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关系学与国家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美惠  页数:348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讶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这个系列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绝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内容概要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力图呈现在1980-1990年间,“关系”在中国社会是如何运作并将这一系列的实践置于国家再分配经济、初现端倪的市场经济以及个人崇拜的背景当中去。笔者沿着古代关系学的谱系,追踪到清代之前关系学的历史成因,由此分析了现代关系学在掀起密集的人际网络并阻止和切断国家机器垂直运作中扮演的相似角色。关系、人情和面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无论置身何处,对此都心领神会。但是由于20世纪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情况。一种被命名为“关系学“的东西便由此诞生。关系学也由此演变出了其最为复杂缜密的形式,并成为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出版后获美国民族志丛书奖(1997)。利兹城市人类学奖荣誉提名《1996),人类学著作维克多特纳奖荣誉提名(1995)。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致谢中文版前言导论在中国的田野工作、政治与现代化关系学的“发现”作为一种研究对象的关系学在一种恐惧文化下的田野工作人类学家的主体位置中国现代性的国家规划和本土批评第一部分 在一种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微观政治学的民族志第一章 关系的方言和辞汇民间话语官方话语民间话语中的关系学的关键字和概念第二章 关系的范围和使用的背景城市与乡村性别层面城市职业阶层使用背景的多样性看门人的社会企事业和行政场合的用法第三章 关系学中的“艺术”:伦理、计策及礼仪诸方面关系基础:亲属制度、朋友关系以及其他的私人关系情意:义气、感情和人情扩大关系网给予和接受的计策、义务和形式回馈的义务第四章 关系学最近的历史:传统的形式和历史的再现三种官方的历史关系学和中国文化1949年以后的关系学的兴衰从“使用价值”到“交换价值”:市场力量的进入关系艺术并未销声匿迹第二部分 理论框架第五章 礼物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学国家再分配经济中的权力技术礼物经济中的反技术命题第六章 “借古非今”:古代中国的仪式伦理与国家理性“批林批孔”重新解释过去第七章 毛崇拜、关系的主体和个体的回归红色风暴:国家主体和毛崇拜个体主体的回归关系主体性的增减第八章 中国根茎式的关系网和民间组织个体与社会之间个体与团体或协会之间根茎式的亲属制度与关系政治:从“关系网”到“民间”结论返回到实地交换的阴柔的力量作为一种民间自我组织媒介的仪式人情胜过关系后记附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在北京的外国人口也不能豁免于这套体制。我的工作单位是北京大学,这意味着外国留学生办公室要负起我行为端正的责任。我住在专为留学生设置的宿舍,并要服从于这样的监督,这种监督是真实的也是想象出来的,总之是存在的。一个人类学家,特别害怕让人把他和所要参与观察的那群人分开生活。举个例子,中国人到我宿舍访问我,必须在楼下看门人那里填写姓名和工作单位。他与外国人接触的这个记录要存档。经常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多年以后,这个东西可能又被抽出来,以不可预见的方式用来证明他们有罪。因此,这一整个时期的田野调查,我始终想办法要克服这个主要的障碍,这个以文化及政治逻辑将外国人与中国人隔开的障碍。我不仅需要甩掉生理和心理负担,去与北大的中国学生接触,而且还必需甩掉大学自身的负担。我不愿把我局限在学生和知识分子的环境中。田野工作要求我扩大学校以外的社会关系网,接触城市里各行各业的人。通过学校的朋友和熟人把我介绍给他们的朋友、邻居和亲戚。我逐渐了解了关系学,从工人、小干部、商店职员、机关工作人员、代理商,甚至属于新一类的个体户和企业家那里,我了解到关系学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涵。我尽量想办法到他们家和宿舍访问,也在公园、博物馆、餐厅安排会面。被邀请到家里彻夜畅谈我很乐意接受,不仅因为可以敞开来谈,也因为在这个大城市里的交通问题。我在南方的亲戚家里住了一个月,第一次见到了我年迈的祖母,但我并不想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政治上的麻烦,我决定不在这里做田野调查。

后记

这本书是我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长达两年的相处遭遇的结果。我的田野调查和写作中最明显的特点是对中国历史活生生的和迅速变化的脉搏的体验和意识。中国历史正发生权力模式的转变,同时新模式中又保留了旧的因素。当我于1981年初到中国时,中国刚告别“文革”不久,正开始与别的国家重新交流和沟通。在仅仅二十年以后,我在第二个千年就要终结时为此书写中文版后记的今天,中国的都市所产生的新的社会格局和权力模式已经为二十年前所不能想象。已经在这一新的商业社会扎下根的关系学,有了新的形式和意义,并同时既成为商业交往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成为其障碍。关系学将发展出本书所未能预见到的新的理论意义。在我的民族志中,准确捕捉这一历史脉搏的需要以及中国社会秩序急剧变化的事实意味着,作为本书研究主题的“关系”是一套多层面和变化不停的实践,其多层面性和变动性使得对它的解释变得非常困难。

编辑推荐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研究中国关系的好书
  •   我们总是说:中国有事情很多说不清楚。而这本书,可以把很多有中国特色的事情解释得很清楚。

    通过对群体的观察和研究,是为了了解我们自身,与我们到底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   国内的社科类著作,最大的毛病就是“鲜明的立场”,对一件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是赞颂得肉麻,就是批得狗血喷头,缺少实事求是、平心静气的分析、归纳。这本书应该是国内人文学者们好好参照的一本。
  •   书中的视角个人觉得比较新颖,但是翻译的有点==
  •   质量好,,书的内容也好呢
  •   能把福柯、布迪厄、德勒兹、拉康这些个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灵活运用确实不易,这本书也显示了哲理逻辑在分析社会问题上的优势,比那些罗列数字统计的书好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