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教研论丛(第1辑)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惇,王向远 主编  页数:335  

内容概要

  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所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比较文学教研论丛(第1辑)》共收录了29篇关于研究比较文学的论文,具体内容包括《比较文学课程设置及其教材管窥》《世界文学:学科整合与历史承担》《〈比较文学概论〉教学刍议》《本科生“比较诗学”教学研究与探索》《比较文学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刍议》等。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差别与对话大国和大国学术——中国学术的现状与发展再论比较文学史上的“恒常危机”对新世纪比较文学教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想法——与老友新朋沟通对话探索比较文学教材的新类型——以《译介学导论》和《比较文学学科地图》为例比较文学课程设置及其教材管窥关于提高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世界文学:学科整合与历史承担“宏观比较文学”与本科生比较文学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王向远教授的“宏观比较文学”课程改革——以学生评价与反馈为中心本科比较文学教学目的、内容与观念急需关注对接: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的重要之举论比较文学教学规范化及其面临的困境从定义的多元性看教学规范的迫切性——关于比较文学本科生教学的再思考回归原典与本科“比较文学概论”课的教学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范院校比较文学教学改革新论本科比较文学教学中的困惑与解决对策《比较文学概论》教学刍议试论比较文学“普及性”教学目标的完成通过考试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习惯本科生“比较诗学”教学研究与探索我指导比较文艺学博士生的体会比较文学教学三级模式及不可重复性从学生角度看比较文学本、硕、博三级教学的若干问题与出路浅议本科生与硕士生比较文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比较文学学科硕士阶段教学的几点思考比较文学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刍议比较文学原理的创新型建构——评曹顺庆教授主编《比较文学教程》百年铸新篇,十年磨一剑——评王向远《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附: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后记

章节摘录

通过考试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习惯比较文学一般被列为高校中文系、比较文学系的必修课或其他文科系的选修课。除了课堂讲授、平时作业外,期末考试也是培养学生对于本课程掌握、理解与运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考试,一方面学生非常不喜欢这种死记硬背的机械方式,另一方面老师也难以判断不同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因此,比较文学结业的考试方法非常值得我们探究。本文以一次比较文学的考试题型为个案,详细分析了考试类型、答题方式和评分标准,并总结了其中的经验得失,由此探讨比较文学教育的目标所在,希望得到各方专家学者的商榷指正。一、以分析题为主导的综合考察方式比较文学的结业考试大致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平时作业,有中期、末期两次,占总成绩的30%。其题目多为思考题或运用题。例如:你对比较文学这门课程有什么认识?找出两首中外爱情短诗、短篇小说,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比较其异同。除此之外,还有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一般采用开卷形式,学生可以带教科书、笔记和相关资料到考场。

后记

2007年11月,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武夷山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比较文学教学规范化问题”,着重讨论如何提高比较文学教学质量的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根据现实的需要。自从上一世纪70年代末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以来,教学一直是学界非常关心的领域。我们从事比较文学事业的人都知道,教学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学术基地,是比较文学事业兴旺发达的基本保证。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以后,也始终把教学作为学会工作的重点之一,而且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职能机构——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负责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二十多年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比较文学教学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归纳起来,主要做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打开局面;二是要完成体制化的过程;三是要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这好像是一个三部曲,三个方面逐步递进,一步比一步深入地把比较文学教学开展起来。现在,比较文学已经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已经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有关的学科目录和教学体制。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专业和大学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已经普遍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而且建立了几十个硕士、十几博士点,建立了国家级的学科基地。

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教研论丛(第1辑)》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比较文学教研论丛(第1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