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成纪,杨云香 主编  页数:652  字数:900000  

内容概要

  本书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出的扩张性,决定了它既被其产生的地域限定,又具有超地域的特征。或者说,这是一种立于中原又从中原出发的文化。按照司马迁及历代史家的一般看法,它的起点在河洛。如《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也是当代研究者试图以河洛指代中原的原因。但从后来《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扩张态势看,河洛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明显过于狭窄。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计划从代郡迁都洛阳时曾言:“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按照这句话提供的序列,“帝宅”被崤山和函谷关限定,“王里”被河洛限定,“中原”则明显是以前两者为中心形成的地理区域的进一步展开。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关于中原文化的一般考察
第一节 地域文化及其价值
一、中国文化区域性的自然、人文背景
二、中国文化南北二分格架的形成
三、中国文化区域划分的诸种动因
第二节 何谓中原与中原文化(上)
一、中原作为地域文化概念的可能性
二、中原作为地理专指概念的形成
三、中原在传统中国的位置
四、中原作为地理专指概念的特性
五、中原中心地位丧失的诸种原因
第三节 何谓中原与中原文化(下)
一、地理的中原与文化的中原
二、中原文化的历史奠基
三、正统之争与中原文化的基本界定
四、中原文化的异乡化问题
五、元明以后中原文化的变与不变
第四节 农业文明对中原文化的规定
一、中原地区早期的农业文明
二、见于史传的上古农业及教化
三、西周之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奠基
四、农业文明与中原文化特性
五、农业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传播
第二章 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结构形式与文化特性
一、中原文化的基本空间格局
二、中原文化的实用与诗意
三、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外向发展
一、中原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
二、服贡体系与中原早期制度文化
三、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扩张
四、中原文化的固化与近世的挑战
第三节 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一、中原与中国
二、中原记忆与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三、中原文化的普世性
第四节 家国同构与文化共同体
一、基于血缘和宗法的社会体制
二、文化认同与族群的放大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第三章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前期探索
一、“中华民族”的早期论述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早期界定
三、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观
四、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观
五、海外新儒家论中华民族精神
第二节 何谓中华民族精神
一、新中国民族观念及政策的变革
二、阶级论述向民族论述的返归
三、新时期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探索
四、几个必须澄清的问题
……
第二编 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第三编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编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互动与发展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这种情感,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对中原自然和文化价值的重新认定。在有关东晋初年的历史文献中,屡见士人称颂中原之地“土气清和”,而江左之地“暑湿郁蒸”、“多诸毒恶”的议论。这种一褒一贬的看法固然有其自然地理的依据,但又明显因情感的介入而缺乏判断的公允性。比如,曹魏时期中原地区疫病流行、田园荒芜、白骨露野的负面景象,并没有进入人们的认知范围。也就是说,东晋士人眼中的中原并不是中原地区的实然状况,而是融合了价值倾向的对中原故地的情感和想象性重建。与此一致,他们多以神乡、神州、神华、桑梓、帝宅等称呼中原。这种称谓不仅赋予了中原父母之帮(桑梓)和帝王正统(帝宅)的意义,而且将其视为被神灵眷顾的区域。根据这种情况可以看到,起码中国社会自两晋时期始,中原与江南的对峙,使其作为一个区域地理单元的特性得到强化。同时,东晋士人恢复故国的强烈愿望使其由自然地理对象跃升为情感和想象的对象,对其包蕴的神性、历史、政治、血缘等层面的价值的认定,则使其成为文化积淀和诸种价值观念的载体和象征。正是因此,我们可以说,到两晋时期,中原文化才开始成为一个自觉的概念。或者说,地理的中原才真正开始演化为文化的中原。  二、中原文化的历史奠基  但是,两晋时期中原的文化化,却又是立足于此地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就是说,没有此前自“三皇五帝”以来数千年的积厚之功,所谓两晋时期中原作为文化概念的自觉将失去依托。  那么,在中原文化走向自觉之前,为其提供历史奠基的东西是什么?  首先,就物质文化而论,中原地区繁丰的早期历史遗存,以感性的方式彰显着人文精神的深邃和厚重。像上古时期的帝王之都,如黄帝所居的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尧建都的平阳(今山西临汾),舜建都的蒲坂(今山西永济),均在中原地区留下历史印迹。后来,夏代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安邑(今山西安邑)、平阳,商代的毫(今河南商丘)、殷(今河南安阳),均存在于中原的地理版图之内。至于洛阳,自周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①始,历春秋、战国、秦汉及魏晋,长期是帝王的都城或陪都。九鼎作为帝王重器,它存于洛阳,也是对其天下中心位置的奠定。据陆机《洛阳记》,到西晋时期,周代洛阳的城市制式依然续存。如其所言:“周洛阳城,周公所制,东西十里,南北十三里,城上百步,有一城橹,外有沟渠。”②这些历史遗存,使现实的中原与其历史,被以一种感性的方式联结在一起。这种物化的历史存在,不仅一再勾引起后人的精神记忆,而且以感性的形式使历史变得直观。  ……

编辑推荐

刘成纪、杨云香主编的《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意在探索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总论、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互动与发展四个部分。相信,此项成果是对我国区域文化研究的一次重要推进,对认识中原文化的特质、以及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将提供一个理论与史料相互参证的完备知识系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非常全面深刻。覆盖面之广,角度之丰富可以将此书作为查阅型书籍。
  •   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原文化,值得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