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红旗”风云录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广西人民  作者:赵丰  页数:322  

内容概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年历上,记录着从1958年至1961年一千多个不寻常的日日夜夜,年轻的共和国探索着自身的发展路径,向左?向右?焦躁过,也修正过;天灾威胁着人们,饥饿考验着人们,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上空阴云弥漫……中国人民经历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终于走出困境的艰难岁月。 本书全面回顾了“三面红旗”即“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决策和发动过程,剖析了“三面红旗”发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深刻反思了它对中国社会发?产生的影响,揭示了违背科学发展的历史教训。

作者简介

赵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近年出版过党史、国史类著作《谁来重奖邓小平》(华夏出版社)、《刘少奇》(和平出版社)、《国民党抗战纪实》(戏剧出版社)、《天堂挽歌》(朝华出版社)、《中国:1959—1961》(四川人民出版社)、《忠字下的阴影—文化大革命中的怪现象》(朝华出版社)、《红色牛棚—中国“五•七”干校纪实》(青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大反“左”》(改革出版社)、《共和国统一战线风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等。应邀为全国各地举办专题讲座1700多场次,直接受众20多万人次。

书籍目录

导言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第一章 大干快上的岁月 一、东方醒狮跃起来 ●新中国建设方案的依据是什么? ●总路线是何时提出来的? ●什么原因导致急躁情绪升温? ●“不能像蜗牛一样爬行” ●“两年超过英国”的构想 ●生产计划两本账 二、黄土地上?奇迹 ●有多少颗高产“卫星”? ●在口号感召下的人们 ●公共食堂是怎么办起来的? ●热情鼓舞下的群众文化热潮 三、千年古国新神话 ●毛泽东说:干脆一点吧,钢铁翻一番 ●“跃进”的硬指标有哪些? ●投入一亿劳动力是什么状态? ●“国”与“锅”,孰轻孰重? 四?纪录一再被刷新 ●人民公社的高潮是如何掀起的? ●最响亮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人民公社的“发明权”归谁? ●一篇著名的社论《开门红,满堂红,红到底》 ●队有制•社有制•全民所有制 五、明星效应 ●全国推广“徐水经验” ●实行供给制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肇源县在哪里,为何要争全国第一? ●欲与典型试比高 ●大寨被誉为“全世界农民的首都” 六、寓言般的现实 ●一行行醒目的“注释” ●生产队就是战斗队 ●“新乐园”是什么景象?第二章 缩短过渡期 一、制订发展规划 ●真实的统计数字 ●共产主义并不遥远 ●急于过?的弊端在哪里?  ●为何要坚持“工业重点论”? ●经济管理的秩序被打乱之后 ●基本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二、一天等于二十年 ●“农轻重”还是“重轻农”? ●6亿中国人做着一致的“钢铁梦” ●权力都下放了行不行? ●票子多了不值钱 ●钢铁上去了,肉没了,菜少了 三?改革的尝试 ●什么是“一元化原则”? ●何谓“神仙会”? ●“左”倾的指导思想 ●初衷是为了发展经济 四、豪情与常规 ●小学生宣称一年要写一万首诗,超过郭沫若 ●该“向谁看齐”?  ●“大”的思维定式造成的结果是什么? ●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走岔了路 ●“穷是跃进的动力”吗?第三章 探索发展道路 一、“大同”的理想模式 ●“均等”、“均平”思想从何而来? ●中西结合的探索 ●“一曰大,二曰公”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命运由中国人自己主宰 ●美国遏制苏联要打中国什么算盘? ●怎么办?中国选择了自力更生 ●从低下的生产力走出?的建设者 ●人多力量大,热气高,干劲足 三、以事实为证 ●艾奇逊给了我们怎样的一份成绩单? ●刚迈步何以功就垂成? ●毛泽东说:搞工业农业比打仗还厉害?我就不信! ●气可鼓不可泄 ●“历史上总是学问少的推翻学问多的!” 四、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工业和农业如何相互促进?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发挥了什么作用? ●群众运动与运动群众 ●大丰收说明了什么?第四章 沉重的代价 一、高昂的学费 ●《新人口论》的作者是谁? ●破除迷信与破除科学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信阳事件”的历史教训 ●为了渡过难关,不得不勒紧腰带 二、怪圈在哪里 ●集体共个人的产 ●从“摇篮到坟墓”,全包了 ●教训在于没有搞好综合平衡 ●没有“看不见的手” ●上得很猛,跌得很凶 三、为夺取“决定性的胜利” ●“工农商学兵”大联手 ●向古人、外国人学什么? ●能照搬苏联的建设模式吗? 四、搁浅的历史航船 ●九年急于跨越四个社会形态 ●“左”比右好的痼疾 ●在热情与务实之间 ●“拔白旗”压抑了知识分子的建设热情第五章 艰难的纠偏 一、在曲折中迂回 ●毛泽东发现了哪些问题? ●高速度的惯性仍没刹住 ●“共产风”再次刮起 ●中苏两党的“跃进”竞争 ●击敌八百,自损三千,值吗? ●又是孤军冒进时 二、为真理呼唤 ●刘少奇心中的疑团是什么? ●彭德怀没有沉浸在喜悦中 ●张闻天洞察祸患 ●周小舟仗义忠谏 ●陈毅忿言:吹牛不犯死罪 ●邓子恢据理力争 ●田家英:万家忧乐到心头 三、包产到户几度梅开 ●有谁吃了豹子胆? ●责任田制终被强行取消 ●“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源出于此 四、民生在上 ●年终搞结算,落个癞痢头 ●农民为什么瞒产? ●人不是机器,要劳逸结合第六章 自然灾害肆虐 一、红灯,在1959年的日历上闪烁 ●物资全线告急 ●几个不寻常的日子 ●天灾向中国袭来  ●数字背后的困顿 ●粮食供应量减少 二、饥饿威胁着生命 ●旱情相当严重 ●人口连续负增长 ●杨献珍看到了哪些真实情况? ●“一干两稀”的供给制 三、农业大国的抉择 ●共和国的危急时刻 ●农业何时跌入谷底? ●城市也搞起了人民公社 ●财政收支不平衡 ●19亿元赤字的背后预示着什么?第七章 庐山会议风起云涌 一、一次会议,多种声音 ●登山公路上一片寂静 ●老红军的呼唤:“请为人民鼓咙胡。”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军事俱乐部”的前因后果 ●八届八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二、继续“大跃进” ●“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指的是什么? ●无形压力下的高指标 ●“反右倾”运动开始 ●实现1960年的“跃进”目标第八章 顶住外界压力 一、“老大哥”背信弃义 ●中苏关系史上的一次大事件——苏联撤回专家 ●毛、赫分歧缘何加深? ●冲突在布加勒斯特 ●赫鲁晓夫碰了毛泽东的硬钉子 ●借中印边界冲突对我国施压 二、中国要有自己的独创 ●经济再次陷入困局 ●“大跃进”运动目的之一:要打破苏联的控制 ●中苏早有哪些互约? ●从重创中汲取教训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国内”第九章 走出困境 一、为人表率 共渡难关 ●毛泽东没有动一筷子红烧肉 ●刘少奇每餐两菜一汤 ●周恩来喝玉米面糊糊 ●朱德的四川泡菜 ●彭德怀自耕?园 ●罗荣桓说,苦瓜能明目 二、调动各方积极因素 ●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分期分批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合作 ●帮助民主党派开好大会 ●稳定工商界的情绪 ●消除疑虑,化解矛盾 三、国家有困难,大家来承担 ●城市乡村共努力 ●真不愧为“工人老?哥” ●1960年初开始了石油大会战 ●原子弹爆炸试验 ●机关、学校力所能及分担困难 ●退伍转业军人屯垦戍边 ●保卫祖国钢铁长城 ●打破纪录的运动健儿 ●印尼华侨艰难回国 四、“跃进”战车终被停驶 ●“1961年要搞一个实事求是年” ●毛泽东说,做经济工作他不如陈云 ●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 ●调整工业内部结构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 ●改善人民日常生活 ●大力整顿经济秩序 五、“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届九中全会拨乱反正 ●全面贯彻“八字方针”的动员令 ●中南海的西楼会议 ●伤筋?骨的再调整 ●刘少奇提出了哪两个“三七开”? ●全国的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第十章 历史没有句号 一、以建设者的名义 ●万里为何泪流满面? ●18个农民的手印儿改变了历史 ●“大包干”追溯历史二十年 ●为“承包”正名 ●告别“大”、“公”、“饥” ●农村的历史性转变在何时开始? ●对背叛的背叛——历史的回归 二、穷则思变冲出禁区 ●12级台风也刮不倒 ●十万农工出吉安 ●农村又一次包围了城市 ●蓝眼睛们刮目相看 ●东西南北中全都按捺不住了 ●市场是个好东西 ●把土地也押上 三、不是结语:改革开放春风化雨参考文献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没有哪一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恩格斯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车尔尼雪夫斯基  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  --范文澜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  --廖沫沙

编辑推荐

  一个民族的悲壮历程  一段学生的历史记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面红旗”风云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这是毛泽东领导的一次经济“大实验”,目的在于跨越发展,迅速摆脱贫穷落后面貌,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扬眉吐气,但由于缺乏经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适得其反。应当说这是一个历史壮举,对于人民群众的热情和实干精神,毛泽东建设强国的美好愿望,还是值得肯定的。这是一笔宝贵财富,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应当进行客观科学的研究。
  •   现在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这些历史了,这段历史不容回避!希望多有些这样的书,让我们记住那些历史!
  •   值得很多人回顾的一段历史。
  •   了解那段历史,虽然儿时身历过,但没有印象!
  •   中国人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年代。
  •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难免会失误。了解了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客观地看待毛的失误。这无损于毛泽东的伟大。
  •   对了解那段历史有帮助,不错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