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五漫 编  页数:376  

前言

为促进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及教师继续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本书精选了近年来北京市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优秀讲稿,并整理成编,旨在积累培训资源、加快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本书可用作北京和其他省市的教师培训教材或参考资料,也可作为教师自修的读本。本书的编写力图体现如下思想:1.理论联系实际、案例丰富、分析深入,对一线教师来说可读性强。2.每一讲的内容,突出专题性,避免笼统宽泛。3.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学各有特点,也有共同规律,本书约一半的讲稿打通了中小学之间的界限,另一半则分别侧重小学或初中。4.讲稿的语言风格,半书面半口语,注意加强对话性。本书的作者都是近年来在北京市语文教师培训中多次授课且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他们由四部分成员构成:(1)北京教育学院的教师:7人——博士5人,副教授2人。(2)区县培训机构的教师:15人——均为市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其中有特级教师4人,中学高级教师11人。(3)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2人(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4)中小学的优秀教师:2人(北京景山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本书每一讲的编写体例是:正文之前的“课前思考”,模拟实际教学时,对学员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活动或案例,起到预热和定向作用。有条目式、叙述式、案例式等。正文之后的“本讲小结”,是对本讲内容的要点进行总结,主要落实“识记”、“理解”方面的教学目标;“思考与练习”,给学员提出几个思考题或练习题

内容概要

  《语文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结合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依据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及相关实验教材,重点分析了中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线、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操作、语文重点内容的教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旨在帮助教师理解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发展,提高教师在设计与实施语文教学诸多层面的总体水平,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与自我反思。本教材立足教师教育培训,针对中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面对的实际教学困难,给予切实的帮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书籍目录

第一编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第一讲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高常态语文教学的效率第二讲 课标与作文第三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第四讲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第五讲 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第二编 语文敦学设计第一讲 语文教材研读中的“备一说一讲一评”第二讲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及其表述第三讲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第四讲 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第五讲 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设计第六讲 美读与吟唱第三编 语文重点内容的教学第一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是说第二讲 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第三讲 打开写作大门的一把钥匙第四讲 小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第五讲 让习作在交际中富有生命力第六讲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训练第七讲 小学与初中阶段儿童文学的教学第八讲 小语名家名篇的教学第九讲 初中现代散文与诗歌教学第十讲 小说教学关键词第十一讲 古典诗词教学指导第十二讲 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第十三讲 训诂学方法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第四编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第一讲 教师钻研教材现状的分析第二讲 语文教师的行动研究

章节摘录

  x第一编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  第一讲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高常态语文教学的效率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薛晓光  一、问题与思考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语文教学的顽症。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很多,有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问题,也有对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教法学法的认识问题。  新课程实施前,“少慢差费”突出表现在课文内容的烦琐讲解、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基本技能的刻板训练上。教师更多地关注知识的记忆,忽视人的发展,语文学习成了单纯的练听写、练造句、练分段、练归纳段意、练概括文章中心的刻板训练;读书的本意、读书的乐趣美感被扫荡殆尽。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最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林语堂先生将这样的语文学习称为“恶性读书,恶性教学,恶性出题,恶性考试”,是“大杀风景的烹金鱼煮白鹤”。 语文学习的诱人之处在阅读,每当新书发下来时,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读故事,看插图,欣喜若狂地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快乐,没有任何学科的教材像语文教材这样让学生隋有独钟,爱不释手。然而,正是这样有着其他学科难以匹敌的语文阅读,在很多课堂里却变了味儿。这样的语文学习还有什么滋味和乐趣可言呢?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气象。首先是目中有人了。教师关注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关注文本人文内涵的开掘,关注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语文课堂有了生命的活力。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偏差:  1.一味注重内容的解读感悟,淡化语言形式的学习,忽视双基的训练,学到的东西不能当堂运用  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用“得意而忘言”来形容我们当今的语文课堂,值得我们深思。的确,我们现在的研究课、公开课、展示课多是第二课时的讲读课,大量的文本理解、感悟挤占了语言学习运用的时间,挤占了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甚至一节课不动笔,不写字,看不到教师的作业指导,没有学生的“试误”过程,忽视了课堂中应有的训练过程,却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解决本应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  2.忽视学生在母语环境中的语文习得,低估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水准,轻视学习主体质疑问难的权利  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知零起点基础之上的,低估了学生认知文本的水准,轻视学习主体质疑问难的权利,造成教学中浅层次的串讲串问、锱铢必较、高耗低效,消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3.热衷求新求异,忽视静心研读;追求一招一式,忽视章法规律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种级别的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层出不穷,不仅诠释着名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释放着改革先驱者的思考与真知,为语文教学的百花园催生出很多奇葩;也高速刷新着教师们的理念,吸引着他们的眼球,震荡着他。们的耳膜。但这种观摩的形式,极易夸张语文教学的可视性内容,淡化常态语,文教学应有的静心研读、扎实训练。缺乏引导,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青年教师追风赶时尚的浮躁情绪。一些教师忽视教材的钻研与把握,热衷雕虫小技追出彩儿;一些教师忽视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热衷花样翻新赶时尚。结果是该读书的没读通、该学会的没学着、该练笔处没动笔,热热闹闹、浮浮躁躁、匆匆忙忙地教语文。  回顾语文教学的历史,我们曾在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讨中左右摇摆,最后发现,片面地强调哪一个侧面,都会带来语文教学的偏移和低效。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常态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方法  4  (一)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关注儿童学习特点  人类的语文学习并不是从六岁学龄才开始的,儿童也不是带着零认知步入语文殿堂的,咿呀学语的听说练习从几个月的幼童就已经开始了。日常生活中习得、各种传媒中汲取,使很多孩子在上一年级时,肚子里装的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卡通人物、科幻神魔已经车载斗量了。  在语文学习中有很多不争的事实,给我们诸多的启发:  四岁的小女孩为《卖报歌》改歌词,她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改为“来来来,来来来,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当爸爸给她纠正时,她语出惊人:“啦啦啦是快乐的意思,卖报的小孩不快乐,她吃不饱穿不暖,大风大雨也要满街跑,来来来是让大家都快来买报!”  某小学生因病休学一个月,返回学校后,对于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数学题他可能不知如何人手,但对于语文新课文却可能照样读得懂学得来,测试成绩与其他学生不相上下。删去中学理科教材中的几个章节,后面的学习将无法进行;但去掉语文教材中的几篇名作,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却几乎不受任何影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必须经过长期系统的专业学习,而古今中外的很多文学巨匠却并非出自大学的语言文学专业。  一问为什么?母语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中蕴涵着无数语文学习的因素。二问为什么?中外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课文无非是例子”,此篇不选还有彼篇。三问为什么?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中习得、阅读中感悟、积累中运用才是语文学习的正道。  以上所举事例,并不是说语文可以学得稀稀松松不下工夫,而是揭示语文学科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学习规律与学习形态。2005年10月我们分别在多所学校的三年级、五年级开展学情调研,从词语、句子、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四个方面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生字有注音,可以查字典,有必要的背景资料),了解学生自主读书的水准。调研统计结果证明,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与习得,可以独立读懂文本的60%~70%。这个测试结果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  1.要坚信学生自己能读懂课文的70%  要抛弃教师不讲则学生不懂的陈腐观念,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要给时间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腻学、厌学或惯出阅读懒惰症。  2.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这个刀刃就是学生读不懂或读不出的30%,在很多时候这30%和课文的重难点是吻合的;教师可以在语文学习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质疑问难的环节将这30%摸清,并把主要精力和相应的时间投在上面。  3.要敢于取舍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句话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座右铭。“课文无非是例子”,“例子”中的多处新知可以分解学习,未学的新知还会在后面的“例子”中再现,这就是文选教材的特点。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语文的外延无涯,语文的课时有涯,以有涯求无涯,必须去粗取精,主次分明,根据目标而合理取舍、有所侧重,才能提高效率。  (二)钻研教材,整合目标,优化环节,有序教学  1.钻研教材是整合目标、优化环节的前提  有效的教学,首先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文本的内容对学生的成长价值在哪?写人的文章人性美、情调美在哪?写事的文章哲理美在哪?写景的文章自然美、情境美在哪?文本的遣词造句、语言风格、布局谋篇好在哪?教师要从大处着眼,敏锐发现、感知和鉴赏。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归宿,对教学过程起着统领作用。教师要做到几个清楚,既要关注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又要关注在什么起点教和教到什么程度。要按照课标的要求,确定合理的目标并优化教学环节。语文教师要能够把教材看透读薄,从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经验、本真出发,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通过简单朴实的教学环节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例如,一位教师讲《掌声》,提了13个问题:  (1)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整体感知)  (2)一开始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内向、自尊、压抑、自卑)  (3)英子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4)为什么早早来、晚晚走?  (5)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读后有什么疑问?  (7)这两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给英子的?  (8)当同学们都看你时,你为什么低下头?  (9)为什么犹豫?为什么慢吞吞?  (10)你为什么眼圈红红的?  (11)同学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透过掌声,你想对英子说什么?  (12)这次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她什么?  (13)对英子来说,掌声是什么?  仔细推敲,这13个问题既零碎烦琐,又缺乏层次逻辑关系。  ……

编辑推荐

  《语文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精选了近年来北京市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优秀讲稿,并整理成编,旨在积累培训资源、加快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建设。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语文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