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天使张纯如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梁伯华  页数:177  
Tag标签:无  

前言

永远的张纯如    本书是一个故事,也是一本传记。故事中的主角,就是举世知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公元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美国加州自杀身亡,结束了她短短36年的宝贵生命,噩耗传来,震惊全美国以至全球的华人,主流媒体亦争相报导这不幸的消息,大家都为她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    我认识张纯如是在1998年春天,那时她的那本巨著《南京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Worm War II)刚出版不久,由于勇于揭发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杀害数十万中国同胞的史实,内容如泣如诉,动人心弦,该书反响极大,销量直线上升,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而张纯如也因此成为新闻人物——一个世界知名的女作家。    新泽西州的几个文化及专业团体邀请她前来作公开演讲,那时我正任美华专业人士协会的会长,所以也以协会的.名义协办了这个活动,地点是在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这次演讲吸引了数百名听众,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个子高挑、外表文静的张纯如以清晰而十分有力的语调发表演说,并回答了听众的提问,给大家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我亦因此而结识了她。她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我,此后的几年我一直很关注她的消息及一举一动。    因此,当闻知她的死讯时,我是何等的愕然,更是何等的震惊,久久不能释然!回想她短暂的人生、她所写的作品、她发表过的言论、她的精神所代表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钦佩。而最令我感念的是张纯如身上所展现出的以下珍贵品格。    (1)张纯如的历史感    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青年女作家,却出奇地有着对祖国历史的情怀,而且是锲而不舍地去追寻、去报导。她忠于历史、勇于揭示尘封的史实,希望世人以史为鉴。她出版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除了《南京浩劫》一书外,她的另外两本著作《春蚕吐丝》(Thread of the Silk-worm)及《美国华人口述历史》(The Chinese in America:A NarrativeHistory),也都与华人历史有关。前者介绍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而后者则是张纯如的个人寻根之旅,追溯华人在美国发展的轨迹。她清楚地知道:一个民族若忘掉它自己的历史,就等于是一片空白、一无所有。    (2)张纯如的正义感    张纯如的三本著作,除了介绍历史外,令人读后印象深刻及难忘的,却是它们所散发出来的一种凛然的正义感。听说她在撰写《南京浩劫》一书时,把一些反映日军暴行的照片贴在房内朝夕相对,因而在文字上,她能饱含正气地对那些暴行加以身临其境的描写。而后来当日本书商要她修改该书的内容才肯出版日文版时,张纯如严词拒绝。这种凛然的气概,真让人难以想像是从一个年青女作家身上散发出来的。我们为张纯如而骄傲,因为正义感的背后,是需要无比的勇气来支撑的!    (3)张纯如的使命感    张纯如的一生,活得虽然短暂,但她那强烈的使命感,使她的著作、言论及行动掷地有声,令人刮目相看,也引人深思。她身上散发出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张纯如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股力量的象征,因此无数的团体邀请她出席演讲,而她也尽量安排与会。她也是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创办人士之一,史维会开启了一个全球性的运动,如今,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设有分会,立志继续发扬张纯如所代表的争取正义、公道及良知的精神。    现在,张纯如虽已离我们而去,但她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她的死,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在华暴行及事后却拒绝忏悔的行为作出的抗议和控诉。她一生所作的贡献给予世人在追寻正义与公道的漫长道路上增添了无比的勇气和力量。短短的一生,却是名留青史。伟哉,张纯如,她不啻是我们的正义天使。    在纯如逝世后不久,我在2004年12月12日代表新泽西州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与其他团体共同举办了一个张纯如追悼会,地点与纯如来新泽西州的第一次演讲及新书发布会是同一个会场。睹物思人,真是百感交集,倍添伤感。    数月后,我着手撰写张纯如的传记。本书撰写期间,得到以下人士的帮忙及协助,特此鸣谢。首先要衷心感谢张纯如的父母张绍进博士和张盈盈博士接受访问及提供有关资料,并审阅书中若干章节。史维会的发言人丁元先生亦接受了采访,提供了一些宝贵的讯息及看法,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其他面谈的包括张纯如的朋友李竞芬女士及吕建琳女士,而提供资料协助的有李培德教授、容鸿先生、吴康妮女士及章楚业先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刘早荣教授在美国西东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曾阅读本书书稿及提供了一些意见。对以上各人所提供的帮助谨在此一并致谢。    时光匆匆,我在教学、行政、写作研究及社会服务皆忙的情况下尚幸还能完成本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许,这是张纯如精神所给予的力量,也谨以此书纪念我们的正义天使张纯如。并希望透过此书将张纯如的精神带给各位读者。书中如有错漏之处,亦恳请指正,为感。    是为序。    梁伯华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为六章,内容包括:“我一生所关注的主题就是社会不公”;成长岁月;历史的伤痛;艰辛而成功的写作;逝去的与留下的等。

作者简介

梁伯华教授,原籍广东南海,在香港土生土长。在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即获中文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的交换计划选派赴美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毕业后任教美国西东大学至今。历任多所中美著名学府的访问教授,包括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香港大学等,并为武汉大学客座教授。    梁教授现任美国西东大学亚洲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著作丰富,享有国际性的学术地位。著书二十多本,为近代中国研究的权威,研究范围涵盖外交、政治、商业、历史、文化等,兴趣十分多样化。屡获“专业成就优异奖”及“学术著作优异奖”,并出任多个学术及专业团体的顾问职位。    粱伯华教授学贯中西,除发表学术专著外,并经常为报刊专栏撰写散文及随笔,抒发他对东西文化的冲击与融合的观察和感受,并引用实例形象生动地描述,以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哲理,与广大读者共享;更撰写励志书籍,勉励年轻的一代努力向上。

书籍目录

序——永远的张纯如
第一章 “我的一生所关注的主题就是社会不公”
第二章 成长岁月
第三章 历史的伤痛
第四章 艰辛而成功的写作
第五章 逝去的与留下的
第六章 走进历史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参考资料及书目

章节摘录

这里不妨引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说明一下。在马里兰州立大学有一位名叫翟斯·所罗门的白人学生,很想亲身体验一下有色人种在美国被歧视的情况,所以坐言起行,用医学及化妆方法将自己打扮成一个黑人,他原意想周游美国一段时间,探访民情以增加了解,但头数天所受到的歧视凌辱就令他震惊不已难以忍受,遂草草收兵,放弃了原来计划。翟斯·所罗门的经历其实并不令人惊讶,只不过因为他不是有色人种,而未能有机会亲身体会而已。    事实上,美国的种族问题,一直是为人诟病,而种族歧视现象,更是美国民主的一大讽刺。面对这种状况,尚幸社会上有识之士已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希望能从教育及社会运动的方式入手,改变下一代对种族问题的态度,好让各族裔能平等及和谐地共存,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不过,美国文化的多元化目前仍只是一个理想及目标,相信需要经过一段很漫长的道路才能达到。被刺杀的著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Dr.MartinImtherKing)曾说的一句名言——“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rn),就是指他有追寻一个种族和谐及文化多元的美国的梦想。    本书的主人公张纯如就是出生和成长在这样的一个美国的大环境里,从小到大,都耳濡目染着这个民权运动所宣扬及所争取的伸张正义的理想。作为美国少数民族的一分子(华人占美国人口的比例只有1%),张纯如目睹耳闻不少华人受到压迫的不平等待遇,因此对“种族歧视”这个恶习深切痛恨。成年后,纯如在她的研究及写作中,都反映出这个争取和伸张正义的理念。例如她在接受出版人罗伯特·伯恩鲍姆(Robert Bimbaum)访问时,便一直在这个“社会正义”(social iustice)及“种族歧视”的问题上大大抒发她的看法。    她说:“我一生中最关注的主题就是社会上的不公平待遇。也许有些作家选择撰写与爱情有关的作品,又或是致富之道。但对我来说,我最不满看到一切蹂躏民权与自由的行为,因此我相信我以后写作的选材也是与这个脉络有关的。”    诚然,她这一腔的正义理想,贯穿了她一生所出版的三本著作。在《春蚕吐丝》一书中,她深深地为华裔科学家钱学森所受到的美国政府的不平等对待而呜不平。在《南京浩劫》一书中,她已超越了国度,为中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受到的日本军国主义的欺凌而大声疾呼。而在《美国华人口述历史》一书中,她详细、宏观地缕述了华人在美国150年历史的沧桑及对种族歧视的抗争,以此为华人的未来争取更为平等的待遇。    在美国,华人是第一个正式受政府立法排斥的族裔。在1882年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通过后,华人所受到的排挤和迫害真是罄竹难书,人们常把华人在美国早期的移民经历称为血泪史。不可否认,像美国黑人的历史一样,它充满了歧视、屈辱和血腥。张纯如在她的书中记载了许多19世纪60年代华工修筑铁路的生动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华人在美国最初的“声誉”正是由那些筑路的华工建立起来的。纯如认为:“如果没有华人的贡献,美国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美国的华工是在19世纪中叶大量涌进美国的。当时中国正处于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之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南方不少家庭为生活所迫,将儿子送往国外工作赚钱养家,而美国刚巧在兴建跨越全国的铁路,又处于淘金热潮中,需要大量劳工。    张纯如在书中记述了这样一段历史:在1862年,当中太平洋公司和联合太平洋公司共同修筑横贯美国东西的铁路时,华工参与了从加州开始的西线筑路工程。最初,中太平洋公司雇用了50名华工,总监工并不看好他们,因为他们太瘦弱,平均身高只有4英尺10英寸,平均体重也只有120磅。不久,公司的管理人员发现,这些华工吃苦耐劳,很有纪律。最后铁路全面开工时,公司总共雇用了几千名华工,整条西线筑路工程几乎都是华工完成的。    西线工程贯穿险峻的大山,一些工程师审视了地理环境后认为,按当时的技术条件,要完成这样大的工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华工们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没有开凿穿山隧道所需要的大型机器,就用手动工具,先人发明的火药也派上了用场,用以炸石开路。铁路必须经过一段悬崖峭壁,华工们采用开凿长江三峡的古老办法,用绳子把载有人和工具的筐子垂下山崖,在绝壁上打眼放炮。没有华工的聪明才智和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这条铁路是难以完工的。    在1869年,横贯东西两岸的经济大动脉终于开通了,这条铁路使西岸与东岸的交通从4到6个月的行程,缩短到只有6天。每一英尺的路轨都饱含着华工们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他们经年累月忍受着艰苦的施工和生活条件,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特别是严冬,气温最冷时降到华氏零下50度。1866年的一场暴风雪曾经把一整队华工埋在雪里,大雪融化后人们发现,这些华工的尸体仍然呈直立的姿态,手里还握着铁镐和铁线。在长达690英里的西线铁路上,留下了1千多具华人的尸骨。铁路完工后,被运回中国的遗骨就有2万多磅!P8-10

编辑推荐

梁伯华所著的《正义的天使张纯如》是一个故事,也是一本传记。故事中的主角,就是举世知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本书作者全面收集张纯如生前资料,以动人的笔触,描绘和记录了这位正义、勇敢的女作家的生前事迹,引人追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正义的天使张纯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书不错,是介绍张纯如的,
  •   是自己中意的书,自然不错了。
  •   看起来有点旧!一起买的其他几本还行。。喜欢的是,书本身,还不在乎,因为还好!
  •   这本书很好的呢,好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