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出版时间:2009年9月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联升  页数:167  
Tag标签:无  

前言

  三讲总题与分题“原报”、“原保”、“原包”都是与前院长金耀基同现任院长林聪标两位先生商定的。原字难免夸张,所讲不能原原本本,但用作广告也好。三人听必有我师。我不是来说法,是向诸位请教。若比文史名篇如韩愈之《原道》、《原性》,黄宗羲之《原君》,戴震之《原善》(后在《孟子字义疏证》中发挥。戴氏对“理学家”之批评与黄氏对专制暴君的攻击,都中其要害,有其即时与长远之意义。戴氏以汉学家而兼思想家,自负为坐轿子的,别人是抬轿子,有其根据),则吾岂敢!至于这三个字在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有重大的意义,源远流长,则颇具自信。  第一讲“原报”,早有“The Concept of ‘Pao’ as a Basis for Social Relations in China” in John King Fairbank,ed.,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1957), pp. 291-309,中译“报——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收入《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1976年,第349-372页)。那是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第一次主持的小型会议,除与会者各自撰文之外,还请一位心理学家事先阅稿并与各撰者通函讨论。这是费正清老板的新招儿,以后经济方面的小型会,常请顾志耐(Simon Kuznets)教授、何廉教授参加指导,以示敬重。人文之学(Humanities)与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交流,20世纪40、50年代已成趋势,历史介乎其间,颇像两栖类,开课讲通史,只好先抓大题。  我一向以为中文一字多义(西文亦多如此)有其妙用。语文与思想,关系甚密,有人说:不会德文则不能了解康德哲学。同样也可说不会古汉语,很难了彻古代思想。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段应该如何讲,可能还有争论。  因此,我想重复已经说过的意思,用“训诂治史”一词,西文philology指语文,即训诂。1962年3月我被邀在法国法兰西学院(Collège de France)作了四次演讲,题为《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译题简称“兴建考”,文见《国史探微》,1983年,联经,第189-266页)。第一讲即指出汉学家须通训诂,第四讲用五六页讲“均”与“和”两个重要概念。  更令我向往的是考据而兼义理的训诂创见。大书如傅斯年先生的《性命古训辨证》。单篇文章如沈兼士先生《“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国学季刊》五卷三号,1935)文首有三点提要:  一、人死为鬼虽为一般的传统解释,似非其原始意义。二、鬼之原始意义疑为古代一种类人之动物,其后鬼神妖怪之义,均由此概念引申发展。三、鬼字之字族分化系统。  文末附《陈寅恪先生来函》说:大著读讫,欢喜敬佩之至。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中国近日著作能适合此义者,以寅恪所见,惟公此文足以当之无愧也。  一个字牵涉许多重要事物,则其研究皆可构成一部(不必是全部,亦不可能是全部)文化史。寅恪先生之说甚是。日文“鬼”读Oni,指妖鬼,人鬼则曰幽灵。哈佛神学院有一博士论文以《法苑珠林中之鬼妖(包括鬼与妖怪)》为题,是永富教授指导的,此外尚有可以发挥的题目。  我这三讲,并未写出全稿,只有大纲,也是到第三讲时才印发给大家的。很抱歉——讲时临时措词,未免繁累,幸而有录音,现在有新亚的友好费神整理录出,精简而不失原意,十分可感。我只作几处文字上的改动。另有附论附注,列在三讲之后。精力视力衰退,只能草草交卷,抛砖引玉,敬待诸贤!

内容概要

  《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分别阐述了“报”、“保”、“包”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演变,探究了“报”在人际交往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报”的观念的影响。对于“保”、“包”二字则阐述了由古及今的社会意义演变以及各自引申出的相关复合词。最后,作者以国人崇尚诚信之“信”字贯通三讲。  ◆ 讲座及丛书概况 ◆  1、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由钱穆(字宾四)先生于1978年首次开讲,先后有李约瑟、小川环树、狄百瑞、朱光潜、陈荣捷、杨联陞、余英时、刘广京、杜维明等十余位中外大家开讲  2、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将“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整理成系列并出版,每位演讲者一讲一书。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首次与内地出版机构在大陆地区合作批量出版学术文化著作。  3、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持人文主义教育理想,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探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扬学术风范,培养文化风格,自首次开讲至今,讲座的内容与影响均获得海内外学术界之重视。

作者简介

  杨联陞先生《1914—1990》,字莲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河北保定。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系,在陈寅恪先生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租庸调到两税法》,嗣后赴美,就读于哈佛大学历史系,获硕士与博士学位,即留哈佛任教,五十年代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晋书食货志译注》、《中国史专题讲授提纲》、《中国货币及信贷简史》、《中国制度史研究》、《汉学散策》、《汉学论评集》、《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等。在论其生平与学术的文字中,尤详备者当推其友人周一良教授的《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前者载于《中国文化》第六期;后者载于《时报周刊》三0九、三一0号,又分别收入作者在台北和上海出版的论文集《犹记风吹水上鳞》和《钱穆与中国文化》。

书籍目录

1  引 言1  原 报11  原 保19  原 包27  附 论49  结 语  致谢55  附录一  迎杨联陞教授到新亚书院讲学林聪标65  附录二  报———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 杨联陞著 段昌国译99  附录三  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初探)金耀基137 附录四  中国文化中之媒介人物杨联陞163 跋  金耀基

章节摘录

  社会关系的反应或还报并不一定是即时的。逢年遇节的往来送礼几乎是即时的,但其他场合如生日或婚丧喜庆的送礼,则只有在对方也有同样情事发生时才能还报。当然,在这些场合,招待亲友的吃喝可以部分抵还所送的礼;如果送来一份薄礼而受到丰盛的招待,这种还报已经是超过了。此类特别场合以外的普通宴饮,也是同样从质与量上计算所给予所得的。  还报也可以是延后的,因为中国人的社会关系,一般来说,是以家庭为基础,而家庭像一个法人,是可以延续很长时间的。在两个已经建立了友善关系的家庭之间,社交礼之往来不必每次都结清,因为双方在短时间内都不会觉得过意不去。中国人有一句话用来表示这种较为随意的友谊关系,就是“过得着”,意思是说“我们之间的相互交谊已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随意一点了”。但在长时间内,这种社交收支则必须保持平衡。其中极重要的一点是所欠的“人情”,这不但包括感情在内,也包括种种社交的表示,如庆贺、吊唁,以及适当场合的送礼等,如果没注意保持平衡,就是没尽到社会义务,将使别人看不起他的家族。一个考虑周到的家长常常会在他洗脸盆旁边的墙上挂上一份特别的社交日历,以提醒他。有的穷儒往往因为负担不起适当的回礼,而谢绝所有宴饮的邀请。

编辑推荐

  香港中文大学以钱穆先生字(宾四)冠名的“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跨时三十年,仅十一位大学问家登坛开讲,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放眼世界,以阐述、创新中国文化为己任,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见解卓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