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性问题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重庆  作者:吴晓明,邹诗鹏 主编  页数:413  
Tag标签:无  

前言

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热”。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今天我们完全有把握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尤其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所以成为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马克思主义本身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几乎可以说,在马克思以后,国际上出现的任何重大的社会思潮,都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借贷思想资源,甚至直接地或间接地用马克思主义来命名相关的思潮或学派。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其次,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必须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尚未经历过的事情,许多国家已经经历过了。它们的经验教训是什么?这些经验教训蕴涵着哪些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是否会导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理解上的重大突破?事实上,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早已引起国内理论研究者的深切的关注和巨大的兴趣。再次,作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的,当然应该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多地致力于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以便确保我国的精神生活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制高点上。

内容概要

然而,在马克思看来,问题并不止于黑格尔对主观思想的这种思辨超越:只要辩证法如此这般地局限于思辨唯心主义,那么在这里出现的与其说是主观思想的真正瓦解,毋宁说倒是它的最终完成——以绝对形式实现自身的思想只是在表面上获得了现实性的外观。于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决定性超越就通过下述命题被道说出来:“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只是从这里开始,我们才有可能从一切形式的主观思想中解放出来,并且才有可能真正触及并深入到经由马克思的划时代批判才开始显现出来的社会现实本身。    依循于上述的那些基本观点,我们试图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性问题作出较为深入——并且能够日益深入的——理论探讨。经过甄选的各篇论文被安排在以下四个彼此相关、并体现我们基本观点的主题之下:(1)现代性的基本理论;(2)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社会理论;(3)现代性与社会理论的当代视域;(4)现代性与社会理论的实践探讨。从总体上看,文集目前只是一个力图在理论上获得进一步展开和深入的初步尝试,但就这种尝试的目标以及由此而被提示出来的任务而言,它理应被看做是非常有意义的和富于成果的。如果说,这样一项理论任务毕竟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本质相关,那么我们确实就有充分的信心指望它不断增益的积极开展,指望它在思想犁过的大地上繁花盛开。

作者简介

吴晓明,1957年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中国文化传统等。兼任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出版著作《思入时代的深处》、《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科学与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书籍目录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总序序第一专题 现代性的基本理论 现代性逻辑预设——关于三种路径的探讨/张雄 现代性与哲学的自我批判/王德峰 启蒙概念及其张力/汪堂家 现代性,或淹没在话语中的世界历史/胡大平 拒斥还是辩护——全球化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杨学功 由“理性”而“合理性”的逻辑征程及其悖反性——“现代性社会”价值本体确立与认同的困惑/袁祖社 黑格尔与现代自由——黑格尔自由概念的三个环节/韩志伟第二专题 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社会理论 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吴晓明 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孙承叔 现代性困境与自由主义超越——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内在思想轨迹/汪行福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性质/邹诗鹏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蒋红 如何以现代性批判为视角重构马克思思想阐释/罗骞第三专题 现代性与社会理论的当代视域 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启示/俞吾金 我们今天如何面对现代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陈学明 论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启蒙现代性批判/王凤才 后现代性的激进批判——鲍德里亚的社会批判理论简论/孔明安 政治经济学与象征:两种死亡逻辑的对立——鲍德里亚对现代性 及其诸种死亡观的批判/夏莹第四专题 现代性与社会理论的实践探讨 辩证法的命运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贺来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根基/王新生 现代性语境下公共性问题的哲学批判/晏辉 公共性:后现代性之后的现代性主题/沈湘平 发展伦理学的选择论及其对现代性的回应/陈忠 钱玄同公历纪年论研究一回顾一种现代性话语的建构/马天俊附录 论中国当用世界公所纪年/钱玄同

章节摘录

现代性逻辑预设——关于三种路径的探讨 张雄现代性逻辑预设是现代性的基础性叙述,它是现代性核心价值观念最具有典型特征的思想规定,也是哲学及各门综合知识所涉及的现代性特征之间的联结点。它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人们去认知现代性时,有着不同的意识层次,如直观、感觉或情感等,唯有以思想、范畴进行反思现代性时,它表达了一种日益强烈的历史相对主义意识。因此,现代性逻辑预设又是意义同质化的哲学反思命题,它通过对历史时间与空间的还原,将杂多的人类实践行为特殊样式以抽象思辨的哲学范畴排序及逻辑编目,深刻地反映着现代性历史生成与发展的辩证同一体的本质,同时又深层次地揭示了人类生存进化的现状和缺憾(异化、祛魅、破碎及病态等)。对现代性逻辑预设进行发生认识论考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性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把问题放在历史中去透视,放在生成和起源中去追问,这是走出形式理性主义认识困境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它有助于我们客观准确地把握现代性产生的历史逻辑根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现代性的历史地位和发展性状作出科学的判断,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发展性状作出科学的判断,为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有价值的思考。本文通过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观与现代性逻辑预设的勾连、近代区洲工业革命对现代性逻辑预设的影响、近代西方理论经济学传统的价值值内核对现代性逻辑预设的侵蚀等三种路径的探讨,旨在提出一种有助于理解现代性问题方面所存在的历史间距的参考文本。一、历史时间意识、历史整体性观念、历史进步观念——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观与现代性逻辑预设的勾连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指出:“尽管现代性的概念几乎是自动地联系着世俗主义,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却只是对不可重复性时间的一种感觉,这个构成要素同犹太一基督教末世论历史观所隐含的那种宗教世界观绝非不能相容。唯其如此,现代性的概念在异教的古代世界中显然不存在,它产生于基督教的中世纪。”为什么现代性逻辑预设发端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从现代性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基督教神学为现代性早期逻辑预设的产生提供了三条重要原理基督教神学为现代性早期逻辑预设的产生提供了三条重要原理:(1)发现人性最初的共同原理。维科指出:“我们放弃了从罗马的任何东西那里发现人性最初的共同原理的任何希望,而就世界的这个伟大时代而言,这些原理起源相当晚近,我们也对从希腊人的虚骄,埃及人的遗迹,如他们的金字塔,甚至从东方的全部隐晦的东西中全部发现这些原理,不抱有任何希望,那么,就让我们到圣史的原理中去寻找它们 吧。”维科所要寻找的原理,正是基督教神学在扬弃希腊一罗马对人性的乐观主义观念的基础上所表明的一种深刻的历史哲学观念,即人的行动并不是根据智慧所预想的目标而设计出来的,它完全是被直接而又盲目的欲望(在背后)所推动。这一重要原理启示了近代的康德,使他把人道之中的全部优越的自然禀赋的发展理解为人性之中的“贪得无厌的占有欲和统治欲”。可以说,现代文明正是理性战胜欲望这一具有原因论性质的迷思澄明及其展示的必然结果,而现代性正是“恶的历史驱动”的精神现象学的解读。(2)心灵产生事物的模式及其意象的原理。基督教神学是对古希腊一罗马的“自然发生论宇宙观”的思辨形式的转换与提升——“心灵发生论宇宙观”,而这一点对于西方近现代思维方式和知识论反思的路向影响不可低估。中世纪的神学不能完全地被理解为人与神的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特殊的人学,是与人类的进化难以分离的一种精神的历史遗存物的显现。对于西方人来说,在前现代性与现代性的过渡、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过渡期,模仿上帝(有不同的诠释),至少可以使人在精神素质上保持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这样能够衰减由于历史转折的震荡而带来的不同阶层之间精神的疏远幅度。正因为如此,一些后现代主义者特别重视未来的新宗教问题的研究。(3)真理与自由相悖的原理。尼采曾认为,虚无主义的主要成分是价值的颠倒、禁欲主义和对生活的否定。作为虚无主义的启蒙(赫勒语)——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借用一套新的话语系统颠倒了前现代社会格局的价值等级,如将“好人是高贵的人,坏人则与奴隶相联系”的观念改变为“最卑微的生物最为上帝所爱”的理念,为摧毁古罗马的秩序作出了贡献。应当说,这是现代性较早的一次通过内在否定的精神品格而彰显其生命活力的证明。最为重要的是,基督教神学产生了现代性的所有悖论——真理和自由的悖论。真理(超越世俗的崇高目的论)的普遍性和自由(世俗原欲的驱动)的差异性对本质性思考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悖论。倘若上帝能创造有自由意志的受造物,但他不能促成或决定他们只做正确的事情。对至高无上的普遍价值的规定与信仰,本身就是对世俗生活差异性的消解,然而,失去差异性与普遍性的相互对立和否定,普遍性也就成为虚无。无论是康德还是尼采,他们的哲学困惑其实质都在于此。(二)历史时间意识的萌发,为现代性提供了认知自身逻辑发生与发展的可能卡林内斯库在考察现代性概念时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只有在一种特定时间意识,即线性不可逆的、无法阻止地流逝的历史性时间意识的框架中,现代性这个概念才能被构想出来。”现代性概念之所以与历史时间意识的萌发相关联,是因为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大尺度的精神反思及量度的产物,现代性体现了一个完整时代特征所内含的历史与文化、时间与空间相互叠加、交错运动的实质性内容,反思中的现代性,乃是精神把历史的特定内容输入到特定的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中,并且通过历史逻辑的内在环节加以整理和连接,在诸多的共相中寻求历史的普遍性原则和特殊性原则,从而构成现代性逻辑预设的范畴群体以及特殊历史形式的综合判断。中世纪与它之前的古代社会比,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认识论方面的变化:历史时间意识的萌发。早期历史学家在理解时间观念中的历史事件时,往往更相信循环时间的历史过程的自然法则,既然自然按四季白昼循环往复变化,那么人世间一切事件或人物或诸神,都是循环时间的表现形式,再次降生或再次死亡理所当然。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们所理解的历史事件,不再是纯客体变迁的自然法则演绎的结果,而是与人的价值、信念直接同构的主体道德实践的显现。人与神的故事实际上不过是基督教否定循环时间而赞成一种线性不可逆时间的结果,上帝作为历史的轴心,这种线性不可逆时间导向永恒性。上帝是永恒的,希腊诸神只是不朽的;上帝处在时间之外,但上帝通过历史时间来工作。在现代性的框架里,要承认文明是历史上规定了方向的东西,必须在时间上看出它的活动原理和定向标。任何属人的时间概念都应当包括着历史上和逻辑上与之相应的社会空间概念。黑格尔认为,历史时间是同质的连续体。历史是时间的等同物,因为整体的一切成分彼此同时,处于同一个“现在”。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看,希腊一罗马的历史观念,历史主体的抽象还不擅长将“自然时间”转换为“历史时间”,历史资料在形式化过程中缺乏整齐划一的目的因整合,因此,历史的读本只能是杂乱无章的偶然事件的堆积符号;而中世纪的历史观念,在基督精神的营造和整合下,历史事件由基督的诞生而向前和向后被记录并被评价,神的计划被赋予历史时间的量度而加以诠释和证明,它使人类有了开启“历史时代”的可能。自然主义历史观逐渐为神本主义的历史观所取代,“世界乃是自然”的观念不断为“世界乃是历史”的观念所覆盖。当然,此处的历史观念,有着浓厚的宗教神学和超验的光环,远远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解读的历史范畴的科学内涵及深度。(三)历史整体性观念和历史进步观念的萌发,为以主观性的统治为特征的现代性注入了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一种理解历史过程的价值观其思维方式的特征为:历史必须设定一个主体,即把整个现实创造出来的“创造主体”,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不仅构成了作为客体的世界可以被把握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连主体在内都可以被理解为统一的主体一客体,即统一的历史过程。现代性首先是它的“历史整体性”,从“世界历史意识”到“现代化进程的观念”;从“文明中心论”到“全球化意识”等,后现代主义者试图用“边缘化”、“多元化”和“非中心论”来解构历史整体性观念。实际上,在理论形态中我们可以批判它,但在生活世界里至少目前还不能消解它,因为它是传统,地球上还有相当多的人其实践行为和利益关系与之不能割舍。英国学者阿尔布劳转借科林伍德的观点指出:“历史分期观念的提出归功于早期基督徒们。他们不得不把历史看做这样的历史:它具有普世性,按照上帝的意志运动,以一件神学事件(即耶稣基督的降临)作划分,然后再以一些划时代的事件做进一步划分。以此为背景,我们就可以明白现代时代做的是什么。”笔者以为,希腊一罗马的普世历史并不是普遍的历史,因为它有一种特殊主义的重心:希腊、罗马的地域性似乎是历史旋转的中心;而中世纪根据基督教神学原理所构造的历史,理应是一部普遍的历史,一部世界通史,在这里基督精神已不是地域性的历史旋转中心,而是具有无限精神张力和宇宙始基论意义上的“逻格斯”存在。它的存在使得人们对历史偶发性的重大事件给予总体性的精神整合成为可能,所有历史事件的记录都要以基督诞生为中心的模式而结晶。阿尔布劳指出:“普世性的历史有赖于创造一个统一的人类交往场地,以之提供单一的事件框架,创造出单一的世界。这就是现代规划,普世性的历史是它的记录、它的伴随物和它的成就。”撇开浓厚的神学光环,从整个西方文化传统之链来看,这种历史整体性观念与近代形而上学的总体性辩证法哲学思想不无渊源关系。确认历史发展是进步的观念,是现代性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进步,作为历史时间之产物的真理,它是一种理解历史过程的价值观。著名的历史学家克罗奇指出,进步观念永远是一种新型历史的主题,即人类精神进步史的主题。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进步观念的认识达到了一种道德哲学状态。进步不再是可感的、现实历史画面的显现,而是精神运作的结果。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指出,罗马帝国的灭亡,不应被视为异族战争的结果,而是一种新时代精神(基督教)对已逝精神(罗马神话)的唾弃,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其意义在于:人类通过由肉体生活(恶)向精神生活(善)的转换,实现了道德的提升和历史的进步。从世俗之城走向上帝之城,是道德的上升运动。近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就是寻求进步。显然,神学的进步观是荒谬的,但从道德目标来关注历史进步的内涵,给后人不无启迪。

编辑推荐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性问题》: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性问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