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古街巷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文联,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页数:125  
Tag标签:无  

前言

  广州越秀区是一个氤氲着浓浓文化气息的中心城区,它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人文胜迹;拥有深厚的岭南文化色彩,凝聚了多元的文化内涵。今天的越秀区正迈着改革开放的坚定步伐,加快推进和谐越秀、文化越秀的建设,人民享受着安居乐业、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  社会的发展,总在城市建设中留下印记。广州越秀区的古街巷,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印刻着广州中心城区的历史发展,记述着广州的先贤事迹,记录着广州的风物精华以及传统习俗。寻根问底,可圈可点,让我们能更深地理解广州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岭南文化之“广府文化”源地的底蕴。  近年来,越秀区文联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深厚的岭南文化,维系着一批活跃在文艺领域的文化名人、专家学者,致力于文艺精品的创作。2008年,越秀区文联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一集),今年又编撰此书的第二集,继续向你讲述千年越秀古街巷的故事。  该书虽仅撷取广州中心城区越秀区的古街巷得名故事,但已如一个万花筒,倘你定眼而窥,一晃动便换一个彩图,在赏心悦目的同时,不但见到斑斓的历史印记,还可体会不少哲理,感悟岭南文化的传承脉络。

内容概要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延伸。  《广州越秀古街巷(第2集)》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

书籍目录

历史故事兰湖里畔说兰湖海印石得名平南王霸越王井四牌楼的牌楼怡和街忆怡和行东较场畔说历史“书院街”说书院群一德路溯源东园成省港大罢工总部海员亭忆海员路民俗故事仙邻巷谈五仙观从越冈院到三元宫百灵路曾有药王庙从琪林苏井追溯天庆观惠福路记金花治难产魁巷得名因魁星镇海楼因梦而建东山与东山寺传说大佛寺轶事鸡林得名旧闻风物故事玛瑙巷记广州西城南濠街与共乐楼从象山樵歌到南越王博物馆后楼房街与平南王府恶行天字码头连着接官亭筑长堤与机器元老厂冤案书坊街见文化底蕴将军路说将军府农林路记农林试验场公园路追怀第一公园名人故事仰忠街敬御史周新石公祠直街记清官石琳张维屏诗记清水濠史巷纪念史光国孝友街与张弼士孝友堂长兴里记康有为办万木草堂新墙头与史坚如炸巡抚继园东缅怀名学者史澄先施二街记百货业先驱马应彪梅花村犹记陈济棠

章节摘录

  越秀区大沙头东边有一道海印桥,跨珠江连接海珠区。这道远看如一台竖琴的拉索桥,为什么叫“海印”呢?寻根溯源,原来与古代珠江著名的“三石”有关。这“三石”其实是三个石岛,乃红色砂岩的残丘,与一般的沙洲不同。“三石”就是海珠石、海印石、浮丘石。清初名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也有记载。浮丘石在今中山七路,属荔湾区范围,早已埋于地下。海珠石在《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一集)已介绍过,这里不提。海印石则近今之海印桥的北面桥脚,大约在今白云路近大沙头一带,明末清初时仍是吸引游人之地。明万历年间,岛上建有海印阁,清初改建为京观楼。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说:“海印,潜石也。在下方之东,半出波际。其上有京观楼,周以雉堞,视海珠、浮丘,隐隐若三台象。”至清道光初年,京观楼已改建成东定炮台,成为江防要地,世称东炮台。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时,曾在东炮台销毁缴获的部分鸦片。晚清光绪末年时,海印石一带已与陆地连成一片。因此,当代有人提议在大沙头东边的海印公园建林则徐纪念园,并建一座纪念林则徐销毁鸦片的雕像。  至于海印石为什么叫做“海印”?民间有个传说,便应了本文开头说的歇后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广州越秀古街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