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动之美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薛晓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0出版)  作者:薛晓源  页数:213  
Tag标签:无  

前言

2006年春天,我考上范曾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宿愿实现,曷胜欣喜。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先生勉励我要励志于学,并亲手书写《中庸》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赐我。每当我看到这幅风神隽永的条幅,心中总是充满了温暖和感动。我在先生身边侍读四年,看先生写字、画画,听先生纵论古今学问,与先生和诸位学兄在碧水湖边书房做诗钟对联,沐浴在诗情画意之中,徜徉于哲思睿智之境,仿佛进入海德格尔所吟咏的境界:“诗意的栖居”。期间陪同先生去南昌参观八大山人故居,凭吊遗迹,睹物思人,令人神思渺渺;登庐山诸峰,听先生畅谈“天地大美”,恍然有悟;游白鹿洞书院,寻访朱子踪迹,观看先生为书院书写朱熹名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礼尊先哲,当世懿范,令人感动;奔赴河南郑州,亲观炎黄二帝巨像落成,先生手书《炎黄赋》巨碑揭幕,聆听千人吟唱《炎黄赋》,不禁心潮澎湃,感动不已;于南京玄武湖畔,听先生述说睥睨古今的抱石皴的由来,大师风度如在眼前,不觉砰然心动;于南通先生故里,夜游濠河,听先生言说晚清大诗人其先曾祖范伯子临风赋诗,铁肩担道,心神往之。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梳理中外哲学、美学对“动”的理解与阐释,运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思想、诗歌、绘画、书法等诸领域的“飞动”进行了呈现和展示:听风——“动”的审美类型学研究之—,看云——“动”的审美类型学研究之二,观水——“动”的审美类型学研究之三。这三种审美类型关注了《诗经》、《楚辞》、赋、唐诗、宋词中诸文献对“动”的直接描述和间接阐释,尤其关注“动”的基本价值类型——风、云、水等审美意象的呈现、再现与表现。心动——通过中国思想史四个著名场景的展现,来展示“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飞白——研究中国书法艺术对“动”的理解与阐释;飞天——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对“动”的理解与阐释,一线穿空若有声——研究范曾先生的绘画艺术实践。

作者简介

薛晓源,1966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北京大学哲学硕士。2004-2005年,在德国波恩大学做访问学者。2006年考入南开大学文学院.师从范曾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央编译局研究员,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处处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副社长,被聘为中央编译局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访问学者导师、博士后导师;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大学聘任为兼职教授。在中央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编、策划、出版学术图书五百多种。

书籍目录

导论——凝视飞动之美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第四节 研究的目标与创新第一章 听风——“动”的审美类型学研究之一第一节 倾听“十五国风”第二节 倾听风之吟唱——宋玉《风赋》的现象学解释第三节 春风与秋风——风的情感现象学分析第四节 风雅展示的现象学分析——散文《风从哪里来》赏析第二章 看云——“动”的审美类型学研究之二第一节 诗意呈现与象征——《诗经》与《楚辞》对云的描述第二节 诗意表现与隐喻——赋体散文对云的赞美第三节 诗意拓展与喻志——陶渊明、李白、王维对云的吟咏第三章 观水——“动”的审美类型学研究之三第一节 哲人观水第二节 诗人观水第三节 画家观水第四章 心动——“天人合一”的美学解释第一节 心摇——“天人合一”的审美路径第二节 心寂:在动静之间——“天人合一”竟境的瞬间生成第三节 心动——“天人合一”与审美对象世界的建构第四节 心观——“天人合一”与诗意世界的建构第五章 飞白——中国书法艺术对“动”的理解与阐释第一节 飞白书的由来及其影响第二节 飞白书的特点及其魅力第三节 飞白书的境界——畅游在“飞”与“白”之间第四节 以飞白书入画第五节 飞白书的式微第六节 飞白书的现象学解释第六章 飞天——中国绘画艺术对“动”的理解与阐释第一节 飞天——建构一个飞动的世界第二节 飞天——展示一个千姿百态的舞的世界第七章 “一线穿空若有声”——范曾先生绘画艺术管窥第一节 建构有“意味”的线条第二节 描绘动相第三节 气韵生动第四节 传神阿睹——“精神”的现象学分析第五节 画境彰显形上学追求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风”作为先民最原初的感受和审美意象,镌刻在千古流芳的《诗经》之中。“十五国风”是《诗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先民欢喜、愤怒、悲哀、快乐的活的精神“化石”。在远古,诗歌、舞蹈、音乐三者是密不可分的。郑振铎等大多数学者考证认为,《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和音乐有关,“风”就是曲调。郑振铎说:“诗都是可歌的;其所谓‘风’、‘雅’、‘颂’完全是音乐上的分别。郑樵说:‘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八音六律为之羽翼耳。仲尼编诗,为燕享祀之时用以歌,而非用以说义也。’(《通志乐略》)又说:‘仲尼……列十五国风以明风之士之音不同,分大小二雅以明朝廷之音有闻,陈《周》、《鲁》、《商》三颂所以侑祭也……一风’是民谣,‘颂’是剧本或跳舞乐。”十五诸侯国因为地理疆域不同、气候面貌各殊,文化审美习惯不同,因此,形成了审美风格差异的“十五国风”。《地理志》云:“民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吴公子季札观周乐于鲁,欣喜之余,对周乐以及新乐的十五国风风格类型、气象差异发表自己的评论和看法,成为后世研究《诗经》最为重要的参照系和价值尺度。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从美学类型学的视野洞开全篇,援引现代西方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原理,凝练出“动”这一中国艺术理论和表现形式的核心范畴,分别以“听风”、“看云”、“观水”、“心动”、“飞白”、“飞天”、“有意味线条”之视角,摄义理于斑驳众艺之高鉴,融新说于混沌杂陈之尖端,“凝视”中国艺术的“飞动之美”。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 万俊人教授本书是一篇极具创新价值的博士论文,首先是选题新,“动”作为中国传统审美的维度,相关研究成果稀少,作者以此为题,现出学术敏感性;其次,方法新,作者有良好的西学功底,谙熟各种方法论,此文所运用的价值类型学方法为艺术学界所罕用;第三,论文的创新性结论令人瞩目,尤其是提炼的七种审美类型,更是发前人之所未发,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创见。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张晓凌研究员

编辑推荐

《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的理解与阐释》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飞动之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