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人文读本·初中卷2

出版时间:2004-8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绍泉 编  页数:324  字数:20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读者人文读本》是一套以关照中学生精神成长为目标、比照举世闻名的《美国读本》编写,更注重人性、理性和智性,是《读者》杂志的又一次超越。全书把中学生直接所观察的、感受的、赞同的、否定的、思考的、置疑的、困惑的和希望的东西,都纳入其视野,即就是让他们以人类普世价值观思考他们正在面对和将要面对的事物,从而获取精神营养。  全套书在内容安排上,从中学生可感知的现象出发,切入其所关心的问题,如亲情、友情、爱情、师情、社会、人生、生命、伦理、历史、文化、教育、道德、战争、和平、科学、环保、“三农”、改革、民主、法制、自我、国家、人权、自由,等等问题,切入的深度则是中学生这个年龄段可能达到的层面。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与学段,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个主题是一个精神视点,展示一片新的精神天地。如在初一年级上学期,即初一(上)卷中,面对刚入中学的学生,设有《师恩难忘》、《童年,走过那篇天》、《想象的翅膀》、《闪亮的心》等等单元,适于这个学段读者的精神感受;在高中三年级下学期,即高三(下)卷,面对马上要结束中学生活的学生,书的最后设有《告别中学时代》、《尘世之窗》、《我的大学》和《捧一束鲜花上路》既能感动人心又能催人奋进的单元。  文体多种多样,犹如群芳吐艳,万紫千红:散文、诗文、歌词、新闻、时评、政论、寓言、杂感、演讲、宣言、小说,几乎应有尽有。情采、义采、词采,互为一体,交相辉映,丰富深刻,生动感人。选文海纳百川,风格异彩纷呈,或清逸淡雅,或深沉凝重,或瑰丽华美,或平实质朴,或奔雷走马,或润物无声,或响如泉流,或怒似海涛,等等,美不胜收,各有千秋。  正因为这套书内容丰富深刻,生动感人,尚一印毕,就走入《焦点访谈》演播室,倍受读者关注,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每日不断,认真企业来自各地的业务逐日猛增。  文才的沃土  ——《读者人文读本》的语文教育作用  说起好文才,人们似乎总有一种神秘感。说白了,其实好文才,就是知道的多,知道的深,表达得准确,表达得生动。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效果很差,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不理想,其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语文课本思想僵化,学生得不到新的精神营养,感受、体察、认识就失去了新角度,知道的不多,知道的不深,表达得不准,表达得不生动——语文功夫就差。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严重缺陷,而克服这些缺陷,正是《读者人文读本》的重要选编思路之一:让学生知道的多,知道的深,从而激起表达冲动,并以表达冲动推动思维训练,达到表达得准确、表达得生动之目的。  在“让学生知道的多”方面,全书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有。把中学生直接所观察的、感受的、赞同的、否定的、思考的、置疑的、困惑的和希望的东西,都纳入其视野:亲情、友情、爱情、师情、社会、人生、生命、伦理、历史、文化、教育、道德、战争、和平、科学、环保、“三农”、改革、民主、法制、自我、国家、人权、自由,等等问题,切入的深度则是中学生这个年龄段可能达到的层面。能充分关照中学生的当下思考,引发中学生的生活回味,开拓中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发中学生的表达冲动,为文才的培育提供文化的、精神的和道德的的基础。  在“知道的深”方面,全书是立足于人类的普世价值观而选编的。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曾说过:“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自明: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能出让的权利,包括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段话,既是《独立宣言》的基本精神,又是《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 》的基本精神,表达的是人类终极价值观,也是这套书的价值观。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尽管历史不同,文化不同,国情不同,但是同为人类,其终极价值观则是一样的。用这样的价值观思考上述内容,就会产生全新的认识,冲破陈腐观念的束缚,穿透事物的本质,从而为文才的培育提供食粮——理性基础。  同时,这套书还非常有利于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表达。全书中文体多样,散文、诗文、歌词、新闻、时评、政论、寓言、杂感、演讲、宣言,几乎应有尽有,而在建立单元上又不以文体为限。一个单元一个中心内容,一个中心内容可以用多种文体表达。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多种文体特点,而且可以认识一个内容的多种表达方式。  这就是《读者人文读本》的语文教育作用:让学生拥有文才!  一套时代所渴望的书  ----记《读者人文读本》9月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演播室的桌上,放着一套书,观众的眼睛随着特写镜头的定格,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套书是《读者人文读本》,共十二卷,主持人的画外音:“这是一套好书!” 这套书之所以能进入《焦点访谈》节目,首先是基于对《读者》杂志的宣传,但之所以又能受到特别关注,则是因为这套书是当今社会很需要的书,是时代所渴望的书!    这套书把中学生直接所观察的、感受的、赞同的、否定的、思考的、置疑的、困惑的和希望的东西,都纳入其视野,即就是让他们以人类普世价值观思考他们正在面对和将要面对的事物,从而获取精神营养。因此,全套书在内容安排上,从中学生可感知的现象出发,切入其所关心的问题,如亲情、友情、爱情、师情、社会、人生、生命、伦理、历史、文化、教育、道德、战争、和平、科学、环保、“三农”、改革、民主、法制、自我、国家、人权、自由,等等问题,切入的深度则是中学生这个年龄段可能达到的层面。所以,这套书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能让痛苦、彷徨、困惑、焦虑人们确立推动时代进步的人文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实在是一套难得的好书。     全书分初中卷和高中卷,共12册。是认真企业继《新语文读本》之后联合《读者》杂志社奉给中学生的又一份“心灵鸡汤”。现代人,需要现代精神食粮。现代中学生,成长需要人文思想。书中将中学生直接观察的、感受的、赞同的、否定的、思考的、困惑的和希望的东西,都纳入其中,让他们以自己的价值观思考他们正面对的和即将面对的事物,从而吸取精神营养。树立中学生的现代观念,开拓中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中学生的审美情趣。

书籍目录

一 沉淀的人生 二 生活立交桥 三 如歌的行板(2) 四 童年,走过那片天(2) 五 那个年代的记忆(1) 六 我爱我家(2) 七 写给孩子的话 八 大棒与糖果 九 同桌的你 十 师恩难忘(2) 十一 橘黄的路灯下 十二 田野的渴望 十三 世说新语 十四 感受法律 十五 诚信天下 十六 门外观球 十七 动物村庄(2) 十八 动物哲学(1) 十九 绿色理想 二十 想象的翅膀(2) 后记

编辑推荐

  爱读《读者》杂志的孩子不会变坏!  语文光有文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人文思想!  集《读者》23年之菁华,奉给中学生的一份心灵大餐!  最具可读性的中学语文读本。  数年前,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一位研究生留学前夕,给《读者》杂志寄来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只有短短几句话:学校传授我谋生的知识,《读者》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谢谢编辑们!  《读者》杂志每天都会收到类似的信函,春节前后和学生毕业之际尤其多。这些感动了编辑们的文字,一方面促使《读者》杂志开办了一个能使读者们直抒心怀的《心声》栏目,寻求与更多读者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另一方面,它又强烈地传递着一个信息——信息时代地来临和社会生活地快速变迁所带来的迷惘和无所适从,使越来越多的读者渴望有责任的媒体关注人心智的成长,关注人精神的慰籍。  两年前我去广州出差,同广东认真企业公司的邓良平先生谈及此事,他也有同感,于是提出编一套适合大、中学生的人文读物。回兰州与杂志社同仁商量,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于是,这套名位《读者人文读本》中学版图书的编辑工作同时在兰州、广州两地启动,时为2002年8月。  至今,《读本》的编辑工作前后经历了两年,期间数易其稿。最初,难在《读本》体例的编排,接着难在对各类稿件的取舍。经过几次编辑会议的讨论,最终确定了以中学生的成长为中心,以人文启迪为着眼点,针对这个特定读者群正在感受和将要面对的各种问题,一个问题为一个主题,一个主题设一个单元的排版方式。《读本》分初中、高中两卷,每卷6册,共由220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收录3-7篇文章,这些文章是从数倍甚至几十倍于此的文章中反复筛选出来地,其中由大家、名家之作,也有普通作者为文,更多作品出于中学生之手。这些文章或雄浑深沉,或简约淡雅,或激情洋溢,每一篇都包含着浓烈地人文情怀。每个单元标题地设置力求吸引人,如高中卷第4册《总有一扇窗为你打开》《第三只眼睛看语文》《历史地先声》等等,充满着诗意和理性思考。  古人讲:“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编选工作既充满了慧眼识金地挑战及采珠美的激情,又有眼力不济的无奈与遗珠漏玉之憾。为此,我们特邀请12位不同背景的文化人出任各册的主编,以期更多智者位《读本》把脉问症。其中胡亚权与郑元绪是《读者》杂志创始人,陈绍泉在《读者》杂志任主编达8年之久,他们为《读者》的成长呕心沥血;沙叶新、毕淑敏、程黛眉、刘燕敏及学者周国平、《凤凰周刊》主编邓康延、国家级骨干教师张丽钧都是《读者》的签约作家、他们的作品影响广泛,泽被深远;杂文家苏中杰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正义感;邓良平具有商人与民间思想者的双重身份。各位主编对人类心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观察与体验,对《读本》的编撰与增删有独到的眼光和把握。  为了帮助中学生找到最佳阅读途径,主编们泼墨添彩,为各册撰写了序言和章节导读。就序言来看,有的通过故事引领读者领略多彩的人生风景;有的通过理性的概括传达人生经验;有的通过心灵体验表达过来人对生命的诠释和感悟……短小精悍的导读更是见微知著,如投枪,直刺到灵魂最隐私处;如甘霖,滋润干涸的心落,陪他们一起呼吸,一起感受,一起欢乐,一起流泪……为《读本》添色良多,令人回味无穷。这些富于哲理的文字阐幽发微,成为《读本》的又一亮点。  融合着众人努力的《读者人文读本》即将出版了,也许里面的一些文章并不尽如人意,但毕竟是读者杂志社有别于编辑《读者》杂志的一次出书尝试。结合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我们期待《读本》微增强中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实实在在地出一份力。  在此,谨以《读者人文读本》献给国家明日地栋梁,献给这个人文关怀须臾不可或缺的时代,献给所有迷惘困惑又渴望健康成长的人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读者人文读本·初中卷2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给学生作为课外读本,( ^_^ )不错嘛
  •     人文读本的“人文硬伤”
      
      □/徐强
      
      由《读者》杂志社和认真企业“联手打造”、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读者人文读本》(中学版12卷本),据说刚投放市场,就销路大畅,颇受欢迎。这无疑是件好事情。我们知道,纯粹的谋生技能训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至多只能称为“教学”;教育培养的是人的“心智”和“品格”,不但追求“专业成才”,更注重“精神成人”。而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是不会有心智自由、品格独立的“精神成人”的,因此,如果这套《读者人文读本》编选的文章质量上乘,而专家的解读又准确到位,那绝对堪称功德无量之举。
      
      遗憾的是,这书好像不怎么经得起琢磨。我顺手浏览了一下初中几卷的“序言”和“导读”,就翻出了不少“硬伤”。也许这些硬伤对整套书而言只是“瑕疵”,但因为挂的是“人文”的招牌,而其主要的阅读群体又是中学生,所以虽然才疏学浅,力有不逮,我仍然觉得有必要把这些硬伤罗列一二,以供商榷:
      
      (1)“当然,不排除投机取巧的某些人,他们懒惰自私,不劳而获,这些人理应是我们谴责的对象。”(初三卷上《乞者》导读)
      
      这里“谴责的对象”指乞丐。不容否认,“乞讨专业户”是存在的,但不能以偏概全。先不说把乞丐一律斥为“投机取巧”、“懒惰自私,不劳而获”是否妥当,且看同卷的一段封面语:“道德是爱,爱人类,爱环境,爱身边的万千事物,有了这道底线,人们心平气和,安定从容,社会才有法有序。”两段话摆在一起读,问题就出来了:乞丐算不算“身边的万千事物”之一?既然要爱万千事物,为什么又要“谴责”乞丐?“乞丐现象”的实质,是社会生存环境问题。对因生存环境所迫而不得不牺牲个人尊严以苟延残喘的人,不首先表示悲悯和同情,而是冷漠麻木地将其视为“谴责的对象”,窃以为这不是人文关怀。另有一问是:“爱身边的万千事物”,是否不分青红皂白、是非功过,乱爱一通?
      
      (2)“之所以在当下社会形态中格外强调‘清官’这个词汇,那是因为大家看到了太多的贪官。好在这些‘贪官’多被绳之以法,让我们看到中央政府廉政的决心。”(初三卷上《清官话题》单元导读)
      
      贪官总数有多少,被“绳之以法”的又有多少,手头没有数据,不便妄下断言。我相信中央政府的廉政决心,但我更相信“词汇”这个词在这里用错了。“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说“‘清官’这个词汇”,和说“张三这个人类”一样好笑。又,什么叫“当下社会形态”?是指权力结构,经济结构,还是指意识体系?这么“高水平”的句子,我估计中学生是“造”不出来的。“专家”就是“专家”,佩服佩服。
      
      (3)“苦难不仅仅需要同情,苦难还需要支持。苦难本身没有错,贫困阶层有其自身弱点,弱势群体在城市钢筋水泥土的夹缝中生存。”(初三卷上《苦菜花》单元导读)
      
      这几句话串在一起,真是令人如堕烟海,不知所云。
      
      “苦难不仅仅需要同情,苦难还需要支持”——同情苦难、支持苦难是什么意思?同情“苦难者”还是同情“苦难”?支持“苦难者”还是支持“苦难”?
      
      “苦难本身没有错”——这是一种性质判断,言外之意就是:苦难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不知“没有错误的苦难”是什么样的苦难? “贫困阶层有其自身弱点”——任何人都有弱点。难道富裕阶层就没有弱点?难道“贫困阶层的自身弱点”就是其贫困的全部理由?如果不是全部理由,为什么不说其他理由而专找贫困阶层的弱点?
      
      这么一琢磨,总算把这几句话弄明白了:苦难是应该有的,因为你们贫困阶层有你们自身的弱点,所以你们就应该在“城市钢筋水泥土的夹缝中生存”。
      
      (4)“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课堂,它能够锻炼我们脆弱的神经,以抵挡一切困难……”(初三卷上《同在蓝天下》单元导读)
      
      不错,苦难可以磨练人,但这并不是苦难存在的理由,更不是赞美苦难的理由。过分强调甚至赞美苦难的“磨练”作用,却极力回避苦难的根源,为苦难制造者作“尊者讳”,从而让人们被动地承受苦难,放弃对社会现状的追问和改造,这无异于苦难制造者的“帮凶”,正中他们的下怀: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喜鹊”,为我们驯化出甘受奴役的庸众,以巩固我们制造苦难的地位。
      
      (5)“现在的孩子们还有谁知道饥饿的滋味呢?特定的年代造成了特定的饥荒。而21世纪的今天,饥饿仍是因为贫穷,要想脱贫致富,就要学习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已经不再是神话,而是我们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初三卷上《肚皮的叙述》导读)
      
      以“而21世纪的今天,饥饿仍是因为贫穷”给“特定的年代造成了特定的饥荒”作历史结论,不知是何居心。有知识的人可以用知识“改变命运”,那些没有受过教育、无法掌握知识的人呢?如果知识是“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那还要社会改革干什么?
      
      (6)“让一切行动落实在美好心灵的造就上,你就会发现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让一切行动落实在私欲的满足上,你就会发现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初二卷下《水晶心》单元导读)
      
      刻薄地说,这是传统文化中陈腐的“德福报应观”的一种“借尸还魂”,不但缺乏理性,而且渗透了功利味:美好心灵的造就似乎不是为了人格的完善,而是为了得福避祸。功利就功利吧,愿望倒不算坏,但却不科学,违背了社会历史的真实。如张志新、遇罗克、李九莲,还有当前某些反腐败斗士,他们的心灵不可谓不美好,但是灾祸并没有远离他们,恰恰相反,大难很快就临头了。心灵美好的人,有时可能付出重大牺牲。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看透历史社会,人们就会对“德福报应观”的失灵而困惑不已。
      
      (7)“生命是美好而斑斓的。挫折是常常有的,快乐也是常常有的。你不要听信那些把生命说得太美好的童话,相信人生有苦难的人才会更懂得幸福。”(初一卷上封面语)
      
      这几句话的可贵之处在于,揭露了粉饰现状、愚弄众生的谎言,可惜话说过头了——把人生、苦难和幸福这三者捆绑在一起,而且下了恒定性断语,那么结论只能是:苦难和人类社会共始终,只有人生存在着苦难(不管是他人的还是自己的),人们才能懂得幸福。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苦难不再是“家常便饭”,苦难意识淡化了,人们岂不是没有幸福感了?难道苦难越多,人们才越懂得幸福?
      
      (8)“我愿意将自己的一双眼睛借给更多的孩子,让他们小小的心中洒满温暖智慧的光芒。”(初三卷下封面语)
      
      作者很自信,认为自己的眼睛准确无误,能发现真理和智慧,所以要孩子们借用他的眼睛。我想请教几句:难道孩子们没有自己的眼睛,非要借用你的眼睛不可?你能保证你的眼睛“放之四海而皆准”吗?我看还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选择,这样才更有利于形成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
  •   这皮上是不是沾过鸡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