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秋千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德] 赫塔·米勒  页数:278  字数:214000  译者:余杨,吴文权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赫塔•米勒的最新作品,甫一出版便获得了德国书奖,被誉为“一部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及令人谦恭的小说,也许是这个秋季最令人难忘的读物”。故事背景设定于“二战”结束时,主人公是17岁男孩,他被送到乌克兰劳动营。这些曾在“二战”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德国人,受尽非人的待遇。作者以大角度描绘了这个悲惨的年代。

作者简介

赫塔•米勒,女,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1987年与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移居西德,现常居柏林。1982年,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出版。她曾多次获得德国的文学奖项。

书籍目录

收拾行装麦得草水泥石灰妇女鱼龙混杂的一群人木头和棉花激动人心的年代关于坐车关于严厉的人对伊尔玛• 普费佛来说,幸运太多了那么一点点黑杨树手帕和老鼠关于心铲关于饥饿天使石煤烧酒齐柏林飞船关于布谷鸟钟的虚无之痛巡夜人卡蒂面包失窃案弯月马利亚从自己的面包到兔脸面包关于煤时间一秒秒过去关于黄沙俄国人也有他们的法子枞树十个卢布关于饥饿天使拉丁语里的秘密炉渣砖轻信的瓶子和多疑的瓶子关于日光中毒每一班都是件艺术品天鹅歌唱时关于炉渣酒红色丝巾关于化学物质谁把那块国土给换了土豆人天在下, 地在上关于无聊种种我的替代兄弟在这行字下面的空白处闵可夫斯基天线黑狗干吗勺勺计较我的饥饿天使曾经是律师我有个计划铁皮之吻事物之道白兔乡愁。好像我需要它似的一个令人豁然开朗的时刻像干草一样草率劳动营里的幸福人要生活。人只活一回总有一天我会走在优雅的铺石路面上如静寂般彻底无动于衷的人你在维也纳有个孩子吗?手杖听写本我依旧是那架钢琴关于宝贝后记

章节摘录

  收拾行装    我所有的东西都带在身边。  换句话说:属于我的一切都与我如影随行。  当时我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上了。说是我的,其实它们原先并不属于我。它们要么是改装过的,要么是别人的。猪皮行李箱是以前装留声机用的。薄大衣是父亲的。领口镶着丝绒滚边的洋气大衣是祖父的。灯笼裤是埃德温叔叔的。皮绑腿是邻居卡尔普先生的。绿羊毛手套是费妮姑姑的。只有酒红色的真丝围巾和小收纳包是我自己的,是前一年圣诞节收到的礼物。  1945 年1月还在打仗。大冬天的,我要被送到俄国人那里去。天晓得是什么鬼地方。这消息让大家震惊。每个人都想送我点儿什么,指望它们兴许能派得上用场,虽然它们什么忙也帮不上,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得上忙。因为我上了俄国人的名单,这是铁板钉钉的事,所以大家都心思不一地送了我点儿东西。我收下了它们。17 岁的我心想,这次离家来的正是时候。不一定非得是上俄国人的名单,只要能离开家,只要将来情况不会变得太糟,于我而言甚至是件好事。我要离开这针尖大的小城,这里所有的石头都长着眼睛。我一点儿都不害怕,而是掩饰着自己迫不及待的心情。还有几分良心不安吧,因为那份让我的亲人绝望的名单,于我却是颇可以接受的处境。他们担心我在异地他乡会出事儿。我只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  其实我已经犯了点事儿,见不得人的事儿。它变态、肮脏、无耻,也妙不可言。这事儿发生在桤木公园,就在浅草丛生的小山包后面最隐秘的地方。回家的路上,我去了公园中央的那个圆亭子,每逢节假日总有乐队在那里演奏。我在里面坐了一会儿。透过细木缝,阳光刺眼地扎了进来。我看到了恐惧,空洞的圆形的、四边形的、梯形的恐惧,经由白色的藤蔓和利爪连在了一起。这个图案里有我的迷乱,也有我母亲脸上的震惊。在亭子里我对自己发誓:我再也不来这个公园了。  我越是不让自己去,就去得越勤。两天之后我又去了,公园里的人都管这叫“幽会”。  第二次幽会时,我见的还是第一次约的那个男人,绰号叫做“燕子”。第二个男人是新来的,绰号叫“圣诞树”。第三个叫“耳朵”。接着来的是“绳子”,然后是“黄鹂”和“帽子”,再后来是“兔子”、“猫”、“海鸥”,还有“珍珠”。只有我们知道,哪个绰号对应哪个人。大家在公园里肆意更换着伴侣,我也任由他们把我转来转去。那是夏季,桦树皮是白色的,茉莉花丛和接骨木林中,茂密的枝叶组成了一道道密不透风的绿色墙垣。  爱情是季节性的。秋天的到来结束了公园里的这一切。叶子掉光了,幽会也随我们一起转移到了海王星游泳馆。铁门旁挂着绘有天鹅的椭圆形徽章。每个星期我都会去跟一个比我年龄大一倍的男人约会。他是个已婚的罗马尼亚人。我不问他叫什么,也不说自己叫什么。我们错开时间去。售票亭碎花玻璃隔板后卖票的女人,明鉴照人的石板地,圆圆的中柱,绘有睡莲图案的墙砖,雕花的木台阶,这一切都应该想不到,我们是来赴约的。我们先和其他人一起去泳池游泳。一直要到发汗箱那儿,我们才碰头。  当年,每一次这样的幽会都可能引来牢狱之灾。我去劳动营之前是这样,自我返乡到1968 年离开这个国家,那些年情况也是这样。要是被抓住了,至少要蹲五年牢。有些人就被抓到了,直接从公园或市游泳池带走,严刑审讯之后,投进监狱,从那儿再送到运河边的监禁营。现在我才知道,去运河的人都有去无回。就算回来了,也是一具行尸走肉:身心俱毁,未老先衰,与这世上所有的爱都绝了缘。  在劳动营的时候,如果被抓住,我就没命了。  ……    土豆人    ……  六点钟我出发了,夹克里塞着枕头,怕万一集体农庄上有什么东西可以偷。风“沙沙”地吹拂着长满野菜和甜菜的田野,橙红色的野草摇摆着,露珠波浪般闪耀。其中就有如火如荼的麦得草。风迎面吹来,整个荒原袭入我的身体,想让我崩溃,因为我是那么羸弱,而它是那般贪婪。在一片野菜地和一片狭长的金合欢树林背后,是第一座炉渣堆,再后面是草地,草地过去是一片玉米地。然后就是第二座炉渣堆。草中露出土狗的头来,它们后腿直立着向这边观瞧。我看见褐色皮毛的背脊,手指长的尾巴,苍白的肚腹。它们的脑袋点动着,两只前蹄合在一起,像人类祈祷时的双手。就连它们的耳朵也和人一样贴在脑袋侧面。那些头又点了一下,然后就只剩下荒草在地洞上面摇来摆去,和风吹的完全两样,前后就一秒钟的时间。  直到这时我才醒悟过来,土狗已经发现我独自一人走在荒原上,无人看管。土狗的直觉很灵敏,我想,它们在祈求我逃跑。逃跑现在是可能的,可是能逃到哪里去呢。也许它们想警告我,因为我很可能早已踏上了逃亡之路。我环顾四周,看有没有人追踪我。后面很远处有两个人影,看上去像一个男人和一个孩子,扛着短把儿铁锹,没带枪。天空像一张蓝色的网,笼罩着原野,在远处和大地连成一体,无空可逃。  营地里已经三次有人逃跑了。三次都是来自喀尔巴阡山脉的乌克兰人,图尔? 普里库利奇的老乡。他们俄语说得很棒,然而还是被抓获了,被打得不成人样,在点名时被拉出来示众。后来就再也没见过他们,不是送去特别劳动营,就是送到坟墓里去了。  这时,我看到左边有间简陋的小屋,一个警卫腰带上挂着手枪。他是个瘦瘦的年轻人,比我矮半头。他对我招招手,是在等我。他很赶时间,我还没有在他面前站定,他就带着我沿着菜田走去。他嗑着葵花子,一次扔进嘴里两粒,迅速地一动,从一个嘴角吐出壳儿来,与此同时,另一个嘴角已经吃进下两粒,空壳又从另一边飞了出来。他吃得很快,我们走得同样快。我寻思,他也许是个哑巴。他不说话,不出汗,嘴巴耍着杂技,节奏丝毫不乱。他一路走去,如脚踏双轮,御风而行。他沉默着,吃着,宛如一部去壳机器。他拽了一下我的胳膊,我们停下脚步。在那儿,有二十来个妇女散开在田里。她们没有工具,徒手将土豆从土里刨出来。警卫把一行田垄分派给了我。太阳居于天空的中央,像块烧红的炭。我两手刨着土,那地很硬。皮肤开裂了,泥土钻进伤口里,火辣辣地疼。我抬头时,眼前飞舞着一群群闪亮的金星。脑子里的血凝固了。在田间,这个佩戴手枪的年轻人除了是警卫外,还是工头、生产队长、领班、检验员,身兼数职。妇女们聊天,如果被他逮到的话,他就抡起土豆的茎秆儿抽她们的脸,或者把烂土豆塞进她们嘴里。而且他一点儿都不哑。我听不懂他骂了些什么。那不是铲煤时的咒骂,不是建筑工地的叱令,或者地窖里的切口。  慢慢的,我对今天这事儿有了新看法,定是图尔? 普里库利奇和他商量好了,让我干一天活,等到晚上再毙了我,就说我想逃跑。或者晚上把我塞进一个地洞里,一个完全隐密的地洞,因为我是这儿唯一的男人。也许不仅仅是这天晚上,而是从这天起的每个晚上,我都别想回营地去了。  夜晚降临了。那家伙除了是警卫、工头、生产队长、领班、检验员外,还是营地主管。妇女们排成行集合点数,说出自己的名字和编号,然后把工作服口袋掏干净,每只手里握着两个土豆等待检查。她们可以留下四个不大不小的土豆。如果有一个太大了,就得换掉。我站在队列的末尾,打开枕头接受检查。枕头里装了27 个土豆,7个中等的,20 个大的。我也只允许留下四只,其余的必须倒出来。这个配着手枪的人问我叫什么。我说:雷奥帕德? 奥伯克。他拿了一个中等大小的土豆,好像它和我的名字有什么关联,然后就是一脚,踢得它从我肩膀上飞过去。我一缩头。第二个土豆他没用脚踢,而是冲我的脑袋扔过来,然后拔枪就射,飞行的土豆被击得粉碎,我的脑袋也是。我正浮想联翩的时候,他盯着我,看我如何把枕头塞进裤子口袋里。他扯着我的胳臂把我拉出队列,给我指指黑夜,指指荒原,就是我今天早上来的那个方向,仿佛他又变回哑巴了。他让我就立在那儿。他命令女人们齐步走,自己跟在队伍后面朝另一个方向走了。我站在田边上,看着他和女人们一行越走越远,心里却明白,要不了一会儿,他就会离开队伍独自回来。一声枪响,又没人证,这就叫:试图逃跑,就地枪决。  那队伍像条褐色的长蛇越来越小。我站在那一大堆土豆前像是生了根。我渐渐明白了,有什么约定的话,也不是在图尔? 普里库利奇和警卫之间,而是在图尔和我之间。这堆土豆就是那个约定。图尔要用土豆来付我围巾的钱。  我把浑身上下都塞满了大大小小的土豆,连帽子里都是。数了一下,一共273 个。饥饿天使帮了我忙,它可是个臭名昭彰的窃贼。然而帮过之后,它又变成个臭名昭彰的施虐者,抛下我在回家的长路上独行。  我出发了。不一会儿我浑身上下痒起来,头上有虱子,脖子前后有虱子,腋下有虱子,胸前有虱子,阴毛里有一团团的虱子。在雨靴的裹脚布里,脚趾之间不用说是奇痒了。要搔痒就得抬手,可袖子里塞满了土豆,如何抬得了手。要走路就得弯膝盖,可是裤腿里塞了土豆,弯腿也做不到。我拖着步子挪过了第一座炉渣堆。第二座怎么也看不见,抑或是我没注意到。那些土豆比我还重。要想看到第三座炉渣堆就难了,因为天色已经很暗了。满天的星斗都连起来了。银河从南流向北,理发师奥斯瓦尔德? 恩耶特曾经这么说过,那次他的第二个老乡没逃成,正在营地操场上示众。要想去西方的话,他说,就得跨过银河,再向右拐,然后照直走,一直保持在北斗七星的左边。不过我始终没有发现第二座和第三座炉渣堆,回程它们应该出现在左边的。我宁愿随时随地受人监督,也不愿彻彻底底迷失方向。金合欢树,玉米田,还有我的脚步都披上了黑色的斗篷。野菜的头注视着我,像人的脑袋,留着各式各样的发型,带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只有月亮戴着一顶白色的女帽,像护士一样轻抚着我的脸。我心想,也许我再也不需要这些土豆了,也许我已在地窖里中了毒,已经病入膏肓,自己还一无所知。我听到枝叶间断续的鸟鸣,远处幽怨的低语。暗夜中的侧影是会流动的。我心想,别怕,要不然会被它们淹没的。为了不去祷告,我对自己说:  一切持久的事物都不会随意变化自己,它们和世界之间只需要一种唯一且永远不变的关系。荒原和世界的关系就是隐伏,月亮和世界的关系就是照亮,土狗和世界的关系就是逃逸,杂草和世界的关系就是飘荡。而我和世界的关系就是吃。  风呢喃着,我听见了母亲的声音。离家前的最后一个夏天,在饭桌上,母亲说,别用叉子戳土豆,它会散的,吃肉时才拿叉子。这话她不该说的。母亲当时肯定无法想象,荒原识得她的声音。在荒原的黑夜中,土豆曾经扯着我向地上坠,头顶繁星无比刺眼。当年在饭桌上,谁也料不到,有一天我会像一只衣柜那样拖曳着步子,穿过田野和草地,向营地大门挪去。谁也料不到,仅仅三年后,我成了个土豆人,在黑夜中形影相吊,把回营的路视为归家的路。  营地大门口,狗吠叫着。那音调在夜里分外高亢,总是跟哭声相仿。或许图尔? 普里库利奇和卫兵说好了,他没检查我,就摆手放我进去。我听见他在背后笑,脚步笨重地在地上拖。我浑身塞得满满的,无法转身,或许他是在模仿我僵直的步态。  第二天上夜班时,我给阿尔伯特? 吉翁带去了三个中等大小的土豆。或许他想在左右无人之时,到后面开着口儿的铁篮子那儿,用火烤了吃。不过他不想。他拿起每个土豆端详一番,然后放进帽子里。他说:为什么刚好273 个土豆。  因为摄氏零下273 度是绝对的零点,我说,不可能再冷了。  这会儿你搬出科学来说事儿了,他说,你当时肯定是数错了。  我不可能数错的,我说,273 这个数字不用人数,它自己会数的,它是个公理。  公理,阿尔伯特? 吉翁说,你当时该想点儿别的事儿。嗬,雷奥,你能逃的呀。  我给了特鲁迪? 佩利坎20个土豆,算是还了她的糖和盐。两个月后,就在圣诞节前几天,273个土豆全吃完了。最后几个长了青绿色流曳的眼睛,像贝娅? 查克尔一样。我在想,有一天是不是该把这告诉她。

编辑推荐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作品集首次登陆中国  十部作品,震撼上市!  翻译阵容超级豪华,齐集全国著名的德语文学翻译家。  这是一场庄严的阅读仪式,还是一次华丽的黑色冒险?  米勒的语言具有无可匹敌的质感、奇幻以及穿透力,带你领略文字的“诗性与残酷美”。  本书是赫塔·米勒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一部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及令人谦恭的小说,甫一出版便获得了德国书奖。  “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  ——赫塔·米勒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赫塔·米勒以诗歌的精炼和散文的直白,描绘了无依无靠的人群的生活图景。”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  ○ 在我的劳动营岁月之前、之中与之后,我有二十五年的时间生活在对国家与家庭的恐惧中,畏惧那双重的毁灭:国家把我当罪犯囚禁,家人把我当耻辱放逐。  ○ 我从未像在劳动营的五年里那样坚决地抗拒过死亡。抗拒死亡勿需用自己的生命,只需一个尚未完全终结的生命就够了。  ○ 一切持久的事物都不会随意变化自己,它们和世界之间只需要一种唯一且永远不变的关系。荒原和世界的关系就是隐伏,月亮和世界的关系就是照亮,土狗和世界的关系就是逃逸,杂草和世界的关系就是飘荡。而我和世界的关系就是吃。  ○ 回乡后,每一种感觉每一天都有自己的饥饿,都要求给予回应,可我无法满足它们。谁也别想再靠近我。我被饥饿吓怕了,人们难以接近我,不是因为我高傲,而是因为我卑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呼吸秋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2条)

 
 

  •   WayneNiu突然在微博里现身,聊了几句,他说要去买书,让我推荐,不要悬疑滴。好,那就推荐这本——《呼吸秋千》吧。结果他买书回来说,米有。难道天津图书大厦没有上货或者已经断货,毕竟这是本极好看的书。这本书很早就看完了,一直没写评论,因为需要再看,需要咀嚼,需要回味够才行。
    “我要离开这针尖大的小城,这里所有的石头都长着眼睛。”《呼吸秋千》是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近年最负盛名的作品。作品的背景选在1944年,苏联红军推翻了罗马尼亚的法西斯政权,罗马尼亚遂向德国宣战,作为一种效忠的表示,在苏联将军维诺格拉多夫向罗马尼亚政府索要其境内所有年龄在17岁到45岁之间的德国人时,后者舍弃了这个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作者米勒的母亲和其他德国人一起被流放到苏联劳动营,捱过了5年。本书的主人公即是一个17岁的男孩。2001年,米勒开始记录对被流放者的访谈,另一位德国作家奥斯卡•帕斯提奥也为她提供了大量亲身经历的素材,然而后者的突然辞世使得二人共同创作这一题材的梦想破灭,于是这个故事被打上了纯粹米勒式的印记:诗意叙述。
    是的,“诗意叙述” 这正是我喜欢的原因,沉重的题材,在米勒诗意的表述下呈现出的是轻盈、优美、充满了孩童的气息。如此苦难,你在书中竟找不到宣泄与愤怒,找不到一个诅咒的字眼,但却彰显了生命的力量。就像一个孤独的舞者,足尖带着痛,而美丽无限。
    回到《呼吸秋千》,17岁的男孩儿雷奥在“国家把我当罪犯囚禁,家人把我当耻辱放逐”的情况下,欢欣鼓舞的钻进了像运牲口一样的火车皮里,去往苏联劳动营。在劳动营里,自始至终伴随雷奥的是饥饿天使!
    “饥饿是一个物。饥饿天使升入了大脑。饥饿天使不思考。它想的总是对的。它从不缺席。它清楚我的底限,知道自己的方向。它知道我的来历,识得自己的威力。遇到我之前它就知道,它知道我的未来。它像水银一样黏附在所有毛细血管内。它是黏在上腭上的一丝甜味。胃和胸腔都被空气压力挤迫着。恐惧太强大了。一切都变轻了。饥饿天使睁着眼睛在一边走。它脚步踉跄地兜着小圈子,它在呼吸秋千上平衡好身体。它认得脑子中的思乡病,空气中的死胡同。空气天使走到另一边,亮出饥饿给人看。”
    饥饿教会了人们严格执行着“自身财产神圣不受侵犯”的律例(他们的财产就是面包),也同样教会了他们“别人的死亡对自己来说就是盈利”,他们毫不畏惧地剥下尸体的衣服吃下剩下的面包,雷奥甚至有回公然舀完了将不久人世的海德伦盘里的汤。饥饿天使教人们逐渐丢失了道德性。
    发放面包的范妮是:“她就像一块配给的盒式面包令人渴求,湿得一塌糊涂,黏得一塌糊涂,可恶地充满营养。”劳动的时候,“水泥和饥饿天使是同谋犯。饥饿撕扯开我们的毛孔,爬了进去。之后,水泥就把毛孔堵上了,我们被水泥封起来。”
    天使,多么美好的词,多么温暖的词,可是饥饿天使在这里,怎么就那么寒冷,那么纠结人的内心呢。这是我所读过的文字里,对饥饿描写最多的,读的我时时感觉到自己也被饥饿天使包围着,心里空空的,胃里空空的,甚至脑子也空空的了,和雷奥一起坠落进饥饿天使的阴影中……呼吸秋千在胸前振荡,虱子在皮肤上放肆,饥饿天使如影随形。它摧毁你的意志,让你无所不为,让你丧失希望,让你对那阴冷的天空、疯长的麦得草、“一心铲=一克面包”的生存公式产生致命的依赖,如同一只鱼上岸便对死亡产生依赖那样。雷奥在有机会逃离劳动营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安全地回到劳动营,仿佛饥饿天使将他种在了那里
      米勒的文字,是纯粹的生活体验,不附带任何思想观念,她以一个女性的直觉书写苦难并赋以强烈的可感性,她不需要控诉,因为苦难自在其中,历史在她这里被化为细小的碎片,每一块碎片都是一个残破的人生,每一块碎片都能割破你,直到你有痛感,直到你流血。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对赫塔米勒的评价是:“她以诗歌的精炼和散文的直白,描绘了无依无靠的人群的生活图景。”
    米勒这样说:“我觉得文字就像食物,语言也是可吃的。人们把它吃到脑袋里而不是胃里。通过细致的感觉把劳动的过程、劳动所用的材料比如沙子、水泥、石块、石灰等等吃到脑袋里。然后这些东西就被拟人化了,它们在脑袋里自我定位。”
    小说中存在很多类似的拟人化的东西,其中多数是雷奥命名的。从某个角度而言,语言于他与食物一样重要,甚至是它支撑着他生存下来,因为语言是可以吃的。雷奥甚至将劳动营的每条路每座工厂周围的气味都与食物挂钩:香肠橙子辣椒等等,他通过这种方式吃,满足饥饿。
    呼吸秋千——就是饥饿天使在你的身体里飞翔,永不停歇!
        
      。

        
  •   《呼吸秋千》是我读的赫塔米勒的第四部小说,也是她最新的一部作品。和之前三部长篇不同,本书中赫塔并没有继续描写罗马尼亚的故事,而是将笔触对准了一群德国人,一群命运悲惨却被历史所遗忘的人。

    二战临近尾声时,在苏联红军的攻势下,罗马尼亚亲法西斯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倒台。之后苏联方面向罗马尼亚索要生活在该国境内的德国人,将其作为战俘流放到苏联的劳动营,让其“为被德国破坏的苏联重建出力。”书中的主角里奥也就在这股大潮裹挟之下,踏上了自己崎岖的命运旅程。和先前读过的几部米勒的小说相比,这本《呼吸秋千》可说是“最像小说的小说”了。虽然仍然时不时有“诗意”流露,但整体行文和叙事都很流畅,文意也相对不那么晦涩。就连翻译的情况似乎也好起来了(当然也许其它几本的翻译也并没什么不好)。是因为时过境迁,作者觉得没有必要把自己要表达的东西隐藏得那么深了吗?这也只能说是个人揣测了。不过这到让本书的阅读相对轻松一些。

    不过,米勒的风格依旧得以体现。虽然相比“罗马尼亚三部曲”,本作的的写作技法不那么突出,但这绝非作者的退步,而是一种娴熟之后的浑然天成。全书文笔洗练,架构平实,似乎无甚可谈,但对于剧情与内容却又令人感觉恰到好处,多了炫技,少了苍白。就在一种白描似的手法下,她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流放劳动营中悲惨景象以及身处其中的众生群像。随时可能被处决的惶然,极其恶劣的生活条件,枯燥繁重的劳动,如影随形的饥饿以及死亡阴影,渺然无期的未来……在那里的人们已经丧失了为人基本的尊严,终日在生与死的悬崖边苦苦挣扎。人性在面临绝境时变得毫无遮拦,又被强权肆意扭曲。于是我们透过里奥那双冷彻的眼看到了为虎作伥以求自保的工头,看到了因为偷食他人面包而被打到半死的同伴,看到了为自己生存竟然和妻子争食的丈夫,看到仅仅因为掌控发放面包权力而不可一世的厨子,以及许许多多被恶劣环境与缺衣少食折磨得奄奄一息之人……米勒所擅长的各种意象和隐喻,在本书中也并不少见:脑袋中的巢、胸口的泵、呼吸里的秋千,以及无处不在的“饥饿天使”……这些意象后面所隐藏的沉重与苦难,令人在阅读时感同身受。本书也曾被译作《呼吸钟摆》,我也觉得颇不错,因为更能体现这种沉重感。

    我想,无论是否了解这段历史,真正用心读过此书想必不会不动容。尤其是依旧把苏联作为“二战同盟国”、“正义一方”、“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读者,这段隐秘历史的震撼度恐怕是不言而喻的。我得说我并非一个毫无心理准备的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早就使我剥去了儿时对苏联的敬畏心情对其在二战时的一些做为也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虽然还没读过《古拉格群岛》(不过已经趁网上打五折的时候购入一套了),但前些日子恰好看了一部反映苏联不为人知历史的纪录片《苏联故事》,所以对本书的时代背景,我是做好了充分体认的。但是书中所描写的种种情景依然深深触动了我,只因赫塔笔下的一切充满苦难与悲恸,令人难掩悲伤。客观地说,比起卡廷森林中被集体处决的波兰军队,或是奥斯维辛中的犹太人,这些德国战俘的处境也许不是最悲惨的,如果所谓的“幸运”是指还起码留着一条命的话。然而有时,死亡反而成了一种幸运,因为着意味着不必在忍受无边痛苦的折磨。那种惨烈,是如今生活优裕,终日饱食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然而即使在苦难之中,我们仍能感到精神的超越。即使已经形销骨立,即使已经丧尽尊严,可人们仍然保有一份坚韧。米勒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手帕”在本作中也有露面,并代表了主角心中那苦苦坚持的自尊与信念,正是这一丝坚持让他最终活着回到了故乡。然而即使身体可以恢复,精神上的创伤却将伴随这些归来者一生,无法消散。

    本书甫一出版就获得德国书奖,除了本身的优秀,恐怕也是因为本书道出了德国人内心的痛吧。也许有人认为德国作为二战的发起国,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也是理所当然。然而,是否这个代价就应该让所有德国人来付?让书中的里奥这样根本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少年来偿还?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即使这些人确实曾高呼“元首万岁”。也有人说,这终究只是一部小说而已,何必当真?的确,名为里奥的少年不过是赫塔虚构出来的人物,并不存在于现实。但是我也真切地知道,这一切都曾在历史上发生过!赫塔的作品,总因为其“涉及政治”而引发争议,然而真正的文学绝不是营造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而是应该映照出现实的真相。尤其当人们因为所谓的“政治”而忽视淡忘了曾经的苦难记忆,甚至试图将其抹去的时候,文学家更有责任去记录这苦难,记录这不应被忘却的共同记忆。因为文学是人类最后的良知,因为遗忘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为了能够让我们的后人不再有如此沉重的呼吸,我们又如何能忘记这份苦难?在赫塔米勒的笔下,我能够读到她的悲悯、她的同情、她那份不曾被现实击倒的信仰。就凭这点,我认为她当得起诺贝尔文学奖。

    对于中国的读者,我们能从这个生活在罗马尼亚的德国人的故事中读到什么呢?我想有很多,因为苦难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而且,我们也和他们一样,有太多讳莫如深的历史。
  •   嘻嘻还不错哈~~~~ 呼吸秋千(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长篇小说代表作 甫一出版即获得德国书奖)
  •   我觉得赫塔·穆勒作品的最高成就应该算是今年夏季新出的长篇小说《呼吸秋千》,这部作品讲述的是纳粹时期在一个苏联劳改营里俘虏的故事。
    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一个人物,即奥斯卡·帕斯提奥。将他的命运故事转化为一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带着一种审美的冒险,因为它必须能够说服那些了解奥斯卡·帕斯提奥的人,同时也必须能够说服那些经历了这段历史,始终也无法摆脱这段恐怖的过去的人们。     
      在那个时期的专制社会中,时刻都有可能发生逮捕,酷刑和谋杀,这种恐怖的阴影像某种气味一样蔓延在人们日常生活所呼吸的空气当中。赫塔·穆勒也正是这段历史的一位见证人,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种窒息的恐怖感在她的作品中表达了出来。      
      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当今德语文学中一些复古的因子:始终都还存在一些作品,这些作品在试图讨论一些宏大的主题,如权利,公正,人类的尊严以及自由。赫塔·穆勒来自专制时代的罗马尼亚,它将人的尊严和美德踩在脚下。她来到了德国,而德国与这一场人类的灾难有着更深的渊源,比我们以往所知道的更多。
      《呼吸秋千》一书正是这样扼住了大家的呼吸。
  •   赫塔·穆勒的文字中不仅透露着诗性,同时也有着对日常的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刻画,这两者又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谐地共存于作品之中。这就是她语言的充满艺术感的图像性。正因为这种苦难以一种诗化的方式重新反映了出来,作品才能在读者心中达到其最严肃的目标,即对牺牲者的同情。这不仅仅是关于奥斯卡·帕斯提奥个人的故事,它更是过去百年中千千万人所共同经历的故事,千万人在这样的故事中死去。《呼吸秋千》也是德国文学上绝无前例的对于这段历史的见证。尽管赫塔·穆勒的文字中充满了对政治暴力的憎恨,对所有单薄的明媚可爱的厌恶,但所有这些愤怒之下隐藏的是一种对牺牲者所能给予的最大同情,就像在放大镜底下看人们的伤痛一样,这就是这本纪实文学的诗性语言的强大力量。
  •   读后深感那是个令人悲悯的时期,赫塔+米勒用细腻的文笔勾勒了一群像蚂蚁般遭凌厉的人,他们曾是那样的弱小和卑贱,然而却又在苦难中异常的坚韧。拨开华丽的装饰,历史的良知让他们赢得了最后的尊严。读后心情沉重,数度掩卷深思。
  •   米勒的文字,是纯粹的生活体验,不附带任何思想观念,她以一个女性的直觉书写苦难并赋以强烈的可感性,她不需要控诉,因为苦难自在其中,历史在她这里被化为细小的碎片,每一块碎片都是一个残破的人生,每一块碎片都能割破你,直到你有痛感,直到你流血。
  •   米勒的作品不错!
  •   《呼吸秋千》一个真挚并让人深思的故事 战争给人的痛苦 家庭给人的悲伤 本心给人的挣扎 那种来自动物本身的欲望与认识 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怜悯与自哀 饥饿是个物 一个确实存在的东西
  •   好书,估计对于年轻人来说感触不会太大,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一定得好好拜读
  •   书虽然包着塑料皮,但还是表皮还是有些磨伤,不过还可以,书的质量也不错。之前是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呼吸秋千部分的电子书,内容是我喜欢的调调。
  •   优美的文字,被社会和家庭放逐的人群。无法忘怀的饥饿天使。
  •   讲说不出来的东西写下来。悲惨有时无法言说,只能通过沉默的写作与沉默的阅读去体会。
  •   诺贝尔作家难得的好作品。
  •   德国作品富含哲理,值得慢慢品。
  •   全集中值得仔细阅读的小说,文字洗练
  •   用了大半天时间看完了余华的这本经典小说,感觉回味无穷,活着,真好!
  •   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的写作风格有很大的区别,描写更为细腻,更注重抒情。基本上属于散文式小说。
  •   读完此书,受益匪浅。令人窒息的压抑,说不出的悲伤。
  •   西方作家很善于描绘细腻的情感,作品写得很沉稳。
  •   关于二战的 还行
  •   有将我们带回那个令人不堪回首的时代
  •   很不错,诺奖名不虚传
  •   外观纸质很好,感觉书也不错,手感也还可以
  •   书的质量很好,感觉很舒服。
  •   迫不及待打开书 跟期待的一样 一次完美的言语旅行
  •   这本书读起来总觉得好深沉,有些沉重,书很不错
  •   刚刚收到书,准备看看
  •   书不错,快递很给力,包装很好
  •   还没看 包装很好 书的质量很好
  •   很感人的书啊。
  •   就是觉得看着就喜欢的书
  •   获奖的书,买来看看,还没看完,先评个好。
  •   书不错,只是标签上的话,在买的时候没有看出来!
  •   让人深思的作品,值得品味!
  •   向优秀的作品致敬
  •   人要经历很多的苦难、有些无法改变、但你还有自己可以依靠、带上你的所有勇气与坚强、去面对庞大艰辛的一生、不怕失去什么、因为、我拥有的我都带着。
  •   厚厚的一本书,降价再加券。所以不舍得奖励积分
  •   集中营的生活真的是不堪入目,细细品味,会发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   好书,值得阅读,值得收藏
  •   先看《明朝那些事儿》了所以要过一阵再看了
  •   读此书,更懂生的不易及其伟大。所谓的正义,当被独裁者作为借口,就成了罪恶。人与人之间是,国与国更是。
  •   这本书买回来后还没来得及看,但是包装不错。
  •   诺贝尔奖,,比在实体店买便宜,也是正版,也方便,省去了时间,很厚重,很深沉
  •   前面的评论说得很好,个人觉得值得购买!
  •   不是特别能懂,不过语言写的蛮好的
  •   虽然还没开始看,但听说这本书不错
  •   有些叛逆的一本书。
  •   很喜欢这本书,写的很好
  •   很好,真的很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   内涵深刻的一本书
  •   封面设计得挺漂亮,吸引购买
  •   帮朋友订的,不错
  •   未读,择日开封
  •   可以,正在看
  •   当失去了对人生的一点点的控制还能怎么办?
  •   给同学买的,包装不错。文艺青年喜欢的调调XDD
  •   我也秀喜欢
  •   封面很漂亮 纸张不错...内容我就不讲了
  •   很好,不愧是诺贝尔奖
  •   名著,收藏着,还没有来得及看
  •   很好看,收全套了。
  •   非常强硬
  •   受益匪浅,意味深长,韵味隽永。
  •   包装真的很好,发货速度也很快,喜欢!
  •   不错哦,便宜实惠
  •   果然没有失望
  •   正版很赞正版很赞正版很赞
  •   好书,值得珍藏的经典!
  •   已经看过了,非常棒的啊,推荐哟!
  •   1945年的夏天,生活在罗马尼亚的德裔男孩雷奥陷入了同性恋情的泥淖,17岁的他既害怕家人发现他的秘密,却又在肉欲的狂欢中不能自拔。突然有一天,他被征入俄国人的劳动营,生活似乎有了转机,却不知道未来会有多么严峻而残酷的磨难在等待着他。

    赫塔米勒在她的纪实性长篇小说《呼吸秋千》中,用细腻的笔触多角度地描绘了雷奥在乌克兰的集中营里五年的苦难经历。这段很少被人提及的历史,却与赫塔终生难忘的家族记忆息息相关——她的母亲曾在苏联的劳动营里呆了五年。在她早期的小说里,比如《墓前悼词》、《人是世上的大野鸡》,都写过苏联的劳动营,不过写得比较简略,而《呼吸秋千》则是全景式的再现。

    看似独特的题材,要写出新意却也不易。苏联的劳动营与纳粹德国的集中营,有太多相似的地方,都有人间地狱式的压迫和苦难,都有星星之火般的抗争和希望。有关纳粹集中营的记录,有过许多的文学经典,特别是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依姆雷的名著《无命运的人生》,同样是以少年的视角来观察灭绝人性的暴行。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赫塔自然想要写出独特的感悟,《呼吸秋千》不以情节发展作为小说的主要构架,而是以“人”和“物”作为文本的支撑。在劳动营特殊的环境里,人成了物的工具,物是人的寄托,一张手绢、一把铁铲、一只自鸣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在特殊环境下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甚至是人的主宰。而不同出身、有着不同经历的人们,在劳动营里更会有不同的反应。赫塔以工笔画的方式,为这些已经被历史所遗忘的人们绘制了一组人物谱。

    不管怎么写,不管有多么独特,都逃不脱“苦难”、“压迫”、“饥饿”、“绝望”、“沉痛”、“集权”这样一些关键词。对于那些阅读面广博的读者和专家来讲,这些内容都是较为熟悉的。倒是雷奥作为一个同性恋者,他的视点和感受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关于同性恋的描写,小说中少之又少。赫塔在接受采访曾说,小说的原型、著名诗人帕斯提奥不愿谈及这方面的话题。可以这么说,同性恋的身份,这才是雷奥一生的痛。小说虽然写得比较含蓄,但读者足以体会出他内心的挣扎。

    离开了劳动营,雷奥回到了家乡。他“再也没有结婚。只有滥交”。当年面黄肌瘦的少年,很快逃离了饥饿天使,长出了新肉。苦难的记忆可以渐渐淡忘,然而年华老去,却是不可逆转的折磨。记忆之痛与现实之痛交织,让读者的呼吸也如秋千晃荡般急促,那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   赫塔的书必读 翻译得挺好~
  •   从诺贝尔文学奖的书籍入手,希望可以找回当年那个文艺青年
  •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描述,真实地还原了二战后德国劳工的悲惨命运
  •   冲着诺贝尔去的,等了很久。
  •   为了了解德国文学买的
  •   文章的整个氛围都是一种灰色的压抑的美誉色彩
    对于生命在那种被压迫束缚下
    大家的求生欲可见一斑
    真的让人窒息的压抑
    求生是一种本能了而不是说怀着一个多么伟大的信念
  •   看书还得主要看国外的
  •   书很好,印刷也不错,可是送达的时边角压皱了,当当的运输越来越慢了,包装也越来越差,这几次送的书没一个送到时不破的,这次更过份,四本书角都压皱了,收到收书的喜悦顿时没有了。
  •   书没有问题,中间服务产生很多问题
  •   阅读够了 收藏不足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