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世佑  页数:452  
Tag标签:无  

前言

世佑同志的新作《晚清政治革命新论》即将付梓,嘱我写一篇序。这本书主要是从政治的角度论析近代化历史进程的,我对此缺乏深入研究,所以迟迟未敢应命。但世佑同志再三催促,坚辞未免不恭,只好利用这个机会,谈一点自己对有关“近代化”问题的不成熟看法,聊以塞责。从20世纪80年代起,始于晚清的中国近代化(本书称作现代化,意思一样)问题,成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吸引了许多史学工作者的注意,这自然是毫不奇怪的。当全国人民都在集中精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奋力拼搏的时候,史学家毫无疑问地会把自己的学术视野,较多地聚焦于以往走过的近代化或现代化历程,或者探索今日现代化事业的历史渊源,或者从中寻找历史依据,或者在总结经验教训中获取历史的借鉴。但是,“近代化”是一个不论在内涵和外延上都相对不确定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近代化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等,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我觉得,近几年来,人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许多重大问题存在着对立和分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如果仅仅从学理这个角度来探究,对“近代化”的不同理解,恐怕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因。美国杜克大学德里克(Arif Dirlik)教授在题为《革命之后的史学: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当代危机》一文中,叙述了“美国当今的汉学界”(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欧洲汉学界)在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上,经历了从“革命范式”到“现代化范式”变化的情形。文章说:“历经六七十年代,革命一直是美国汉学界历史解释的范式。不仅近代中国史是以革命史为中心来书写的,那些并非直接研究革命问题的著作也以革命成就为标准,据此来解释、评判其他历史问题。

内容概要

本书以政治革命为视角,重新探究辛亥革命的内涵、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革命性质等重大问题,力求透过错综复杂的晚清政治风云,把握近代政治革命的真实场景,而不是局限于孙中山等人的活动来论述近代政治革命与辛亥革命,也不以简单的历史结果来推导复杂的历史过程。作者既充分注意到暴力方式的重要作用,又不把“革命”仅仅等同于暴力,而是以审慎的态度,以世界近代历史为重要参照,将梁启超、张謇等真诚的君主立宪论者的言行也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反革命派”来考察,由此所展示的历史画面就不是线形的与褊狭的,而是立体的和完整的。  本书既立足于历史事实本身,注重某些资料的考据,也看重“革命”、“革命派”、“资产阶级”等基本概念的确定性与一致性;既不囿于某些传统的论点,也不为尊者讳,对许多自相矛盾的定论与思维方式提出挑战,以洗练清新的文字展示史实与逻辑的力量。

作者简介

郭世佑,1957年8月生,湖南益阳市人,历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法律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曾任浙江大学中国近代史博士点负责人,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历史学科专家组召集人之一,日本中央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山东大学等校兼职博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太平天国:旧式“汤武革命”而非近代政治革命  一、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与太平天国领导者的个人缺陷  二、从“江永女书”看江永劳动妇女响应太平天国起义者的真实态度  三、动态的历史过程与辩证的历史分析 第二章 逼出来的“新政”:政治革命的一个背景  一、19世纪国家振兴良机的丧失  二、“无形之瓜分”  三、“新政”的开端  四、新气象与新问题 第三章 来自“中等社会”的奔走呼号  一、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  二、1903年的留日学生与1905年的中国同盟会  三、关于政治革命的笔战真相 第四章 “新政”的深化与危机  一、软硬夹击中的承诺  二、预备立宪面面观  三、“新政”补议 第五章 武昌起义与政治革命的转机  一、同盟会的组织分裂与中部总会  二、刘复基——一个被遗忘的武昌起义主要筹划者  三、鄂湘之别:静候黎元洪与速杀黄忠浩  四、反满大合唱与政治革命的契机  五、共时性的“三角戏” 第六章 评说与沉思  一、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  二、阶级基础: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结局  四、“规律”及其他 参考书目举要 附录一 中国近代史研究需要理论的突破 附录二 毛泽东的近代史论刍议 附录三 筹划庚子勤王运动期间梁、孙关系真相 附录四 郭世佑论著代表作要目(1981—2008) 后记 增订版后记

章节摘录

早在1981年,当海内外辛亥革命史专家云集武昌起义之故址时,有的学者就开始感到这一课题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了。10年之后,当学者们故地重游,有近20本同类著述一一送到他们手中时,大家最容易做到的似乎也不是对“研究得差不多了”之类固有认识的反省和顿悟,反而恰恰是对这一既定认识的强化和强调,进而形成某种刻板印象。在1991年武昌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与会学者尤其不难听到同类的感叹。应该说,学科的研究起点很高,并不等于说学科本身就研究得差不多了,辛亥革命史研究尤其如此。站在前辈师长的研究基础上,也许不难感觉到:第一,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史学主体之于史学客体的认识和阐释将不会终结,如同人类之于真理的认识和阐释不会终结一样。第二,历史同现实生活一样,总是错综复杂的,处于社会转型期的20世纪第一个10年的历史进程尤其如此。许多前辈学者以以孙中山为首的反清志士的言行为主轴来研究辛亥革命,已做了大量工作,成就显著,至于从近代社会史、文化史、中西关系史、清末政局等角度来研究辛亥革命的工作还方兴未艾,还不是呜金收兵的时候。第三,由于以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或多或少地偏重于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立宪者的暴力反清活动,把君主立宪者推向辛亥革命的对立面,垂青于武器的批判而不适当地冷落了批判的武器,唯恐让梁启超及其追随者分享历史的荣光,因而,研究视野显得不够宽阔,对辛亥革命历史内涵的理解也显得有失片面。平心而论,尽管孙中IJJ等人当年对于暴力反满强调甚多,而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才是辛亥革命有别于以往形形色色的“汤武革命”(包括太平天国的产生)的关键所在。然而,无论是民主共和方案,还是君主立宪方案,都曾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前辈尝试过并且分别获得成功的革命方案。

后记

拙著总算脱稿,但我并不为之感到轻松。一是我深感学无止境,知无际涯,学问做不尽,书稿写不完。即使还在写稿过程中,我就觉得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进一步研习,某些章节还应进一步充实和斟酌。对于自身的浅陋与不安,也只有在此时此刻才算体会得更多与更深。另外,许多书稿之外的思绪早已涌塞脑际,许多书稿之外的话语早已挤扼在喉。眼下,书刊狼藉,卡片凌乱;窗外,秋风萧瑟,寒星闪烁。站在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西望故乡,抚今追昔,我浮想联翩,忽如西湖荡漾,忽如钱江潮涌。饮水思源,我首先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即湖南益阳随表兄居住的古稀双亲。他们除了我这个远离膝下的异乡游子外,别无子女幸存于世。为了把我拉扯大,身居郊外农家的父母侍门侍闾,茹苦含辛。他们尝过没文化的苦头,总希望儿子能多读点书,总觉得儿子读书会比只知盘中餐有出息,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要大。有件往事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那是1972年1月,即我初中毕业时,神州大地时兴“贫下中农推荐”上高中,由于我家既不是烈军属,亦非贫雇农或“干部”之家,我不在推荐之列。消息传来,家母既气愤又担心,她白天下田劳作,夜问一一上访大队党支部书记等,据理力争,风雨无阻。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家妇女既不可能知道亚里士多德,也从未听说过康德者流的名字,遑论读懂他们的著述和学说,但浓烈而炽热的爱子之心驱使她不无挑战性地向一群识字者和盘托出了她所认定和演绎的社会逻辑与生活逻辑:“我的儿子学习成绩优秀还不说,他是独子,你们应该照顾他。你们家的子女都不少,这个上不了高中,下一个还可以上。

媒体关注与评论

辛亥革命史研究早已具备比较完整和成熟的学科形态,在此基础上撰著突破性的学术著作,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浙江大学郭世佑教授的新著《晚清政治革命新论》堪称是近年来令人耳目一新的力作。该书独辟蹊径,以基础理论突破和史料考证为前提,敢于对学术界早已视为通说定论的一些认识发起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新论。……《新论》对晚清政治革命研究的突出贡献,则正是在于它超越了近年来学术界对立宪派功过是非曲直等具体问题的纠缠,从宏观角度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立宪派和以梁启超、张謇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统统纳入晚清政治革命的大体系中加以考察,构筑了晚清政治革命研究的新体系。  ——《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本书批判了以往“贫穷→革命”的论调,从独特的角度展开了一段清朝末期的政治历史,受到了高度的好评。  ——日本广岛大学“东洋史学资料阅读讲解IV”

编辑推荐

《晚清政治革命新论(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这是一本关于晚清辛亥革命的著作,以独特的角度阐述历史
  •   郭世佑先生成名作早已问世,此版是人大重新出的修订版,装订精美,印制优良,内容常读常新,推荐给大家。
  •   郭世佑教授出手就是大手笔!
  •   郭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导师金普森先生。
  •   是政治史研究的好书,尤其是视野的全新更能够引人思考
  •   帮同事买的,还不错,下次继续买
  •   老公写文章用的
  •   当今治学严谨不苟,敢言真话的学者已不多矣!郭教授算在此列。
  •   内容全面,专业性强,这套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是值得收藏的
  •   郭老师的书出新版对“革命”的理解是一把钥匙
  •   喜欢晚清史的推荐看看,真的很不错~我不是水军。郭世佑也是集思想和语言为一体的史学家。
  •   好书。找了10年,在亚马逊遭到了!!谢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