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冯骥才 编  页数:110  字数:1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个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节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节日是一种纪念日,内涵却多种多样。有民族的、国家的、宗教的,比如国庆节、圣诞节等等;有某一类人如妇女、儿童、劳动者的,这便是妇女节、儿童节、母亲节、劳动节等等;也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这类节日都很悠久,很早就有了一整套人们喜闻乐见、代代相传的节日习俗。这是一种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传统的节日为中华民族所共用和共享。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耕时代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或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苦的劳作换来的收获,或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了加强人际的亲情,经过长期相互认同,最终约定俗成,渐渐把一年中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食品,来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独具内涵与情氛的迷人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因此,它是中华民族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极致的表现。可以说我们的传统: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这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然而,自从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传统节日的淡化必然使其中蕴含的传统精神随之涣散。然而,人们并没有坐等传统的消失,主动和积极地与之应对。这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觉。近五年,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面展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一浪高过一浪的推行;2006年国家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2007年国务院又决定将春节假期前调一天,把除夕列为法定放假日,同时三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也法定放假。这一重大决定,表现了国家对公众的传统文化生活及其传承的重视与尊重,同时这也是保护节日文化遗产十分必要的措施。节日不放假必然直接消解了节日文化,放假则是恢复节日传统的首要条件。但放假不等于远去的节日立即就会回到身边。节日与假日的不同是因为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那么重温与恢复已经变得陌生的传统节日习俗则是必不可少的了。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谁说传统的习俗全过时了?如果我们不曾知道这些习俗,就不妨去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与情感。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这便是我们节日的主题。我们为此而过节。由此,我们便有了编写此书的初衷。在刻下恢复传统节日之际,将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传统节俗收集起来,供大家了解。有的久已废弃,且从中可以体味到古人的用心;有的至今还沿用,则使我们更明了它的意蕴与初衷;有的尚可采纳,不妨摹习,恢复传统,丰富节日。每节一册,以应时节;配图插画,为了直观。由于时间仓促,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敬希诸位明白人多多指正,以便不断修正和完善,使之成为一本普及传统节日文化工具性的小书。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大家过好我们的节日,保持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为了今天,更为了明天。2008.3.20本书是我们的节日系列读本的第三本中秋节读本。内容以介绍中秋节的各种知识、神话、传说、风俗、诗文等为主,间以各种图片,便于普及与传播中秋节文化。本书体例基本沿用《清明》、《端午》,以使大致统一,但也有小的微调,这主要是根据中秋节自身的特点作出的。全书的宗旨依然是追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图文并茂。希望我们努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理解。本书的编撰工作依然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有关同志承担。冯骥才作总序,向云驹负责话说中秋节的撰写,朱芹勤负责神话、传说部分的文字编选,王锦强负责风俗部分的文字编撰,刘晓路负责饮食部分的文字编撰,冯莉负责文艺部分的文字编选和编务工作。高育武负责图片和插图工作。封面、封底“节”字由庄默石篆刻。全书由向云驹统稿。冯骥才、罗杨、赵铁信分别对全书作了审定。本书的完成还得到了中国文联、宁夏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专家的关心和指导,谨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编者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普及传统节日文化工具性的小书。目的是为了大家过好我们的节日,保持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本书的出版,可谓应时节,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各种知识、神话、传说、风俗、诗文等内容。配图插画,直观性强。     本书是节日系列读本的第三本,内容以介绍中秋节的各种知识、神话、传说、风俗、诗文等为主,间以各种图片,便于普及与传播中秋节文化。本书体例基本沿用《清明》、《端午》,宗旨是追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图文并茂。

作者简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书籍目录

总序/冯骥才话说神话传说风俗饮食文艺后记

章节摘录

傍晚,后羿回到家,得知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可是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欢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日月运行的传说盘古用神力开天辟地之后,一个月出山,两个月有河,三个月出草,四个月长树。虫鱼禽兽又接连生出,八个月后地上才有了人,不过世界上还是朦朦胧胧的。盘古是个巨人,躺下来枕山卧海,站起来顶天立地。他发现东方有一线光亮,就朝亮光走去。他走到个叫扶桑的地方,看到两个姑娘,是孪生姐妹,姐姐叫月亮,妹妹叫太阳。姐姐生得文静优雅,端正大方;妹子生得天真活泼、热情奔放。原来,光就是从她们身上发出的。盘古一见非常高兴,就请她们到天上照亮整个世界。姐妹俩答应用光永远照亮世界,为万物众生造福。盘古说:“为了使光明常在,你俩轮流出来吧!”日月姐妹同意了。第二天,正好是农历初一的早晨,月亮对太阳说:“妹妹,我先出去,你等晚上再出去吧!”太阳说:“晚上黑咕隆咚的,我害怕,让我白天出去吧。”月亮说:“那也好,你先走,我晚上去。”要怕。我这里有一把金针,你拿着,谁敢看你,就扎疼谁的眼睛。”姐妹俩约好每月相会的日子,太阳就接过金针,一下子就朝人间撒去,只见万道金光,人们都不敢看她。月亮呢,不用金针,身上柔和的光不刺人,她大大方方地让人们看她美丽的容颜。从此,太阳和月亮,一个在白天,一个在晚上,各自用各自的光照亮世界。只有到每个月的初一、初二早上,姐妹俩依依不舍地走一段路,月亮才回去。这就是所说的“日月平行”。(任随菊讲述,流传于山东省东明县)撑天树传说月亮上有一棵撑天树,这棵树如果说有一日倒下来,天也就会塌下来。所以玉皇大帝派了神鸟乌鸦大仙专门停在树上保护。天宫里竟然有一个黑心人,要想砍倒这棵大树。他偷偷地带了一把锯子,又带了一篮头饭,来到月亮上的撑天树旁边,把饭篮朝树上一挂,就“咕嘎咕嘎”锯起树来。树将要锯到一半,乌鸦动脑筋,有意飞到黑心人的饭篮里去吃饭。黑心人只好放落手里厢的锯子去赶走乌鸦。乌鸦赶走了,黑心人想动手再锯,不料这棵撑天树锯开的地方早已经黏合起来,好像没有锯过一样。黑心人并勿死心,他重新拿起锯子再锯。乌鸦大仙仍旧用老办法又飞到饭篮里去吃饭,使黑心人勿得勿停下来再去赶鸟。黑心人一走开,撑天树也仍旧自动黏合长好,一点事体也没有。就这样,一个是拼命要锯树,一个是全力保树,直到现在黑心人也没有把树锯断。天气好又有月亮的夜里厢,我们朝月亮望过去,还可以清清楚楚看见月亮里有人在锯树,乌鸦在保护树。(李月祥讲述,李新根采录,流传于上海市金山县)嫦娥盗药很久以前,后羿射掉九个太阳后,就自以为天下无敌了,经常背着他那张射太阳的神弓,带兵攻打外族部落。一次,后羿又去进攻一个部落,抢回一个叫嫦娥的女子。这女子麻衣布裙,长得很美丽。后羿一看,高兴得连眼珠儿都不晓得转了,鼓捣要同嫦娥成亲。

后记

本书是我们的节日系列读本的第三本中秋节读本。内容以介绍中秋节的各种知识、神话、传说、风俗、诗文等为主,间以各种图片,便于普及与传播中秋节文化。本书体例基本沿用《清明》、《端午》,以使大致统一,但也有小的微调,这主要是根据中秋节自身的特点作出的。全书的宗旨依然是追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图文并茂。希望我们努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理解。本书的编撰工作依然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有关同志承担。冯骥才作总序,向云驹负责话说中秋节的撰写,朱芹勤负责神话、传说部分的文字编选,王锦强负责风俗部分的文字编撰,刘晓路负责饮食部分的文字编撰,冯莉负责文艺部分的文字编选和编务工作。高育武负责图片和插图工作。封面、封底“节”字由庄默石篆刻。全书由向云驹统稿。冯骥才、罗杨、赵铁信分别对全书作了审定。本书的完成还得到了中国文联、宁夏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专家的关心和指导,谨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编辑推荐

《我们的节中秋》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们的节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