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理性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蒙培元  页数:369  
Tag标签:无  

前言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儒家哲学不重视人的情感问题;有的学者则认为,情感是低层次的问题,不足以构成儒学的重要课题。我的看法则相反,儒家不仅将情感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问题,两千年来讨论不止,而且将其提到很高的层次,成为整个儒学的核心内容。只是长久以来,这个问题并未受到我们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受西方哲学的影响,认为情感问题不是一个哲学问题。我正是将情感视为儒家哲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于是便有了这本书。这是一次新的尝试。这需要从研究的角度上进行一些转换。本书不再从所谓本体论、认识论和知识学的角度研究儒学,而是从存在问题人手,讨论儒学在人的存在、价值及其人生体验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情感问题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很难进行所谓纯粹的理性分析。中国与西方的哲学文化对这个问题各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但是也有可比较之处。本书在讨论儒家的情感哲学时,与西方哲学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比较。由于作者对西方哲学了解有限,这种比较可能有很多疏漏和不足,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研究方向是应当坚持的。通过对儒学中有关情感的主要内容、性质、地位及其作用的探讨,我们发现,情感是全部儒学理论的基本构成部分,甚至是儒学理论的出发点。通过对情感与意志、欲望、知识,特别是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的探讨,我们发现,所谓意志、欲望、知识等,都与情感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感需要、情感内容决定的。这也就是说,儒家将情感与意志结合起来,结果发展出“情意”哲学(如果说中国有意志哲学,只有刘宗周可以算作一个代表);儒家又将情感与认识结合起来,以情感为其认识的动力与内容,结果发展出“情知”之学(如果说中国有知、情相分的学说,戴震可算作一个代表)

内容概要

  本书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解决“儒学何以是人学”的问题,对比西方哲学情、理二分的传统及其视情感为经验的、私人的、实然的等等看法,认为儒家重视情感的共通性、普遍性,并与理性实现了统一,充分显示了儒家哲学的独特贡献。

作者简介

蒙培元,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8年生,甘肃庄浪人。196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同年考取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冯友兰先生,1966年毕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访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理学的演变》、《理学范畴系统》、《中国心性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心灵超越与境界》、《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蒙培元讲孔子》、《蒙培元讲孟子》等;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儒家情感哲学的特点  第三节  情感与理性的关系第二章  何谓真情实感  第一节  人是情感的存在  第二节  真情出于自然  第三节  人为什么选择孝  第四节  凡真情都是可贵的第三章  关于良心、良知  第一节  良心即道德情感  第二节  良知是道德情感的自我直觉  第三节  良知与自然第四章  道德情感能够是理性的吗  第一节  何谓理性  第二节  仁德是理性的  第三节  心之所存与心之所思第五章  两种理性的交替及其与情感的关系  第一节  “物理”与“情理”  第二节  “名理”与“性理”  第三节  “情顺万事而无情”之理第六章  情感与“性理”如何统一  第一节  情感是“性理”的实现  第二节  由情以见性第七章  情感与“性理”的合一  第一节  简单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情感与“性理”是同一“物事”  第三节  性情浑然一体  第四节  指情而言性  第五节  情之不失即是理第八章  情感分析  第一节  亲情、敬、乐  第二节  “四端”之情  第三节  喜怒哀乐之情  第四节  诚信之情  第五节  “七情”  第六节  “四端”与“七情”之辨第九章  情感与欲望  第一节  两种层面的欲  第二节  情欲的提出  第三节  从“生”上说性、情、欲  第四节  性一情一欲之纵向结构  第五节  “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第六节  情欲之合理性第十章  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  欲望之志与道德意志  第二节  情感是意志的“骨子”  第三节  “诚意”与好恶之情  第四节  作为“心之所存”的意志与“意情”第十一章  情感与知识  第一节  知与情的二分  第二节  两种知: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  第三节  知与情的合一  第四节  “格物致知”与情感的本质联系  第五节  “穷理”以“达情”第十二章  仁及其四个层面  第一节  从“亲情”的层面看仁  第二节  从“忠恕”的层面看仁  第三节  从“爱物”的层面看仁  第四节  从“天地万物一体”的层面看仁第十三章  乐的体验  第一节  仁者之乐  第二节  礼乐之乐  第三节  本体之乐  第四节  性情之乐第十四章  敬畏之心  第一节  天的意义的根本变化  第二节  对天命的敬畏  第三节  从敬畏到慎独  第四节  涵养中的敬第十五章  情感哲学的现代发展  第一节  中西文化比较中的情感问题  第二节  “科玄论战”中的情感问题  第三节  “唯情主义”哲学的提出  第四节  理性主义哲学中的情感问题附录一  我的中国哲学研究之路附录二  理性与情感——重读《贞元六书》、《南渡集》附录三  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附录四  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附录五  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附录六  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

章节摘录

有人说,动物也有亲子之情,母子之爱,是一种自然本能;如果儒家所说的亲情之爱与此相类似甚至没有区别,那可说不上什么伟大思想,充其量不过是建立在自然血缘关系之上的所谓“家族伦理”。怎样看待这种“事实”呢?长期以来,人们将动物的母爱和亲子之情说成是自然“本能”,毫无意识,谈不上语言和意义,更谈不上社会与文化;但是,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动物不仅有思维(特别是高级动物),而且有情感;不仅有语言,而且有社会与文化。人与动物的区别不是本质上的,而是程度上的,特别是从生命的意义上去看,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界的成员,属于同一个“大家族”中的不同族系,因而有共同的一面。不仅如此,现代科学试验证明,人与动物之间能够交流信息,甚至能够交流语言。某些动物如黑猩猩是有“文化”的,有不同的传统和行为差别。①还有许多动物有“互惠利他行为”,能做出牺牲却是为了保护非亲族。②正如某些学者所说:“作为有文化的动物而言,人类可能不像我们以前所想象的那样与众不同。”正好相反,这些事实说明并强调了“人类自身和大自然其他部分之间的连续性”③。这样看来,孔子即便指出人和动物之间有共同性或连续性的一面,也未必有损于人类的尊严,也说不上把人仅仅降到动物的水平,只是强调自然之情是人的德性的心理基础。中国的许多思想家都承认,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孟子认为,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就那么一点点(“几希”),宋朝的程颢则认为:“禽兽与人绝相似,只是不能推。然禽兽之性却自然,不待学,不待教,如营巢养子之类是也。人虽是灵,却斫丧处极多,只有一件,婴儿饮乳是自然,非学也,其他皆诱之也。欲得人家婴儿善,且自小不要引他,留他真性,待他自然,亦须完得些本性须别也。”④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书以情感与理性关系为主轴,立足于中西哲学的宏观比较,对儒家情感哲学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剖析,对儒学何以是人学以及儒家心性之学的本质所在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诠释框架。是近年来关于儒学研究的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成果。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一方面如同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所说“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另一方面.又充分表明了一种现代的意识,着眼于探索儒家情感哲学在当前中西文化冲突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今后发展的可能前景。  ——余敦康(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此书系统梳理了儒家的情感学说,通过与西方哲学的比较,深入阐述了这一学说的内容、性质与地位,填补了学术研究中的空白。不仅如此,此书还对深入认识中国哲学的特点、贡献与局限,深入认识中国哲学在中西哲学冲突中的地位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蔡仲德(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该书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有助于解决当代人精神的惶惑、形上的迷失、存在的危机、生命的困惑以及情感的疏离。该书最大的特点,不是从传统的本体论、认识论立场研究儒家哲学,而是从“存在论”视角研究儒家哲学;但又不是只讲存在。不讲意义和价值,正好相反,该书是从存在问题人手,最终解决意义和价值问题。它既不同于牟宗三的本体论、实体论的儒学观,也不同于冯友兰的实在论、认识论的儒学观,更不同于当代的存在主义哲学。在研究方法上,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层层剖析,娓娓道来,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力量与感染力量,语言朴实无华,文笔顺畅洒脱,更增加了可读性、趣味性与启发性。  ——郭齐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推荐

《情感与理性》: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情感与理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在经历了哲学思想一番乱象之后,还得回到中国儒家的情感人生中来。这毕竟是我们经历了几千年传承,而深深刻印在我们现实人生中的真理。我以为,儒家(当然也内涵着道、佛)情感与理性是我们真实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本,精神家园的归宿。
  •   名家作品,经典著作,值得看看
  •   回头仔细读读,写论文参考用
  •   、看来需要慢慢消化
  •   怎么说呢,不得不承认作者的人文素养功底,旁征博引,让人畅游迷离于其中,但过多的引他人之口述己,实难让人体会到作者的本意,无限的排除法过后,剩下的都是些什么,不懂
  •   不喜欢,看不懂说些什么,没读完就丢了。
  •   今天中午拿到了书..就是到货时间有点慢..书的质量非常好..现在在细细研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