次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乘风破浪,读懂改革背后的故事。
  •   在中国,了解社会政治的变迁是现代青年的一项必修课,交锋三十年无疑是这一领域的好书,更好了解社会历史,才能更好的生活哦!
  •   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几次思想解放的背景、场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读到了好多珍贵的史料
  •   帮我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些历史事件 正确面对和怀疑精神
  •   写思想交锋的过程
    文笔也不错
    能看出每个时间段
    作者对于时事的 把握
  •   作者能从一定的高度向我们陈述30年改革开放的激荡历史,对理解今天和中国的未来很有启发作用
  •   非常好,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众多书籍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   改革开放的路是经过艰苦探索走出来的,此书能帮助了解三十年来的形势。
  •   好。看了不能放手,想一气读完。看了此书,不由的让我们回忆起这30年的点点滴滴,也了解了关于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和风险。此书也可以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很好的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局面。
  •   书很好了解到改革开放30年中的很多事情推荐阅读纸质很好降价的速度太快了收货后发现又降价了
  •   左的思潮是多么的触目惊心。我们同志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
  •   改革开放无疑是伟大的思想革命
  •   特价时候买的,比较便宜。不错的一本书,对我们了解改革开放这段历史很有帮助,适合闲暇时候学习一下,受益匪浅。
  •   激情文字,再现当年改革开放的激情场面。受益匪浅!!!
  •   让我对改革开放的过程有了更进一步了了解。
  •   改革开放来之不易
  •   一本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书籍
  •   马立诚曾经备受争议,知识分子也好,“右”也好,但中国发生过的这一切是无法抹去的
  •   改革的艰辛,从书上可见一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改革人们思想比想象中的难。泱泱华夏,人员众多,改革之路艰辛。
  •   了解改革,才能有未来
  •   改革是人民的意愿,但是能不能改革就是上头的意思了,给你看看什么叫上面有人!~~~~
  •   这本书写的很不错,再现了三十年中国的变化
  •   思想的碰撞,见证历史,应该收藏的一本书。
  •   我不是搞政治的,所以读到此书才知道中国极左的力量竟还如此强大,让人深思
  •   有些人对这本书和作家有很多批评意见,我差点不买了,读罢,非常欣赏作家,自己很有感慨。这个的进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念,导致很多认识的不趋同。但是作者的领悟和总结给我了很好的方向和指引。
  •   书不错,使我对自己写作中的严肃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文中有错别字,或者漏字,影响了工作情绪
  •   性价比很高的一本书,从这本书能了解那部分历史。印刷、质量都不错,应该是正品。
  •   笔锋细腻,观点独到,令人耳目一新。我还是在特价的时候买的,更加值。看了很多本类似的书,这本写得最好,向大家推荐。
  •   非常好的一本书,最重要的是价格相当便宜,当当买书就是好。
  •   很好的一本书,能更好的了解历史很好的一本书,能更好的了解历史很好的一本书,能更好的了解历史很好的一本书,能更好的了解历史很好的一本书,能更好的了解历史很好的一本书,能更好的了解历史很好的一本书,能更好的了解历史
  •   很多历史片段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一段段的空白,本书攫取了这么些个片段来填补这些空白,同时这些片段非常有深度,历史不会重来,但是历史值得我们思考
  •   这本书原来是禁书,有些观点到现在仍有警示作用。
  •   很中肯吧,厚实的一本书,能了解到许多想不明白的东西
  •   梳理历史沿革 可观当下。怕的是连过河的勇气都没有,何谈摸着石头过河
  •   大部分观点我认同
  •   收到的书有点旧,感觉被拆封过,不过书的内容还行
  •   帮人代买,书很新很好,内容未看
  •   经历,美好回忆,让自己和现实分离,骗人与自欺
  •   当代写的比较有特色的书之一吧,马立城的思考,观点都值得我们区重视
  •   书很新,是正版,不错!
  •   很早就想要买的书,终于下手了
  •   道出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很值得一看的书。
  •   书给力,快递速度更给力!
  •   挺不错的书,很值得一看哦。除还有个别错别字外,其它都很满意,强烈推荐哦
  •   感觉就是资料翔实。就思想深度而言,较为贫乏。
  •   这本书写的真的很好 很值得看的
  •   很详实的一本书
  •   真本书不错,写得很好
  •   朋友推荐的,内容很好。
  •   内容、记录真实。
  •   内容果然不错
  •   内容不错,对了解那个时候的国情有很大帮助。
  •   如题。物流还可以再快一点。
  •   质量好,很不错
  •   书写的很好很有价值
  •   拍完之後說斷貨了罵我評論個屌
  •   非常棒!眼光独到鞭辟入里推荐看一看
  •   不错,价格很好,很给力
  •   30年历史系统梭理,不读真的不知道~
    很久没有遇见的好书
  •   直面30年来社会多方面的风风雨雨。它有如一幅行云流水的长卷,生动地描画出改革开放的进程。惊心动魄,振聋发聩,令人抚案叹息,掩卷深思。
  •   很好,有些观点不同意。哈哈。
  •   本书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比如五个1号文件出台的来龙去脉,比如***为何下令删改《人民日报》社论,比如私营企业家能否入党的激烈争论,比如谁是四份万言书的幕后推手……
  •   历史见证人的现身说法,往往给人的印象是真实。所以近些年很有不少“亲历、亲闻、亲眼见证”的“三亲”著作。要说最为著名的,大概要数马立诚先生呕心沥血之作《交锋三十年》了。

    作者自称是改革开饭三十年的见证人,伴随改革三十年,那么自然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作为支持者,为之摇旗呐喊乃是题中之义。我真诚相信作者是在为国家命运奋斗,虽然观点不一样,但不要掺入法西斯色彩。对待历史,严肃公正,对待历史中的人,客观辨证。尤其作为时代的观察者,更要实事求是。

    春秋笔法,在褒善扬恶,我承认本书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点。书中几乎每一篇涉及到对手的文章,都是欲抑先抑,见不到半点儿恶语,却把对手“丑恶”暴露无遗。
  •   作为普通百姓来说,虽然也知道改革三十年的过程的不易,但对经历的艰难险阻没有太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到后期,以为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作者用自己丰富的经历和见识,勾勒了三十年来思想、观念的交锋,有心平气和的讨论,更多的是思想、观念、智慧、勇气的搏杀,使人感到历史前进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当然,争论也使人更清楚地看到坚定改革的方向不动摇是多么重要。中国改革之路还漫长,还会存在多次交锋,特别是政治改革会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当权者的利益,更需要解放思想,运用足够的智慧,达到改革的目的。书的不足之处是只见事件的片段记述,贯穿始终的学理分析不够。这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关。
  •   很赞成网友的话,“本书直面30年来社会多方面的风风雨雨。它有如一幅行云流水的长卷,生动地描画出改革开放的进程。惊心动魄,振聋发聩,令人抚案叹息,掩卷深思”
  •   感谢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锋。虽然我也是30年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但很多情况并不清楚,特别是一些“内部资料”,也没有作者那么深邃的思考。只是感到作者把这种交锋写的有些夸大其辞,让人觉得30年来党内及社会上始终贯穿了拥护或者反对改革开放两个司令部一样,读后有些沉重。
  •   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有些理论交锋,值得一看
  •   回顾一下改革开饭30年来的几次争论,还是对现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至少少走一些弯路~~
  •   改革开放四次战争很好呀
  •   但是,对于这一段历史如何写,还需要更开阔的视野。无论如何,本书可以留下很好的历史纪录,可以当成史料来保存,并未以后撰写中国的改革开放史打下基础
  •   尽管中国已不再提阶级斗争,但思想上的交锋,所谓左派与右派的较量依然存在。
  •   应该说还不错的书。提供了一些信息,让老百姓能够了解一些这个国家前进的方向是怎么把握的。内容稍显单薄,对交锋的各方观点的剖析不够,无法跳出既有的框框,对关键性敏感事件一笔带过。这个很失望。
  •   之前作者写过一本叫《交锋二十年》,写的不错,这本应该算是他的正统续作吧,比较期待。
  •   这本书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但是在对郎咸平的评价上。马立诚给郎先生扣上了反对改革的帽子,我不能苟同。而且在关于郎咸平的那一章,一上来就是对郎先生的评价,说人家很自负。真不知道是作者马立诚自负,还是郎咸平自负
  •   改革开放,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它的过程如何,顺利抑或曲折,这段历史值得我们记忆。
  •   此书记载了改革30年来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讲的比较透彻(当然这里肯定有部分内容是某部分同志所不认可的,毕竟我们普通大众是不知道高层的决策。)观点很明确,对历史有点兴趣都值得一睹此论。
  •   继续改革!
  •   关于其它的都不想多说
    就是对有一句话印象深刻

    大概是说,如果不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历史一定会以它的方式回报你

    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教科书
  •   从政治和经济上切入,文笔扎实,比较深刻!
  •   有人说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很难看出她原本的模样。这话诚然。但看一些被还原的历史总体来说不是坏事,因为从不同的讲述中,我们至少可以逐渐接触到隐藏于岁月深处和档案馆里的真相。所以,尽管作者在书中对自己的夸奖有点儿过,但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
  •   年青人应该多了解一些中国的过去,这样才能知道党和老一辈人是多么的不容易。
  •   看了一些,激进的左的东西,再看看右的东西,都多个角度认识中国现在的情况。
  •   观念的变化是最难的,思路决定出路,一点都没错,国家也是一样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