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日)吉川英治  页数:371  字数:4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无须赘言,《三国志》(这里指的是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讲述的是距今大约一千八百年前的事,然而活跃在那个遥远时代的书中登场人物,似乎时至今日仍然活生生地生活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只要亲身去到中国,与那里上至政要下至庶民形形色色的众生有所接触,尤其是关系拉近了之后,便会时不时地让人感觉到其宛若三国故事中出现的某个人物,亦或至少身上有某些相通的东西。  由此可以说,《三国》那个时代的治乱兴亡依旧在现代的中国上演着,尽管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品中的人物今日一仍旧贯还鲜活地健在于世。这么说,一点也并不过分。  《三国》中有不少篇首词和篇尾诗。  这些诗,不惟是记述了庞驳错纷的治乱兴亡的战记、故事,更具有一种令东方人血脉贲张、罡气贯虹的谐畅,音乐以及色彩。  倘使从《三国》中将这些诗赞抽掉,则这部被誉为世界级杰作的规模宏壮的作品非但读起来索然寡味,其文学价值也势将大打折扣。  正因为如此,对于《三国》这部作品,倘使生硬地进行改写或是节译,不仅会让原作的诗味荡然无存,更加堪忧的则是会怅然痛失其中最打动人心的东西。  为此,我没有选择改写或是节译,而是斗胆尝试采用最适合长篇巨制的报纸连载小说的体例来对这部作品进行进行再创作,并且在刘备、曹操、关羽、张飞以及其他一些主要人物身上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意。书中随处可见的原著中所没有的辞句和对白等,便是我的点彩之笔。  众所周知,《三国》虽然取材自中国的历史,却并不是正史。作者运笔自如地让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起来,走进作品中。这部作品描写了自后汉第十二代皇帝灵帝时期(公元168年前后,相当于日本成务天皇在位年代)至晋武帝灭吴的太康元年约一百十二年间的治乱兴亡,构思之宏大,舞台之辽阔,堪称在全世界的古典小说中也是无与类比的。细细数来,书中登场人物何止成百上千。加上作品中无处不在,扑面而来的旷放雄卓之豪气、凄婉哀切之情愫、慷慨悲歌之辞句、夸张幽约之谐趣、拍案三叹之激烈,娓娓道来,魅力无穷,令读者的思绪情不自禁地闪回至百年间发生在这片大地之上的种种人间浮沉与文化兴亡,转而掩卷深思,感慨不绝。  如果换一个欣赏角度来看,《三国》又可以说是一部民俗小说。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人间爱欲、道德、宗教、生活,还有作为小说主线贯穿首尾的战争这一主题以及群雄割据等等,无疑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民俗画卷,那充满朝气、奋励不止的众生相,便可以看作是以天地为舞台、伴以雄壮的音乐而上演的一出人间大戏。  由于时代变迁,原著中出现的地名与现在使用的地名当然有所差异,凡能查证而知的地名我在书中加了注释,不过仍然有不少旧地名不甚了了。至于登场人物的爵位官职等,根据字面能够推知的一仍其旧,照搬照抄。因为如果用词太过现代,则文字所具有的特殊的色彩和感觉恐会丧失殆尽。  原著现存《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演义》以及其他数种不同流变版本。笔者没有完全依据这些版本进行简单的直译,而是各取所长,从而形成了自成一格的《三国》。回想写作这部作品时的情景,笔者一边奋笔疾书,一边脑海中情不由己闪现的却是少年时代狂读久保天随先生的《新译演义三国志》,半夜三更犹猫在灯下不忍释手,被父亲责骂并逼着上床睡觉的情景。  说起来,要想咀嚼和品味到《三国演义》的醍醐真味,莫过于阅读原著。然而如今的读者恐多会畏惮和止步于其艰涩难懂,同时考虑到一般大众所追求的阅读乐趣也是千态万状、不一而足的,故而斗胆承奉书肆之嘱,将旧作加以修订,付梓再版。  历史中的智慧  松下电器创始人 松下幸之助  听说吉川先生十二岁时遭遇家道没落,小学辍学,之后饱尝社会下层生活的辛酸,却珍惜每寸光阴,阅读文学书籍。大概就是那个时候的体验,培养了他观察人生真相、人心机微的眼光。多年以后,他陆续问世的历史小说受到众多读者喜爱,并作为国民作家在文坛上建立了不可撼动的地位,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九岁时小学辍学,在大阪船场做学徒。当时,我一边在店里值班,一边经常阅读《新书太阁记》、《猿飞佐助》等的讲谈本。这些著作中,许多都是我在了解人心、人情世故方面非常好的参考。  历史人物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中,有取之不尽的真理、教训,能给我们今日的生存以重要启迪。听凭这些埋没于历史之中是可惜的。吉川先生取材于这些历史人物所编织的轶闻,将存在于古典之中的真实,复活成了通用于今日的故事。  吉川先生留下了《三国》、《宫本武藏》、《新书太阁记》、《新平家物语》等优秀作品。这对我们而言实在是幸事。以动乱的时代为背景,描写日本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的生活情形的众多作品,此次重新装帧,作为文库本出版了。在迎来巨大转换的今天,这个策划委实是得天时的。愿这些书广为当今年轻人所阅读。

内容概要

本书为“日本金庸”吉川英治最耀眼的巅峰杰作《三国》第二部。
作者用颇具个性的现代手法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进行了全新演绎,简化了战争场面,巧妙地加入原著中所没有的精彩对白,着墨重点在刘、关、张、曹操等经典人物的颠覆重塑和故事情节的丰富变幻,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极大成功地脱胎换骨,将乱世群雄以天地为舞台而上演的一出逐鹿天下的人间大戏气势磅礴地书写出来。书中扑面而来的旷放雄卓之豪气、凄婉哀切之情愫、夸张幽约之谐趣,令人感慨不绝;其中的运筹与博弈、权术与诡道、用兵与驭人,则令人掩卷深思。
《三国》连载历时四年,震动了整个日本,随后由讲谈社出版单行本,畅销日本七十余年。吉川的《三国》也是日本三国文化的奠基之作,日本三国题材的漫画、动画片、电子游戏等,大都源自此书。
在日本,受吉川《三国》影响的政治家、企业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宗教人士不胜枚举。他们把《三国》奉为商战宝典、政略大全和励志奇书,从《三国》中学习处世方、成功法、组织学、领导术、战略论等。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在《三国》的激励下,探索出自己的人生道路。只有小学文化、被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生前曾多次表示:“三国人物的智慧,是我的最好的老师。”

作者简介

吉川英治:日本大众文学泰斗,历史小说大师。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幼年因家道中落失学,做过印刷工、修船工、画匠、记者等,仍自学不怠。三十四岁发表《鸣门秘帖》,一举成名。之后笔耕四十余年不辍。在日本,他的地位远高于《德川家康》的作者山冈庄八。曾荣获日本“国民作家”的头衔,晚年荣获日本文化勋章。去世时,有知名人士称“似乎东京都褪色了”。
吉川英治的历史小说兼具古典与现代的风味,其文清新隽永,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又如陈年好酒般历时愈久而愈见醇香。自20世纪30年代起,吉川英治先后创作了《宫本武藏》、《丰臣秀吉:新书太阁记》、《三国》、《新平家物语》、《私本太平记》等多部巨著,直到今天仍畅销民间且脍炙人口,有“百万人的文学”之美誉。其所论述的英雄人物、传奇逸事、生命造化等,皆成为家喻户晓、口耳相传的“世说新语”。吉川英治生前身后,其全集一再出版,历久不衰。

书籍目录

巫女1
绿林宫殿7
改元14
火星与金星21
二虎竞食之计28
禁酒碎杯之约33
母亲?妻子?朋友41
大江之鱼48
神亭庙53
棋逢对手57
小霸王62
日晷66
名医72
和平主义者79
新嫁娘86
盗马人93
胡琴夫人97
淯水红102
陈大夫109
高大金冠115
仲秋风雨天122
饥饿与餍足127
望梅止渴133
北客141
天下第一嗜食者147
黑风白雨159
奇计166
烦恼的攻防战174
破瓶184
白门楼始末189
许田之猎196
密缝密诏204
油情灯心210
鸡鸣220
青梅煮酒论英雄224
怕雷的人231
逃脱凶门238
伪帝的末路245
雾风250
一书能抵十万兵254
丞相旗259
抓阄262
不战不和267
奇舌书生274
擂鼓280
鹦鹉洲286
太医吉平291
美童297
是火?是人?305
小儿病患者310
刘玄德投奔冀州314
英雄相惜320
大步臣道328
破衣锦心335
白马之野341
报恩345
横渡黄河350
灯花占卜354
风传信息361
避客牌366

章节摘录

  神亭庙  牛渚(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镇一带)面接长江,背靠山岳,乃要害之地,被称为长江铁门。  “孙坚之子孙策南下攻来!”  消息传来,刘繇召集众将计议,早早地向牛渚送去兵粮十万石,同时拨大军给大将张英,命其担任防备。  商议时坐在末席的太史慈主动请战:“请让我当先锋。我虽不才,但必击破敌军!”  刘繇只瞥了他一眼,一句话将他驳回去,道:“你还没有资格!”  太史慈赧颜沉默。他是个刚满三十岁的年轻人,跟随刘繇时日尚浅,属于新人。大家都看着他,眼神里透出的是“此人真是多嘴”,使他感到难堪。  张英据守牛渚要塞,在一个叫做邸阁的地方蓄兵,拉开架势,悠然等待孙策大军。  在此之前,孙策整备兵船数十艘,开出长江,舳舻相连,溯江而来。  “啊,到牛渚啦。”  “敌人戒备森严哪。”  “不要害怕矢风箭雨。一齐袭击对岸!”  以孙策为首,子衡、周瑜诸将站在自己的船楼上,开始指挥。  陆地上飞来的箭矢遮天蔽日。  白浪拍打船舷。  喊声逼向岸边。  “继续前进!”说时迟那时快,孙策从船头跳上陆地,劈砍着冲进敌军。  “勿伤我家公子!”其他船上也陆续跳下将士。马匹也被拉到岸上。  越过死尸,占据一尺之地;再跨过尸骸,占领数丈之地……就这样,全军渐次登岸。  这日,数孙策军中的黄盖杀敌最勇。  他发现敌将张英,道:“来呀!”拍马冲去,手起刀落,劈将下去。  “想要做甚?!”张英也是一位豪杰,大叫力战,却不敌黄盖,急忙拨马逃回自家阵中。全军败逃,决堤一般。  可是,逃到牛渚要塞一看,城门内和兵粮库一带冒起一片黑烟。  “咦……哎呀……怎么回事?”  张英正惊慌失措,要塞内有自家士兵和浓烟相伴逃出城来,异口同声叫道:  “有叛徒!”  “是叛徒放的火!”  火焰已经高过城墙。  张英率领到处逃命的败兵,无奈朝山岳奔去。回头看去,孙策大军乘势追击,速度惊人。  “到底是谁叛变啦?!孙策的手是何时伸到我们内部的?!”  逃进深山的张英,集合兵马小憩,刚喘上一口气,就像着了魔一样被怀疑攫住,沉思败战原因。  孙策大军获得大胜。当日之胜,对孙策而言也是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城中放火做内应的,究竟是何人?”他感到奇怪。  就在这时,城后山道上出现一簇兵马,有三百来人,钲鼓齐鸣,旗帜高举,一边下山,一边高叫:“喂--不要放箭!我们是孙将军的人--千万不要把我们错当敌人刘繇的手下啊--”  很快,人群中有两个大将似的人物走上前来,道:“让我们见孙将军!”  孙策让他们走近,细看二人。  一个是面黑有如涂漆,鼻梁粗大,虬髯浅黄,一颗尖锐犬牙紧咬着厚大嘴唇。一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充满勇猛之气的汉子。  另一个是目光明亮,眉毛浓密,个头高挑,四肢修长的大丈夫。  两人站在孙策面前,有些木然,道:  “啊,第一次见哪。”  “你就是孙将军?”  不懂礼貌,一声招呼,野人风貌毕露。  “你们究竟是何人?”孙策问道。  大鼻黑面的汉子首先答道:“我二人是九江浔阳湖上的湖贼头领。我叫蒋钦,字公奕,这个家伙是我的弟弟,叫周泰,字幼平。”  “哦,是湖贼?”  “我们泛舟湖上,以船为家,袭击扬子江上过往的商船,靠蹚江水湖水挣钱。”  “我是良民的军队,让良民受苦的贼人就是我的敌人。你们光天化日之下,出现在我面前,竟是何意?”  “不不。事实上,这次听说你要来此地,我就和弟弟幼平商量,我们总不能一辈子当湖贼。而且孙坚将军的儿子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被他讨伐可受不了。不如洗手不干湖贼,重新做个真正的人。”  “噢。”孙策苦笑,又爱他们诚实。  “话虽如此,空着手说请接受我们加入也太笨了。如果立些功做见面礼,再请求接受我们当家臣,待遇也会好些。大家说,好的,干吧。前天晚上,我们翻过悬崖,爬进牛渚堡垒后山,藏起来。今天一开战,趁城里的兵马统统出城时,我们跳进城内,在城里放火,把留下来的家伙们全都杀掉……嗨,怎么样啊,大将?让我们加入旗下,使唤我们吧。”  “哈哈哈哈……”孙策拍手,回顾身边的周瑜和谋士二张道,“怎么样?这些家伙倒是挺逗!可有些地方不免过分。我准许他们俩加入你们中间。你们要把他们训练成武士。”  被准加入队伍,跟随大军,二人喜形于色,面对成排的威严面容,按江湖礼仪招呼道:“嗨,有请啦,有请以后对我们好点儿啦!”  大伙儿忍俊不禁,他俩却十分认真。后来,他们夺得敌军兵粮库,召来附近小贼和无赖汉等,使孙策的兵马立即发展为四千多人。  被信为铜墙铁壁的防线堡垒,仅仅半日就被攻破。听说此事,刘繇愕然失色,道:“那里究竟还有没有我们的兵力?”  这时,张英跟败逃的兵士一起逃到零陵城,刘繇更加愤怒。  “你还有何面目活着回来,不知羞耻吗?!斩首示众!”  刘繇勃然大怒,但诸臣劝慰,张英总算保住一命。  刘繇营中动摇益甚。  于是紧急强化零陵城防守,刘繇亲到寨中,把指挥部设在神亭山南面。  孙策的四千兵马,已于前一天来到神亭山北侧。驻扎此地后数日,孙策叫来当地百姓的里长问道:“早就听说,这座山上有汉光武帝的灵庙。那庙现在还在吗?”  “哎,灵庙还在,但没人祭拜啦。已经很破败了。”  “灵庙在山上吗?”  “山顶往下,在半山腰上。从这儿爬上去,鄱阳湖和长江就在眼下,江南江北尽收眼底。”  “明白啦。”  里长回去后,张昭谏道:“祭庙也行,但可以打完仗再去嘛。”  “不,我突然想去祭扫。不去心里放不下。”  “那又为何?”  “昨天我做了个梦。”  “梦?”  “光武帝站在我的枕边,对我招了招手,就消失在神亭之巅。松籁飒飒,光武帝身后放着光芒,形成彩虹。”  “……可是现在,刘繇的大本营就设在山南,路上若遭遇埋伏……”  “不不。我有神明护佑。我乃应神之邀前往祭神。何惧之有?!”  次日。按照约定让里长当向导,孙策骑马向山道而去。  随从中有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十三员大将。他们各自提枪横戟,越往上爬,视野越是开阔。  绵延不绝的大陆之上,千里长江之水流过,云里来,云里去,来无源,去无终,蜿蜒悠长。沿岸无数湖沼相连,没有尽头。黄土大陆的十分之一,尽是巨大的水凼。在那黄土的多少亿分之一上,像鸟粪一样散落着部落村庄。一些村落集中起来,就是乡镇,是城市。  “啊,就是这里。”  仰见灵庙,人们下马,扫净周围落叶,献上供品。  孙策焚香,在庙前磕头,口中念念有词,祈祷道:“尊神啊!请让我继承亡父遗业吧。不日平定江东之地,一定再兴灵庙,四时祭祀不怠。”  离开灵庙后,他没有沿山道原路返回,而是准备朝南下山。诸将惊慌,提醒道:“不对。走错啦。朝那边走,就下到敌人大寨里去啦。”  棋逢对手  “没错。没错。”孙策头也不回道。  陪同诸将诧异不已,又重复道:“我们的大寨要从北面山路下……”  “所以要往南面下山。都到了这里,空手而归岂不遗憾死了?!……顺便从山谷下去,越过对面的山冈,探探敌军动静再回去。”孙策这才说出意图,就连豪胆武将们都大吃一惊。  “什么?就这三十骑……”  “悄悄接近,人少反而好。害怕危险的胆小鬼要回去,我也不为难他。”  话已至此,大家便不再进谏,但也无人回去。  一行下山,来到溪边饮马。再翻过一道山梁,南方平原进入眼帘。  刘繇的斥候已经在这一带布防,见状立即奔回中军指挥部急报:“一员大将,好像是孙策,到了那座山上,只有十骑人马。”  “不可能!”刘繇不信。  接着,又有一个探哨来报:“正是孙策。”  刘繇仍在怀疑,道:“如此看来是个计谋。千万不要中计,不可轻举妄动。”  幕将之中,低级军官里有位年轻将校,一开始听到斥候接二连三报告时,就心痒不已,终于忍耐不住,从诸将身后跳出,叫道:“此乃天赐!怎可错过这个时机?请命让我生擒孙策!”  刘繇瞥了他一眼,道:“太史慈!又在口吐狂言!”  “不是狂言。如若袖手空度此刻,干脆不要上战场好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那你就去吧!”  “多谢!”太史慈行完礼,跃跃欲试,道:“准许啦!愿意去的跟我来呀!”说着一个人跳上战马,转眼间飞驰而去。  这时,在座诸将中站起一位年轻武将,道:“孙策是名副其实的骁将。不能眼看着他跑掉。”说完牵出马来,也飞驰而去。  满座尽皆大笑。  另一方面。孙策大致观察敌军布阵后,掉转马头,道:“回吧。”  这时山下有人大喊道:“休走!孙策休要逃走!”  “什么人?!……”  孙策坚定地回首望去。只见太史慈横枪跃马,上得山来,问道:“孙策在否?”  “孙策在此!”  “哦,你便是孙策?”  “然也。你是何人?”  “我乃东莱太史慈是也。为手擒孙策而来。”  “哈哈哈哈……好事之徒!”  “跟在后面的十三骑可以一齐上!孙策,准备好了吗?!”  “准备什么?”  枪对枪,一骑对一骑,火花迸溅,鏖战五十余合。观战者个个如醉如痴,看得入神。拼斗正酣,太史慈卖了个破绽,拍马便走,朝森林里奔去。孙策一边追赶,一边“嗖”的一声把枪掷向他的背后。  掷出的枪掠过太史慈的身体,咔的一声扎在地上。  太史慈一个冷战。  他一边策马继续朝林子深处跑,一边在心里思忖:“孙策其人早有所闻,但他的英武气质更胜传闻。一旦大意,可就危险啦……”  同样。孙策在他后面追赶而来,也在心里忖道:“真乃名禽!我当手擒他来,养在我的笼中。如此卓越的年轻武者怎么会为刘繇所用呢?”  想到这里,孙策故意辱道:“喂--且慢!你若是不惜名声的杂兵,我权且当做不知倒也罢了。可你既已报上东莱太史慈的大名,却又狼狈逃窜。难道不知羞耻吗?!回来!回来!若再不回来,我便终生嘲笑你,并向天下宣扬。”  太史慈仍然狂奔,好像没长耳朵。转眼绕过山岭,来到后山山麓。他拨转马头,道:“啊,孙策!追得好紧哪。你精神可嘉啊。让我们决一胜负吧。可你还有勇气与我对阵吗?”  孙策一边奔向近前,一边拔出大剑,道:“汝不过是逞口舌之能的匹夫,非真勇士也!大话出口,休得再逃!”  “如此亦为口舌之徒吗?”说着,太史慈突然挺枪,直指孙策眉间。  “啊!”  孙策猛地把脸埋在战马的鬃毛之中。长枪掠过头盔,“当”的一声打在盔尖上。  “你!”  骑马作战,难在要不断调整呼吸,手心朝上拽着缰绳,既要绕到敌人背后追击,还要飞奔着贴近敌人。  太史慈却是稀世的骑马高手。说要追击尾侧,马上就能跃马转圈,从背后贴靠敌人,就像浪尖上的一只小舟捆绑着另一只小舟。  而且,他非但臂力强大,跑起马来也虚虚实实。两人打得难解难分,胜负难定。  二人大战百余合,大汗淋漓,大气直喘。  “哎--嚯!”  “嘿!”  喊声在林中回荡,百兽为之躲藏,树叶纷纷掉落。孙策越战越勇,太史慈越发精悍。  孙策廿一,太史慈三十。两人年轻,体力旺盛,真是棋逢对手,命该邂逅。  “我得贴着他打!”孙策想。  “时间太长,孙策的十三骑大将追来可就麻烦啦。”这时,太史慈心里也急着要分出胜负。  “咯噔”一声,两人的脚踏相撞。看上去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嗨!”  孙策挡住突刺而来的长枪,紧抱枪柄,突然用剑劈向对方,直要把对方一劈两半。剑柄明显成了破绽,被太史慈抓住手腕。“嚯--”两人互相拉拽,你推我搡,身体从跳跃的马背上摔落在地。  奔马一身轻,飞奔而去,转眼不知去向。  一会儿扭作一团,一会儿双双分开,太史慈和孙策仍然打在一处。这时,孙策一个踉跄,太史慈拔出插在背后的短剑,往下就刺。但一转念:“不可!”便又紧紧抓住孙策的头盔不放。  “太史慈现在正在那边与敌将孙策单打独斗,不知何时分出胜负。如果马上伸出援手,定能生擒孙策。”一骑飞奔来到刘繇大寨急报。  “听令!”刘繇闻听,立即拨出兵马千余骑浩荡驰援。  金鼓隆隆,震动大地,转瞬之间,来到山下林前。  太史慈与孙策此时仍旧打在一处,气息如焰。  “糟糕!”孙策听到敌人马蹄声越来越近,急着一口气斩杀对手,太史慈的手却抓住自己的盔尖不放。  “嗯……嗯……”  孙策像狮子一样摇动头颅。然后越过太史慈的肩膀,也抓住他挂在肩上的短剑柄不放。  很快头盔拽破,掉落下来,两人就势向后摔倒。  孙策的头盔抓在太史慈手中。  太史慈的短剑也握在孙策手中。  这时,刘繇的骑兵杀到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吉川英治先生将这部中国小说加以现代日本小说化,正是借着他富有文采的文章,使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兴趣至今未衰。  ——金庸  吉川英治心中的人间主义、理想主义,是使其作品广为流传、充满魅力的主要原因。  ——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吉川英治先生的《三国》,是我在了解人心、人情世故方面非常好的参考。愿它广为当今年轻人所阅读。  ——松下幸之助(日本经营之神)  数千万的读者在吉川英治的作品中获得了安慰、鼓励和乐趣。  ——小泉信三(日本明仁天皇之师、著名经济学家)  我被吉川英治文学的博大和华丽所震惊。  ——渡边淳一(日本著名作家)  像吉川英治先生这样的大才,大概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吧。  ——司马辽太郎(日本著名作家)  在吉川英治先生的作品中,我会反复读很多遍,反复地、反复地,都读腻了地读,以致很多段落完全能背诵出来,但在每次读的时候还会涌出新的兴趣来,这就是《三国》。  ——奥野信太郎(中国文学专家)  《三国》一书是吉川英治先生最得意、创作活动最旺盛的全盛时期的代表作。  ——萱原宏一(著名出版人)  对我来说,《三国》是我很值得留恋的、充满了深刻记忆的一部书。我二十几岁时曾经贪婪地反复阅读过,当时我在日记中写道:“《三国》第三次读毕。”  ——池田大作(日本著名思想家)  《三国》是吉川先生用诗情创作出来的治乱兴亡的叙事诗。  ——尾崎秀树(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

编辑推荐

同系列书请见:三国(第1部):桃园结义三国(第3部):孔明出山三国(第4部):刘备入川三国(第5部):出师北伐   1、畅销日本70余年的历史小说杰作  2、日本金庸吉川英治全新演绎中国古典名著,颠覆经典人物的传统形象。  3、最好看的现代小说版《三国演义》  4、经典的史书、商书、权书三合一之作,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枕边书   5、影响日本两代文学大师、思想家的人生之路,年轻人必看的人生经营书  6、金庸 松下幸之助 井上靖 司马辽太郎 川端康成 渡边淳一 敬意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5条)

 
 

  •   吉川英治最耀眼的巅峰杰作《三国》绝对可以说是白话版的日式三国了,日本人很喜欢三国这段历史,个人感觉他们认为这段历史和日本那段战国时代,群雄并起,征伐不断。
      吉川英治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蓝本,用现代人叙事的方法对其进行了二次加工,大大简化了战争的场面,而通过大量可谓精彩的对话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和性格。当然重点依然是放在刘、关、张、曹操等经典人物的重塑上。
      我想第一本中大家一定领略到不同于以往银幕中刘关张的形象,赋予了他们良好的生活背景,而不像原著中那样的一笔带过。
      第一部是开篇,做了必要人物的出场铺垫以及时代背景的介绍。那么第二部才是精彩序幕的拉开,本书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汉献帝时期天下征战,重点描写了曹操与袁术、袁绍、吕布、刘备的多次交锋,体现了当时战伐不断的景象,并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对人物的心里进行了深入的描绘,鲜明的个性也就此被呈现出来。
      虽然日本人也知道在《三国演义》刘备一直是正统的化身,他是继承大统的唯一人选,所以在不少三国游戏中都给刘备配备了厚积薄发的实力,至少他的民心这一项是上涨速度最快的。但是实际上日本人更喜欢曹操,至少在吉川英治的眼中,曹操是典型东方式的英雄人物,而非中国传统刻画下一意贬低的“汉贼”。在曹操和刘备的对立中,日本人更多认为是一种“春秋无义战”。因此,在喜欢刘备和孔明的同时,日本人也喜欢曹操;更主要的是,日本文化中有崇尚强者的习惯,曹操虽然有架空天子这样离经叛道的做法,却是一个成功者。这一点更证明了日本人崇尚强者,鄙视弱势群体。
      语言生动,章回名称独特是这本很大的一个特色。有时候看起来让你忍俊不禁。
      如:1)吕布偶然间听到了刘玄德的话语,吓得面如土色。他对其大骂道:“住嘴!你这个长着兔耳的坏蛋!你难道忘了我过去辕门射戟的救命之恩吗?”刘备不就是手长么,怎么现在连耳朵都长长了,还成兔子耳朵了。2)听得曹操一声令下,刑吏们立即拿着绳索,把吕布带到旁边。此时的吕布暴跳如雷,拼命挣扎。刑吏们很难制伏他,最后不断地增加人手,终于当场活活地缢杀了吕布。太生动了,靠增加人手杀死吕布。3)何谓二虎竞食之计?”“打个比方。假设有两只猛虎,各自呼啸山月,把持风云,且都已饥饿难耐。这时,若从别处投以美食,二虎定然凶性毕露,相互撕咬必将凶猛。虽说必有一胜一败,但二者必定遍体鳞伤。如此一来,谋此二虎之皮,岂不易如反掌?!”4)原来是曹豹为报前恨,选择武艺高强的兵卒追赶过来。“说什么!”张飞回身,转眼就像秋风扫枯叶一般横扫百余骑追兵,把逃命而去的曹豹一劈两半。丈八蛇矛可以将人劈成两半,厉害!5)辕门射戟被称为和平主义者,吕布明明是两边买好在哪里和稀泥,结果成了和平主义者。
  •   吉川英治的这本《龙争虎斗》是承接第一部《桃园结义》而来,封面设计也是一脉相承,只是彩色的部分有改变。《龙争虎斗》比较《桃园结义》,语言风格大不相同。《桃园结义》语言风格是前面很有“日本味”,就如同影视配音所表现的一样,后面则很有演义文学的味道;而这本《龙争虎斗》的语言风格是整体可爱。我注意了一下,译者有所改变:《桃园结义》是田建国译,《龙争虎斗》是徐明中、田建国译。这大概也是原由之一。

    “他们居住在太古山林之中,是靠食旅人和良民的肉,和旅人、良民的血活命的绿林党徒”、“一定是虚幻之宾,使用妖术,蒙蔽我等眼睛”、“人心盼望曹操的到来如同仰望日轮。他的名字客观上被巨大的人望包围着,浮现在洛阳的紫云之上”,说实话,看到这几段文字的时候,感觉有点魔幻小说的意思,好像是应该出现在《封神演义》里的描写却出现在了《三国演义》里。小说本就是文学创作,再加上译者的再创作,有点奇异并不奇怪,也无可厚非。我想说的是,从这些微小之处,可见日本人对于中国历史的理解认识与国人的理解认识大不同。三国对于中国人来说感觉并不遥远,因为中国历史上的阴谋征战、掣肘制衡、分分合合从停止过,一直在大同小异地传承着;而对于日本人来或许尚是一种茹毛饮血的文明初萌的感觉,这也难怪,日本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的历史进程毕竟大不同。日本的历史可以说是跳跃性的前进,而中国仅封建社会就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日本历史好像是从野蛮一下子进入了文明,封建社会比较中国的要短得短,接着进入资本主义。而中国历史主要集中在封建社会,三国这段历史在中国的历史来说,虽说有点早也有点短,但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或许,这是任何外国人都无法真正能够认识和体味的。

    在这本《龙争虎斗》里,最不同与传统形象的两个人就是吕布和张飞了,他们两个倒像是两个“单纯”的小孩,一个急躁一个鲁莽,但都有点可爱。作者对于吕布的描写直接就是“不过,他原本就不是那种老谋深算有计划行动的恶人。他的行为单纯至极,就像猛兽发作一样,欲望满足之后,他甚至会显出受到良心谴责的样子”。刘备在为张飞向曹操乞情时说:“请原谅!……他如此任性,单纯得像个孩子”,而张飞自己的表现也很应景,失徐州后对刘备哭诉道“啊!我怎么是这么个蠢货啊?!大哥,原谅我!关羽,嘲笑我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友情出场”的华佗也很有风采:手里拿着一束白花,好像是野蔷薇之类,边走边闻。看他表情,好像是来到人间味道浓厚的地方,留恋起野地的芬芳。

    文中可爱的语言比比皆是,“张飞的耍酒疯就像人的两只耳朵,是与生俱来的”、“他知道,自己与智者为伍还不过是个野人”,张飞失徐州后痛哭道“看在武士的情分上,请用那把剑砍掉我的头吧”,让人哭笑不得。三国的故事自然毋庸多说,这本三国的最大乐趣当是来自语言,真真是欢乐的很啊~
  •   很精彩哟!日本文学巨擘吉川英治的作品,这是他的《三国演义》第二部,写的别开生面,很有紧张气氛,情节把握的也不错,塑造的人物形像与我们的小说有一些差别,非常值得看,看看另一民族对我国历史三国时期的视角,给我们带来多维度去看历史事件和人物。开卷有益啊!
  •   第二部的故事渐入佳境,越发地引人入胜。语调轻盈的讲述那些温暖或阴冷故事,缓缓流动的年年月月,并没有被忘记。东瀛风的《三国》,再次拉开“潜龙勿用”前所未有的序幕。
      
    长安乱的郭汜,李傕数度对决,自我毁灭式的拉锯战,只是徒劳的消耗实力与生命力,根本没有周旋各势力的老成,以至于坎坎坷坷的步到人生的末点,寂苦的“饥饿游戏”更是让两人失去执掌天下的先机,被迫殒了命。
      
    扭转汉朝历史命脉的曹操,趁机携劲旅在洛阳,开始“造星”计划,一己之力支撑倾颓的殿堂,维系汉献帝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始了他注定的宿命,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所谓背景,血统,只是政治,他人,我们给自已设定的标准,是我们内心欲望的投射。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就只能在这样的框框中苟活。曹操知道出身不高贵,甚至有点低贱,可是作为三国最真的英雄,他无所谓。相比之下,刘备被认定皇叔,告诉母亲的沾沾自娱,流下幸福的泪水,在那一刻,你会发现刘备已然伪善得很,皇室血统是他的权力工具而已,如果可以,他什么都能利用。“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是刘备一生的真实诠释。  
     
    一个做了好事的人,不管他是怎样一类人,自己决不会得不到好处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曹操,是最好的回报。曹操的成功,一半是运气,一半是自身的能力。善用人的他,用人不疑,疑人也用,收罗的智囊团,堪称豪华的全明星阵容——郭嘉,荀彧,贾诩……不世出的天才在手,天下都有。真正的领导不仅仅在于统帅了多少君子,也在于驾驭了多少小人。
        
    吕布空有一身龙胆,却无龙魂。单纯孩童似的战神,自然敌不过那些圆滑的政治家,自然存在不可避免的死亡。他曾经那么坚信的,那么执着的,一直相信的,其实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曾经深爱的貂蝉,只是玩弄感情,新妾亦取名貂蝉,可见幼稚的吕布只是麻木不仁地重复生活,或者夜夜笙歌排遣寂寞。当陈登父子的反间计,自负的吕布也全然相信,在四面楚歌的那一刻,他突然发现自己很傻,傻的不行。其实他的一生一直都是傻傻的期待,到失望, 再期待,再失望。
      
    刘备仍旧相信,有一个蠢蠢欲动的天才藏在我的躯壳深处,他没有死去。徐州,豫州两地的起起伏伏,并没有拖垮刘备,却让他更不甘于那枯燥乏味的磨盘般的生活,对于可能的一切都蠢蠢欲动。反正白手起家,他输得起,重头再来也不是新鲜事。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能从失败中站起来。屡败屡战的他,与曹操很相似,也许曹操深意,刘备为第二个英雄,是出于此。
      
    “望梅止渴”,是曹操平生引以为傲的事情,梅子青了,是时候煮酒,更加凸显他的真英雄气度。曹操的语言其实是一种不用修饰言辞的直接表达,因为他有把握了一切平衡后,超然自在的精神境界。可是这次促膝长谈,刘备早已放弃深入内心的交谈,没有了内心与情感的沟通,只是曹操单方向的表述。懂曹操的,似乎只有郭嘉郭奉孝一人。无论愿与否,他们被卷入了这个残酷却又热血的时代洪流中。不得不嗟叹,都是身不由己。
        
    曹操,刘备,都是住在自己的梦境里,才会变得自负,如果没有自负的话,人生就索然无味了。刘备知道事业还是得发展自己的,不然就得各种受气,稍有不慎,就会被丢了性命,他知道曹操需要的角色,他给不了,因为他不是宠物。既然做不了合格的仆人,就只好做主人,刘备的初衷,大抵如斯。他相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曹操真是一个可爱的人,把虚无的承诺维系在腕间,殊不知抓在手心里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对关羽如此交心的“上马提金下马提银”之举,换来依旧是无果。也许不得,我命吧。刘备关羽张飞,他们失散,失散西东,他们相逢,又再聚首,然后分离,真是有爱的三兄弟。  
      
    不必再在乎之前的一切,也不必再愁苦未来,不必再害怕了,信义无双的关羽挂印而去,留下的是一个迷失的身影。未完的故事,还在抖落。
  •   日本人眼中的三国,不一样的历史真相
  •   看完第一册感触很大,虽然是日本人写的但是仍然还原了那个壮阔的三国
  •   日本人写的三国!换个角度看问题。
  •   第二部更为精彩,有渐入佳境之感。副书名为“龙争虎斗”,可谓贴切之至。将三国枭雄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写得生动无比。尤其是写吕布的灭亡。读到最后,无限感慨。期待第三部,还有诸葛亮的好戏呢。
  •   不错,吉川三国别有风味!
  •   三国(第二部 龙争虎斗)”
  •   看过三国演义,三国志,还有各类漫画,这不演义也很精彩,以现在的方式来阐述的方法很有趣。
  •   我一定要把它读完,一直以来都很喜欢三国呢。
  •   新的视角看三国,比第一部渐入佳境,好看!
  •   这本书与三国演义差不多
  •   这只是看的没有三国演义舒服
  •   与三国一起看,对比中日作者对故事的写法。
  •   我喜欢,建议喜欢三国的同学购买
  •   朋友推荐的,看后觉得日本人写的很详细。值得一看。
  •   封面,印刷,纸质,内容都很不错,什么时候才有第三部
  •   希望能够早日出版剩下的几部!
  •   很好看!期望第三部!
  •   一本一本的看完,这套书有点意思。
  •   书是给老公买的,老公很喜欢。
  •   发货贼快的,书也不错
  •   相当好的一本书,读后让人觉得相当的认识了那段故事!~~~我很喜欢!~~
  •   送人的,不錯
  •   这本书不错哦~这本书不错哦~
  •   送货的还多找了我2毛钱。
  •   看了第一本,还是不错,大纲没变,但有些还有待适应!
  •   这个事卖给我弟弟的,不知道到底怎么样
  •   好书,合适
  •   日本人眼中的《三国》2龙争虎斗

    吉川英治的《三国》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版一直畅销日本七十余年直到现在。可以说吉川英治的《三国》是日本三国文化的奠基之作,日本三国题材的漫画、动画片、电子游戏等,大都源自这本书。到现在三国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对于日本人来说都耳熟能详,最有名的三国游戏都来自日本,弄得很多只会玩游戏的小孩以为三国故事是日本人写的。

    对于三国的故事中国人即便没读过原著,也对里面的故事和人物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说三国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被中国人最熟悉的一段。当然这都应该归功于罗贯中所以我更感兴趣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吉川英治这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日本人,也和中国人一样喜欢三国呢?原来吉川英治出生于1892年,七岁开始接触中国历史,在明治时期,学汉学还是挺流行的。可是后来吉川英治的家道中落,干过印刷工、修船工、画匠、记者等,同时自学不懈。最终在三十四岁时开始连载《鸣门秘谱》,一举成名。从此写作五十年,直到最后。

    在中国用现代语文改写名著的并不少见,从《老子》《庄子》到《资治通鉴》都有白话版,但是却没有人改写过四大名著。毕竟过于敏感,连翻拍一次电视剧都被骂得狗血喷头,你不能不终于原著,毕竟每个人都知道三国里面的故事,而你要太忠于原著,改写就没什么意义了。于是中国人只敢出版《卑鄙的圣人曹操》这样的擦边球,却很少有人敢改写《三国演义》。

    这是吉川英治《三国》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桃园结义,故事基本上都是终于《三国演义》的,第二部龙争虎斗写的是董卓之乱已经结束,献帝东奔西跑,好像难民,最后被曹操劫持,也算是稳定下来,不至于每天提心吊胆的连饭都吃不上了。然后三国的大幕还没有来看,现在还是小小的序曲,曹操、袁绍、袁术、吕布、刘备龙争虎斗谋士们出谋划策。历史还充满了变数,谁也看不清楚未来会是怎么样,但是无论你当时多么威风只要你不是材料就早晚要被淘汰掉,而曹操、刘备这样的英雄,就等待着机会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吉川英治的小说和罗贯中的相比还是很有看头的,毕竟两者相差五百多年,还是吉川英治更了解现代人的心理,写的人物对白,性格刻画,语言描写也都适合我们阅读。里面描写的吕布让人感觉更加丰满一些,里面有两个小人物陈登父子,戏弄吕布于鼓掌之间挺有趣的。龙争虎斗之后,更精彩的三国大戏正式开演,期待下一部。
  •     金圣叹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水浒传》、《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为什么还有禁忌,“少”、“老”不读呢?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水浒传》过于渲染暴力,怕年轻人血气方刚,看多了容易变得忘乎所以,到处惹事生非;而《三国演义》则过于推崇智谋,怕老年人深谙世故,看多了容易变得老奸巨滑,处处图人为业。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是由于这两本书都过度片面的宣扬了忠、义思想所致。象《三国演义》,我们看到的是曹操的奸猾狡诈,是刘备的忠义忠诚,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可以说到处都充斥着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但是,有一个人却对其进行了改编,具有了另外一种风格,且改编得大获成功,成为另一个经典。

      说来让中国人惭愧,改编这本书的是日本人吉川英治。他在基本忠于原著的基础上,用现代文学手法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一番颠覆性的全新演绎,从人物塑造到性格表现,从场景描写到情节铺排,都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改编,使其真正成为具有日本色彩的《三国》。这本书是吉川英治的巅峰之作,据说在日本影响深远,是日本三国文化的奠基之作,其三国题材的漫画、动画、电游等都源自此书,而且被政治、商界、文化、艺术等人士奉为宝典。在我看来,我们的《三国演义》多用白描手法,他所改编之后的《三国》,与原著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为这本充满诈谋诡道,布满政治阴谋的书,加入了大量原著不曾有的情节和人物对白,加入了丰富的情感元素,使其从头至尾都弥漫着一种诗意的感觉,多了一种人生的感触,多了一层细腻的柔情和历史的沧桑之感。

      这一点在其第二部《龙争虎斗》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它从董卓部将李傕与郭汜内讧造成长安大乱起篇,到官渡之战前夜结束,讲述了这期间刘备、曹操、袁术、孙权、吕布等诸侯竞起争霸的故事。既是争霸,就是尔虞我诈,就是拼死冲杀,就是你死我活,但吉川英治则在这种刀光剑影的环境中敏锐的捕捉每个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反应,通过场景氛围的营造和风趣幽默的对白,来反衬人物的境遇和命运。写帝王末路汉献帝,有“真想去死,却又死不成。朕为何要生为天子啊?!”的惆怅;写乱世奸雄曹操,有“今晚不知不觉喝醉了,一个人出来醒醒酒”的俏皮;写孙策,有与太史慈对打的英勇,又有劝降的睿智……中间穿插着曹操与邹氏、吕布与貂蝉的柔情蜜意,各色人物由感而发的情感表达,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诸如“淮南的淮水秋色澄澈,风光无限。成群的红蜻蜓在晴朗的天空中快乐地飞舞”这样的情景描写,读来妙趣横生,可叹、可笑、可感、可悟、可悲、可怜、可敬、可亲、可爱,让人深得个中意趣。

    应该说,这是吉川英治所理解的三国,从日本文化的角度对原版三国的的伟大再造。如果把我们的《三国演义》看成一部充满成人权谋斗争的战争大片,给人一种黑白色的冷峻之感,那么,他的三国就是一部情节曲折离奇、色彩明快丰富、人物丰满可爱、命运跌宕起伏的人生大戏,书中处处涌动着丰富、澎湃的情感,盈溢着暖暖、朦胧的诗意,颇有日本动漫的感觉,读来完全是另外一种感受,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诗意三国”。
  •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是日本著名作家吉川英治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用现代元素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全新演绎。在中国《三国演义》本来就是家喻户晓的,而电视剧《三国演义》、《三国》的相继热映,更让“三国热”不断升温。如今,将日文版小说《三国》再翻译回来,可以说是一件鸭梨山大的事情。与罗贯中原著相比,现代小说版《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主要故事情节基本上忠于原著,但作者却用大量的语言和细节描写再次展现了性格即命运的古训,无论是争斗中的龙与虎,还是在他们背后出谋献策的谋士。

    《龙争虎斗》主要讲述的是官渡之战前的诸侯争霸,主要内容包括孙策称霸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降服张绣,灭吕布、诛袁术。在曹操、吕布、袁术争霸过程中,徐州在刘备手中失而复得后得而复失。从情节和内容看,可以说《龙争虎斗》波澜不惊,大概吉川在当初改编的时候,可能觉得这部分内容实在太精彩,所以基本忠于原著而很少改动吧。甚至连刘备在逃亡途中,刘安杀妻款待刘备这样有悖于日本文化传统的中国式的“义”也原封不动。因此,读这本书和看《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整体感觉差不多,只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更细腻。

    但是,《龙争虎斗》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性格的展现和刻画,特别是几位著名的谋士,应该说比较成功。诸侯争霸的故事本来就很精彩,再加上吉川加入对话,心理活动、细节描写等现代元素,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比如吕布,虽然他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但在《和平主义者》一章中,吕布的辕门射戟却让袁术吃了一次哑巴亏,也说明现实有时候能磨练出武夫的智慧。除了辕门射戟以外,作者通过吕布善待刘备家眷等类似事情说明吕布的本性并不坏,这是吕布不同于董卓等军阀的一面。但是,他的优柔寡断,言而无信,以及对妻女的儿女情长,对部下的刻薄寡恩的性格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吕布被曹操所困后,在大殿之上,他心悦诚服的接受了陈宫以犄角之势消耗曹操力量的建议,但回到家看到老婆痛哭流涕的样子,又一次次的搁置了这个可以最后救命的计策。同样,对于袁绍、孙策、刘备也是如此。那段历史之所以淘汰了张绣、吕布、袁术、袁绍等外墙内干者,并最后走到曹刘孙三足鼎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人的素质,而性格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

    曹操、袁绍、袁术、吕布、刘备龙争虎斗的背后,是贾诩、荀彧、郭嘉、陈登、陈宫、田丰这些谋士的较量。《三国演义》中,在卧龙凤雏出山前,也就是诸侯混战,三足鼎立前的这段时间内,有许许多多的谋士,但很难说谁更谋高一筹,至于谁能成为最后的国士无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主子,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比如陈宫,明知吕布成不了大事,但因为不齿于曹操的人格,最终还是愚忠于吕布,落了个悲剧的下场。而陈登父子,却能游刃有余的周旋于吕布、刘备、曹操三者之间。贾诩虽先后担任李傕、张绣、曹操三人的谋士,却能在不同的时期都建功立业,甚至最后在曹魏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还能够善始善终,可以说创造了谋士中的一个奇迹。可见,对谋士而言,只有相信良禽择木而栖方可一展其才,如果囿于传统的礼教,只能以悲剧收场。

    龙争虎斗的结果,是张绣、吕布、袁术、公孙瓒的相继覆灭,曹操、袁绍、孙策、刘备相继崛起。天下大势,久分必合,龙争虎斗之后,迎来的将是一场统一北方的大规模战争——官渡之战!
  •   吉川英治现代小说版《三国》在国内出版,在第一部“桃源结义”之后,迎来了第二部“龙争虎斗”,又给了我再次重温经典的机会。记得第一次接触三国,是1994年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那时还上小学的我自然看不懂那些大人眼中的权谋诡计,只是喜欢打打杀杀的历史故事而已,所以也只停留在“这个故事很好看”的认知层面。到了初中毕业的时候,我才第一次翻开《三国演义》原著阅读,由于原著很有文言色彩,所以我看了一个暑假才勉强看完,也谈不上有何更深的认识,只是对故事情节更熟悉了些。直到高考后,时间宽裕了,我才又重温原著,当然电视剧也多少看了两遍,到那时,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已在我的脑中成型,对其性格特点也有了几分把握。可是由于没看过陈寿的《三国志》,我对真实历史人物的了解也只停留在小说塑造的形象当中。后来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以及高希希导演拍的新《三国》,我才发现许多三国人物其实并非像《三国演义》小说中的那样,也正是那时,我才投入更多的精力对三国时代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认真的思考。

    读吉川英治改写的《三国》,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对人物性格特点和时局形势的分析上。显然,作者在写作时也十分注重对事件发生合理性的探讨。比如,关于刘安杀妻飨刘备一事,作者特意插入一段文字,说明日本人对此事定然难以理解,认为也许这正是中国古代道德价值观与日本社会的不同之处。其实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这事也很不可思议。在我看来,即便中国古代忠义思想再怎么深入人心也不至如此的尽“忠”舍“义”,这个故事更可能是罗贯中杜撰的,为的是显示刘备之“仁厚”在百姓心中分量十足,其所受爱戴程度之高而已。毕竟《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实,这种渲染还是可以理解的。这个小故事是反映刘备性格特点的,而关于曹操的,则有“割发代首”、“望梅止渴”、“许田围猎”等诸多细节可见。通过这一系列刻画和渲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逐步在读者面前丰满起来,同时对于后续的历史事件为何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发展,自然提供了答案。

    再说时局。从董卓灭亡,李榷、郭汜叛乱平息后,曹操将天子迎到许都,东汉政权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安稳的局面,最起码大汉在名义上得以保全,天子也不会被逼得东奔西走了。然而相对的安稳中却是杀机四伏,雄霸北方四州的袁绍,盘踞荆襄的刘表,淮南的袁术,东吴的孙策,西凉的马腾,徐州的吕布,再加上“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列强争霸的格局已然形成。本书第二部“龙争虎斗”写的正是从李榷、郭汜叛乱平息到曹操伐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直至与袁绍在北方对峙的争斗过程。从书中谋士们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曹操为何选择了先伐袁术,后灭吕布,先安袁绍,再降张绣,后袭刘备的进攻策略。可以说,曹操的每一步棋都包含着谋士们对天下格局的准确把握,像荀彧,荀攸,郭嘉等名士,都是曹操之所以平定天下的关键因子。回头来看刘备,他的身边只有关、张两位兄弟算得上是左膀右臂,其它的都是一些平凡庸碌之辈,直到后来有了诸葛亮的辅佐才摆脱了东奔西走,四处逃难的窘境。

    这不禁让人有了疑问,为何曹操能够在短期内聚集大批人才,形成强大势力,而刘备即使在主政徐州之际也没能强大力量,终落得兄弟几个四处奔走逃难呢?我想了很久,大概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吧。第一,曹氏一族毕竟是官宦出身,在老家有着一股亲族的势力,像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都是辅助曹操起步的关键人物,再加上曹家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拉起一班人马要比靠织鞋贩履、一穷二白的刘备容易得多。第二,曹操掌握着朝廷的权力,迎汉帝入许都,无疑是曹操得以发展壮大的一大政治资本。既然天下还姓刘,人心还是向汉,那么有才能之士也就愿意投向许都,报效朝廷,尽管最终得利的是曹操,但才能之士依然觉得自己是在报效国家,更何况还能从朝廷(曹操)那拿到丰厚的报酬。所以,曹操迅速崛起的原因除了自身才能之外,就在于人脉关系和经济实力这两个方面,而这恰恰是刘备所缺乏的。

    回到当今社会,我们发现,这两个因素依然是决定一个人发展成就大小的关键因素。同样有才能的人,有人脉关系和经济实力的,就很容易飞黄腾达,而没有这两种实力的,要么像刘备一样苦熬出头,要么怀才不遇蜕变成一代愤青,苦闷终老仍不能得偿所愿,而更多的是后者。我们读《三国》,都想着以史为鉴,可当从历史中得出这样结论的时候,又怎能不让人感叹唏嘘呢?
  •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那么一个神话---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相信只要稍微学点文化的人们都会对这四本著作印象深刻。毕竟,这些都是中国悠久文化的宝贵财富。以前,我也读过类似的相关的比较原汁原味的文言文版本书籍。作为一名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中国人,我的确读得有那么一点的疲惫。尽管中国文学上的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奈何看习惯了白话文的我去品味这样的长篇著作总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需要揣摩,有些需要翻译,有些需要联想。当然,读完之后总是有那么些许的成就感。感叹于文学上的如此高深莫测!这些作品实在是太可以解读内中的味道,品味其中的文字艺术。

    当初次到这本《三国2(龙争虎斗》,我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前期自己没有读过这位日本作家吉川英治所撰写的《三国-桃园结义》。所以这是我第一次品味一本由日本异邦所著写的三国故事。我不仅担心于内容改变的面貌全非,我同样害怕故事内容的牵强附会。而且,我也担心如此的撰写让原本出名无比的《三国演义》降低在其他民族人们眼中的地位。忐忑不安的心境之下开始了阅读此书的全程。

    事实上通过最终的阅读结果证明,我前期的担忧全然是杞人忧天。在这本日式版本的《三国2(龙争虎斗)》中,我居然发掘出了全新的味道。作为这个曾经发生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的战乱年代故事在这里被作者赋予了全新的生命。有别于我们以往所读过的传统版本《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最大特色便是使用了全新的现代思路和交流沟通方式。我们在书中找不到那些深奥复杂的文言文;我们在书中可以读到直接形象的人物对话。换言之,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是那个我们曾经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但是书中的内容除去了原本的内容依托,更有了现代版的口味所在。以我们现在的人们为基本的读书群体,将书中描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添加入了全新的元素。以我个人的角度感觉而言,我发现里面的人物对话更加的充实。正所谓言为心声。于是乎,读者不仅可以透过故事情节取联想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读者更可以透过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分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以前曾经读过三国的人们而言,这本书给我们带了别样的味道所在。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日本风味。

    对于以前未曾读过三国的人们而言,这本书让我们可以比较轻易地了解整个故事的大概端倪。相信日本的读者也可以通过如此简洁明了的吉川英治所撰写的《三国-桃园结义》感悟到中国故事内容。让三国变得更加地贴近当今的读者;让读者更加轻易地了解书中故事的精髓。日式三国行,我们共同看全新的三国。
  •   吉川英治的这本《龙争虎斗》是承接第一部《桃园结义》而来,封面设计也是一脉相承,只是彩色的部分有改变。《龙争虎斗》比较《桃园结义》,语言风格大不相同。《桃园结义》语言风格是前面很有“日本味”,就如同影视配音所表现的一样,后面则很有演义文学的味道;而这本《龙争虎斗》的语言风格是整体可爱。
  •   《三国》这套“出口转内销”的书不错!对现在那些不愿意看中国古典原著的年轻人来说,毋宁是一条了解当时历史的蹊径。买了几套,当礼物送给朋友的孩子很好。
  •   三国(第二部 龙争虎斗)是一本不错的书
  •   是我所看过的较有意思的三国书
  •   书中极其贬曹褒刘,这不好。好的作品,应该尊重历史史实,以利国利民的角度进行褒贬。须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刘汉没有才能治理天下,那就应该让位给有才能的人,使天下得治、百姓能安居乐业……贬曹褒刘,使小说失去的公正的立场,降低了可读性。
  •   第一部已管,很精彩的
  •   还好吧,过得去
  •   还不错,很有日本风格,和原著比当然还有些差距,但是人物刻画似乎更细致了些,情节和战场描写不如原著精彩
  •   孩子们是不是都喜欢这类的书籍,还可以吧
  •   就是把三国演义的内容用自己更通俗的语言写出来而已个人感觉反而拖沓。
  •   如果你喜欢一个大男人变成萝莉,你就拿它吧。反正我不喜欢这类型,看不下去。
  •   外国人眼中的三国
  •   帮人买的,凑单,很不错的书!
  •   不一样的三国
  •   价格便宜,还有折扣,好
  •   三国演义2
  •   日本人的三国史诗
  •   《三国》第2部:龙争虎
  •   《三国》第2部:龙争虎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