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孟繁华,程光炜 著  页数:38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在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发生、来源和话语空间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系统地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制度化建立、文学生产和传播控制等内在机制和外部制约等问题,并对20世纪90年代文坛变化、大众文学、新世纪文学兴起等进行了论述。   第二版新增加两章,半数以上的章节题目重新做了调整,部分章节做了订正、改写和补充,全书插入近200幅重要作家、作品的图片。

作者简介

孟繁华,山东邹县人。文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1978:激情岁月》、《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部)、《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及《众神狂欢》等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等发表理论、评论文章300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 一、当代文学的发生和来源 二、当代文学发展的特征 三、当代文学的话语空间第一章  “当代文学”界说 第一节 基本文化方向的确立 第二节 文化语言的“转译”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本土化 第四节 剩余的“多元文化”第二章  当代文学“合法性”的建立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现场 第二节 两个报告文本 第三节 作家身份的确立与危机第三章  当代文学的外部资源 第一节 与俄苏文学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制度化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讨论第四章  当代文学的内部制度 第一节 文化领导权的建立 第二节 当代文学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 传媒的管理 第四节 “会议”的意义第五章  文学的现代性实验 第一节 颂歌与狂欢 第二节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 第三节 何其芳的《回答》 第四节 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 第五节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第六章  “双百方针”时代 第一节 “双百方针” 第二节 青春写作 第三节 文学理论批评的讨论第七章  激进文学的兴起 第一节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第二节 《青春之歌》及讨论 第三节 赵树理现象 第四节 激进时期的“边缘”文学 第五节 姚文元现象第八章  红色文学的繁荣 第一节 《红旗谱》、《红日》 第二节 《红岩》 第三节 柳青的《创业史》 第四节 革命历史的传奇化 第五节 《欧阳海之歌》 第六节 郭小川现象 第七节 贺敬之现象 第八节 戏剧的“现代”转换 第九节 《千万不要忘记》第九章  革命文学的高涨 第一节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和政治文化 第二节 “样板戏”美学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隐秘文学 第四节 激进文学的全面崩溃第十章  当代文学在80年代的“转型”   第一节 从“十七年文学”到“新时期文学” 第二节 “中国作协”和“社科院文学所” 第三节 “文学运动”的式微 第四节 外国文学翻译与先锋文学思潮第十一章  曲折反复的开放年代 第一节 “伤痕文学”前史 第二节 人道主义问题讨论和分歧 第三节 《班主任》与“问题小说” 第四节 “朗诵热”时代的诗歌第十二章  文学对历史叙述的参与 第一节 四次文代会 第二节 不同的知青文学 第三节 “归来者”群体的多样性 第四节 汪曾祺的出现 第五节 80年代的“评奖制度”  第十三章  受“翻译”影响的文学 第一节 外国文学的翻译与引进 第二节 朦胧诗出现前的“历史” 第三节 朦胧诗:在争论中写作 第四节 先锋话剧与“荒诞派戏剧”第十四章  “现代派”的多种姿态 第一节 “现代派”想象 第二节 北京作家圈子与两篇小说 第三节 《山上的小屋》 第四节 第三代诗人第十五章  1985年后的小说(一)   第一节 小说界的变化 第二节 “寻根”的理论和创作 第三节 韩少功、贾平凹的小说 第四节 阿城、莫言的小说第十六章  1985年后的小说(二)   第一节 先锋小说的出场 第二节 马原等的小说 第三节 写实小说的态度 第四节 《一地鸡毛》、《烦恼人生》和《风景》第十七章  90年代文化与文学 第一节 90年代的文化状况 第二节 大众文学的概念 第三节 文化和文学的不同姿态 第四节 《顽主》和《白鹿原》 第五节 “改刊”风潮第十八章  90年代的文坛 第一节 女作家与女性文学 第二节 “60后”作家 第三节 余华等作家的小说 第四节 学者散文 第五节 90年代诗歌第十九章  文化市场与文学生产 第一节 文学策划 第二节 历史回忆散文 第三节 “红色经典”的重版 第四节 长篇小说热 第五节 王安忆等的小说 第六节 “70后”作家第二十章  新世纪文学 第一节 评价的分歧 第二节 整体性的破碎 第三节 重新发现的乡村 第四节 被复兴的“传统” 第五节 中篇小说 第六节 “新人民性”文学 第七节 文学批评参考文献第一版后记第二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节 与俄苏文学的历史渊源事实上,自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以后,与苏联的关系总是微妙而复杂的。当“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时,“走俄国人的路”,就是“结论”。在缺乏经验的领域,向苏联学习也是一个策略上的选择,“在全国解放初期,我们全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只能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是,“中共领导人从来没有采取照搬苏联经验的立场”。这不仅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独特性的理解、强调民族主体性相关,同时也与同苏联关系中的痛苦教训相关:“斯大林对中国作了一些错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抗日战争初期的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都是从斯大林那里来的。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仗打起来,对我们半信半疑。仗打胜了,又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胜利,一九四九、一九五0两年对我们的压力很大。”与苏联交往的压抑感是不能抹去的历史记忆。因此,毛泽东在强调向一切国家长处、好的东西学习的同时,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这时,毛泽东尤其指出了“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但这一明确的立场是1956年中苏关系发生危机之后才提出的。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向苏联学习几乎是没有条件的,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当它被认为是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时候,与苏联在这一领域内保持一致,就是同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要求。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封闭的中国唯一保持了与苏联在文艺领域内单向的文化流通,大量的苏联文学和文艺理论被介绍到中国,也正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背景下发生的。

后记

2004年1月,《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重印。出版之后,不少大学将其选为教材或参考教材,多位著名文学史家和文学批评家在学术刊物上为本书撰写了评论或书评,许多专业研究者的论文和博士论文将本书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这些反响并不是说这本研究性的文学史有多么重要,但它确实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信心。事实上,它的M题,包括意识到的或没有意识到的,能够解决或一时还不能解决的,我们还是有清醒认识的。这次修订,除了订正原书中的误排或其他错误外,程光炜重新撰写了第十章“当代文学在80年代的‘转型”’、孟繁华重新撰写了第二十章“新世纪文学”。其他章节在文字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规模超出原著三分之一以上。因此,修订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一直叙述到当下。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与研究,近十年来的发展学界有目共睹,其他相关学科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评价和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与中国当代文学史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在大学任教,讲授文学史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科的发展变化。我们重新修订了这部文学史。希望得到研究专家和讲授、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专业师生的指教和批评。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2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了解一下当代文学状况,也挺不错的。
  •   文学文化,深度,韧性。。。
  •   这本书主要拿来考研用,具体的内容还没有细看,但是条理脉络还是很清晰的。和当代文学史教程有些相似的地方。但是太贵了,折扣也打得太少了吧
  •   这次是前一天晚上订的,第二天就送到了,不错。
  •   这本书缺货,等了好久都还未退款
  •   这一版比起第一版在内容上更为充实,尤其是对八十年代文学的研究与新世纪文学的研究内容都是别的当代文学史教材所不及甚至是没有的。同时,在体例的编排上也更为齐整。这本当代文学史教材极具学术性与个人性。
  •   不错,相较于其他的当代文学史换了一个角度
  •   编写的很好,很适合学习用
  •   这本书很好,我对这本书很满意,以后还想从你们那卖更多的好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