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学十六讲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孙尚勇  页数:368  字数:3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孙尚勇编写的这本书名曰《佛教文学十六讲》,实则不仅涉及佛教、文学两个方面。大略来说,主要借鉴了西方口头学派关于程式的理论,讨论了印度佛教文化史的一些重大问题,思考了相关印度佛教经典形成的机制,探讨了佛教思想之于中国古典诗歌自然观的影响。本书涉及印度佛教经典、中国古典诗歌、中国古典散文等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多种文体样式。

书籍目录

总序
序(一) 李浩
序(二) 普慧
第一讲 中古汉译佛经偈颂的程式
一、程式概念的引入
二、重复程式
三、句法程式
四、其他程式
五、平行式
六、汉译偈颂程式溯源
七、佛经偈颂程式的实质
第二讲 佛陀的音乐观与原始佛教艺术
一、佛陀的音乐观:超然远离与适俗顺应
二、修道所面临的两大诱惑:男女之情与娱乐艺术
三、原始佛教艺术得以发展的两大契机:仪式与宣传
四、原始佛教表演艺术的发展
五、结论
第三讲 原始佛教史中的提婆达多问题
一、提婆达多出家修行初期之史实
二、提婆达多诣佛索众与五法破僧
三、阿阁世弑父与提婆达多之死
四、结论
第四讲 《大唐西域记》所载佛本生宰堵波
一、买华、掩泥、受记率堵波
二、舍眼率堵波
三、化鬼子母搴堵波
四、商莫迦菩萨率堵波
五、苏达孥太子率堵波
六、结论
第五讲 《大唐西域记》所载提婆达多遗迹
一、《大唐西域记》所见提婆达多遗迹
二、提婆达多事迹相关经典的戏剧背景
三、结论
第六讲 《大唐西域记》所载佛说《毗摩罗诘经》遗址
一、《维摩诘经》的文本分析
二、佛说《毗摩罗诘经》遗址的文化内涵
三、结论和余论
第七讲 从《央掘魔罗经》看佛教经典的戏剧背景
一、央掘魔罗故事
二、《央掘魔罗经》戏剧背景分析
三、结论
第八讲 佛教仪式与戏剧的关联及大乘经典的形成
一、佛教的仪式性戏剧
二、佛教的戏剧化仪式
三、佛教仪式的两个层面
四、戏剧、仪式与佛教经典
五、结论
第九讲 释僧祜《经呗导师集》与六朝佛教音乐文学的演进
一、佛经中之歌呗事迹
二、中土之依经制歌呗
三、结论
第十讲 佛经偈颂的翻译体例
一、偈之名义
二、偈颂的翻译体例
三、译偈体例的缘由
四、结论
第十一讲 中古汉译佛经偈颂的体式及变迁
一、引 言
二、汉译偈颂体式的总体面貌
三、中古各朝译偈体式概况
四、中古译偈的地域特征及历史发展
五、结论
第十二讲 敦煌文学的程式化特征及其来源
一、敦煌歌辞中的程式
二、其他敦煌诗歌作品中的程式
三、敦煌变文中诗体作品的程式
四、敦煌文学程式的来源
第十三讲 汉译佛经偈颂对中国中古诗歌的影响
一、中古诗歌的程式使用状况
二、中古诗歌程式化特征的渊源
三、中古诗歌接受佛偈程式影响的途径
四、结论和余论
第十四讲 经学章句与佛经科判及汉魏六朝文学理论
一、传统经学的章句之学
二、佛学传统中的科判之学及其渊源
三、章句之学与汉魏六朝文学理论
四、结论
第十五讲 《维摩诘经》与中古山水诗观物方式的演进
一、陶渊明的“心远”和“忘言”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观物方式
三、齐梁山水诗的两条路径
第十六讲 先秦散文的程式化特征及其影响
一、先秦散文的程式化特征
二、佛经长行的程式化特征
三、汉唐散文的程式化特征
四、结论
后记

章节摘录

  一个明确的事实是,道安首创的佛经科判之学,简言之就是分别章段,以利于宣讲,这与此前两汉经学中的章句之学是相通的。隋唐佛教学者尝以经学章句之体譬况他们的经疏科判之作。吉藏《金刚般若疏》卷一云:“流通实是大章,还依小段之例,亦所不可。其间碎分章句,爰至异言语目,于经论并秽。”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序》云:“今为解释,冀遐方终古,得若面会。然繁则倦于章句,简则昧其源流。顾此才难,有惭折中,意夫后学,其辞不枝矣。”这表明在古代佛徒眼中,科判之学与经学章句的体例相同。  既然我们无法从文献上为道安科判找到异域的渊源,那么,是否可以作一大胆的设想,道安的科判是接受了两汉经学传统中的章句之学的启示呢?这一设想应该有其成立的可能。  关于道安本人的传统文化修养,典籍阙载。道安虽然反对“格义”,但其“本无”思想受到魏晋玄学贵无论的重要影响①,可证他对本土思想文化是有深切了解的。这可从侧面说明其科判之学曾接受本土文化的影响。此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佛经科判自道安以后,到刘宋时期始流行开来,至梁陈表现出了与两汉章句之学末流一样的琐碎之弊。唐湛然《法华文句记》卷一上引唐东阳永安寺旷法师《法华疏》云:“自梁陈已来,解释《法华》,唯以光宅独擅其美,后诸学者,一概雷同。云师虽往,文籍仍存,吾钻仰积年,唯见文句纷繁,章段重迭,寻其文义,未详旨趣。”佛经科判与经学章句相近的发展历程,无疑从内在理路上证明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渊源关系。  道安科判与经学章句的渊源关系,于中古佛教文献中亦可考见。道安之前,东汉灵帝光和年间,临淮人严佛调曾撰《沙门十慧经》章句。严佛调《序》末云:“创奥博尚之贤,不足留意;未升堂室者,可以启蒙焉。”①这~撰著出发点与前论经学章句为问学的第一步相吻合。《十慧章句》今不传,不得知其著述之详尽体例,然由严佛调之注释《十慧》采用汉代流行的章句为名,以及其《序》所云“启蒙”之说,可以相信其体例必与经学章句相近。  大约晋成帝之世,沙门支敏度分别合抄诸译本《首楞严经》、《维摩诘经》,于二本分别作了“分部章句”和“分章断句”的工作②。这是载籍所记外国僧人以经学章句体例整理佛学经典的著作,时间稍前于道安③。  严佛调和支敏度的上述工作理应对道安佛经科判有所启发。道安《十法句义经序》云:“昔严调撰《十慧章句》。”④由此可知,道安亲见严佛调之书,他的科判三分之说至少接受了严佛调的直接影响。换言之,道安不过是将之前佛学章句著作的实践整合为“三分”的固定程式而已。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佛教文学十六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