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丛书(共6册) (平装)

出版时间:2005年10月1日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闽厦  

内容概要

本丛书是市中共党史研究会承担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丛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工业、农业、科技、国防、文化及党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努力追求和奋斗实践,作了全景式的考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丛书(共6册) (平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导语: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实现了现代化,才能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也只有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强大的国防,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中国成为真正独立和富强的国家。
      
      
      关键词:
      
      生产力、工业国、四个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观。
      
      
      正文:
      
      中国正在临近自己的历史破晓时分。
      
      这个时分曾一再被谬解被误待,一再被坎陷被截断,甚至一再被歧引被反拨,但这个时分还是以世所罕见的坚韧、悲怆和善意不可阻遏地走来,它是东方睽违已久企望多时的正色寅时,破译中国命运的倒计时,我们的历史黎明。
      
      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始肇者与西方一道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欢呼,中国可望在几十年间走完西方几百年间才走完的现代化道路,西方则将与亚洲最大最文明最稳定的自由国家“平等”地通商,再也勿需用鸦片的战舰一类丑恶的“污物”强迫中国打开门户。中国作为上帝预留给西方的最大的异教徒社会和最大市场,将从此受到西方足够的尊重,四亿中国人将不仅彻底挣脱中国两千多年、尤以明清绝对专制主义为甚的东方专制主义桎梏,而且将取代日本,率领整个亚洲走向约二十代西方人已经享受过的历史破晓后的光明与幸福。
      
      1840年以来,中国国事蜩螗,“多用瞑眩瘳疾之方,孤注一掷之举,以为最后之一著”。既要安内,又要攘外;既要国族自保,又要实现民权;既要反对西方列强豆剖瓜分,又要抗击同种同文的日本的侵略;既要改变积弱积穷,又要实现平等、正义;既要依靠农民,又要实行工业化;既要进入现代化和全球化,又要向传统寻找根基与合法性……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什么是先进生产力?自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先进生产力一直是用机器生产,特别是以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生产。直到今天,尽管更加先进的生产力如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的出现,但工业化生产相对于还大量存在的手工生产、半机械化生产来说,仍然具有先进的生产力。所以,在中国,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就要代表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只要我们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所走过90年的历程观察,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近现代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诞生开始,一直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始终代表了这一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解决了工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和忠实代表;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建设,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同时,对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思索。
      
      1944年5月,毛泽东就在一次讲话中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一年以后,抗日战争胜利在望。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明确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49年10月初,中国最有才华最富激情的诗人胡风曾用“时间开始了”几个创世般的词语讴歌新中国的诞生。与陕北老农一样,中国最浪漫最有想象力的作家,除了用“红太阳”来象征新国家新领袖外,已经不屑于任何汉语词汇了,毛泽东被称为中国的卡尔、列宁。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确立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目标,迈开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第一步。
      
      历史是一位与所有人签订了生死契约的不死老者,他的顽强、狡诈和吊诡超过一切凡人。他以谁为代言,在什么时候发声,以何种形态返回尘寰,永远不可蠡测。
      
      在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目标后,中国终于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较晚开始加速工业化建设的国家之一。然而,党在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模式上,先是简单照搬模仿苏联模式,后又凭主观空想推进冒进模式,以致中国社会实际上从1958年开始到1978年20年内,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了党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方针,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了重要的创新与发展。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历来的观点。”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而当今世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科技先行,“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观现代化。”当今世界“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这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已经给中国工业化注入了勃勃生机,这场革命使历经曲折磨难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思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得失成败,成功地探索出有中国特色主义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道路。
      
      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丰富、发展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二代领导人的工业化思想,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理论,认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将实现工业化继续作为全党的奋斗目标,要为完成先辈的未竟之业而继续努力。
      
      中国目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继续完成工业化仍是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由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中国国情决定的,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科技发展迅猛是21世纪的一个鲜明特征,而信息技术带动工业经济、网络经济的大发展又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科技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2003年10月,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持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由此可见,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党的几代领导人的共同目标,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工业化的内容与侧重点是与时俱进的,在几代领导人关于工业化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中,推进了中国工业化地发展历程,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语:
      
      聆听历史道白,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奋力以求的发展目标,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荣辱和存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和艰苦的奋斗。尽管,中国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但我们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夜正长,路也正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