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旭东  页数:409  字数:48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今天怎样做中国人?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反思《中华读书报》记者  张洁宇    张洁宇:您这次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比较文学所做系列讲演,主题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普世主义及其不满”。看来,您非常关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定位的问题。能否请您简要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主要观点和看法。    张旭东:“全球化”进程在事实层面上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发展,人们切实感到世界在缩小,彼此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如果简单地把“全球化”就理解为“大同”加“多元”,理解为汽车降价

内容概要

本书是由作者在纽约大学的博士专题课和北京大学系列讲座基础上扩充、修订而成。全书从当代世界的价值冲突和文化认同危机着手,从观念史批判的角度分析的困扰当代文化理论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基本矛盾,如自我与他人、个别性与普遍性、文化系统间的比较与可比性、全球化与民间族国家,后现代时代的历史与主体,等等。  本书不同于一般介绍西方当代文化批评理论的著作,不是描述形形色色的流行理论话语,而是深入当代西方文化意识、价值主体和权力观念的历史基础和哲学基础,对欧洲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政治,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构造及其内在紧张进行系统的叙述和剖析。全书紧扣“市民一基督教世界的文化危机及其自我超越”这个线索,把西方现代性的政治、哲学和文化表述自我超越“这个线索,把西方现代性的政治、哲学和文化表述视为一种特殊的历史主体性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认识。因此,本收中心章节的内容是⒈对康德一黑格尔的市民阶级自我意识及其哲学立法的再解读;⒉对尼采的哲学转折及其革命性意义的历史阐释;⒊对韦伯一施米特的法律、正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种种当代现象,如冷战后流行的“自由市场”、“普遍的个人”和“历史的终结”等意识形态话语做出了一系列独到的、富于批判性的分析,并特别着意揭示了这些“普遍主义”立场所力图掩盖的历史社会差异、文化和价值的冲突以及其内在的特殊主体的“自我肯定”意志。  本书强调观念史批判的历史脉络,但岂时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直面当下的挑战。在处理西方经典理论文本的同时,作者鲜明地把阐发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作为全书的中心旨趣。在宏大的历史和理论背景下,在错综复杂的思想脉络中,作者一再提出的问题是,在现代性和“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做中国人?如何展开当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如何重建自己的价值与生活世界,并由此创造性地介入世界历史性问题?

作者简介

张旭东,1965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及东亚研究系。曾任教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美学教研室、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东亚语文系。现为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研究系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讲座教授(兼职)。中文著作包括《幻想的秩序》(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批评的踪迹》(三联书店,2003)、《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即出)。

书籍目录

前言代序 我们今天怎样做中国人?第一讲 文化政治的概念:比较与可比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 文化政治的概念 可比性、普遍性与作为政治的文化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普遍历史理念及其内在矛盾 尼采和韦伯——文化政治问题的激化 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政治问题上的切关性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当代文化界论争的焦点 课堂问答第二讲 “普遍性”的历史语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自由和权利观念 当代中国与文化政治观念的相关性 康德政治哲学中的个人、理性与国家 黑格尔法哲学里面的普遍、特殊和同一性 康德、黑格尔政治哲学观念的当代语境 课堂问答第三讲 尼采:反历史主义的文化批判 从黑格尔到尼采:市民一基督教价值体系的解体 尼采的转折及其当代意义: 尼采的历史批判和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第四讲 尼采:起源、”永恒的复归“与价值的自我肯定 再谈《理性的毁灭》 “神话”与“起源” “永恒的复归” 真理是一个价值事件:走向生活世界 消解与自我肯定: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里的尼采主义第五讲 韦伯与文化政治 只有价值多元,没有价值中立 自由的概念 从存在到政治 非政治化——美国人的《上海故事》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自我肯定 民族国家 历史记忆 政治成熟的民族 课堂问答第六讲 文化政治的激化:从韦伯到施米特 韦伯的立场 理性的边界 施米特的挑战 主权、例外情况与“人类最后的战争” 结束语:谈谈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课堂问答第七讲 多元文化时代的历史与主体 文化多元与历史主体 压抑的多样性:哈贝马斯、罗尔斯、罗蒂与杰姆逊 西方独特的元叙事:重读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世界上本没有路” 课堂问答

章节摘录

第三讲 尼采(上):反历史主义的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    2002年5月28日  北大第三教学楼    从黑格尔到尼采:市民一基督教价值体系的解体    黑格尔的辩证体系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它在现代西方“自我的历史”上的伟大作用是把“自由”与“必然”、“特殊”与“普遍”、“理性”与“现实”、“本质”与“现象”、“自我”与“他人”都结合为一个整体,就是说,把它们看做是这个整体运动的内部矛盾和内在环节。这个整体在它自身不同的方面体现出来,但在自由、权利和法、国家和“世界历史”这个叙述里面变成了“绝对精神的实体”。现代西方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认同,在这个意义上就获得了一种“普遍性”。但黑格尔体系很快就随着近代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而解体了,因为它无法也不可能把层出不穷的新矛盾都解决、包容、统一在一种干净利落的哲学叙事(有时候甚至是哲学公式)之中。甚至在黑格尔去世前,德国哲学界就形成了黑格尔左派和黑格尔右派,而在这些内部分歧之外,整个黑格尔主义从来都不缺乏强有力的论敌和挑战。比如尼采哲学的先导叔本华,就一直在跟黑格尔唱对台戏,甚至在和黑格尔同校任教时,故意把自己的课设在黑格尔讲课的时间,以示思想上的水火不容之势。不过当时学生大都跑去听黑格尔讲课了,叔本华的课上总是冷冷清清。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这是一本多年少见、颇值一读的书。作者通过对思想史的独到叙述,我以为所提示的是:不是抽象的普遍(自由派),不是文化的特殊(新左派),不是普遍主宰独特,也不是独特呈现或反抗普遍,而特殊改进和充实普遍,这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创造之路和这路对人类的意义。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    这是一部探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的理论著作。通过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富于穿透力的解读,作者系统地阐释了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政治问题。就论述的深入

编辑推荐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由作者在纽约大学(NYU)的博士专题课和北京大学系列讲座基础上扩充、修订而成。全书从当代世界的价值冲突和文化认同危机着手,从观念史批判的角度分析了困扰当代文化理论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基本矛盾,如自我与他人、个别性与普遍性、文化系统间的比较与可比性、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后现代时代的历史与主体,等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强调观念史批判的历史脉络,但同时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直面当下的挑战。在处理西方经典理论文本的同时,作者鲜明地把阐发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作为全书的中心旨趣。在宏大的历史和理论背景下,在错综复杂的思想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蛮难懂的,看了一半,不得不放下,先修练一下再看
  •     反普遍主义,文化比较,反思全球化,此书其实无关宏观的国家的政治,而更关乎个人选择和意识形态的政治,这些远比国家主体更加深入更切近,它让我们反思,我们这一代到底在追求什么,到底觉得什么是“好的”,我们的行动又是如何被我们的观念影响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